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毕业论文范文【哲学毕业论文范文】
 

毕业论文范文【哲学毕业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18-07-07 03:43:36 影响了:

  在哲学研究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假问题。这些假问题可能是由人们思维本身的错误引起的,也可能是在误解、误译的过程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哲学毕业论文范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哲学毕业论文范文篇一

  “消灭哲学”还是 “扬弃哲学”?

  在哲学研究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假问题。这些假问题可能是由人们思维本身的错误引起的,也可能是在误解、误译的过程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在马克思哲学研究的领域里,人们对马克思的所谓 “消灭哲学”观点的提出与讨论,无疑属于假问题的范围,而这一假问题的出现,完全是由错误的翻译造成的。显而易见,揭露并祛除这个假问题的目的,既是为了维护马克思哲学的纯洁性,也是为了使哲学研究在这个问题上迷途知返,用维特根斯坦的话来说,就是使误入捕蝇瓶的苍蝇找到逃离捕蝇瓶的路径。

  一

  众所周知,在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 1844) 中,马克思批评了当时的“实践派”和 “理论派”对德国哲学的误解。马克思认为,“实践派”提出了否定当时德国哲学的要求,尽管提出这个要求并没有错,但该派仅限于提出这个要求,并没有认真地去实现它,却是错误的。为此,马克思以批评的口吻写道:

  Mit einem Worte: Ihr koennt die Philosophie nicht aufheben,ohne sie zu verwirklichen. [1]

  由于这句话以字母M带头,我们不妨称它为“M句”。在20世纪50年代中央编译局的译本中,这句话被译为:

  一句话,你们不在现实中实现哲学,就不能消灭哲学。[2]

  马克思还指出,尽管“理论派”坚持了与“实践派”不同的方向,但也犯了同样的错误。它的根本缺陷可以概括如下:

  Sie glaubte, die Philosophie verwirklichen zu koennen, ohne sie aufzuheben. [3]

  由于这段话以字母S带头,我们不妨称它为“S句”。在20世纪50年代中央编译局的译本中,这句话被译为:

  它认为,不消灭哲学本身,就可以使哲学变成现实。[4]

  如果说,M句表达的是马克思的哲学观点,S句表达的是马克思对“理论派”的哲学观点的概括和批评,那么,下面这个句子表达的则是马克思关于哲学与无产阶级关系的观点:

  Die Philosophie kann sich nicht verwirklichen ohne die Aufhebung des Proletariats, das Proletariat kann sich nicht aufheben ohne die Verwirklichung der Philosophie.

  由于这句话以字母D带头,我们不妨称它为“D句”。在20世纪50年代中央编译局的译本中,这句话被译为:

  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为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己。[5]

  我们发现,上述三句话的翻译存在不少问题。首先,M句译文中的“在现实中”、S句译文中的“本身”和“现实”这些词,在德语原句中都找不到对应词;其次,贯穿在M、S、D三句中的德语动词verwirklichen和D句中的德语名词Verwirklichung均应译为“实现”,而不应译为“现实”。从哲学上看,汉语名词“现实”明确地对应于德语名词Wirklichkeit。再次,S句译文中的glaubte不应被译为“认为”,而应该被译为“相信”。最后,D句中的反身代词sich的含义并没有在译文中表达出来。

  撇开上面提到的四点,M、S、D这三个句子翻译中的最严重的问题是把德语动词aufheben译为“消灭”[6] ,把D句中同时出现的德语名词Aufhebung也译为“消灭”。不难发现,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对前面提到的50年代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的译文做了一定的修改。其中M句被改为:

  一句话,你们不使哲学成为现实,就不能够消灭哲学。[7]

  S句被改为:

  它以为,不消灭哲学,就能够使哲学成为现实。[8]

  D句被改为:

  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身。[9]

  尽管90年代的译文没有完全注意到并克服50年代的译文所存在的问题,但比较起来,90年代的译文变得更简洁,也更准确了。当然,90年代译文的最大问题在于,德语动词aufheben和德语名词Aufhebung仍然被译为“消灭”。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2009年最新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收录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M、S、D这三句话的汉译依然一字不差地重复了90年代的译句。[10]由于翻译上的这种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以至于在马克思哲学研究领域里,那些以中文译本作为研究基础和出发点的学者侈谈“消灭哲学”、“消灭无产阶级”这类错误的观点,甚嚣尘上,得不到认真的清算。延续半个多世纪的、迄今仍未解决的这一翻译公案表明,无论是中央编译局,还是马克思哲学研究界,对德语动词aufheben和德语名词Aufhebung的误译所引发的严重理论后果都缺乏足够的重视。[11]在人类历史已经进入21世纪的今天,再也不能对这类由误译而导致的假问题采取沉默的态度了。

  二

  众所周知,在德语中,名词Aufhebung是以动词aufheben为基础的,因此,关键在于如何准确地理解并翻译aufheben这个动词。凡是熟悉德语的人都知道,aufheben是由动词heben 和前缀auf-构成的。heben 具有以下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举起”或“提高”;二是“除去”或“排除”;auf-的含义则主要是“在……之上”、“向……之上”。而aufheben则综合了前缀 auf-和动词heben的含义,既包含着“废除”的意思,又包含着“保存”的意思。

  从哲学上看,aufheben在汉语中的对应词应该是“扬弃”,因为扬弃既有废除或舍弃的含义,又有保留或保存的含义,最能体现德语动词aufheben的神韵。事实上,在黑格尔和后黑格尔(当然也包括马克思)哲学研究的语境中,“扬弃”几乎可以说已经成了aufheben的定译,当然也成了Aufhebung的定译。由此可见,只有把前面提到的M、S、D这三个句子中出现的aufheben和Aufhebung均译为“扬弃”,才能准确地传达出马克思的本意。除了前面提到的字源上的原因外,我们还有以下三点理由:

  其一,青年马克思是在黑格尔哲学的语境中开始自己的哲学思考的,而在黑格尔哲学的语境中,aufheben这个术语具有十分明确的含义。早在《精神现象学》中论述知觉问题时,黑格尔已经提到了这个术语,并对它的含义做了详尽的阐释:

  Aufheben这个词体现出真正的双重含义,我们已经在否定物(dem Negativen)里发现了这种双重的含义,它既是一个否弃(ein Negieren),同时又是一个保存(ein Aufbewahren)。[12]

  也就是说,在黑格尔哲学的语境中,否定从来不是全盘否定或单纯的消灭,作为发展环节,否定总是有所抛弃,同时也有所保存,而这一辩证的内涵在aufheben这个德语动词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事实上,在《大逻辑》第一章中,黑格尔专门设了一个注来阐述aufheben这个德语动词:

  在语言中,aufheben具有双重的含义,它既可以意谓保存(aufbewahren)、保持(erhalten);同时也意谓中止aufhoeren)、终结(ein Ende machen)。[13]

  在这段话中,黑格尔再度肯定了aufheben这个德语动词的双重意蕴,即既要避免中止一切、消灭一切的虚无主义的结果,又要避免肯定一切、保存一切的保守主义的结果。黑格尔似乎预感到,aufheben这个词会受到后人的曲解,所以他又不厌其烦地强调:

  扬弃自身的东西并不因这一扬弃而成为无(Was sich aufhebt, wird dadurchnicht zu Nichts)。[14]

  这就启示我们,扬弃的结果决不是对象的被“消灭”,即“无”,扬弃自身包含着对被被弃者的某种肯定或保留。值得注意的是,在《小逻辑》第96节中,黑格尔再次提到aufheben,并做了详尽的阐述:

  有时候,我们把aufheben理解为去除(hinwegraeumen)或否弃(negieren)……但它有时候又可以被理解为保存(aufbewahren),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某些东西很好地被aufheben了。[15]

  显而易见,在黑格尔看来,aufheben这个词所蕴涵的双重含义不应该被理解为语言上的混乱或偶然出现的差错,而是体现出这个词的深刻的辩证法意蕴。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黑格尔把aufheben称作“哲学的最重要的概念之一(einer der wichtigsten Begriffe der Philosophie)”[16]由此可见,aufheben这个词在黑格尔著作中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作为辩证法大师,黑格尔非常重视这个概念,并把它作为构筑自己哲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的概念。

  众所周知,马克思从青年时期起就认真研读了黑格尔的著作。在1837年11月10-11日致父亲的信中,马克思曾经这样写道:“在患病期间,我从头到尾读了黑格尔的著作,也读了他大部分弟子的著作。”[17]在对黑格尔著作的研究中,马克思特别注重的是他的辩证法思想,因而他不可能不了解黑格尔对aufheben这个重要的哲学概念所蕴含的双重的、对立的含义的反复论述。实际上,在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写作时间只有数个月之隔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指出:

  Eine eigentuemliche Rolle spielt daher das Aufheben, worin die Verneinung and die Aufbewahrung, die Bejahung verkuuepft sind.[18]

  2009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把这段话译为:

  因此,把否定和保存即肯定结合起来的扬弃起着一种独特的作用。[19]

  面对这段译文,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译者不把这里的Aufheben也像《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那样译为“消灭”呢?因为这段话反映的正是马克思的本意,即在理解Aufheben这个词时,必须同时把握它蕴含的“保存”和“否定”这一双重含义,因而,蕴含这一双重含义的Aufheben根本不应该被译为“消灭”。由此可见,把《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的aufheben和Aufhebung译为“消灭”不过是译者的一厢情愿,而根本不符合马克思的本意。

  其二,把《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的aufheben和Aufhebung译为“消灭”,否定了马克思哲学思想的自洽性。谁都知道,在汉语中,“消灭”这个词,无论是以动词的方式出现,还是以名词的方式出现,其含义就是废除或否弃整个对象,不包含任何保存或保留的意思在内,而马克思有可能去“消灭哲学”吗?在我们看来,马克思不但不可能去“消灭哲学”,而且他连这样的愿望也根本不可能产生。事实上,在同一个文本中,马克思又告诉我们: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20]

  试问,如果哲学已经被马克思“消灭”了,它在这里又怎么可能成为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呢?同样地,如果无产阶级也已经被哲学“消灭”了,它在这里又怎么可能成为哲学的“物质武器”呢?也是在同一个文本中,马克思在谈到德国人的解放时,又明确地宣布:

  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21]

  显而易见,既然马克思把哲学视为德国人解放的“头脑”、把无产阶级视为德国人解放的“心脏”,他又怎么会产生“消灭哲学”、“消灭无产阶级”的念头呢?

  或许有人会这样辩解:在M、S、D这三个句子中,马克思在使用Philosophie (哲学)这个概念时,前面均有定冠词die,因此,马克思的本意似乎并不是笼统地“消灭哲学”,而是要“消灭这种哲学”,而这种哲学,即die Philosophie就是指当时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哲学。这个辩解的合理之处是提醒译者和读者注意Philosophie之前的定冠词die,遗憾的是,迄今为止译者和读者均未注意到这个die。确实,这个die的存在表明,马克思在不少场合下谈论Philosophie时,并不是关于哲学的空泛之论,而是专指当时的德国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哲学。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这个辩解的苍白之处在于,即使把“消灭哲学”改译为“消灭这种哲学”,比如消灭黑格尔哲学,也不等于准确地理解了马克思的本意。道理很简单,假如这种哲学或那种哲学都可以被消灭的话,又何来哲学史?何况,在19世纪60、70年代,当德国哲学界把黑格尔当作一条“死狗”来看待时,马克思却宣布:“我公开承认我是这位大思想家的学生,并且在关于价值理论的一章中,有些地方我甚至卖弄起黑格尔特有的表达方式。”[22]马克思又怎么可能去“消灭”黑格尔哲学或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德国哲学?

  其三,把《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的aufheben和Aufhebung译为“消灭”,也违反了译者在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翻译中的自洽性。众所周知,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撰写于1843年10月中旬-12月,并在1844年2月出版的《德法年鉴》上公开发表,而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则撰写于1844年4-8月。

  也就是说,这两个文本的写作时间只相差数个月。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十分频繁地使用了aufheben这个德语词。有趣的是,在这个文本中,中央编译局的译者把它统统译成了“扬弃”。下面试举两例。第一个例子是:

  Die Aufheben der Selbstentfremdung macht denselben Weg wie die Selbstentfremdung .[2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把这话译为:

  自我异化的扬弃(Die Aufheben)同自我异化走的是同一条道路。[24]

  第二个例子是:

  Das Aufheben, als gegenstaendlichen die Entaeusserung in sich zuruecknehmende Bewegung.[25]

  扬弃(Das Aufheben)是把外化收回到自身的、对象性的运动。[26]

  为什么在这两个例子乃至《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全文中,aufheben这个动词和相应的名词das Aufheben都被译为“扬弃”,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的aufheben和Aufhebung却一概被译为“消灭”?显然,对马克思同一思想发展时期的不同文本中所使用的同一个重要术语的不同翻译,是缺乏任何学理上的基础的。

  我们再来看看,恩格斯《反杜林论》中涉及aufheben这个词的两段文字又是如何翻译的。在《反杜林论》的“哲学篇”中,恩格斯在批判杜林时写道:

  Die philosophie ist hier also “aufgehoben”, das heisst “sowohl ueberwunden als aufbewahrt”; ueberwunden ihrer Form, aufbewahrt ihrem wirklichen Inhalt nach. [27]

  这段话被译为:

  因此,哲学在这里被“扬弃”(aufgehoben)了,就是说,“既被克服又被保存”;按其形式来说是被克服了,按其现实的内容来说是被保存了。[28]

  这里的aufgehoben乃是aufheben的过去分词。恩格斯的第二段话是:

  Ich soll nicht nur negierer, sondern auch die Negation wieder aufheben. [29]

  这段话被译为:

  我不仅应当否定,而且还应当再扬弃(aufheben)这个否定。[30]

  在这里,我们仍然要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同一个重要的哲学术语,在恩格斯那里被译为“扬弃”,而在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却被译为“消灭”?更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2009年新版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仍然保留了这些相互矛盾的译句,从而使“消灭哲学”、“消灭无产阶级”这类荒谬的译句仍然到处泛滥。

  综上所述,无论是在黑格尔的语境中,还是在深受黑格尔影响的马克思、恩格斯的语境中,aufheben、Aufheben和Aufhebung都应该被译为“扬弃”。为此,我们主张把M句改译为:

  一句话,你们不实现哲学,就不能够扬弃哲学。

  把S句改译为:

  它相信,不扬弃哲学,就能够实现哲学。

  把D句改译为:

  不扬弃无产阶级,哲学就不可能实现;不实现哲学,无产阶级就不可能扬弃自身。

  三

  如前所述,在9年以前,拙文《AUFHEBEN的翻译及启示》已经提出了如何准确地翻译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aufheben这个词的问题。然而,遗憾的是,无论是理论界,还是中央编译局,都未引起对这个问题的充分重视。其实,这种不重视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折射出一些深层的文化动因和征兆,值得我们认真地加以剖析。

  首先,在中国知识界,尤其是在马克思哲学的翻译领域和研究领域,翻译者和研究者的无意识层面上普遍存在着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虚无主义倾向。由于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人仍然具有巨大的约束力,所以当代中国人,尤其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总是沉湎于反抗意识之中,并倾向于以决绝的虚无主义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众所周知,早在“五四”时期,已经有少数激进的知识分子提出,把线装书扔进厕所里,甚至主张把汉字拉丁化;“文化大革命”中对传统文化遗产的破坏和对八个样板戏的吹捧,也蕴含着同样的思想倾向。现在回想起来,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归结为“选反有理”,在某种意义上揭开了当代中国人,尤其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无意识层面的真正的秘密。

  对于翻译者来说,他们的无意识层面驱动他们把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的aufheben和Aufhebung译为“消灭”,不但要“消灭哲学”,而且还要“消灭无产阶级”。尽管这样的译句从学理上看是非常荒谬的,但从感情上看却是十分痛快的。实际上,这种误译已经自觉地或不自觉地把马克思塑造成一个全盘反对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哲学思想的虚无主义者。众所周知,翻译通常被理解为对被翻译者,即文本的“再创造”,而在这里的“再创造”中,翻译者把自己无意识层面上的虚无主义投射到马克思的文本上去了。对于研究者,甚至某些一流的研究者来说,为什么那么喜欢侈谈所谓马克思的“消灭哲学”的观点?完全可以说,其动因与翻译者一样,是想借马克思的名头,来倾诉自己无意识层面上的虚无主义情结。

  由此可见,只要中国知识界,尤其是马克思哲学的研究界和翻译界的自我反思意识还没有被激活的话,这种通过翻译和研究,向马克思文本倾泻虚无主义思想酵素的做法就会不断地持续下去。

  其次,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包括马克思哲学的翻译者和研究者中,普遍流行的是浅尝辄止、不甚了了的研究方式。“消灭哲学”、“消灭无产阶级”、“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等译句,从字面上看就是荒谬的。我们前面分析较多的是第一句和第二句,这里姑且分析一下第三个句子:“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试问,哲学又如何去消灭无产阶级?哲学是精神性的东西,无产阶级是现实的存在物,前者怎么可能去消灭后者?何况,马克思不是主张,哲学要把无产阶级作为自己的“物质武器”吗?这类译句简直就是天方夜谭,然而,更令人担忧的是,它们居然保持了半个多世纪也未受到质疑。事实上,虽然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新译本层出不穷,但这些翻译者和校对者居然心安理得到从来不对这些显然荒谬的译句做出批评性的考察。即使有人提出了疑问,他们也完全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仿佛这是来自另一个星球的声音!

  这种浅尝辄止的研究方式尤其表现在那些完全不懂德语,只满足于在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中译本基础上从事研究工作,而又缺乏谦虚精神的研究者身上。“消灭哲学”、“消灭无产阶级”之类假问题之所以不断地被提出来,正是这部分肤浅的研究者使然。这不禁使我们联想起叔本华特别喜欢引证的歌德的名言:

  谬误和水一样,船分开水,水又在船后立即合拢,精神卓越的人物驱散谬误而为他们自己空出了地位,谬误在这些人物之后也很快地自然地又合拢了。[31]

  在理论界,常常有人提倡要读经典作家的原著,但仔细推敲起来,这种提法仍然显得过于笼统,因为它没有区分“原文状态(如德语)的原著”与“翻译状态(如译为汉语)的原著”。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任何人,假如只局限在他人译本的基础上做研究,这样的研究工作不但不可能有什么真正值得重视的价值,而且犹如盲人瞎马,不知会被引向何处。

  再次,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包括马克思哲学的翻译者和研究者,尽管对中国传统文化保持着持久的反抗情绪,但在他们的思维方式忽视逻辑这一点上,却深受传统文化的浸淫和影响。显然,对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aufheben、Aufheben和Aufhebung的翻译、研究上出现的非自洽现象正是逻辑意识匮乏的典型表现。

  在对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翻译中,译者有没有考虑过:“消灭哲学”这个译句与同一个文本中的其他译句,如“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在逻辑上是不自洽的?

  在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两个文本的翻译中,译者有没有意识到:把前一个文本中的aufheben译为“消灭”,而把后一个文本中的aufheben译为“扬弃”在逻辑上也是不融贯的?

  在对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恩格斯的《反杜林论》的翻译中,译者有没有觉察到:把前一个文本中的aufheben译为“消灭”,把后一个文本中的aufheben译为“扬弃”在逻辑上是矛盾的?

  综上所述,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的M、S、D句究竟如何翻译的问题,决不是翻译技巧上的小事,而是涉及到如何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重大理论问题。本文求正于方家,以期引起对这一长期以来被忽视的问题的认真探索。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哲学毕业论文范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