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西行漫记读书报告】 西行漫记读书报告2000
 

【西行漫记读书报告】 西行漫记读书报告2000

发布时间:2019-08-07 10:19:50 影响了:

南京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读书报告

题 目 《西行漫记》读书报告

班级(班号)

姓名(学号)

指 导 教 师 朱国芬

2016 年 5 月 18 日

南京理工大学马研部

读书报告

正文

《西行漫记》读书报告

相比于当初经历过红军艰苦历史的老一辈们,出生在现代的我们,对于当初的那一段历史都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对于那一段历史,我们的了解局限于爷爷辈的描述,局限于历史课本上的高度概括,甚至局限于那一部部粗制滥造的扭曲了历史真相的“抗战神剧”。虽然一直喊着要牢记历史,可却从未真正的了解过那一段刻苦铭心的历史。有过去了解这份历史的冲动,却苦于每次看到相关书籍的名字就感觉到乏味而让我望而却步,但这次在阅读书目中,《西行漫记》的书名吸引了我。

历史总是需要客观的去记录,而《西行漫记》是一个不带任何偏见的西方新闻人士埃德加·斯诺所著。他是一个在中国国内局势大转变的关键性的一年,带着当时无法理解的关于革命与战争的无数问题,在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新闻记者。

翻看这本书,对于厌烦了那些不尊重客观历史,神话当初抗战英雄,严重弱化了敌人的“抗战神剧”,《西行漫记》给我带来了真实的东西。它在当时像世界展示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将领的情况。而斯诺的报道打破了红军遭受了9年的新闻封锁,让外界对它的了解不在是只通过国民党的报纸,他向当时的世界展示了斗争中的中国。

不同于其他红色经典,《西行漫记》的内容都是活生生的事实。一本书令人反思对于当初光辉岁月的无知,对国家历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的不了解。斯诺说,“在世界各国中,恐怕没有比红色中国的情况是更大的谜,更混乱的传说了。中华天朝的红军在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度的腹地进行着战斗,九年以来一直遭到铜

墙铁壁一样严密的新闻封锁而与世隔绝。千千万万敌军所组成的一道活动长城时刻包围着他们。他们的地区比西藏还要难以进入。”这样的条件下,红军的宣传多么困难,可即便是这样的情况,还是赢得了无数赤诚的支撑者和入伍者,红军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下才会有这么多的支持。

斯诺笔下的革命先辈是鲜活的。继承了父权的少帅张学良,是一个受人爱戴、为人慷慨、有现代化思想、能打高尔夫球、却又喜好**、**成瘾这样一个性格矛盾的主宰满洲三千万人民的军阀独裁者。可之后依靠大毅力戒掉了**,生活习惯变得简朴。早期的他或许糊涂过,但当时的他已不再是那浑噩的花花公子。

在各种文献中描述朴素认真的周恩来在斯诺笔下也是如此,但不同人眼中的形象是不同的,“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他对我说已有五年不讲英语了,这使我感到惊讶。”这样再现了周恩来谈吐缓慢安详,眼神深邃富有热情的巨大魅力,这让我们印象中的周总理更加丰满。

而斯诺笔下的毛主席“是一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复杂的人。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甚至在说到自己的时候和苏维埃的缺点的时候他也笑得厉害——但是这种孩子气的笑,丝毫也不会动摇他内心对他目标的信念。他说话平易,生活俭朴,有些人可能以为他有点粗俗。然而他把天真质朴的奇怪品质同锐利的机智和老练的世故结合了起来。”却又“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地研究,他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个人习惯和外表落拓不羁,但是对于工作却事无巨细都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许多日本人都认为他是中国现有的最有才干的战略家,这是令人很感到兴趣的事。”这仿佛让我们见到了伟人的另一面,他不再是高高在上,仿佛就在我们面前幽默风趣,平易近人。

斯诺在采访红军领导人,在刚描述他们时,会经常讲到他们的首级被悬赏多少钱,但是仍然大胆悠闲毫不在意的走在人民群众中。但斯诺回到西安见到到蒋介石时,并没有人悬赏他,但“街上停止一切交通,城门口的所有道路都遍布宪兵和军队的岗哨。沿路农民都被赶出了家。有些不雅观的破屋就干脆拆除,不致使人觉得难看。”这生动地说明谁真的害怕人民,谁信任人民。

《西行漫记》把斯诺所见到的苏区展示在了我们面前,那是一片充满活力与

生机的土地,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作者斗争,领导者们朝气蓬勃,信念坚定,乐观且充满活力。在那里,蚊帐几乎是唯一的奢侈品。他们并不像报社们在当时南京政府要求下描写的那样是群土匪,他们不抢劫,不胡乱杀人,尊重老百姓、纪律严明,在全国乌云一片的情况下,他们给老百姓带来了仅存的光明。这或许是为何有那么多热血青年,知识分子,抛弃原有的地位与财富,义无所顾的奔赴苏区。这时的苏区确实是个理想之地,是全中国最平等、最廉洁、最纯朴的地方。但同时这里的条件也是艰苦的,“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墙为黑板,校舍完全不怕轰炸的这种“高等学府”。”全世界估计就只有这么一家红军大学。这是我们所能看到的真实的历史,生活在物质丰富的社会的读者都会为之动容。

对于长征的了解,也仅限于红军长途跋涉,过程艰辛,但是其中的艰辛却从未了解。我们也知道长征途中爬雪山,过大草地,抢渡大渡河。我们了解红军长征途中爬雪山和过大草地时,吃的是皮带、草根,穿的是草鞋薄衣。但我们却不了解过程的震撼,数千人马驮着辎重万里长征,面对的是百万虎狼之师,前有堵截,后又追兵,面对高山悬崖,冰雪雨雾,湍急的河流,莫测的风暴,灼热的沙漠,无敌的沼泽,饥寒交迫,刀山火海。红军的长征是一种奇迹,一重又一重令人无法相信的困难都被打败。我们远离了战火纷飞的年代,但却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这一创造了奇迹的精神和大毅力。而入斯诺所言,“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大规模的转移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这是对长征的另类解释,但有不失偏颇,因为这次长征让更多的人看到了红军,听到了他们讲话,不在害怕,从而参与充实到了红军的队伍中。

当初刚到苏区的斯诺面对周总理为他安排的了九十二天的旅程,斯诺当初内心面对这份旅程是内心是保留的,但他最后却在红军中带的时间确是超过十倍于此的时间,在离开红军时踏上归途时“我心里感到很难过。我觉得我不是在回家,而是在离家。”这也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红军的魅力。

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甚至照耀世界。

一九七二年二月十五日,在弥留之际,斯诺在病床上用生命的最后力量,面对中国派去的以马海德医生为首的医疗小组,说出了一句话:“我热爱中国。”根据斯诺的遗愿,他的骨灰的一部分,安葬在北京大学内,即前燕京大学的校园

里,这是适当的。这是一九三六年他去西北探险旅行的出发点,也是一九三七年他整理资料写作《西行漫记》的地方。他对中国的热爱无比炽热。

庆幸于阅读了《西行漫记》,知道了许多不曾知道的历史。让我看到的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苏宁,是为人民浴血奋战的红军,是与人民打成一片的优秀共产党领袖,是一群一心一意为了民族生存,为了祖国未来不断拼搏奋斗的年轻人,更看到的是中国的希望。也感谢斯诺客观的记录下了这份历史,感谢他让我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了当初红军的巨大魅力。

如序言所言:千百万人民群众——不是少数领袖们——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西行漫记》这一本书的总结。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