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关注生命成长解读【重视生命教育 关注生命成长】
 

关注生命成长解读【重视生命教育 关注生命成长】

发布时间:2019-08-05 09:48:32 影响了:

论文标题:重视生命教育 关注生命成长

作者单位:

作者姓名:

联系电话:

溧阳市河心小学 郑国庆 [1**********]

重视生命教育 关注生命成长

----浅谈小学生命教育开展的途径和策略

我国当前小学教育的对象,已进入“独生子女时代”,总有一些学生由于心理障碍,缺乏应有的生命适应能力和对挫折的耐受能力,而最终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心理学研究表明:独生子女教育已成当今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他们挑吃挑穿,不爱惜东西,任性、懒散”。小学生自控能力差,逆反心理强。因此,他们往往遇到一点挫折、委屈就受不了,与父母或老师情绪对立,盲目反抗,一时冲动下就有可能做愚蠢的事。面对一幕幕惨剧,有关专家认为,青少年只有在情感、人格和人性等各方面都得到健康的发展,才能自然地体验到做人的尊严,理解生命的可贵。

究其原因,除了心理因素、家庭学校因素、社会因素以外,最直接的原因是由于小学生受知识经验的限制,尚未形成明晰的生命意识,进而缺乏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从上述小学生生命意识的分析来看,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生活的节奏加快和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在小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已刻不容缓。

开展生命教育不仅要使学生爱自己,而且要教育学生爱他人,爱自然,学会尊重,学会关爱,学会宽容,学会共同生活。生命的存在只有在相互关爱中才有可能,也只有在关爱他人中,自己的生命才能获得真正的提升。生命教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学会爱与被爱的教育。而所有这些教育,都应从小学生开始。我校德育处经过多年反复的实践分析,得出在小学生中开展生命情感教育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条:

一、关注成长,以师德魅力感召学生

真正的教育总是充满活力和生气,通过教师言传身教、润物无声的熏陶,对个体生命的肯定、激励、褒扬,创造自由舒展的空间,使学生充满对生命的热爱,具有昂扬向上的精神。在教育实践中,我们教师应多给魅力,少给压力。现在大家都感到学生一批比一批难教,学生厌学严重;而我们教师是越教越不会教,越活越累。我们再有本事,也没有办法把所有的科学知识转化成游戏和故事。我们必须拿出我们自己的真正优势,去开发吸引学生的资源,而且这种优势应是任何传媒都无法抗衡的,那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

为进一步强化教师的师德,以教师的人格魅力感化学生,我校工会每学期都开展“168爱生工程”,并把此项活动成效纳入教师师德考核范畴。在校工会的号召下,在师德的践行中,许多教师都积极主动与困难学生结对,在校园里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体察他们的内心,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把更多的爱和精力倾注在他们身上。“168爱生工程”让这些困难学生感受到了温暖,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生活和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几年的时间也证明,大多数学困生在老师和更多同学的关爱下性格开朗了不少,学习成绩也有了一定的进步。

二、体验生活,搭建心灵沟通的桥梁。

体验是对生命的享受,对学生来说,成功的体验要比失败的体验更重要。成功的基础是自信,自信是学生生命中的阳光。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自信地自我探寻,意识到有一个“我”生活在世界中,并作为一个真实的生命体在这个“生活的世界”中积极去交往、感觉、理解,用整个身体和心灵去感受生活与人生。

在今年的教师节中我校精心筹划了一次中高年级“师生同心做人作文”活动,来作为教师节的献礼。要求学生写一封信给某位老师,连同语文老师的一封信一起邮走,并肯请收到信的老师能及时回信给他的学生。此举反响颇大:大多数学生收到了老师的回信,师生诚恳交谈;学生有了第一次写信给老师的体验,有了第一次做成人的自豪感;有了第一次学会用书信表达感情,尝试理解与沟通的感受,尤其是学生懂得了感恩,并把它投诸于生活。这一点,从教育的意义上讲,它比作文更重要————它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并拓展了教育的内涵。

此后,在学习中,我就不断地推行此类与生活体验密切接触的教育——

如家庭篇:以写作来进入生活体验,“生命中的第一份礼物”、“献给母亲的歌”系列活动:要求学生用自己的劳动为母亲节献礼,写母亲收到礼物后的感受;有的学生为了送礼物给母亲,甚至去捡卖破烂,真切的感受到劳动的艰辛,母亲的不易;爱的故事——爸爸、妈妈如何爱你?你又如何爱爸爸、妈妈?我心中的爸爸、妈妈„„请家长阅读并写感想等。通过以上教学活动,学生与家长的沟通理解多了,学生的体验丰富了,为其写真话抒真情创设了情境。无论褒贬,它都会为孩子遇到此类问题提供了交流的平台。

学生通过一系列活动,探究自我,关注自己的心灵体验,这都是“爱”的要义,试想,一个连自己都不感兴趣的人,很难说他会对谁真正感兴趣——让学生自己成为生命中的凝视者,我们就会从更高层而去审视,更理性的对待生命的感受。

四、沟通心灵,营造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

沟通就是情感交融,它是建立教师、家长与学生亲密无间关系的纽带,对学生的自主发展起着动力作用。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我意识在增强,寻求自我的心理渴望别人的理解、渴望平等民主、渴望建立融洽和谐的家庭氛围和师生关系。但是,一个孩子若是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就可能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方式。如何使孩子懂事,如何促进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言行,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就要求教师要在家庭

关系的处理、师生关系的建立、学习生活环境的适应、社会交往的影响以及面对多彩世界的反应等各个层次对学生加以引导和全面沟通。使学生明白什么事情值得去做,什么事情不值得甚至是绝对不能去做。要关注学生的需要、情感,相信他们有足够的道德情操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引导他们在自由生活的同时承担必不可少的对他人、对社会和对自然的责任;要在倡导关怀人的终极意义、弘扬道德价值和审美意蕴的同时,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时代风尚,从而使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五、学科渗透,发挥课堂教育主渠道的作用.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因此,小学生生命意义教育要把学科教学作为重要途径。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利用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进行生命意义的教育。在小学各门课程中,并不是每门课程都包含着丰富的生命意义教育内容的,因此,教学时应根据具体学科分别对待,不可牵强附会地硬联系。在各门学科中,语文和品德这两门课程中包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如教学《生命的壮歌》一课,可让学生讨论蚂蚁和羚羊们这样做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从而让学生去体会生命的可爱与悲壮。可结合《海伦凯勒》、《轮椅上的霍金》等课,让学生在感悟中明白:生命的精彩在于逆境中靠着不屈不挠的精神获得成功。这一类课文在语文教材中是很多的。因此,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命的意义的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品德与社会》中有一单元全是“热爱生命”的章节。如《永生的眼睛》讲述了“我”的母亲、父亲在死后捐献了自己的遗体器官——角膜的故事。展示了父辈为了他人能够更好的生活,尽自己最大所能来帮助别人延续生命、生活得更美好的美好品德,并借此来教育所有的学生,宣扬了“一个人不但自己要热爱生活,活的美好,还要为他人生活的美好做出努力”的道理。

在生命教育周中我校多位教师展示了生命教育专题观摩课,更多的学科教师将生命教育在语文、思品、音乐等课程中渗透,让学生在学科知识的学习中潜移默化中懂得生命的可贵和可爱。

五、因地制宜,寓生命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

寓生命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儿童在自己的生活中感悟生命的意义,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到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学会体验、诠释和选择,并形成有关生命的价值判断,是我们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充分发挥少年儿童组织——少先队组织的组织优势和班队会活动优势,进行小学生生命教育是我们开展生命教育又一重要途径。

每年的3月初,我校按照教育局关于“开展生命教育宣传周活动”的通知,将生命教育周延伸为生命教育月。少先队利用集体晨会时间举行“生命教育主题活动”启动仪式。加强生命教育活动的宣传发动工作。不仅在国旗下讲话中安排相关教育内容,而且

还充分利用宣传栏,黑板报、手抄、广播、校园网站等阵地广泛开展有关生命内容的教育,在生命教育活动月中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生命教育活动,如邀请社渚交警中队的志愿辅导员做交通安全知识讲座,开展紧急疏散演练活动,举行感悟生命演讲和征文活动,组织全体学生观看生命安全教育影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让每位学生都自觉地参与到宣传活动中来,懂得尊重、爱惜、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关怀、接纳和包容,促进自身生命价值的提升。

六、家校携手,共同关注学生生命的成长

我们的学生,是社会的人,并不是仅仅生活在学校,其思想的形成,除了在学校接受老师教育的影响,还要受到家庭、社会的影响,关心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是社会、学校、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的重要环节,家长要与教师积极沟通,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不了解孩子的教育是盲目的教育,不尊重孩子的教育是错误的教育。

我校每学期都要举行了一次大型的生命教育主题家长会。在家长会中学校领导、班主任都要反复强调指出生命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视野,更应成为家庭教育的关注的重点。希望全体家长不仅仅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更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生存质量,能适时地对孩子进行感激教育、感恩教育,让孩子真正懂得生命是来之不易的,我们要学会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爱生命,学会关怀、悦纳和包容别人。

总之,生命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贯穿人的一生的教育,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素质提高的大事。我们在关注着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今天,思考儿童生命的抉择能力,已不再单纯是一个生命教育的话题,它与我们的教育方式、文化熏陶、对生命的认识存在着密切联系!我们期待,我们更要努力地让孩子珍爱生命。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