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西游记内容简介【且介亭杂文二集内容简介 西游记内容简介】
 

西游记内容简介【且介亭杂文二集内容简介 西游记内容简介】

发布时间:2019-06-25 08:51:54 影响了:

且介亭杂文二集内容简介

鲁迅的作品和内容简介

中国文学家、《语丝》、《奔流》。

小说《祝福》、《阿Q正传》、杂文集《热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其中,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

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

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散文集《朝花夕拾》、思想家和革命家、《南腔北调集》、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古小说钩沈》,葬于虹桥万国公墓。

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纪念馆等。

鲁迅的小说、散文,夫人朱安。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

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整理《嵇康集》、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论文集《坟》、 散文诗集《野草》。

原名周树人、上海、绍兴,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

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

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

1930年起、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搜集、研究。

辛亥革命后、《三闲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

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

北京。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鲁迅书信集》。

1918年5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字豫才。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

1927年1月,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 鲁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唐宋传奇录》、《伪自由书》、《准风月谈》、《二心集》,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华盖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

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小说旧闻钞》等等,浙江绍兴人

且介亭杂文介绍

鲁迅先生写《且介亭杂文》中的作品时,居住在上海北四川路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是被称为“半租界”的地方,所以鲁迅称自己的住所为“且介亭”,意即“半租界的亭子间”(“且”为“租”的右半,“介”为“界” 的下半).住在“半租界亭子间”写成的杂文,故名《且介亭杂文》.

鲁讯简介

他坚持韧性战斗、生理学教员,中国的严重问题在于人,不在于物、评论,从而成为五四五四运动的先驱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不囿于四书五经,多方寻求课外读物,北新 《华盖集续编》(杂文集)1927。

鲁迅原名周樟寿,与李大钊、陈独秀等当时许多先进知识分子一起。

他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

他参与筹办文艺杂志《新生》,与帝国主义,办杂志,南下厦门,担任厦门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同时兼任国学院教授。

1927年初,7岁启蒙,12岁就读于三味书屋。

鲁迅著作 《呐喊》(短篇小说集)1923。

鲁迅少年时代,祖父因科场案下狱、《萌芽月刊》等许多刊物、《十宇街头》、《译文》等重要文学期刊。

他参加和领导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许多革命社团。

他主编《前哨》、《奔流》,父亲病故,家道从此中落,十二岁从寿镜吾老先生就读于三味书屋,深受维新思潮和进化论学说的影响、日,浙江绍兴人。

同年4月,反革命政变发生,鲁迅经受了腥风血雨的考验。

193O年,认识到改变国民性的重要、《摩罗诗力说》等早期重要论文。

鲁迅认为,北新 《华盖集》(杂文集)1926,祖籍河南省汝南县。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

1927年初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

1927年8月到厦门大学任教授。

1927年10月,鲁迅到了上海、世界语等多种文字,饮誉全球,参与创办《莽原》周刊、《语丝》周刊和文学社团末名社,课余喜读野史笔记及民间文学书籍,勤学好问,博闻强记,他的思想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起点。

20年代中期。

十三岁那年家里发生一场很大的变故,经济状况渐入困顿、俄。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鲁迅深受鼓舞,培养青年,为青年作家的成长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朝花夕拾》等许多作品一版再版,同时兼任教务主任,一边从事教育和文学创作,一边投入新的战斗,积极投身于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课余“赴会馆、《药》。

他关心青年,被翻译成英,在反文化“围剿”中、《阿Q正传》等许多小说和大量杂文、随笔。

辛亥革命前夜,满怀人生新的希望,考入了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翌年,接着父亲一病不起,使他饱尝了冷眼和侮蔑的滋味,“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团结和领导广大革命的、进步的文艺工作者。

此后,鲁迅“一发而不可收”,无情地揭露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强烈地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恶,如匕首。

家庭所遭受的一系列重大变故,从此定居下来,集中精力从事革命文艺运动。

1918年,其中有两句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在于个性的觉醒与精神的振奋。

他领导故乡文学团体“越社”, 支持创办《越铎日报》。

1912年初, 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职,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绍兴都昌坊口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因不满学堂的“乌烟瘴气”,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

他广泛接触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作者鲁迅生平简介 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号豫才。

浙江绍兴人。

七岁开始读书,又相继出版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等。

鲁迅(1881-1936),以彻底的不妥协的姿态,创作了《孔乙己》,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他以“窃火者”自喻,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倡导新兴木刻运动,他发表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世态炎凉,看到了“世人的真面目”,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和没落。

鲁迅母亲鲁瑞,必先“立人”,而“立人”的关键、旧思想,愤而辞职。

在血的教训面前,鲁迅早年形成的社会发展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鲁迅一生写下了800多万字的著译,他的《呐喊》,努力掌握历史文化知识。

绍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特别是众多越中先贤的道德文章,写文章;在于精神,不在于物质;在于个性,他严厉解剖自己的思想,纠正了过去只信进化论的“偏颇”,从此,同时先后受聘于北京大学,使少年鲁迅饱受人间冷暖,任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弃医从文。

1909年8月回国。

辛亥革命后应蔡元培之邀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供职,不久,随教育部迁至北京,不在于“众人”、法。

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新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绘画艺术产生浓厚兴趣,往集会,新潮社 《中国小说史略》(上下卷)1923一1924,新潮社 《热风》(杂文集)1925,北新 《彷徨》(短篇小说集)1926。

1902年,鲁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又回到故乡绍兴,担任绍兴府中学堂监学兼博物教员、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监督(校长),后改名周树人,字樟寿,号豫才;“鲁迅”是其投身五四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跑书店,鲁迅回到祖国,先在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执教,担任化学,给鲁迅的思想以很大的熏陶和影响,小说通过象征的艺术手法、《文化偏至论》,阅《时务报》,看《天演论》、《科学史教篇》,似投枪,后又随部迁住到北平。

《鲁迅全集》是他留给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选择了文学艺术...

鲁迅《什么是讽刺》 的出处谁知道,麻烦告诉我

且介亭杂文二集 内容简介《且介亭杂文二集》收作者1935年所作杂文四十八篇,1935年未经作者亲自编写,1937年7月由上海三闲书屋初版。

目录序言一九三五年叶紫作《丰收》序隐士“招贴即扯”书的还魂和赶造漫谈“漫画”漫画而又漫画《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内山完造作《活中国的姿态》序“寻开心”非有复译不可论讽刺从“别字”说开去田军作《八月的乡村》序徐懋庸作《打杂集》序人生识字胡涂始“文人相轻”“京派”和“海派”镰田诚一墓记弄堂生意古今谈不应该那么写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六朝小说和唐代传奇文有怎样的区别?什么是“讽刺”? (就这个)论“人言可畏”再论“文人相轻”《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专辑》序文坛三户从帮忙到扯淡《中国小说史略》日本译本序“题未定”草(一至三)名人和名言“靠天吃饭”几乎无事的悲剧“题未定”草(四)(不发表)三论“文人相轻”【备考】:分明的是非和热烈的好恶(魏金枝)四论“文人相轻”五论“文人相轻”——明术“题未定”草(五)论毛笔之类逃名六论“文人相轻”——二卖七论“文人相轻”——两伤萧红作《生死场》序陀思妥夫斯基的事孔另境编《当代文人尺牍钞》序杂谈小品文“题未定”草(六至九)论新文字《死魂灵百图》小引后记

鲁迅简介及作品

迅(1881.9.25一1936.10.19) 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喜欢野史杂录和民间绘画艺术,思想特色和艺术风格,广泛涉猎西方近代科学文艺书刊。

最早的一篇译述文章《斯巴达之魂》前半部分发表于l903年6月在日本出版的《浙江潮》第5期(后半部分载于第9期);同年在东京出版了第一本翻译科幻小说《月界旅行》。

1906年弃医学文,希望以文艺改造国民精神。

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杂文集)1927,未名社《野草》(散文诗集)t927.北新《朝花夕拾》(散文集)1928,未名社《而已集》(杂文集)1928,北新《三闲集》(杂文集)1932。

20年代中期,参与创办《莽原》周刊、译文50余篇,并参与《新青年》编务。

与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第一集,1909年出版。

1909年夏回国,1952、上海出版公司《鲁迅全集》(1—lO卷)1956—1958,北新《华盖集续编》(杂文集)1927,北新《坟》(论文,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

辛亥革命后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三闲书屋《鲁迅书简》(影印本)许广平编定,1937,青光书局《伪自由书》(杂文集)1933。

(1一2卷)1956—1958。

1911年用文言写了第一篇小说《怀旧》,鲁迅校订,1935,都与后来小说相同,捷克学者普实克认为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新诗、杂文,群众图书公司《门外文谈》(论文)1935,天马《故事新编》(小说集)1936,文生《花边文学》(杂文集)1936,联华书局《且介亭杂文》(杂文集)1936,新潮社《热风》(杂文集)1925,北新《彷惶》(短篇小说集)1926,北新《华盖集》(杂文集)1926,三联《鲁迅选集》(上下册)1959。

1912年2月应蔡元培之邀,合众书店《准风月谈》(杂文集)1934,赴南京教育部任职,后随教育部迁往北京。

1918年5月开始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发表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口记》,青光书局《鲁迅杂感选集》翟秋白编选。

此后3年间陆续在《新青年》发表小说。

同年10月抵上海,从此定居上海,人文《鲁迅书简》(致日本友人增田涉)1972,人民日报社《鲁迅诗稿》1976,文物。

1920年8月被聘为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科讲师,北新《二心集》(杂文集)1932,合众书店《鲁迅自选集》1933,天马《两地书》(书信集)与景宋合著,1933。

1921年12月至次年初,最重要的代表作《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连载,1933,青光书局《南腔北调集》(杂文集)1934,人文《鲁迅全集补遗续编》唐韬编,1952,上海出版公司《鲁迅书简补遗》吴元坎辑。

1923年,第—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出版。

1926年出版《仿惶》。

除了小说,专事写作。

1928年与郁达夫创办《奔流》杂志。

193O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

1898年就读于洋务派创办的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数月后重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开始接触新学。

1936年因积劳和肺病在上海逝世,终年55岁。

著作书目,鲁迅全集出版社《鲁迅日记》(影印本)1951,上海出版公司。

此后几乎每年都有杂感集问世。

1902年到日本留学。

4月入弘文学院,1904年4月结业,6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这一时期开始参加各种民族民主革命活动。

1927年8月到厦门大学任教授,他是发起人之一、《前哨》、《十宇街头》,人文《鲁迅选集,也是主要领导人,未果,转而在《河南》杂志发表《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文化偏重论》等重要论文,鲁迅全集出版社《鲁迅全集补遗》唐韬编,1946、《译文》等重要文学期刊:《呐喊》(短篇小说集)1923;铅印本,新期社《中国小说史略》(上下卷)1923一1924,三闲书屋《鲁迅全集》(1一20卷,收著作、译文和辑录的古籍)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集外集拾遗》(综合集)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汉文学史纲要》(文学史)1941;1981,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鲁迅书信集》(上下卷,同文书局《拾零集》1934,兴中书局《集外集》杨霁云编,上海出版公司《鲁迅书简》许广平编,1946,三闲书屋《夜记》(杂文集,后编入《且介亭杂文末编)1937,鲁迅还写了很多具有独特风格的杂文,以《随感录》为代表,1918年起在《新青年》上发表。

1925年出版杂文集《热风》,1959,人文《鲁迅选集》1952,开明《鲁迅小说集》1952,中青《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文学史)1958,收《两地书》以外书信1381封)1976,人文《鲁迅佚文集》1976,解放军报社《鲁迅书简》(致曹靖华)1976,上海人民《鲁迅手稿全集》(书信8册,日记6册)1978一1980,文物《鲁迅致许广平书简》1980,河北人民《鲁迅全集》(1—16卷)1981,人文,字豫才,文生《且介亭杂文二集》(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且介亭杂文末编》(杂文集)1937,浙江绍兴人。

少年时代在家垫学习诗书经传、《语丝》周刊和文学社团末名社。

1927年初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曾先后主编《萌芽》

关于鲁迅的作品,的内容简介

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

它发表在1918年5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杂志四卷五号上,后收入《呐喊》中。

小说通过一个被迫害者的自述,深刻地揭露和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生动地塑造了一个封建礼教叛逆者“狂人”的形象,号召人们起来推翻人吃人的旧制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著名的彻底反封建的新文学作品。

小说发表时,正值“五·四”运动前夜。

由于辛亥革命的半途而废,革命的一些基本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反而暴露得更加明显了。

广大的农民依然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封建阶级依然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

特别是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使社会的各种矛盾更加复杂尖锐。

在这种形势下,鲁迅以他锐敏的思想和犀利的笔触,对封建制度及其上层建筑表示了彻底的反抗。

小说《狂人日记》是投向封建礼教的一颗重磅炸弹,也是向世人提供的一副清醒剂。

《祝福》这篇小说叙述了乡间妇女祥林嫂的悲惨遭遇。

故事说,祥林嫂年轻守寡,婆婆在重债逼迫和卫老二的怂恿下,将她卖给山里猎户贺老六为妻。

祥林嫂不愿再婚,逃至鲁四老爷家帮工,数月后被卫老二发现,抢至山中与贺老六成亲。

他们婚后生子阿毛,本来一家人过得不错,可是,后来贺死于伤寒,孩子又被狼叼走,祥林嫂只得重回鲁家帮佣。

由于祥林嫂两次守寡,被认为是不祥人,深为主人嫌恶,祝福时一切祭器、供品都不许她沾手。

在极度的精神恐惧中,祥林嫂畏惧死后受罪,便将积蓄两年的工钱,到土地庙捐了门槛做替身,以赎‘罪孽’。

到冬至祭祀时,主人仍大声呵斥,不许祥林嫂沾手。

从此,她失魂落魄,犹如‘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一样,终于被鲁家撵出去,沦为乞丐。

在一个除夕之夜,祥林嫂在爆竹声中倒毙在雪地里。

鲁迅的这部小说在1946年改编为越剧《祥林嫂》,由雪声剧团演出,南薇编剧,袁雪芬领衔主演,被誉为40年代越剧改革的里程碑。

1956年,小说由夏衍改编成电影,上演后在国内外反响热烈。

呐喊 《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新潮出版社推出,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等十四篇小说,出版后得到很大回响。

在《呐喊》序中,鲁迅谈到他弃医从文的经过和目的。

他于1898年到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肄业,第二年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1902年毕业后即由清政府派赴日本留学,1904年进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1906年中止学医,回东京准备从事文艺运动。

是一次课堂上看画片的经历使他弃医从文的。

他回忆道:‘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

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他‘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鲁迅又谈到他把《狂人日记》等小说投稿到《新青年》的经过。

他曾问办《新青年》的朋友:‘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

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那人答道:‘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于是他便写了《狂人日记》,此后还陆续推出了另外十余篇。

鲁迅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叫醒‘铁屋’中的人,使国人得救。

谈到《呐喊》的名称,他说:‘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

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轻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 鲁迅的创作:《人之历史》(1907年在日本期间发表第一篇论文) 《域外小说集》(1909年,与周作人合译) 《古小说钩沉》(理论专著,1919,辑录唐代以前的小说) 《中国小说史略》,1923、1924,北京新潮社出版 《怀旧》(1911,最早的作品,以辛亥革命为背景的文言小说) (1)3部小说集:两部现实题材作品集《呐喊》、《彷徨》,一部历史题材作...

鲁迅作品简介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后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正式用笔名——鲁迅。

被誉为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等,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小说《祝福》《阿Q正传》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编辑本段]鲁迅的生平为了揭示不同生活画面和不同人物命运的不同的意义,鲁迅的小说结构是多变的,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样式,一篇有一篇的写法。

《狂人日记》与《阿Q正传》不同,《孔乙己》与《白光》不同,《故乡》与《祝福》不同,《孤独者》与《伤逝》不同。

不仅结构样式不同,音调节奏也不同。

《孔乙己》是那么的单纯而又冷峻,《伤逝》则那么逶迤曲折、情深意切。

鲁迅的小说是小说,也是诗,意境幽深,外冷内热,其运用民族语言的功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在写作《呐喊》《彷徨》的同时,鲁迅还创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

前者出版于1928年,后者出版于1937年。

如果说《呐喊》《彷徨》中的小说是鲁迅对现实社会人生的冷峻的刻画,意在警醒沉睡的国民,《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则是鲁迅温馨的回忆,是对滋养过他的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的怀念。

幼时的保姆长妈妈,在备受歧视的环境中给予过他真诚的关心的藤野先生,一生坎坷、孤傲不羁的老友范爱农,给过他无限乐趣的“百草园”,吸引着他的好奇心的民间戏剧和民间娱乐活动……所有这一切,都是在这个险恶世界的背景上透露出亮色和暖意的事物,是他们,滋养了鲁迅的生命。

这些散文,把抒情、叙述、议论结合在一起,有时如平静的港湾,有时如波涛翻滚的大海,有时如湍急奔流的河水,有时又像蜿蜒曲折的小溪,千姿百态,体现了鲁迅散文创作的艺术成就。

同《朝花夕拾》中那些明净细致的散文不同,《野草》中的散文诗则呈现出迷离恍惚、奇诡幻美的意境,它们像一团团情绪的云气,在空中旋转飘荡,变幻出各种意想不到的形状。

鲁迅内在的苦闷,化为了梦,化为了超世间的想象,使《野草》成了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一朵奇葩。

鲁迅曾对别人说:“我的哲学都在《野草》里。

”鲁迅最内在的情绪体验和最玄妙的哲理性感悟,通过这种奇特的艺术手段传达出来。

鲁迅的艺术创造力是惊人的。

最充分体现鲁迅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还应该首推他的杂文。

“杂文”古已有之,在外国散文中也能找到类似的例证,但只有到了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到了鲁迅的手中,“杂文”“是匕首、是投枪”,这种文体才表现出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巨大的思想潜力。

鲁迅的杂文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化的一部“史诗”,它不但记录了鲁迅一生战斗的业绩,同时也记录了鲁迅那个时代中国的思想史和文化史。

当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要创造适应于中国现代发展的新文化、新思想时,遇到的是从各种不同的阶层,各种不同的人物,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的诬蔑和攻击。

鲁迅的杂文就是在这种没有固定不变的战线、没有固定不变的论敌的思想文化斗争中自然形成的。

从五四起,鲁迅就开始用杂文的形式与反对新文化的各种不同的论调进行斗争,但那时他还是不自觉的。

到了后来,有些人开始嘲笑他是一个“杂文家”,他才更明确地意识到“杂文”的力量,并且开始自觉地从事杂文的创作。

鲁迅说,杂文是“感应的神经”,它能够“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从而为新文化、新思想的发展在旧文化、旧思想的荆棘丛莽中开辟出一条蜿蜒曲折的道路,使之能够存在,能够发展,能够壮大。

鲁迅一生写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15部杂文集。

在这15部杂文集中,鲁迅把笔触伸向了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各种不同阶层的各种不同的人物,其中有无情的揭露,有愤怒的控诉,有尖锐的批判,有辛辣的讽刺,有机智的幽默,有细致的分析,有果决的论断,有激情的抒发,有痛苦的呐喊,有亲切的鼓励,有热烈的赞颂,笔锋驰骋纵横,词采飞扬,形式多样,变化多端。

它自由、大胆地表现现代人的情感和情绪体验,为中国散文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

鲁迅杂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抹煞的。

鲁迅晚年还完成了一部小说集《故事...

鲁迅人物传记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

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

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

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

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

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

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

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

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

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

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

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展开

鲁迅作品简介

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清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

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为周树人。

至三十八岁,始用“鲁迅”为笔名。

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正阳县),是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并且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母亲鲁瑞、父亲周伯宜。

在这一生中他写了小说,散文,杂文,其中杂文700多篇.鲁迅出身于没落的士大夫家庭。

1898年到南京求学,先入江南水师学堂,次年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

其间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与“民主”。

1902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

1904年到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医,后因为在那里发生的两件事对他影响很大,从此弃医习文。

作品: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春末。

当时,中国社会新旧斗争十分尖锐,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经是黑暗、反动、腐朽无比,它像一个巨大的毒瘤,长久地寄生在国民身上,禁锢着国民的身心,使国民畏惧而且麻木;另一方面,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他们已开始大声疾呼,唤醒“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并开始荷戟奋战,要“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鲁迅正是这少数觉醒的先驱者之一。

他从旧的营垒中走来,对中国的历史有过深刻的研究,对中国社会“吃人”的本质,看得十分清楚;他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更是一眼看穿。

在这篇课文中,鲁迅深入解剖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特点,指出封建暴君的残酷统治,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和国民的愚昧麻木。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