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是_平等观与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是_平等观与和谐社会

发布时间:2019-06-27 04:07:34 影响了:

  【摘 要】马克思主义认为,“平等”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阶级性。新时期,我们能否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重要衡量指标是能否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平等”作为和谐的核心。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平等、公平的基本观点,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平等;平等观;公平;和谐社会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和谐社会的推进,社会公平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乃至中央高层的重视。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提出把社会公平正义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重要特征之一,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确立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任务,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我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国家,那么,马克思的公平、平等观是怎么样的?我们可以从中吸取什么精华?如何更好地指导和谐社会的建设。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入手,更加深入理解并贯彻建设和谐社会思想的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
  平等是指人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处于同等的地位,享有同等的权利。平等观念是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平等的认识也就不同。恩格斯深刻地指出:“平等的概念,无论是以资产阶级的形式出现,还是以无产阶级的形式出现,本身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这就说明了平等和平等原则是一个历史概念,具有阶级性。自从产生阶级以来,各个阶级又有不同的平等观。在原始社会,生产资料公有,人与人的关系是平等、互助的关系,产品平均分配,因而人们具有原始的、朴素的平等观念。在奴隶社会,对奴隶主阶级内部才有平等,奴隶则被看成是会说话的工具,他们不仅没有政治权利,甚至连生存的权利也时常被剥夺。在封建社会,农民阶级在反对地主阶级的统治中,提出了自己的平等观念。例如,我国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领袖王小波、李顺主张:“等贵贱,均贫富”。 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吸收***义中的平等思想,提出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社会纲领,农民阶级提出的平等观念,虽然具有平均主义的性质,是空想的,但对于组织和动员农民群众,打击封建制度,起了积极的作用。资产阶级思想家宣扬自由、平等、博爱,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资产阶级的这种平等观,在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中起了进步作用,促进了人类精神的解放。但是,资产阶级所主张的平等,对于被剥削、被压迫的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来说,具有很大的欺骗性。总之,在阶级社会里,生产资料掌握在少数统治阶级手中,统治阶级的思想处于统治地位,而被统治阶级处于被剥削、被统治的地位,它们之间是不可能实现真正平等的。无产阶级平等观认为,平等是揭示人们在社会上处于不同等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享有同等权利的政治范畴,认为,只有到了社会主义社会,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全体人民当家作主,共同享有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支配权,并在这个基础上共同享有管理国家的权力,这样才可能实现实质上的平等,平等才不是虚伪的、形式的。所以,无产阶级平等观或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和以往任何阶级的平等观都有本质上的不同,具有全新的内容。恩格斯明确指出“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任何超出这个范围的平等要求,都必然要流于荒谬。”因此,只有“随着阶级差别的消灭,一切由此差别产生的社会的和政治的不平等也就自行消失”。因此,要实现真正平等的第一个条件就是消灭阶级。
  马克思说:“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马克思的这些精辟论断把平等作为人的基本权利,在这里,已不再是某一阶级、某一阶层、某一集团的“人”,而是“一切人”,是每一个人的基本权利。
  总之,马克思主义关于平等的观点是:永恒公平是不存在的,公平和平等观念是历史的产物,平等就是要消灭阶级差别,公平观是对现存经济关系的反映,不同阶级有不同的公平观,平等的实现程度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马克思主义研究公平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原则,对我们今天研究现实的公平、平等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和谐社会中的公平观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我们既要推动我国的经济快速、持续的发展,又要重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更加重视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解决,更加重视社会公平的维护。必须认识,改革、发展是大局,稳定同样也是大局。适应这一变化,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想。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胡锦涛总书记在阐述和谐社会的内涵时讲到,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提出着力建设和谐社会,是更高层次的现代理想社会,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深得人心。可见,维护、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是建设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重要目标。
  三、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公平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维护社会公平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消除社会不公平、维护社会公平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对当代中国社会来说,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就是要我国的经济社会进入良性、健康、持续发展的轨道,就是经济和社会、城市和乡村、东中西部不同区域、人和自然、人与社会、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些关系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都能获得双赢互利,而不是通过牺牲一方来使另一方得益获利,要把代价减少到最低限度、缩小到最小范围。现阶段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区域发展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造成我国一些不公平地现象 。因此,我们必须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解决好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