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解读中国文化的密码】山水画是解读中国文化的密码
 

【解读中国文化的密码】山水画是解读中国文化的密码

发布时间:2018-12-25 03:56:33 影响了:

  读四卷本《刘士林中国诗性文化系列》(海南出版社2006年版),一如桨渡西洲,采莲南塘,诗意悠悠。原本学理浓郁的学术之作,化作了诗情画意的精神漫游。在西方文化充斥下的学术氛围中,不为其所化,依然秉持中国古典的诗性叙事,真可谓浊潭中之一股清流。然而,作者最大的不同并不在于诗性的叙事,而是其对中国文化的命脉的把握。
  这命脉便是不同于西方理性思维的诗性智慧。在作者看来,在轴心时代,人类面对自然环境的巨大破坏与公有制的瓦解私有制运动兴起的双重挑战,人类共通的诗性智慧开始分野。西方走向了理性之路,即是如何产生独立的个体以及如何把对象化世界符号化;而中国的诗性智慧则是如何保持存在本身的固有结构并使之走向澄明。不同于西方的主体化与对象化,中国是非主体化和非对象化的生命伦理学。面对挑战,理性的西方在与自然的对立中,更多的是男性化的不懈进取与奋斗;而诗性的中国在与自然的和谐中,更多的是女性化的温和与顺从。从生物学与人类学的角度,阐释了中西不同的思维方式。不谙此道,一味援引西方文化思潮来解读中国文化,怎能不把学术之“潭”搅得更加浑浊。如果说中国诗性文化更多侧重于中西比较,有那么一种宏大叙事的话,那么江南诗性文化可谓中国文化的自身解剖,是一种微观的赏析。作者认为中国诗性智慧的“审美―诗性”机能在江南文化中获得了最高的发展,与此相对的是在北方的“政治―伦理”机能,这是中国文化的二水分流。北方话语哺育的是民族的道德实践能力,开辟出以实用著称的审美精神一脉,而江南话语则是专门执行审美功能的微型叙事,是最为纯粹的诗意生存。
  从中国诗性文化到江南诗性文化,刘士林一直把握着中国文化的诗性智慧这一命脉。只要在命脉上息息相通,文化的解读就不会偏离轨道。援引西方理论而不隔膜,钩沉中国典籍而不复古,以诗性智慧呈现中国诗学精神,用江南话语澄明江南审美机能。较之日下漫天而飞的所谓“主义”、“后主义”,刘士林似乎的确有违“主流”,呈现为一种“非主流之观察”。然而阅读那些以主流西方理论来观察中国文化的学术讲章,总让人感到生涩隔膜,只不过是邯郸学步罢了。其实,所谓“非主流”正是解读中国文化的“主流”。
  中国美学四大学派纷争,惟宗白华先生置身事外。先生亦留德数载,深谙西方美学,以诗人之心在园林山水中探求意境、找寻美,或许也是一种“非主流之观察”。散步者的美学却更贴近中国美学命脉。解读中国文化需要中国思维和中国话语,非他者可以代之。刘士林早年亦以诗人享誉校园,而以诗人之心解读中国文化正是中国的主流正道。解读需要密码,中国文化的密码就是诗性智慧。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