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比较文学论文 中日 [中日教育比较论文]
 

比较文学论文 中日 [中日教育比较论文]

发布时间:2018-07-14 05:13:11 影响了:

  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一环,需要受到整个国家的高度重视,需要整个社会来支持。然而我们该如何写有关中日教育比较的论文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中日教育比较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中日教育比较论文篇一

  《二战后中日教育比较研究》

  【摘 要】中国教育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后更是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并学习苏联,引进有价值的教育方法和教学经验进行学习和借鉴。改革开放后,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为中国的教育事业锦上添花;在二战结束后,与我国隔海相望的日本,将教育视为是拯救国家的最重要手段,并以极快的速度完成了国家现代化建设。本文以二战后的时间顺序为线索,分别对二战结束初期中日两国学习对象、发展时期的教育目的以及21世纪后两国的教育战略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

  【关键词】中国 日本 教育

  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一环,需要受到整个国家的高度重视,需要整个社会来支持。对于教育问题的研究是一个国家发展教育事业的前提。日本自古以来就有着优良的教育传统,并且是二战后东亚地区最早完成现代化的国家,这与日本对于教育的重视是紧密联系的。本文以独特的视角比较、分析了中日两国的对象、教育目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希望为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 二战结束初期中日两国学习对象比较

  1.中国教育学习苏联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宣告成立,政府大力发展教育,1950年毛泽东同志在《人民教育》的创刊题词中曾说过,“恢复和发展人民教育是当前重要任务之一”。在这一时期中国引进苏联的教育经验,进行了“以俄为师”的教育改革。这其中包括很多方面的原因:从客观上讲,新中国成立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极度敌视,采取孤立的态度。在经济、科技、人才培养方面对我国也实行封锁,这使我国很难学习到西方先进的教育信息和办学经验,而我国教育部门认为,苏联的教育不论是从教材、教法还是从课程安排上来说都符合社会主义国家的需要;从主观上讲,如果不发展教育,国家的建设和恢复将很难进行。新中国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经济落后,缺乏教育经验。苏联的教育模式为我国提供了一个走向工业化、现代化国家的榜样。

  二战后,苏联进行了多方面的教育改革,为了解决升学和就业之间的矛盾,苏联于1958年颁布了《关于加强学校同生活的联系和进一步发展苏联国民制度的法律》。在当时也涌现出许多教育家,如凯洛夫、赞科夫、苏霍姆林斯基等,这都为中国学习苏联的教育体制和方法提供了外在条件。

  2.日本教育走向民主化

  二战后的日本几乎是一片废墟,国民面临着饥饿的威胁,很多人因饥饿而死亡,1949年后,日本人民的基本生活才得以恢复。尽管是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政府也将有限的财力投入到学校中,无论条件多么艰苦也从未暂停对于教育的关注。二战结束后,日本在投降后的第三天便成立了新的科学教育局,这一事件标志着日本政府实施民主化教育改革

  计划的开始。由于在二战之前,日本的教育中一直都充满了军国主义的教育思想,因此,二战后“去军国主义”思想成为日本民主化教育改革的第一步。

  二战后美国对于日本整个社会的民主化进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日本被美国单方面占领,日本教育民主化是占领军当局民主改革计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1945年10月,第一个由占领军向日本当局提出的教育改革方针——《关于日本教育制度的管理政策》颁布,此后,在占领军和日本当局共同努力下开始了教育民主改革,学制模仿美国实行“六三三学制”,推行美国式的“单轨制”民主主义教育。

  战争结束后,中日两国都将教育放在首位,但不同的是,中国学习苏联,而日本学习美国,这导致在教育方面无论是教育方法还是教学思想都有着很大的差别。中国的教育目的是将国民培养成适应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人民,而日本则为资本主义培养人才。

  二 中日两国发展时期教育目的比较

  1.中国教育为政治服务

  1956年,中苏关系开始恶化,在外交上中国的政策是既针对美国又针对苏联。因此,中国开始走向封闭,导致在教育方面实施国家一手包办,中国政府为了发展社会主义将学校教育逐渐地转变为以政治教育为中心。

  1958年年初,中国拉开了“xxx”的序幕,学校的学生参加生产劳动过多,导致学校教育无法正常进行。在“xxxx”时期,中国教育的政治化达到了顶峰,许多学校甚至取消了音乐、美术等课程,只有语文和数学这些基础课程,而且开设的课程都是为政治服务,都以阶级斗争为主题。在这一期间国家的职业教育遭到破坏,几乎所有职业学校都停止上课,思想政治教育完全取代了正常的学校教育。

  虽然这一时期中国的教育受到损失,但是在教育规模上还是有一定的发展,到1965年,成立了160多万所小学,18000所普通中学和400多所大学,与战后初期相比,在教育普及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2.日本教育为经济服务

  1955年日本经历了被占领的时期后,开始自主管理整个日本教育工作。这一阶段日本进入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国家经济的发展必将带来教育的变革。在二战刚刚结束的时候,日本更多的重视教育的社会效应,而在当下这个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日本更加关注有关职业教育以及对于高端技术人员培养方面的问题。因此,日本逐渐将教育的社会效应转向经济效应,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由于当时日本的教育发展落后于经济的发展,1958年日本教育部门实行初中三年级的分班制度。此后,初中三年级出现了升学班和就业班两种班型,升学班为准备升入高中的学生提供了相应的教育;就业班则为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的学生提供相关的职业教育。再后来,在一些高中也出现类似的分班现象,这对于日本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日本的工商业也对政府提出关于教育方面的建议。在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关于人力资本理论后,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消费更是一种投资,工商业更加看重教育对于经济所带来的效益。有些企业为了获得人力资源甚至将职业培训与高中教育相结合,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让年轻人完成职业培训的同时获得高中学历,使得一些无法接受高中教育的年轻人进入企业接受职业高中教育,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企业人力资源问题,也给日本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效益。

  三 中日两国进入21世纪后教育策略比较

  1.中国教育在探索中前进

  中国政府意识到中国在教育思想上走了弯路,走进了误区。随着时间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中国已经意识到科学技术是国家的第一生产力,1995年5月6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根据我国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要认识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增强创新的同时,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因为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在政府的支持以及教育部门的积极配合下,中国教育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岗位和技术培训。中国在短时间内克服了重重困难,在新旧问题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以适应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要,中国实现由人口大国转向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指日可待。

  2.日本教育迈向信息化时代

  进入21世纪后,日本的教育逐步迈向信息化时代。政府方面也十分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并制定了“E-JAPAN战略”,目标就是在五年内将日本建设成为高端的信息化国家。

  这一时期,日本大力发展了远程教育,并建立专门实施远程教育的学校,使教育不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打破了“教育只在学校中进行”的传统观念。随着远程教育的发展,日本教育形式日趋多样化,为更多人提供了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在日本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推动下,终生教育思想正逐渐贯彻到每个公民心中。

  日本政府为了加强教育的信息化,逐步使教育产业化,以提高各个教育部门的竞争性,从而推动教育发展。以高等教育为例,政府大力支持私立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以促进公立大学的改善,实现国立大学、私立大学和公立大学之间的平等竞争,这一举措更加有利于日本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 结束语

  二战后,中日两国同时发展教育,将教育放在首位,但依然存在很大差异。中国是社会主义制度而日本是资本主义制度,制度不同导致教育的发展方向不同,在发展时期学习的对象也自然有所不同。中国教育为政治服务,日本教育为经济服务,所取得的成果也各有千秋。在当代,中国的教育改革使得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日本的信息化教育更是加速了经济发展,为日本各方面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参考文献

  [1]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公司,2007

  [2]依田熹家.简明日本通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韩歇尔.日本小史[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8

  [4]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6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中日教育比较论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