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22钱学森在美国的小故事]钱学森美国求学的故事
 

[22钱学森在美国的小故事]钱学森美国求学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9-08-02 09:51:08 影响了:

钱学森在美国的小故事

在大洋彼岸,钱学森处处能够感受到国家贫弱带给国人的屈辱。有一次,

一个美国同学在聊天中谈及中国人抽鸦片、裹小脚,言语间很是蔑视。钱学

森当即站出来,说:“中国作为一个国家,现在是比你们美国落后。但作为个

人,咱们人比人,你们谁敢和我比试?”

有一次,有位教授出了一份很难的考卷,全班多数人不及格,引起大家

不满,吵着去了教授的办公室,走到门口却发现门上贴着一张卷面整洁、毫

无差错的考卷,走近一看是钱学森的,同学们安静下来,再也不敢去找教授

理论。

附录:钱学森先生的一些资料

早年教育

通俗地讲,钱学森有着贵族的背景。

在杭州一带,钱家是一个颇有社会声望的家族———他们是吴越国王钱缪的后嗣。南宋以来,特别是明、清时代,曾有众多的政治家、文学家和著名学者出自这个家族。

钱学森的祖父是钱镠的第三十二代子孙,和清末大商人胡雪岩同代,也是在杭州经商,以贩卖丝绸为业,手腕、魄力不及胡氏,家境还算宽裕。钱学森的父亲早年就读杭州求是书院,毕业后留学东洋,研修教育,归国,在上海成立“劝学堂”,以施展其“兴教救国”的抱负;1911年,也就是钱学森诞生的那一年,出任浙江省立第一中学校长。母亲章兰娟为杭城富商之女,幼承教育,记忆力和计算能力超群,具有数学天资。这样的女子,在清末是凤毛麟角。有人说,钱学森惊人的天赋,正是来自他母亲的遗传基因。

钱学森生于杭州,落地不久随父母移居上海。3岁,随父母迁居北京。6岁,进的也是师大附小,与杨绛同年同校。钱学森是独子,生得面如冠玉,目若晨星,外表极像一个公子哥。客观说,钱学森具备公子哥的一切条件。但他家教严格,在母亲的培育下,两三岁就能背诵上百首唐诗、宋词,并学会用心算加减乘除。

从小聪颖过人

钱学森从小就有志气,据说5岁时能读懂《水浒》。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都是他心目中的英雄。有一天他对父亲说:“英雄如果不是天上的星星变的,那我也可以做英雄了。”

上小学时,男孩子喜欢玩一种飞镖,它是用硬纸片折成,头部尖尖的,有一副向后斜掠的翅膀,掷出去能像燕子一样飞行,有时还能在空中回旋。钱学森是此道高手,他折的飞镖,飞得又稳又远,小伙伴谁也赶不上。有人不服气,拿过他的飞镖检查,看看里边是否搞了什么“鬼”。这事,恰巧被自然课老师撞着了。老师走过来,把钱学森的飞镖复原,让他重掷一次,果然飞得又远又稳。老师把学生召拢来,让钱学森讲解其中的奥秘。钱学森说:“我的飞镖没有什么秘密,我也是经过多次失败,一点儿一点儿改进的。飞镖的头不能太重,重了就会往下扎;也不能太轻,头轻了,尾巴就沉,先是向上飞,然后就往下栽;翅膀太小,飞不平稳,太大,就飞不远,爱兜圈子。”小小年纪的钱学森居然领悟了某些空气动力学的常识,这不仅使同学们,而且使老师也惊叹不已。20

多年后,钱学森果然成了 1

国际知名的力学和空气动力学家。

接受良好教育

1923年7月,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改为北京师范大学。钱学森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毕业。9月他升入北京师范附属中学,上世纪20年代的北师大附中学习环境特别好,真是一块得天独厚的“培养天才的泥土”。这里有很好的校风,很好的学风;有一种民主的、开拓的、自学的、创造的空气;有一支水平非凡的师资队伍。教师,特别是高中教师很多都是北师大的教授。

钱学森回忆:“当时在旧中国和旧北京那样一种动荡艰难的年代,办学真不是一件容易事”。“当时的校长———那时我们称他为主任———林砺儒先生,确实把师大附中办成了第一流的学校。这真是了不起!很不简单!所以,我至今仍非常怀念。”“我至今仍十分怀念我的母校———北京师范大学附中。我在那里受到的良好教育,是我终生难忘的。”“这是我一辈子忘不了的6年。”

主动要求扣分

1933年,22岁的钱学森在国立交通大学机械系读三年级。一次水力学考试,钱学森所有的试题都答对了。当然,绝未作弊。水力学老师金悫教授也在试卷上全都打上了对勾,并准备给他满分100分。但是,当判卷发下来以后,钱学森自己却发现了一个不起眼的小错:在公式推导的最后一步,将“Ns”写成了“N”。于是钱学森立即举手发言,指出自己的错误,主动要求老师扣分,并把试卷退给了老师。金教授一看,果然这个小错被忽略了,于是他扣掉4分,给了钱学森96分。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这份考卷留在了金教授那里,并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即便在抗日战争时期,金教授也将试卷存放在行李箱里,带着它一起逃难,真是难得。不曾想几十年后,钱学森成为世界著名科学家,这份考卷自然成为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1980年,当钱学森回到母校,拜会金悫教授时,这位耄耋老教授才找出这份考卷,并回忆起他的学生当年读书时好学上进的趣事。

进入哲学世界

自从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后,马克思、列宁的著作越来越多地介绍到中国。世界劳动人民和进步的知识分子,拥戴列宁,信仰马列,向往社会主义,已经成为一种洪流。

钱学森是同代青年人中,较早接触马列主义的一个,并为他终生成为自觉的马克思主义者,奠定了基础。

在家乡休学养病期间,他不仅读了许多史书,也认真地阅读了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其中有马克思的《资本论》,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布哈林的《历史唯物主义》,这些著作使他大开眼界。他曾对父亲说,读了这些书,我看到了另外一个崭新的世界。那里很像我们的西湖,真是美妙极了。

1931年9月,钱学森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离开美丽的故乡,回到上海交大,继续他的大学生活。 就在他返校不久,中国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在短短的六个月内,东北三省全部沦陷。学生们站起来了,纷纷走向街头游行示威。刚回校不久的钱学森也加入到学生运动中去。他虽然不是骨干分子,却是十分活跃。这血与火的洗礼,使钱学森对社会、对民族、对国家的认识深刻而具体多了。

在学生的抗日救亡运动暂趋平缓时,钱学森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更加注意学习。他不仅重读了普列汉诺夫、布哈林的有关著作,而且还读了一些西洋哲学史,看了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与此同时,他还对一位匈牙利人写的关于论艺术史的小册子特别发生了兴趣。这位社会科学家用唯物史观, 2

对艺术的发生、发展进行了科学的分析,使他受到很深的教益。从此,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热情愈来愈高,一个奇妙的哲学世界,向他敞开了大门。

新闻资料——钱学森院士:从来不看电视

昨天(2008年12月11日),“中国导弹之父”、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迎来了97岁生日。记者获邀前往钱老家中,为钱老送去生日的祝福,希望他的晚年生活能够幸福安康。

让人感到惊讶的是,身为“国宝级”的人物,除了门口的警卫外,钱学森的家和普通老百姓的家几乎没什么两样。室内陈设朴素大方,家具、地板因为年代久远,甚至显得有些陈旧。

在钱家客厅里,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接待了记者并表达了谢意。钱永刚介绍,钱老现在在家中静养,基本不见任何客人。

9时左右,记者从钱老家中出来,看到陆续有军车及社会牌照的车辆开到钱学森家门前,至上午10时,已经有六七辆车到达。前来祝贺的人为钱老带来了花篮等生日礼物。

12月6日,记者专访了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他向记者介绍,钱学森近来一切安好。在钱永刚眼中,父亲因为始终持有一颗超乎常人的“平常心”,才得以享受现在这份难得的安宁。

记者:钱老每天的生活是如何安排的?

钱:现在他在家颐养天年,每天还要浏览《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等传统大报大刊,但他从来不看电视。是早年在美国任教的时候养成的习惯。那里的教授们为了专心工作,多少年来从来不看电视,甚至以看电视为耻。

记者:除了看报纸,钱老平常还有什么爱好?

钱:他的爱好很多,退休后喜欢听听广播。

关心“神七”发射

记者:今年“神七”发射成功,钱老是不是很关注?

钱:当然啦!这是他今年最关心的事儿了!“神七”发射成功后那几天,爸爸每天都在听广播里的报道,还让秘书将报纸送到床边,关注报纸上的新闻。

不愿被称为“导弹之父”

记者:众所周知,钱老被众人称为“中国导弹之父”。面对曾经的辉煌,钱老退休后有没有感觉失落?

钱:据我了解,他不喜欢别人用“中国导弹之父”这个词来形容他,因为他不止一次提出,航天事业不是一个人的事,需要千千万万人的共同努力。(据《法制晚报》)

忧中国缺乏领军人才

“向我学习,我不敢当,但培养科技领军人才是件大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院士在96岁华诞来临之际,通过秘书和学术助手涂元季向人们表达这样的期望,“这是一件关系国家长远的大事,要办好。”

10日上午,“学习钱学森创新思想培养科技领军人才”研讨会在京举行。钱学森的秘书兼学术助手涂元季向与会的多位两院院士以及科技、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转达了钱学森的谢意。

涂元季说,钱老的身体还好。过去的一年,钱老虽然伤风感冒过,但一直在家里,每天还能看点东西,过着非常平静的生活。对于一个96岁高龄的人来说,这样的身体还是可以的。但是,钱老“成 3

天思考的”“念念不忘的”“忧虑的大问题”,就是中国目前缺乏拔尖的领军人才。举办研讨会的目的,并不仅仅局限于为钱老庆祝生日,而是贯彻十七大精神的一件大事。

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用的是‘努力造就’,而不是一般说的‘培养’,可见中央在这个问题上的决心,也可以说是现在的一个紧迫任务。”涂元季说。

研讨会上,钱学森的愿望引起专家学者的热烈“响应”。近年来专门从事科技创新研究的中国科协副主席韦钰说,钱学森在理、工、文打通的教育模式下成才,晚年多次提出自己的成功得益于科学和艺术的结合,这值得当今的教育界思考。“他不只是一个科学家,还是一个有着敏锐战略思想的领军人物。早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钱学森就提出要研究系统科学、思维科学,这些都是很有前瞻性的举动,值得学习。”

近年来,钱学森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关心着科技事业的发展和创新人才的培养。2005年7月29日和今年8月3日,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两次登门看望时,钱学森当面就“创新人才”培养问题提出了建议,还提出了“处理好科学和艺术的关系,就能够创新,中国人就一定能赛过外国人”的观点。 钱氏家族名人录

钱家是一个颇有社会声望的家族。据考证他们是吴越国王钱缪的后嗣。宋代以来,特别是明清时代,钱氏家族曾出过众多的政治家,文学家和著名学者。

据了解,北宋时有钱易,17岁取进士,时人称他“有李白才”。

宋代有进士钱昆,官至秘书监,善草隶,能诗赋,有文集。明代翰林修撰钱福,弘治中试礼部廷对皆第一。

明代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钱士开,万历殿试第一。明末清初诗人钱谦益,万历进士,授编修,曾讲学于东林,有《牧斋集》等传世。

乾隆进士钱大昕,于音韵训诂犬多创见,长于校勘考订,有《廿二史考异》。

康熙四十二年一甲进士钱名世,官翰林院侍讲。清代著名学人还有藏书家钱曾、书法家钱坫、诗人钱鲁斯等。

当代亦有众多政治家和学者出自这个家族,诸如钱其琛、钱正英、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钱复、钱穆等。钱缪的后裔不仅人才辈出,而且遍布世界五大洲。据统计,当代国内外仅科学院院士以上的钱氏名人就有一百多位,分布于世界五十多个国家。

名门之后

钱学森乃名门之后,父亲及岳父都是近代进步人士。其父钱均夫创办“劝学堂”,以传播民主革命的思想,教授热血青年,投身民主革命;岳父蒋百里更是将近代西方先进军事理论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2008年,钱学森的堂侄钱永健夺得诺贝尔化学奖,成为又一位闻名世界的华人。 父亲:钱学森启蒙老师

1911年12月11日(农历辛亥年十月廿一),钱学森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是独生子。父亲钱均夫(1880——1969)祖籍杭州。据考证,他们是吴越国王钱缪的后嗣。钱缪是五代十国时的吴越国国王。西湖边的钱王祠即为纪念钱缪而建。宋代以来,特别是明清时代,钱氏家族曾出过众多的政治家、 4

文学家和著名学者。钱均夫是钱缪的第32代世孙。

据了解,钱均夫的父亲在杭州经营丝绸,钱均夫是这位没落丝商的第二子,幼年得到了家庭良好的教育,早年就读于当时维新的杭州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1899年肄业。1902年留学日本,在东京弘文学院学习。1904年考入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教育学、地理学和历史,以施展其“兴教救国”的抱负,1908年毕业。后来,他在日本接受了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认识到不进行民主革命就不可能挽救中国。

1910年,钱均夫毅然回国,在上海成立“劝学堂”,以传播民主革命的思想,教授热血青年,投身民主革命。1911年、1913年钱均夫两次出任浙江省立第一中学(现杭州第四中学)校长,旋赴北京教育部任职多年,后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1956年被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任命为中央文史馆员:著有《逻辑学》、《地学通论》、《外国地志》、《西洋历史》等。

钱学森随父母杭州迁到上海。钱均夫是一位非常负责的父亲。在钱学森幼年的知识启蒙里,是父亲首先向他开启人生与智慧之窗。钱学森后来常说:“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父亲。”博学多才、谦恭自守的钱均夫,营造了家庭宁静的文化氛围与求实精神,这对幼年钱学森的成长至关重要。

母亲:给儿子惊人天赋

钱学森的母亲章兰娟,是杭州富商的女儿,因其父很欣赏钱均夫的才华,便把她许配给钱均夫。章兰娟性格开朗热情,心地善良,聪颖过人。

她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女性,她的一言一行,给了儿子以规范,注入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她的计算能力和记忆能力极强,具有数学天赋。她心灵手巧,富有想象力,尤善针带刺绣。她随手绣出的金丝珍珠鞋,可称之为巧夺天工的工艺品。

钱学森在回忆他的母亲时说:“我的母亲是个感情丰富、纯朴而善良的女性,而且是个通过自己的模范行为引导孩子行善事的母亲。母亲每逢带我走在北京大街上,总是向着乞讨的行人解囊相助,对家中的仆人也总是仁厚相传。”“母亲的慈爱之心给了我深远的和连绵不断的影响”。

或许,钱学森的惊人天赋,就是来自母亲的慈爱之心。

5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