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空间视域下语文教学 [文艺学视域下的语文教学]
 

空间视域下语文教学 [文艺学视域下的语文教学]

发布时间:2019-06-27 04:05:45 影响了:

  语文应该有一套自己的概念及话语体系,这套术语源自语文学科基础之一的文艺学。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统称为文艺学。文学虽然是人文性与个性化的学科,但是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语文教学是对文艺学知识的实践及应用。《易经》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指抽象的哲学方法或思维活动,“形而下者”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大道无形,器用之物为有形。文艺学可以看做“道”,而现实的语文教学可以看做“器”,用“道”来指导“器”可以让学生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从而能够自上而下地把握文本。当然这里也并不否定在“道”指导下的个性化解读。通过理论的宏观指导,培养学生一种思维方式,这要胜过一切知识性的教学。基于此,本文从以下三方面来窥探文艺学视域下的语文教学。
  一、文学与语文教学
  一篇作品,作者写出来时,只是一个普通文本,当编者把它编入教材时,就对其原生价值进行了取舍,使之成为教材文本,教师教这篇作品时,又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学生实情对它的教学价值进行取舍,使之成为教学文本。所以,课文本只是文学中的某个片段,它遵从所有的文学规律。文艺学中的术语有文本、主题、话语、文学形象、文学意蕴、审美风格、文学类型等;而思想、背景、课文、内容、形式、线索、情节、体裁、艺术特色、语言等是语文教学中的术语。前套术语新颖、深刻,有很强的适应性。后者陈旧,有一定的局限性及不合理性。
  文学即人学,是人创作的,是人感情的宣泄,写出来也是给人看的。所以,语文教学也应该注重对语文“人”性内涵的挖掘,切勿把语文教学程式化、机械化。文本的结构是“召唤”的,文学的解读方式、接受方式及文学意义会有多种。文学的意义 表现为现实意义、政治意义、道德意义、历史意义、心理意义、结构意义、文体意义及审美意义等多方面。但是,文学的核心意义还是审美,给人审美愉悦,陶冶性情,提高精神境界,塑造一个完整的人。语文教学要回归“审美”,语文教学是美的艺术,可以让语言舞蹈起来,也可以善于创设富有美感的教学情境,这样有利于带学生走进课文,更深刻地理解主题、人物形象等。如《苏武牧羊》的教学应为学生创设悲壮美的氛围,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主人公形象。
  二、文学批评与课文分析
  品鉴文学作品或是课文,都得站在一定的角度,文艺学术语称之为视角。视角是感受和分析作品意义的方法。分析作品有多种视角:社会历史视角、文化视角、心理、人类学角度等等。艾布拉姆斯经典的文学分析方法是从社会、作者、文本本身及读者四个角度来谈,这也是文本分析最基本的四个方面。社会历史批评、马克思主义批评(意识形态批评)属于社会角度的批评方法;精神分析批评属于作家分析;形式主义批评(新批评)、结构主义(符号学批评)等属于文本分析;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属于读者批评。其他的批评方法还有女性主义批评、神话原型批评(母题)及后殖民主义批评等。文艺学的批评方法大大加强了解说各种文本的力度和深度。
  把课文当做文本来,就会有多种解读及批评方法。分析课文可以侧重其中某种方法,也可以多种分析方法综合应用。比如,对朱自清《荷塘月色》中“不宁静”的文学意蕴分析,如果从社会历史角度谈就是四一二政变,蒋介石叛变革命在全国制造****后,朱自清苦涩、悲愤及彷徨的心情;从作家角度分析,“不宁静”来自朱自清作为自由知识分子在国难时期的彷徨及忧虑;如果从精神分析角度出发,《荷塘月色》这篇文章就是朱自清“不宁静”“欲望的替代性满足”,通过文字暂时派遣抑郁。语文教学中告诉学生文本分析的基本方法,举一反三。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才是语文学习的正途。基本方法是方法,但是也并不否定师生对课文的个性化解读。
  三、读者接受与语文教学
  文本需要“留白”,这样才可以“召唤”读者进入“期待与突破”的循环中,在这种不断的“期待与突破”中,读者的接受模式得到了拓展,其价值也得到体现,文学的魅力也更加彰显出来。语文教学的课堂是作者、文本、老师及学生共同创造的。语文教学也要“留白”,留给学生思考、想象的空间,这样才会有对文本的无止境的意义创造。教师应该不把预设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自己得出,这比被动地让他们接受别人的答案要好得多,可以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他们不惟人、不惟权,而是尊重自己内心的感受。所以,语文教学不仅是教师对课文的个性化解读,更是学生个性化接受,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的、活跃各种声音的。
  在文学接受过程中,作者、文本与读者的关系不应该是“我和它”的主客体之间的对立关系,而是“我们”即“主体间”关系,哲学上谓之“主体间性”。语文教学也是同样道理。师生之间是平等的主体,教师只是这个双主体中的一员,仅仅是提出自己个人的、主观的一些看法及认识。教师应该尊重学生这个主体,尊重他们的思想和观点。文学接受是对话过程,教学过程也是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不仅是表层的语言对话,更是心灵、思维的碰撞,学生不能丧失自己的话语权。但这并不是说就不要教师独白了,语文课永远需要教师独白,不过这种独白应该深刻独到,富有创见,应该能激发学生思维和情感的火花,激发学生强烈的共鸣。
  四、结语
  文艺学知识背景的存在必然可以实现对课文的有效言说,从而改变中学教师、学生对课文及文学认识和接受的方式,或许未来中学教育的课堂上可以建立文艺学话语体系及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http://sunliquan1101.blog.163.com/blog/static/557541420101138231482.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