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观后感 > 我们仨读后感热门三篇
 

我们仨读后感热门三篇

发布时间:2022-03-15 16:12:28 影响了:

当我们在读完一本经典的著作之后,心中肯定会涌起不少的涟漪,对我们的生活有着较大的帮助,你还在发愁相关的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职场范文网小编和大家分享我们仨读后感热门三篇相关参考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参阅。

我们仨读后感热门三篇

我们仨读后感1

  《我们仨》的作者是杨绛,对于她,我只知道是钱钟书的夫人,对于钱钟书,只读过他的《围城》,感叹书写的实在精妙,那些比喻见解看的也过瘾,除此,坦率地讲,知之甚少。寒假里,极其偶然的机会,读到了《我们仨》,第一次走进杨绛先生(大家都这样称呼)的文字世界,也第一次被其朴素的文字后面厚重而深沉的感情深深地震动。书中有多处,看的时候惹我落泪……。

  我们仨:钱钟书,杨绛,钱瑗。

  简单的文字,全书只有三章:第一部,我们俩老了。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在回忆录的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简短的开篇一章中,杨绛这样写道:“有一晚,我做了一个梦。我和钟书一同散步,说说笑笑,走到了不知什么地方。太阳已经下山,黄昏薄暮,苍苍茫茫中,忽然钟书不见了。我四顾寻找,不见他的影踪。我喊他,没人应。只我一人,站在荒郊野地里,钟书不知到哪里去了。我大声呼喊,连名带姓地喊。喊声落在旷野里,好像给吞吃了似的,没留下一点依稀仿佛的音响。彻底的寂静,给沉沉夜色增添了分量,也加深了我的孤凄。往前看去,是一层深似一层的昏暗。我脚下是一条沙土路,旁边有林木,有潺潺流水,看不清楚溪流有多宽广。向后看去,好像是连片的屋宇房舍,是有人烟的去处,但不见灯光,想必相离很远了……”末句又说:“钟书大概是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于是,从梦开始的独属于“我们仨”的回忆就此拉开了序幕。

  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作者以最后几年我们仨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为主线,以“古驿道”上的聚散展开来写,字里行间满是令人断肠的痛。通篇中作者没有呼天抢地痛哭的场面,没有细致入微对“痛”的描写,但正是那种含蓄节制的痛,却能直击人心里最柔软的部分,是一种刺入灵魂的痛。这一部分,杨绛用时而梦幻时而真实的手法,将一幕幕往事交织在一起,迟暮之年的夫妇俩在老病相催之际,用真挚的爱相互支撑着度日,直让人心里一阵阵发紧,令人扼腕叹息。

  读着文字,一幅幅令人动容的画面浮现眼前,比如清冷的古驿道上,“我”来来回回穿梭于客栈与寓所之间,步履蹒跚、一脚一脚走进又走出万里长梦。当女儿阿媛住院一年无效不幸去世的部分,小说中是这样写的:“她鲜花般的笑容还在我眼前,她温软亲热的一声‘娘’还在我耳边,但是,就在光天化日之下,一晃眼她就没有了。”“……我心上盖满了一只只饱含热泪的眼睛,这时一齐流下泪来。我的手撑在树上,我的头枕在手上,胸中的热泪直往上涌,直涌到喉头。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只听啪嗒一声,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东西。迎面的寒风,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读这样的文字,感同身受,泪流心伤。白发人送黑发人,从此生死两隔,刻骨之痛!

  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在追叙“我们仨”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回忆“我们仨”相互温暖着共同走过的一幕幕之前,作者向我们道出了“家”的含义,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学者家庭的悲欢离合,看到了他们在面临种种困境与苦难时依然保持着与日月同辉的人格魅力——

  “三里河寓所,曾经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剩下我一个,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客;顾望徘徊,能不感叹“人生如梦”“如梦幻泡影”?

  但是尽管这么说,我却觉得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也可说: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

  “我们仨”其实最平凡不过的。谁家没有夫妻子女呢?至少有夫妻二人,添上子女,就成了我们三个或四个五个不等。只不过各家各样罢了。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是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家是什么?家在哪里?也许,诚如杨绛所言,家只是生命中一个必经的客栈而已。它不是归途。归途是一条通往没有终点的远方的路。尽管没有确切答案,我还是在杨绛的笔下,读出了“家”的存在意义。一个倾注了爱的家,不仅仅是一个可供安身的栖所,而是历经聚散离合,始终牵系于心的一份情;是日日夜夜跋山涉水依然走不出的一个万里长梦,是梦里梦外心心相印始终不渝的旷世之爱……

  书的末尾这样写道: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媛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的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玻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个人。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我”寻觅的归途在哪里?‘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玻璃脆。’这一声问,这一声叹,如敲窗的夜雨,不断敲打着我的心。我依稀看到九十二岁高龄的杨绛先生,在经历了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等生命的种种际遇,饱尝了人世间的悲喜浮沉之后,是在怎样一种蚀骨的思念中,以最朴素也最真挚的文字写下了“我们仨”的琐细点滴。

  读完《我们仨》,我想,一本书的流行,不在于它辞藻之华丽,不在于它情节之曲折,只要有情,有真情,那就够了。

我们仨读后感2

  妞妞,距离你要到这个世界上只有3个月了,我想不光我和你妈妈,还有很多人都在为你的到来忙碌着,特别是你的妈妈,所以首先,感谢你妈妈,正因为有你妈妈怀胎十月的辛苦,才会有我们普通的平凡的《我们仨》!

  妞妞,爸爸之所以就着看了杨绛的《我们仨》后写这个话题,思考的核心还是怎么实现人生的价值,其实这个问题我和你妈妈也说不清楚,但是马上就为人父母了,不能也教育不清楚你吧,你看这就是一个悖论了,自己弄不明白还得要教清楚孩子,所以爸爸决定告诉一个正确的路子,至于你在这个路子上走发现什么风景,那就看自悟了吧......

  第一,要多看书,书是人类总结经验的最好载体,虽然现在网络很发达,甚至有“内事不决问百度,外事不决问Google”但是爸爸还是希望你直接看原著,了解其他人的无数个人生,你就有很多重的精彩;

  第二,学习语言,这个其实包含了几小点的:学习语言可以掌握第一手的信息,这个信息可以是技术PAPeR也可以是社会经验,然后学习语言可以直接跟人交流,以后就是学外语也不能走老爸这个不能开口的路子,虽然我在改正;

  第三,读千卷书还要走万里路,不能局限在空想和死记硬背中,格物致知啊,只有自己亲眼所见才知道语言的魅力以及修辞手法与后现代主义的奥妙;这点看老一辈的人就要好很多的,比如钱锺书,鲁迅,还有王小波,爸爸希望你能就他们的文字去追寻上个世纪的轨迹;

  第四,学会反思,所有的人——特别是你的父母——是深深爱着你的,这种爱是无私的,是垂直向下的!但是,爸爸希望你能融会贯通理论后在实践中相辅相成,这就是反思和计划的作用了!我们不希望你留名青史,但求物质精神双小康吧!

  妞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烙印,爸爸的认识不知道会不会局限在20xx年,但是我想至少大的条框是没有出格的,这都是在善良和平和的心态上完成的,当然我和你妈妈会做好榜样!

  最好还是要嘱咐一句,从我和你妈妈的经历来看,人怕没自己的目标以及知道了没有毅力去克服碰到的困难,人最后还是要超过自己!

  愿你妈妈和你安康,我们也会是不平凡的《我们仨》!

我们仨读后感3

  《我们仨》是当代作家杨绛创作的散文集,首次出版于20xx年7月。该书讲述了一个单纯温馨的家庭几十年平淡无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作者杨绛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以及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

  喜欢上这本书,只需一眼。它小小的,杏黄色的扉页弥漫着一个人的哀而不伤的思念。它走过一个又一个读者的眼睛,化作来自学者家庭的知识力量,化作羡煞旁人的相濡以沫,化作波澜不惊的处世哲学。

  20xx年7月,杨绛先生的散文集《我们仨》首次出版,此时老人已93岁高龄,她顶着耄耋之孤独一个人娓娓讲述着一个单纯温馨的家庭几十年平淡无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二部分笔墨少,隐喻了杨绛陪伴钱瑗与钱钟书先生在病榻上度过的最后两年时光。第一部分中杨绛常做梦与锺书走散,梦里的锺书先生时不时撇下她独自离去。杨绛常与锺书讲她的梦境,害怕真有那么一天他会离开。而醒来时锺书总是安慰说: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这一部分就像一个引子,为第二部分在古驿道上相离、相聚、和相失做下铺垫。最后女儿走了,丈夫也走了,只剩下杨绛先生孤身一人,她一人做了个“万里长梦”,梦里她“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翻开这本书的第三部分,就像翻开先生的梦境。

  梦里有这个学者家庭的嗜书如命。杨绛在书中谈到“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也是我们的乐趣”。她在夫妻二人国外求学的那段期间描写道“在巴黎的这一年,是爱书如命的钟书肆意读书的一年。”而杨绛自己也因为能在国外大学图书馆随心读书而深感愉悦。对知识贪婪的汲取与对读书天生的热爱造就了这个学者家庭,造就了世纪文豪杨绛,造就了“文化昆仑”钱钟书。余英时评价钱先生说“钱先生是中国古典文化里面最后一个风雅之士。他是一个纯净的读书人,不但半点没有在政治上向上爬的雅兴,而且避之唯恐不及。”这个家庭因为共同的“嗜书如命”而走在一起,而变得特殊无比。杨绛先生在文中说道“我却觉得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也可说: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我们仨的这种充实感有很大一部分恰是由读书热情带来的。

  梦里有与一个家庭平凡的快乐和温馨。“我们仨”有学者家庭的特殊文化气,也有平凡家庭共有的生活烟火气。两老在外国求学期间自己折腾活出一番小天地的画面让人印象深刻,她们自己倒腾做菜,在厨房“探险”,她们自己研发出早餐标配“牛奶红茶”并授爱终生。王小波曾说“一辈子很长,要和有趣的人在一起。”而两老的这种对生活的“探险”,又何尝不是有趣的定义。在杨绛先生的描写里,我们也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钟书。他不会打蝴蝶结,分不清方向,会为打翻墨水瓶而不知所措。但这并没有关系,一方“淘气”,便有一方一方包容。她们的女儿钱媛也是如此,哪怕是年近六十岁患病床榻的时候,她写给父母的书信中仍不乏幽默的玩笑和温暖的昵称。他们仨从年轻到年老,都沉浸在那些只有彼此了解的小快乐中:出门“探险”,分享彼此的“石子”,或者对着旁桌的人“格物致知”,都使他们感到知足。

  梦里有说不完的思念和对时光的叹息。“我们仨”都是惜时如金的人。在书册的附录一中杨绛附上了女儿圆圆在生命的最后时光所做的事,她向母亲要走“我们仨”的标题,写了几张草稿卷,虽终未等到完稿日,那开头的第一句话却给我强烈的冲击力。她用无力而歪斜的字体写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却显示了足够的分量。一寸一寸,打在心头。

  读完全书,我被“我们仨”所感动,也对杨绛先生有了更深的感触与认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的回忆是无比沉重的,记得小时作文纪念我逝去的外太婆时,因感情太深,每每写几笔就得停留驻足,任昔日画面涌上心头,每一个涌出的画面就仿佛心上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像一只饱含着热泪的眼睛。哆哆嗦嗦写完全文时悲伤已逆流成河,不能自已。《我们仨》虽小小一本,杨绛先生在落笔时不免也倾注了太多的悲痛与思念,形容自己的女儿小时候她写道“她很乖。”——三个字一个句号,简简单单一笔一划倾注的是厚重的感伤与泪水。她的文字彷佛总是在把悲伤收敛,苦难一笔带过,欢喜细细描摹。她的文字像极了她一辈子的沉淀,像静如太古的山峦,像绵长如小年的时光,安安静静,不疾不徐,从容不迫,可谓“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杨绛先生只身一人做了个“万里长梦”,天涯咫尺,用笔尖下的思念与亲人团聚。如文末所言“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而我们,我们正值青春,我们多么幸运以一个年轻人的身份走入一个耄耋老人的心境,多么难得的窥到了一个学者家庭的百般风情。如是趁我们尚未失去,学着惜时,学会惜人。

猜你想看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