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中国传统身体哲学范式研究|中国传统的道德范式
 

中国传统身体哲学范式研究|中国传统的道德范式

发布时间:2019-06-28 03:58:37 影响了: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的内髓中有着“天人合一”的倾向,即主客体不分,继而强调人的思想对身体的驾驭,因而中国历来的哲学范式都是身体哲学;与西方的“意识哲学”相比,处于非常态地位的身体哲学,则呈现着中国哲学传统中不多见的变式。弘扬中国传统哲学,固己更要外展。
  【关键词】身体哲学 哲学范式 反思 反身
  身体哲学—中国传统哲学之魂
  身体哲学概念并不是形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本土化概念,而是参照西方哲学语境并结合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特征而塑造出来的示范性概念。如果说西方哲学是一种“我思故我在”的理性的“意识哲学”,那么中国哲学就是一种“知行合一”、“天人一理”的经验的身体哲学。可以说,中国传统的身体哲学鲜明地从人的现实层面的身体出发,以生存此在、感性现实与历时的性质为基本的内容,这与西方哲学那种主客体严格分离、具有超越性和形而a上倾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有甚者,中国传统身体哲学的整个历史亦循着一种异于西方哲学史的理路而展开。可以说,将中国传统哲学定位于身体哲学概念,才能够真正理解中西方哲学范式的不同之处。
  中国之所以有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哲学历史,在于中国哲学有着独特的运行模式和学说宗旨。如上文所说,西方哲学是一种以主体的理性探究为对象的哲学范式,中国哲学则是一种以主体的感性体验为对象的哲学范式。在其运行模式上,如果说西方哲学发展表现的是主体的思想与所思想的对象之间不断迫近而形成的线性的理论轨迹,那么中国传统哲学的历史,遵循的则是自然与人的身体之间的关系格局,一动一静、一开一合、一紧一松等循环往复的理论思维轨迹。通俗地讲,一部中国传统哲学史,就是一部关于身体如何挺立、如何退隐、再如何回归这一循环递增的过程的历史。纵观中国哲学的各路派系,几乎都可以在身体哲学的语境中找到立说、述论的框架合理性和发展性。
  中国传统身体哲学范式的主要特征
  中国传统身体哲学强调了身体为“此在”之载体。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强烈的形而下倾向,强调现实的生存境遇,即“此在”。如果说西方哲学强调的是用理性去超越“此在”,那么中国哲学的范式就是强调用身体去验证“此在”。一般而言,主客体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西方哲学的范式是用高度抽象的理性去把握世界,中国哲学范式则是以一种感性的、具体的、经验式的方式来体验世界。逐本溯源,可以说中国哲学范式绝非对“如有物焉”这种永恒命题的思辨式反思,也不是要以“逐物求理”的这种本质主义求知世界作为终极认为,而是始终强调一种“必有事焉”的实用性的形而下层面,因而在哲学指导下的实践思维就是一种“事必躬亲”的身体意向去体会世界。这种哲学范式也恰恰暗合了哲学的当代走向,即从认识论走向存在论,暗合了存在主义哲学所关注的人的“此在”境遇。而对于这一命题的过早关注,恰恰构成了整个中国传统哲学体系的支撑点,就是中国哲学经由现象学还原返朴归真的至为始源的物质本身和宇宙本体。通俗地讲,中国哲学有一个根本任务定位,即行动与存在同一的经验验证,而非西方哲学那样强调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也只有如此,中国古代的哲学先贤才有所谓的“即身而道在”之说。也正因为这一点,中国传统哲学才一言以蔽之为所谓的“反求诸身”之学,构成了哲学的伦理倾向。
  中国传统身体哲学强调身体为世界之图解。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合一”、“天人一理”,也就是用人的身体来图解世界,用人的身体意向构筑世界格局。中国哲人眼中的世界,显然是以身体的内在逻辑外化而来的,因此才会有中国独特的混沌世界观。以中国传统哲学代表《易传》为例,其中最为著名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哲学原初表述,在这一语言片段中,这种“以身体为自然立法”的思维方式简要而传神地表现了出来。按唐力权先生的解释,依据早期人类“依形躯起念”这一原始语言表述的特点,此处的“太极”乃作为宇宙终极本体的人的身体,“两仪”乃人头顶之天与脚下之地,“四象”乃前后左右四个方向,“八卦”乃四面八方所垂之卦象。因此,在这里,周易以一种极为朴素和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一种以身体为坐标的“根身显现”的世界图式①。在中国哲学的视野中,世界则是常态的,生活化的,因为它的相对方是主体的身体及其身体行为。
  中国传统身体哲学强调了身体为伦理之外现。之所以说中国的哲学倾向于伦理,而西方的哲学倾向于科学,就在于后者的哲学范式是以理性驾驭身体继而世界,而前者的哲学范式则是以身体体验世界继而回归精神。中国的伦理之发达,其实质是体现了这种身体哲学的思维方式,而这些伦理内容也都是加之于身体的义务,是通过对身体行为的规范来外化为一种社会秩序的。这与西方哲学范式的那种强调理性通过对身体的驾驭来探索世界,认识世界的科学倾向是截然不同的。
  在中国传统身体哲学范式的指导下,中国社会的伦理秩序不再是遵循着一种知识论的是非判断的逻辑,而是遵循着一种系谱学的生成衍化逻辑。这种基于“身体”的“氏族共同体”的社会观通过诸子百家尤其是儒家学派的推行,展现了这样的思想倾向,即社会各种纲常伦理道德,其实不是来自于人的认识活动和思考行为,而是社会主体的人的身体在不同层面上的放大和扩充。这种生物社会学层面上的谱系生成衍化的思维轨迹和逻辑方式昭示了这样的内质,中国传统文化中,哲学与伦理渗透层面博大,而后者由于其在身体哲学传统的框架下既不主张使人伦服从于个体的自我,也不主张使人伦臣服于无人称超我的社会,而归结起来,就是让身体所形成的伦理系统代替思维去与社会对话。因此,在中国传统身体哲学范式中,我国独特的伦理式哲学往往是基于自体与他体之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现实性共鸣”的性质,而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自体之于他体存在的一种“体贴”与“理解”,构成中国式伦理德行的范式。
  中国传统身体哲学强调身体为超越之奠基。从前文可看到,似乎中国的身体哲学由于立足此在,强调经验和体验,因此便缺乏主动、开放的精神。而实际上,中国身体哲学范式是有着超越精神所在的,当然这种超越有着强烈的个性。中国哲学范式下的身体是一种生命的冲动和激荡,对这种生命体的超越,是一种内在于身体且对身体保持肯定态度的一种彰显精神动力的超越行为。可以说,这种超越精神之所以能够存在且得以发展,简单地说,仍然是由于中国哲学那种与西方传统哲学截然不同的范式。中国传统身体哲学中的身体,在超越的领域中,已经不再是生物科学意义上的身体,即那种局限于生命个体的孤立的身体概念,而是一种普遍化、抽象化了的身体,比较接近于现代现象学语境下的身体,即被社会化、目标化了的身体。而恰恰是这种社会化、目标化了的身体概念,在其形成与生长的过程中能够直通具有神圣地位的“天道”,可谓“人法道,道法自然”,使得人通过超越生命的有限性而实现其整体意义上的不朽成为可能。因此才有了中国最为独特的本土宗教道教,其内涵便是否定灵肉分离的解脱方式,而强调整体解脱。
  对中国身体哲学范式的思考
  反思与反身结合。在本研究的身体哲学语境下,反思这一概念仍具有西方意识哲学的语境特征。而在中国传统身体哲学的框架下,就是要涉及反身。如果说西方哲学语境下的反思,强调的是将自己的思想作为一个对象独立出来,以自己中性的理性再次思考,那么中国传统哲学范式的反身,就是以自己的身体行为来重新检验自身的行为是否合理。如果说拥有形而上的理性主义传统的西方哲人更加强调对充满探索精神和思辨性追求的思想,那么,更加注重生存境遇和世俗生活的中国哲人则更重视来自烟火人间的肉身凡胎。而从终极载体和哲学归宿来讲,中国传统哲学从本文的研究语境来说,是一种更加接近“反身”的哲学范式。
  固己更要外展。身体哲学范式使得中国传统哲学有着强烈的中国特色,甚至是一种中国式的哲学唯一。然而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哲学伴随着人类思想的进一步向前而趋于共同思路的接近,尤其是在现代现象学兴起之后,西方的主流哲学也开始认识到了中国哲学的价值。因此,可以说中国传统身体哲学也是属于世界的,是世界哲学的瑰宝。这种哲学不仅属于历史,也属于当代和当代人的。当然,哲学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本质,就必须要进行建设,因此就要首先认识到中国的身体哲学的范式传统,就要从这种身体性挂帅的中国传统哲学范式出发,才有可能也有能力对中国哲学成为一种“私人话语”倾向进行克服和抵制,也能够有效甚至彻底终结中国哲学成为西方哲学体系下的一种窘迫的理论附庸局面。也因此,只有从中国哲学所固有的身体本位的哲学范式出发,才能将中国哲学定位于一个崭新的、极具合理性的现代方位上来,而摒弃那种历史虚无主义和未来悲观主义的错误倾向。要相信中华灿烂的传统文明在后现代哲学攻城略地的现时代背景,在重拾其传统的“身体范式”的精髓并加以再造重塑,也必然能引领中华民族传统文明获得复兴,并将再次引领全球文明形式走向新的繁荣。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体育部)
  注释
  ①张再林:“作为‘身体哲学’的中国古代哲学”,《人文杂志》,2005年第2期,第28~31页。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