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精读课文课后习题答案集】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精读课文课后习题答案集】

发布时间:2019-07-16 20:48:16 影响了: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精读课文课后习题答案集

一、草原

1、朗读课文,说说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答:自然风光:内蒙古大草原辽阔无边,碧绿的青草一望无涯。 民族风情: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乡亲穿着节日盛装,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地欢迎远客,给汉族兄弟敬酒,一起联欢表演。

2、佳句欣赏: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老五分舍将甘愿比喻成一幅写意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赏心悦目。)

马上的男女老少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句话是写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衣带,作者将这些景物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突出了草原人民的热情。)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这句话写出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但不因空旷而显得苍茫.。这句话是第一自然段的中心句)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用了拟人的手法,将骏马和大牛拟人化,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草原上一切悠然自得的特点,体现了作者对草原的喜爱之情.。)

3、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理解和体会。

答:这句诗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涯,边际。天涯,天边,大地与天空相接的地方。

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

三、白杨

1、从爸爸介绍白杨的话里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答:可以看出白杨树高大挺秀,不择环境,适应性强;不惧灾害,生命力顽强这些特点。从爸爸的语言和神情变化中可以体会到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微笑地听兄妹俩争论,回答儿子问题里,脸却变得严肃;看到小树成长起来,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2、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答:课文在表达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借物喻人。

3、体会句子。

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高大的白杨树象征爸爸,小树象征孩子,迎着风沙成长 指在恶劣的环境中成长。爸爸希望孩子们如小树一般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横梁之才。)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一方面描述了白杨树外在的特点,高大挺秀,能顶住任何自然灾害,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茁壮成长;一方面表现了白杨树的精神:一是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二是不怕困难,坚强执著。这正是边疆建设者身上特有的奉献精神,听从祖国安排,无怨无悔地扎根边疆,无私奉献地建设边疆。这是人与树的神似处,也是以物喻人的连接点。)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这是一个设问句。表白,解释说明。一个“也”字,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爸爸看到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在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他的表白正是无数边疆建设者身上令人肃然起敬的奉献精神。)

4、小练笔: 人民解放军为了人民的安危,不管是抗洪抢险,还是防暴制匪,他们总是战斗在最危险的地方。哪儿需要他们,他们就在哪儿住下。消防官兵总是哪儿需要他们,他们就在哪儿出现,他们不管遇到火灾还是洪水,不管遇到地震还是塌陷,他们总是坚强不屈,挺身而出,挽回无数人的生命

五、古诗词三首

读了这三首古诗词,你眼前浮现出怎么样的情景?体会到怎样的乐趣?

答:《牧童》使我眼前浮现出牧童晚归休憩的情景; 《舟过安仁》使我看到两个孩子以伞做帆、借风前行的情景; 《清平乐.村居》让我眼前浮现出江南的田园风光,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 这三首诗词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我从中感受到古代孩童童年生活的天真活泼,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六、冬阳·童年·骆驼队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骆驼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骆驼给“我”留下了这样的印象:骆驼丑陋的脸,长长的牙,它安静地吃着草,样子让人觉得好奇。骆驼挂着铃铛,悠扬的驼铃声吸引了人们,也给它自己的旅程增添了不少情趣。骆驼春天脱毛了,皮毛很不整齐。到了夏天,骆驼不知去了哪里,让“我”很牵挂。骆驼沉得住气,慢慢地走,慢慢地嚼,从不着急。

2、课文描写的一些场景和画面,一定使你印象很深。找出来,读一读,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答:画面一:作者看骆驼咀嚼。这个画面写得很细致,特别是“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了”一句,把作者看得入神了,看得忘记周围的一切的傻样儿写得惟妙惟肖,表现了作者童年的天真无邪。

画面二:和爸爸谈论铃铛的用途。“我”认为铃铛“一定是拉骆驼的人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才给骆驼戴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的看法很浪漫有趣,充满着诗情画意。

八、童年的发现

1、用自己的话说说“我”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

答:“我”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我”发现的过程是这样的:“我”先是发现自己和小伙伴总是在梦中飞行,于是产生好奇。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梦中飞行的原因。老师的回答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在“我”对九月怀胎进行思考、推算时,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有了伟大的发现。

2、课文最后说:"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再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这句话一语双关。其一,它讲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真实情况;其二,是“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说,谁让我有这样重大的发现呢?被轰出教室也不足为奇了。在科学史上,科学家受迫害的事例很多.如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就曾因为在天体运动上的发现受到审判并被投入监狱。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因为坚持"日心说"在监禁中受尽了酷刑,最后在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被活活烧死。

3、你觉得费奥多罗夫是个怎样的孩子?先说印象再说理由

答:费奥多罗夫是个天真无邪、求知若渴、善于探究和想象的孩子。从他常做飞行的梦就认为自己有飞行的天赋,可以感受到他的天真无邪;从问老师在梦中人为什么会飞行这件事能看出他求知若渴;他想弄清人是怎么来的都想痴迷了,看一条鱼都翻来覆去的,恨不得从它身上发现什么,这写出他善于探究;他从画地图联想到了人的变化过程,并且把每个阶段分了时间,折合成月正好是九个月,可以看出他善于想象。

十、杨氏之子

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答: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杨氏之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姓联想到孔雀,更妙的是,杨氏之子并没有生硬地回答,采用了否定方式,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你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的意思,婉转对答,使孔君平无言以对。这足以反映孩子的思维敏捷,语言机智幽默。

十一、晏子使楚

1、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几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应对的?体会晏子说的话妙在哪? 答: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第一次:晏子说访问狗国才进狗洞;第二次:晏子贬低自己,贬低对方;第三次:晏子暗指楚王治国无方,社会风气不好,所以导致好人到了楚国都变成盗贼。 第一次晏子的回答妙在使楚王没有任何选择地打开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楚王承认自己的国家是狗国,那他就钻狗洞。否则,就应打开城门。第二次晏子将计就计,先贬低自己,再贬低楚国。“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隐含的意思是:如果楚王认为我无能,就说明楚国是下等国家。这精妙的回答让楚王“哑巴吃黄连”。第三次回答的妙处在于,不但形象生动地点明齐国人在楚国为盗的原因,而且也回敬楚王:楚国治国无方,致使在齐国安居乐业的人到楚国成了盗贼。让楚王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还妙在晏子既没有得罪楚王,又维护了齐国的尊严,还嘲讽了楚国,得到了楚王的尊重。

2、你觉得晏子是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

答:晏子是一个能言善辩、有胆有识的人。面对侮辱不急不躁,以巧妙的方式和惊人的智慧予以反击,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前两次楚王针对晏子身上的缺陷,运用尖酸刻薄的语言无理地挑衅和嘲弄。面对这种盛气凌人的侮辱,晏子正气凛然、沉着冷静、机智反击。最后一次楚王直指齐国,晏子镇定自若,巧妙对比,又使楚王自取其辱。

3、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有什么联系? 答: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开头写楚王仗着国势强盛,想侮辱晏子,这是故事的起因;接着写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机智对答,这中间部分是事情的经过;结尾写楚王不得不尊重晏子了,这是故事的结果。首尾呼应,思路清晰,行文紧凑,结构严谨。

十四、再见了,亲人

1、想一想,课文写到了哪些“亲人”?从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 答:课文写到了大娘、小金花和大嫂。从这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大娘几夜没合眼为志愿军洗补衣服,冒着炮火送打糕,为救伤员失去唯一的亲人--小孙子;小金花救出侦察员老王,却失去了母亲;大嫂为志愿军战士挖野菜,失去双腿。从这可以看出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战士付出的代价,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2、句子解析:

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这段话表达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热爱和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感激之情。)

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这段话用反问的语气强调了以大嫂为代表的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

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抒发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老妈妈深深的敬意和难以割舍的离别之情。)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表现了朝鲜老妈妈对志愿军战士慈母般的爱)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老妈妈的关心体贴。)为什么摇头呢?(表现出朝鲜老妈妈对志愿军战士的依依惜别之情)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一个反问句和一个重复否定句,更充分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永不忘怀的深情厚谊。)

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啊!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就落泪了呢?(表现了朝鲜的孩子们与志愿军叔叔的亲密感情。)

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再见了”,说明 "依依惜别" ;呼唤“亲人”,表现 “关系亲密” ;呼唤“亲爱的土地”,强调了 “深深的眷恋” 。这里的呼唤 简短而亲切 ,表达了 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难舍难分 的感情。) 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地方再停留片刻。(列车已经开动,志愿军战士请求“列车慢一点儿开”,以延长在朝鲜土地上的停留时间,以推迟与亲人分别的时间。这段话抒发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热爱之情,也表达了他们对曾经洒过鲜血的这片土地的眷恋之情,进一步说明了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这是志愿军的心的呼唤,也是朝鲜人民的心声,它告诉人们: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中朝两国人民结下了亲如空人、牢不可破的深厚情谊。)

课文前三个自己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答:第一,作者都用感叹句开头,表现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表达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第二,都是以反问句结束,不仅表达了志愿军强烈的留恋之情,还留给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第三,每个自然段的内容都是由眼前的送别现实引起对往事的回忆,虚实结合,情真意切。

十六、桥

1、课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答: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老汉忠于职守、临危不乱、无私无畏,先人后己。如:当洪水肆虐,情况危急,人们慌乱时,老汉沉着、镇定,果断指挥,先人后己。当他发现儿子混在人群中时,他冲上去揪出儿子,并凶得像豹子一样吼着儿子,可以看出他的不徇私情。作为一名父亲,他表现得同样伟大。他用力把儿子推上木桥,表现了一个父亲的伟大。

2、课文在表达上很有特色。说一说本文表达上的特点。

答:(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课文先写老汉将一个小伙子从队伍里揪出来,让他排到队伍的最后;又写小伙子让老汉先走,而老汉把小伙子推上了桥,但就在这时木桥塌了,他们二人被洪水吞没了;最后交代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这样的构思新颖别致,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2)语言简练,语句简短,用大量的环境描写来渲染紧张的气氛。如:课文开篇就写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短短四个字,构成了两句话,不仅写出雨水之大,而且表现出雨水来势凶猛,为下文山洪暴发作铺垫。再如:课文最后写“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这里每句话都单独成段,语言极为简练,却加强了故事的悲壮色彩,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表现力。如:“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他像一座山。”“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这几句话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使描写生动形象马缨花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再如:“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这些都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十八、将相和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答:我喜欢蔺相如,因为他不畏强暴,有勇有谋,他在关键时候,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性命来逼秦王。当与廉颇产生矛盾时,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主动避让,并言辞恳切。

我喜欢廉颇,因为他威震朝野,秦王也惧他三分,知他屯兵边界则不敢妄动;他耿直畅快,当蔺相如的职位比他高时,他毫不遮掩地表达了自己的怨气;他勇于认错,知错就改,

一员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其精神令人敬佩。

2、给课文三个故事加上小标题,并分别说说说主要内容,再说说这三个故事这间的联系。 答:三个故事的小标题分别为: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三个故事主要内容分别为: 完璧归赵:战国时,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随机应变,与秦王机智周旋,最后不辱使命,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渑池之会:蔺相如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在渑池会上,蔺相如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与秦王做斗争,维护了赵国、赵王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 负荆请罪: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廉颇居功自傲,对此不服,欲找碴。蔺相如以国家大事为重,始终忍让。后廉颇终于醒悟,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三个小故事都各有中心,合起来又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蔺相如有完璧归赵之功,才会有渑池之会的随行。前是因,后是果。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两次奇功又是廉颇不服的原因,“负荆请罪”是果,前两件事均是因。

3、渑池会上,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答:渑池会上,秦王叫人记录下赵王为其鼓瑟一事,是为了说明秦王可能命令赵王,他们之间是不平等的,这对赵国是奇耻大辱。而蔺相如逼秦王击缶,是为了说明两国是平等的,从而维护了赵国的尊严。秦王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蔺相如又拼死保护赵王,所以他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十九、草船借箭

1、想一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答:草船借箭的原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以公事为由,用十天造十万支箭来为难诸葛亮;经过是诸葛亮让鲁肃帮忙做好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在大雾漫天时巧妙安排,向曹操借来了箭;结果是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2、说说周瑜、诸葛亮、鲁肃、曹操各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答:周瑜智谋过人,但他心胸狭窄,妒贤嫉能。诸葛亮有胆有识,知人善用,神机妙算。鲁肃忠厚信,顾大局识大体。曹操多疑、谨慎。

3、什么是“军令状”?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高兴? 答:军令状是指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表示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受罚。在周瑜看来,诸葛亮在三天内造出十万支箭是根本不可能的,见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以为自己的计谋得逞,除掉诸葛亮指日可待,所以他很高兴。

4、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答:神机妙算指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根据客观形势决定策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1)知天文。他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雾。(2)懂地理。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3)识人心。他知道鲁肃忠厚守信,特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在周瑜面前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谨慎多疑,所以敢大胆“借”箭。

二十二、人物描写一组

1、读了课文,小嘎子、严监生、王熙凤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 答:小嘎子顽皮机敏,争强好胜,富有心计。在选择摔跤方式时,选择了适合自己特长的“随便摔”,看出他富有心计。在摔跤时采用“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的战术,处于劣势时,“推拉拽顶”想尽各种办法,这可看出他的机灵、敏捷、有智谋,从他时时想把对手打败,又不难看出他争强好胜的一面。

严监生是个抱着元宝跳井-------舍命不舍财的吝啬鬼、守财奴。他临死时,总是断不了气,却一个劲地伸出两个指头。这给人造成了一个难以破解的谜。人们左猜不中,右猜不中,他的精神也随之变化,先把头摇了两三摇,继而“把头又狠狠地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最后“把眼闭着摇头,那只手只是指着不动”。这种神态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他内心焦急的程度在加深。赵氏猜中后,挑掉一茎灯草,他“登时就没了气”。这一描写把他爱财胜过生命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王熙凤是泼辣张狂,善于阿谀奉承,喜欢使权弄势、炫耀特权的人物。她见到林黛玉是贾母最疼爱的外孙女,所以不惜恭维到令人肉麻的地步。当提到林黛玉的母亲时,她又抢先“用帕拭泪”。最后拉着黛玉的手问长问短。一方面是在贾母面前表现她对黛玉的关切,另一方面来炫耀她在贾府中的地位。

2、从三篇短文中找一找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语句,读一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答:小嘎子在家里跟人摔跤,一向仗着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气,自然不跟他一叉一搂。 (这句话表现了小嘎子的聪明而富有心计的性格特点。) 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这句话通过对小嘎子的心理描写,表现了小嘎子的争强好胜、机敏、富有心计的个性特点。) 严监生喉咙里的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出两个手指头(这是作者对严监生咽气前的一段细节描写,表现了一个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形象跃然纸上。)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这句话是对王熙凤的语言描写,表现了王熙凤说话张扬,说明了她在贾府中的特殊身份和地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是《红楼梦》写人物出场极其精彩的一笔。)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日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这句话是对王熙凤的动作和语言的细节描写,表现了王熙凤逢场作戏,善于阿谀奉承,做表面文章,明为称赞林黛玉,暗里投合贾母的心意。这是极富有个性化的语言。)

二十五、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1、想一想,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的奇丽的景色?

答:作者看到街上的奇丽景色是家家户户鲜花绽放的情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

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2、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为什么说这种境界“耐人寻味”?生活中你有没有感受过类似的境界。)

答:“耐人寻味”指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这一种境界”指的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为人人”是说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用实际行动为他人着想。如果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做,必然会换来“人人为我”的结果。只有“我为人人”尽到责任和义务,才会实现“人人为我”的美好愿望。 在课文中,德国人养花,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而各自又看到别人的花,这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在班上,同学们轮流值日打扫清洁,共同维护环境,这也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3、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怎样理解句中“美丽并没有改变”? )

答:“美丽并没有变”一是说德国沿街的奇丽风景没有改变,依然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开满了鲜花。另一方面是说德国人民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没有变,这种境界是作者欣赏的,也是更“美丽”的。

二十六、威尼斯的小艇

1、想一想,假如你坐在小艇上游览威尼斯,会有怎样的感受? 答:坐在小艇里,皮垫子软软的像沙发一样,非常舒适。小艇在河道上行驶,轻快平稳,灵活自如,水道好似公路,小艇恰如汽车。不同的是这里没有喧闹的喇叭声和车辆行驶的汽笛声。也没有弥漫在空中的汽油味,这儿的空气异常清新。小艇的速度非常快,平静的水面被冲出弯弯的波纹。两岸如画的建筑飞一般的往后退,小艇穿过了一座座石拱桥,就像疾驰的列车穿过极短的山洞。坐在小艇里游览风光秀美的威尼斯,欣赏这独有的异国风光,有说不完的情趣。

2、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说说威尼斯的小艇有哪些特点,并体...............

会加点词句的好处。) 答:把小艇比作独木舟,写出了小艇长、窄、深的特点;比作新月,写出了小艇两头翘起的特点;比作水蛇,写出了小艇轻巧灵活的特点。带点的词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艇的样子。

3、联系有关语句,说说小艇和威尼斯人生活的关系。 答:小艇和威尼斯人生活关系密切,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劳动都离不开小艇。白天,“商人夹了大包的货物,匆匆地走下小艇,沿河做生意。青年妇女在小艇里高声谈笑。许多孩子由保姆伴着,坐着小艇到郊外去呼吸新鲜的空气。庄严的老人带了全家,夹着圣经,坐着小艇上教堂去做祷告。半夜,戏院散场了,一大群人拥出来,走上了各自雇定的小艇。”所以,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人们的生活都与小艇息息相关。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