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观后感 > 关于热播反腐剧《人民的名义》观后感范文两篇
 

关于热播反腐剧《人民的名义》观后感范文两篇

发布时间:2021-11-12 10:42:46 影响了:
   曾经热播的电视连续剧《人民的名义》收视率一路飘红,在一片掌声中卸下了唯幕,无论街头巷尾,到处都能听到人们对这部电视剧的评论,下面是职场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关于热播反腐剧《人民的名义》观后感范文两篇,供您参考。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范文1

   每一位观看反腐倡廉警示教育片《人民的名义》都会受到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下面谈谈我的深刻体会: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讲述了因工厂拆迁、企业经济纠纷而暴露的一桩特大贪污腐败案件,检察官侯亮平的调查行动为主线,以错综复杂的官场关系和贯穿始终的“一一六”事件为辅线,抽丝剥茧、层层递进,最终一网打尽一连串的利益集团。 透过一件件、一桩桩触目惊心、震撼人心、发人深醒的典型腐败案例,深刻地揭示了建党以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严峻形势和重要性。透过观看这些腐败分子的典型事例,使每一位党员干部及职工都理解了一次思想洗礼,深刻领悟到:要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仅靠党纪国法的约束是不够的,务必靠自觉、靠严格自律,持续严谨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作风,要“慎微”,要“慎独”。同时,让人们从灵魂上受到震撼,从心灵深处得到净化,牢筑道德、纪律和法律防线,正确对待权力,正确把握人生。

   权力是一柄双刃剑,自己手中的权力既可成为为人民服务、为企业服务的工具,也可成为毁伤自己的利刃。对于无权无势的人,在各种非分的诱惑面前即使有那个心,也往往没有那个胆;即使有那个胆,也往往缺少付诸行动的条件。而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说,由于权力在握,在一般人眼里困难重重的事情却可能易如反掌。这样,当他们把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个人或小集团捞取好处的时候,权力对他们的腐蚀也就开始了。但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手莫伸,伸手必被捉”。

   在历史上和现实中,多少人自以为手段高明,自以为手中的权力和强大的后台能够充当“保护神”,最终却都难逃被押上审判台的下场,被永久地钉在耻辱柱上。

   在社会道德目标不断发生变化的这天,在腐化堕落、违法犯罪的道路上,一些人不断地步那些翻身落马者的后尘,重蹈覆辙,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自我警惕,思想上解除了武装。观看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展后,我再次深深认识到时刻自警,增强自律的重要性。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要时刻不忘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在权利与诱惑面前,要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在思想上、行动上、作风上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自觉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我们忙于事务,不注意学习,容易陷入庸俗的事务主义中去。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庸俗化。如果说要变质,那末思想的庸俗化就是一个危险的起点。”前人教诲语重心长,实实在在地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兢兢业业,如霆如雷。”这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句子。“兢兢”,是谨慎留意的样貌;“业业”,是诚惶诚恐的样貌。兢兢业业,就是一种极端负责、生怕有什么闪失的生活态度和工作态度。高度自觉的“自警”精神,是全党同志和全体人民思想道德的修养上都不可缺少的品质,“自警”精神是抵御诱惑的武器,“自警”精神是持续廉洁清正的最后屏障,“自警”精神是平衡权利与职责的天秤。天下事无不成于节俭而败于奢糜。我们要在工作中兢兢业业,时刻自警,增强自律,进一步开展好工作。

   观看了“人民的名义”电视剧后,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我深受教育,也有几多感慨。是阿,党员干部也是人,是人也就会有私欲,那么在私欲面前,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要要时刻持续清醒的头脑,时刻认识到一个共产党员的职责,善始善终完成党交给的使命。

   这部剧给我们每一个党员敲响了警钟,党员、官职不是护身符,手中的权不代表自己的利益,处在党员干部职位上,那就意味着你要比普通人付出更多,因为在你的身上寄寓的是百姓的期盼,国家的期望。

   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就应怀着敬畏和感恩心理,围绕“权、利、廉、责、德”五个方面,时刻自我警醒,时刻自我约束,始终坚持“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做一个领导干部。

   作为国家干部,如果不洁身自律的话,那么最终会得一应有原下场。曾多次将国家和人民的财产装进自己的口袋的袁学林所说“后悔了,我的心在流血”,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反而教材,此时此刻,毁掉的是他自己的前途,而痛心的是我们的党和人民,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千万不要让利欲熏昏了头脑。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范文2

   反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播出不足半月,无论收视率、点击率、还是微信微博热度都持续走高,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截至4月7日,在仅播出16集的情况下,该剧累计全网播放量达16.2亿次,电视收视率破2,豆瓣评分8.7分。

   这部反腐正剧的“横空出世”,正掀起一场“全民追剧热”。在IP偶像剧、“小鲜肉”大行其道的市场环境下,该剧依靠演员“在线”的演技、精心设计的剧情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可以说,《人民的名义》还原真实的反腐生态,是近年来优秀国产正剧的代表。能够照进现实,让观众看了觉得不矫情、不做作,紧扣时代脉搏,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这部诚意之作。

   普通观众从这部剧中看到了反腐的信心和决心,而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在看这部电视剧时,更应该主动“对号入座”,看看自己是不是也“身在剧中”,“以剧为鉴”评判一下自己到底是祁同伟、丁义珍还是陈岩石、达康书记。向剧中的那些敢于担当、勇于作为、党性坚定的领导干部学习,不做政治舞台上的“两面人”。

   第42期议事厅,新华每日电讯邀请新华社记者撰文深入分析《人民的名义》对反腐工作、电视剧创作等领域的启发作用。新华社记者也采访到了《人民的名义》的主创人员,通过与他们之间的对话,还原了这部现象级剧作的创作初衷和坚持。

   反腐剧归来激扬了荧屏正气

   反腐剧沉寂多年,一朝归来。

   在玄幻、仙侠、戏说、穿越等“架空历史”类电视剧充斥荧屏的当下,《人民的名义》“横空出世”,引发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成为一部“现象级”作品。它的出现,不仅为主旋律现实主义电视剧扛起了大旗,也为当前电视剧创作领域吹进了新风,激扬了正气。

   近几年来,随着IP剧统领市场,主旋律剧不断弱化、边缘化,反腐剧等“政治剧”更是在荧屏上难觅踪迹。其实早在十几年前,反腐剧也曾红极一时,如《苍天在上》《人间正道》《大雪无痕》《省委书记》《绝对权力》《国家公诉》等电视剧,都曾引发收视热潮,但也出现了同类型题材蜂拥而上、“过多过滥”的问题。2004年4月,有关部门一纸禁令,涉案剧被撤下“黄金档”,从此淡出观众视线。

   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力度之大、行动之坚决前所未有,打虎、拍蝇、猎狐等行动深入人心,反腐剧也迎来了新生的契机。此前,《人民的名义》总制片人、导演李路在接受我采访时表示:“面对这场声势浩大的反腐败斗争,如果没有文艺作品进行反映和表达,这不得不说是一种缺位。当代电视剧作应该也必须有所反映,这是电视剧作为大众文艺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

   暌别荧屏已久的反腐剧今朝归来,可以看作是“应运而生”,正当其时;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讲,也是对当前电视剧创作领域的一场“拨乱反正”。

   数据显示,2016年底,我国具有电视剧制作资质的制作机构约1.2万家,在世界范围来看这也是一个惊人数字。因准入门槛低,目前新的影视公司还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市场主体小而散,也导致优质内容供给不足,市场不成熟、欠规范。

   与此同时,影视行业“急功近利”,出现了种种怪现状——粉丝经济、话题炒作、天价片酬、假收视率;拼颜值、拼明星而不是拼演技;表演用替身、背不熟台词就对口型依赖后期配音、甚至“抠图”拍摄;特效潦草、粗制滥造、剧情“雷人”……如此乱象广受诟病,正可谓“天下苦秦久矣”。

   电视剧该怎么拍才能得到群众“点赞”?《人民的名义》给出了答案——

   “一味追逐‘小鲜肉’的市场对我们确实有很大的刺激,难道我们的观众今天不需要这种拥抱现实的作品?我不相信。”编剧周梅森说,为了创作剧本,他“潜心八年,六易其稿”,并专门去南京浦口检察院体验生活。

   “文艺创作只有反映时代精神和人民关切,才有恒久生命力。反腐剧沉寂多年,一旦回归就必须做成经典。”李路告诉我,这部剧全部用“同期声”,有80多位演员,40多位明星。“他们都是带着一身功夫来的,不仅台词背的只字不差,现场飙戏尤为好看。他们也没有任何一个耍大牌的,没有带一堆助理来的,出场费更是‘良心折上折’。”

   有网友评价说:“演员们演技炸裂,将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老戏骨们激情飙戏,诠释了什么是演技派,什么叫专业水准。用心演戏的演员从不缺少拥趸,温润时代心灵的大剧一定有感染力。”

   几番感言对照,值得深思。在看惯了古装玄幻、家长里短和“抗日神剧”后,《人民的名义》收获如潮好评,折射出观众对当前影视剧市场审美疲劳后的一种理性回归。反腐剧在阔别市场多年后,重新成为社会关注焦点,不仅似一股清流令人耳目一新,更是给当前浮躁的剧作领域注入了一针清醒剂:作为创意产业,电视剧应“内容为王”,靠动人故事和精湛表演取胜。

   萎落久矣的反腐剧如今强势归来,希望“归来”的不仅仅是一部剧、一种题材,更是一种创作精神——在市场经济大潮面前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不为一时之利而动摇、不为一时之誉而急躁,不当市场的奴隶,敢于向炫富竞奢的浮夸说“不”,向低俗媚俗的炒作说“不”,向见利忘义的陋行说“不”。用理性之光、正义之光、善良之光照亮生活,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猜你想看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