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千年黄州】 千年黄州歌曲
 

【千年黄州】 千年黄州歌曲

发布时间:2019-07-02 03:58:04 影响了: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开篇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湖北黄冈文化资源极为丰富,学习、研究、传承好黄冈历史文化,对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黄冈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数字黄州 历史文化波澜壮阔
  “黄州”,不是指现在黄州区的黄州,而是古代的黄州府,指蕲黄合一以后的黄州以及蕲黄并治时期的蕲州和黄州,甚至还包括已通过行政区划变更出去的一部分。笔者认为,黄州的历史可概括为“两属十归、两州分合、四戏两祖、八进两出、千六名人、六千遗址、十六大战、十六城池”。
  “两属”,是指黄冈文化的双重属性。古代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因此古代文化具有扩张性和延展性,这与现代社会可以通过媒体、通信而一体化和趋同化不同。我国古代分为九州,九州中的荆州和扬州将黄州一分为二,以巴河为界,巴河以西属于荆州,巴河以东属于扬州。春秋战国时期,黄冈处于吴头楚尾,吴国和楚国的边界大体上也以巴河为界。荆楚文化和吴越文化在这里此消彼长、互相融合,因而黄冈的文化便有了两重性。作为我国考古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的苏秉琦认为:“鄂东地区是古代东西南北文化荟萃之地,不仅因为黄冈地处长江中游,海洋文化与内陆文化水乳交融,而且中原文化和南方文化也在这里交汇。”这表明,黄冈文化不仅具有“东西两重性”,而且具有“南北两重性”。“东西两重性”是指荆楚文化和吴越文化的交汇;“南北两重性”是指中原文化和南方文化的融合。这是研究、分析和看待黄冈文化的一个基点。
  “十归”,是指在古时国家分裂时期,黄州曾归属于10个国家。春秋战国时期,越、楚交替控制黄州地域。春秋中期以前,黄州地域以越为主体;春秋中期以后,黄州地域逐渐以楚为主体。三国时期,黄州处于吴国和魏国的交界地,或属吴或属魏,动荡不定、归属不定、边界不定。
  南北朝时期,黄州先属南朝后属北朝。南北两朝对峙时,其分界线就在大别山一带。南朝的宋、齐、梁时期,黄州属于南朝,到陈朝时,黄州归属于北周。北周大象元年,黄州发生了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北周将南司州(今黄陂)改名为黄州,将罗州改名为蕲州,蕲州和黄州同时得名,至今已1432年。
  五代十国时期,黄州先属于“十国”里的南唐,后南唐战败,将黄州割让给后周,黄州就归属“五代”里的后周。
  南宋时期,黄州属南宋,后金、元大举南下,黄州被金和元占领。
  
  “两州分合”,是指黄冈历史上曾发生的两次重大行政区划变更,即“蕲黄并治”和“蕲黄合一”。隋开皇三年,朝廷鉴于南北朝州、郡、县3级制有名无实,为了便于统一和管理,在鄂东地域只设蕲州和黄州两个州,其余诸郡尽废,这样就形成了蕲黄并治的格局。明洪武十一年,蕲黄合一,蕲州和黄州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蕲、黄两州州府所在地先后经历过重大变迁。蕲州的前身罗州城位于现在漕河镇境内的蕲水与京九铁路的交汇处。公元1262年,罗州城被蒙军攻克,被迫迁至江边建蕲州城。黄州经历的变迁更多,最开始黄州是在黄陂的南司州,后迁至麻城的衡州城、新洲的南安城,再到禹王城,之后又迁至黄州宋城,最后迁至明代修建的黄州城。
  蕲黄并治历经795年;蕲黄合一历经633年。蕲州在沿江平原,物产丰富,是上等州。黄州比较贫穷,是下等州。苏东坡被贬黄州时,曾大发感慨:“黄州真在井底。”新中国成立后,黄冈地区的范围曾经很大。1953年,黄冈下辖14个县;1958年,大冶划归黄石;1965年,阳新划入咸宁,后又属黄石;1983年,新洲属武汉;1983年,鄂城县设立地级鄂州市。目前,蕲黄合一的整体区域地形就如同一把折叠扇,黄州在扇把上,县市区分布在扇面上。以黄州为圆点,以距黄州最远的一个地方为半径画一个圆,其他3个离黄州最远的点都在圆弧上。
  “四戏” ,是指楚剧、汉剧、京剧和黄梅戏。这4种戏的源头都在黄冈,形成了“四戏同源”的独特文化景观。众所周知,黄梅戏发源于黄冈,但要说楚剧、汉剧和京剧也发源于黄冈,有人可能会产生疑问。为此,我们不妨先分析一下发源于黄冈的一些戏曲元素和遗传基因。
  黄冈人在生产生活中,如插秧、薅草、采茶时,形成了插秧歌、薅草歌和采茶调等一些最原始的音乐素材,其基本元素有3个:第一个是“哦呵腔”,也称“鸡鸣歌”。哦呵腔主要分布在浠水县一带,后来逐渐传播到鄂东地区。第二个是二黄。二黄腔是戏曲的基本元素,虽然关于二黄的来源地学术上有不同的说法,但专家最认同且引用最为广泛的是黄冈、黄陂。黄冈、黄陂就是古代的鄂东地区。第三个是“采茶调”,它是黄梅戏的原始素材。
  在此基础上,笔者发现了“四戏同源”的4个数学等式:哦呵腔+黄陂孝感方言及音乐=楚剧;二黄+西皮=汉剧;汉调+徽调=京剧;黄梅采茶调+安庆方言及民间艺术=黄梅戏。楚剧、汉剧、黄梅戏中,黄冈的元素、遗传基因各占一半;京剧中黄冈的基因占四分之一,这表明“四戏同源”。
  在第一个等式中,哦呵腔后来有两个走向,以举水为界,举水以西演变为西路花鼓戏,举水以东保留为原生态的东路花鼓戏。西路花鼓戏就是楚剧的前身,东路花鼓戏至今还活跃在舞台上。
  在第二个等式中,发源于黄冈、黄陂的二黄向武昌、汉口方向传播,而发源于秦岭汉中一带的西皮,则顺着汉水经襄阳来到武汉。在武汉,西皮和二黄结合形成了汉剧。
  京剧是怎么产生的?就是第三个等式。清朝乾隆年间,三庆、四喜、和春、春台4大徽班进京,并在北京站稳了脚跟。同时,来自鄂东地区唱汉调的老艺人谭鑫培(江夏人)、余三胜(罗田人)等,听说徽班在北京发展得很好,也来到北京。余三胜将徽调和汉调结合,迅速脱颖而出,唱成了春台班的“台柱子”。余家祖孙三代都是京剧界的泰斗。2011年在武汉举办的第六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的开幕式晚会就取名为“凤还楚天”。其实,“凤还楚天”中的楚天并非泛指“楚”,而主要是指鄂东地区。由此可见,黄冈是京剧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毛主席曾说:“黄梅戏是被大水冲到安徽去的。”的确,当年长江洪水经常泛滥,黄梅人为了谋生,就逃难到安徽的安庆,将黄梅采茶调与当地方言和民间艺术结合,慢慢演变成了黄梅戏。因此,黄梅戏是安徽和湖北共享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个等式表明,黄梅戏发源于黄冈,发展于安徽;在黄冈“出生”,在安徽“长大成人”。
  “两祖”,是指佛教禅宗的四祖寺、五祖寺两个祖庭。四祖寺建于公元624年,五祖寺建于公元672年。黄冈在我国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素有“蕲黄禅宗甲天下,佛教大事问黄梅”之说。我国佛教禅宗一共6位祖师、6座祖庭,黄冈就产生了两大祖庭、3位祖师,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四祖道信(开辟祖寺)和五祖弘忍(黄梅县人)为我国佛教作出了极大贡献。两位祖师倡导、实践、开创了农禅双修、农禅并重的新风。六祖慧能在黄梅成长得道,记录其生平活动和机锋对答的《六祖坛经》是佛教禅宗的一部经典著作,全书共10品,2万余字。国学大师钱穆将《六祖坛经》与《论语》、《孟子》并列为中国文化的经典。此外,神秀和慧能一南一北,开创了我国佛教的“南顿北渐”。可见,黄冈是我国佛教禅宗的重要发源地。黄梅近年举办的湖北黄梅禅宗高峰论坛等重大活动,吸引了全国的高僧大德前来参加,这说明黄梅在佛教界地位高、影响大。
  “八进两出”,是指黄冈的移民史。黄冈的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移民史,曾有8次大规模地移进移民,两次大规模地迁出移民。第一次移进移民是在公元前255年,楚国先灭鲁国,随后灭掉了鲁国的附属国邾国(今山东邹县),将邾国的君民迁入黄州,并在江边修筑邾城,即现在的禹王城。第二次是朝廷移徙巴人“南郡蛮”。公元47年,巴人叛乱,朝廷统兵镇压。叛乱平息后,朝廷实施“分而治之”之策,将叛乱的七千多巴人迁徙到黄州。第三次是朝廷移徙巴人“巫蛮”。 公元101年,生活在今鄂西川东的“巫蛮”叛乱,朝廷再派兵镇压,“巫蛮”失败请降。朝廷再次将巴人迁移到倒、举、巴、浠、蕲五水流域,成为“五水蛮”。第四次是西晋末年的流民南迁侨置。西晋末年,豫州民众与土族为躲避“八王之乱”、“五胡乱华”战祸,背井离乡迁入黄州。这是从中原南移的移民。第五至第八次大规模移民是4次江西填湖广。这也是很多黄冈人说自己的祖籍在江西的原因。
  “两出”,是指两次湖广填四川。湖广填四川是非常著名的移民历史。元末明初,罗田人徐寿辉建立了天完国,与元朝对抗,难民苦不堪言,便逃往四川。徐寿辉的部将明玉珍率队西征川蜀,带去了一支黄州人。明末清初,张献忠在麻城招兵买马约5.7万人,直接带去了四川。清初的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朝廷颁诏移民,蕲黄百姓奉旨入川。
  麻城孝感乡是我国古代“八大移民发源地”之一。孝感乡不是现在的孝感,而是麻城古代的一个乡。当时麻城有4个乡,其他3个在山区,只有孝感乡是平原乡,包括现在麻城的中馆驿、宋埠、顺河以及红安、新洲、黄陂等在内的整个麻西南平原地区。这里有良田沃土,交通便利,便于生存和发展。现在四川、重庆两省市近1亿人,其中60%—70%的人祖籍是湖北麻城孝感乡。四川、重庆现在能找到很多麻城的文化遗迹,保留有很多麻城会馆,四川清音中还有麻城调。近年来,很多人怀着虔诚的心来到麻城寻根问祖,寻找他们的精神家园。为此,麻城在举水河畔竖立孝感乡移民始发地纪念碑,正在筹建麻城移民文化园。
  “千六名人”,是指黄冈名人灿若繁星,一共一千六百余人。其中进士944人(5名状元,61人官至二品以上)、举人3985人(其中的杰出者192人)、近现代名人466人。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文化现象。明朝黄冈进士占湖北的39%,清朝时占35%。如果以州府为单位排名,明清两代黄冈进士总量在全国排第五位,仅次于杭州、福州、苏州和北京。《湖北历史名人》中的三分之一是黄冈人。中共“一大”代表13人中,黄冈就占了3位(董必武、陈潭秋、包慧僧)。北京中华世纪坛收录了40位中华历史文化名人,黄冈有李四光、李时珍、毕昇3人。1955年至196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授衔的将帅1613位,黄冈有102位,占了6.3%。
  刚刚出台的《黄冈名人文化建设规划》中列举了100位文化名人。其中,程颢、程颐开创了“程朱理学”,湖北红安县二程乡就是因他们而得名;李贽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福建泉州人,在红安、麻城客居讲学二十余年。于成龙是清朝“天下廉吏第一”,曾在黄州任4年多的知府,官至直隶巡抚、两江总督,权倾一世。
  “六千遗址”,是指黄冈历史遗址、遗迹星罗棋布。黄冈现有遗址遗迹5768处,文物11.7万件,文物保护单位675处,排全省第一。目前,发现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是黄梅县张山遗址,距今约4万年,位于黄梅县杉木乡小溪河与古角河交汇处。黄冈境内有五百余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约7000—4000年。这些遗址现状堪忧,亟待保护。其中,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华第一龙——黄梅卵石摆塑龙,位于黄梅县张城村焦墩遗址,距今6000年。它是古代先民在预先铺好的红烧土台面上,用色彩各异、大小不一的鹅卵石,按照构想设计好的图案精心摆塑而成的一条巨龙。这说明长江流域也以龙为图腾,和黄河流域一样,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此外,还有螺蛳山新石器时代遗址、禹王城遗址、罗州城遗址、柏举之战遗址等。
  “十六大战”,是指黄冈历史上曾经发生的16次重大战争。历史上,黄冈是兵家必争之地,经历了许多次战乱。这其中包括:吴楚柏举之战、赤壁之战、唐末五代军阀混战、南宋抗金、罗州城保卫战、抗御蒙军、天完国红巾军起义、李自成挥师蕲黄、张献忠进驻蕲黄、蕲黄48寨抗清、太平军捻军抗清、黄广战役、黄麻起义和黄安战役以及4次反围剿等(鄂豫皖根据地与红四方军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原突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以及鄂东解放及渡江战役。回顾黄冈的战争历史,我们可以得出两点结论:一是蕲黄地区一直深受战争的苦难,百业凋敝、元气大伤;二是黄冈人民不屈不挠、坚韧不拔、英勇善战、可歌可泣,具有光荣的优良传统。
  “十六城池”,是指黄冈历史上的16座城池。这其中包括:邾城,春秋末期,楚宣王灭邾,迁其君民于黄州筑城,名邾城,东晋咸康五年被后赵军队一把火化为灰烬。寻阳城,存在六百多年,先在黄梅县蔡山镇,后来搬到了九江。罗州城,存在的时间最长,公元1263年被元军毁掉,后来迁到现在的蕲州镇重建。西陵城,在现在的新洲。西阳城,在黄冈市区的长江边上。蕲阳城,在蕲春县八里湖的土门,存在了百余年。黄州城经历了多次搬迁,黄州宋城是夯土墙,现在的黄州城遗址是明朝公元1386年修建的。现在的蕲州城是元朝公元1272年建的,明代公元1408年进行了重修。此外,还包括黄梅县城、罗田县城、英山县城、麻城县城、黄安县城、蕲水县城、广济县城以及荆王府。
  追根溯源 地理环境得天独厚
  黄冈为什么产生这些奇特的文化现象?追根溯源,我们可以归结为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
  首先,古代黄冈交通便利。古代黄冈境内有倒水、举水、巴水、浠水、蕲水和长江,交通极为便利。
  其次,有奇特的大别山。大别山是长江和淮河的地理分界线。所谓“大别”是指气候、物产、文化之大别。历朝历代分裂要么以淮河为界,要么以长江为界,都与黄冈有关,所以黄冈是兵家必争之地和重要的军事屏障。总体上看,黄冈是东西南北的交汇之地。南北以长江为界,东西以巴河为界,交点在巴河的长江口,这也是文化、军事的交汇点。
  再次,在麻城的西南部分,有一个三角形区域嵌入大别山,这个区域包括麻城、红安、新洲、黄陂等一大片平原,又有长江、举水的滋养,物阜民丰,所以这里能成为移民的中转站和大本营。
  分析黄冈独特的地理环境,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了黄冈独特的文化。从地理环境间接决定文化来看,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了黄冈是历代战争频发之地,战争必然带来人口剧减,人口剧减必然带来移民,移民的结果必然带来文化的变化。移民具有两重功能:从生物学意义上讲,移民可以产生远源婚配的优势;从文化意义上讲,移民必然带来文化的融合。
  从地理环境直接决定文化的角度来看,黄河流域的北方文化南下,长江下游的文化西进,加上长江中游的本土文化,直接决定了黄冈的多元文化体系。以螺蛳山遗址为例,它位于黄州区堵城镇,是距今约5000—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经考古发现,遗址有仰韶文化、良渚文化、屈家岭文化的堆积。因为独特的地理环境,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长江中游的屈家岭文化,都在这里交汇、碰撞、沉淀,形成了黄冈兼收并蓄、复杂多元的文化。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为今天黄冈的众多文化现象找到渊源,即勇猛尚武的巴人血液流淌在黄冈人的血脉里,中原流民侨迁南置带来的农耕文明等。黄冈人崇文重教、淳朴勤劳、沉毅顽强、开放包容的精神特征,应来源于东南西北4个方向的文化。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黄冈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新的历史时期,黄冈人正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黄冈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首先,高度重视名人文化建设和文物保护。从2011年初,黄冈市就开始部署、调研、制定《黄冈名人文化建设规划》和《黄冈市文物事业发展规划》。最近,黄冈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名人文化建设暨文物事业发展动员大会,并出台了这两个规划。同时,黄冈市委、市政府还出台了《关于推进名人文化建设的意见》、《黄冈市文化遗址遗迹保护管理办法》及《黄冈市文化遗址遗迹保护实施方案》。这为黄冈建设“中国名人之都”和文物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面对黄冈丰厚的文化资源,黄冈人任重道远。开发利用黄冈宝贵的文化资源,我认为要持之以恒、脚踏实地地去做好4件事:讲东坡、论英雄、说禅宗、唱黄梅。事实上,我们已做了很多工作。在打造东坡文化方面,黄冈建成了遗爱湖公园、苏东坡纪念馆,赤壁风景区规划已正式出台;在建设名人文化方面,黄冈出台了黄冈名人文化发展规划;在开发禅宗文化方面,黄梅已举办了禅文化旅游节、禅文化高峰论坛,投入十多亿元正在建设鄂东禅文化旅游区;在继承和提升黄梅戏方面,黄冈市委、市政府为湖北省黄梅戏剧院的改革、发展专门出台文件,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排演了大型现代黄梅戏《李四光》和《东坡》,成功举办了7届黄梅戏艺术节,正在建设黄冈艺术学校新校和黄梅戏大剧院,使黄梅戏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其次,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我们要研究怎样将黄冈的文化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变成核心竞争力,变成可消费、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一是发展影视产业。我们已建成几个影视城,拍摄的电影《黎明行动》获得了“五个一工程奖”,拍摄了《大明医圣李时珍》、《黄梅戏宗师传奇》,正在筹拍《麻姑》、《禅宗》、《大别山红军》、《高考故事》等影视片。二是大力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如黄梅挑花,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做成一个很大的产业;李时珍医药健康文化开发潜力巨大。三是开发文化旅游资源。黄冈的红色旅游资源极为丰富,要做好红色旅游这篇“大文章”,建设更多的文化景点。黄冈市博物馆新馆已建成,并进入陈展阶段,预计2012年10月1日正式开馆,这将是又一个经典的黄冈文化景点。此外,我们正在完善旅游配套设施。
  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黄冈,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只要我们热爱黄冈,奋发有为,黄冈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作者为湖北省黄冈市市长)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