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范文 > 教案下载 >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教案8篇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教案8篇

发布时间:2022-12-21 17:03:18 影响了:

我们写好教案之后,在上课过程中也是会提高自信的,教案在书写的过程中,大家需要注意联系实际,下面是职场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九年级沪科版物理教案8篇,感谢您的参阅。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教案8篇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教案篇1

内能

一、分子热运动

1.分子运动理论的初步认识

(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

(2)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3)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扩散现象: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气体、液体、固体均能发生扩散现象。扩散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并且间接证明了分子间存在间隙。

3.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1)当两分子间的距离等于10-(-10)米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相等,叫做平衡位置。

(2)当两分子间的距离小于10-(-10)米时,分子间斥力大于引力,表现为斥力;

(3)当两分子间的距离大于10-(-10)米时,分子间引力大于斥力,表现为引力;

(4)当分子间的距离很大(大于分子直径的10倍以上)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弱,可近似认为分子间无相互作用力。

二、内能

1.内能

(1)物体的内能

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内能与物体的质量、温度、状态及体积都有关。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同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加,温度降低,内能减少。

(2)热运动

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的温度越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慢。内能也常叫做热能。

(3)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①物体的内能的多少与物体的温度、体积、质量和物体状态有关;而机械能与物体的质量、速度、高度、形变有关。它们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

②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但有些物体可以说没有机械能,比如静止在地面土的物体。

2.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与热传递

(1)做功

①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少。

②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是内能与其他形式的能相互转化的过程。

(2)热传递

①热传递的条件: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不同部分)存在温度差。

②物体吸收热量,物体内能增加;物体放出热量,物体的内能减少。

③用热传递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是内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3.做功与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4.热量

(1)概念: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

(2)热量反映了热传递过程中,内能转移的多少,是一个过程量。所以在热量前面只能用“放出”或“吸收”,绝对不能说某物体含有多少热量,也不能说某物体的热量是多少。

(3)热量的国际单位制单位:焦耳(j)

三、比热容

1.比热容的概念

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温度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用符号c表示比热容。

2.比热容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比热容的单位是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是j/(kg·℃)。

3.比热容的物理意义

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

它的物理意义是:1千克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j。

4.比热容表

(1)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各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

(2)从比热表中还可以看出,各物质中,水的比热容。这就意味着,在

同样受热或冷却的情况下,水的温度变化要小些。

水的这个特征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在受太阳照射条件相同时,白天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温度升高的慢,夜晚沿海地区温度降低也少。所以一天之中,沿海地区温度变化小,内陆地区温度变化大。在一年之中,夏季内陆比沿海炎热,冬季内陆比沿海寒冷。

(3)水比热容大的特点,在生产、生活中也经常利用。

如汽车发动机、发电机等机器,在工作时要发热,通常要用循环流动的水来冷却。冬季也常用热水取暖。

6.热量的计算

q=cmΔt。式中,Δt叫做温度的变化量。它等于热传递过程中末温度与初温度之差。

注意:物体温度升高到(或降低到)与温度升高了(或降低了)的意义是不相同的。比如:水温度从lo℃升高到30℃,温度的变化量是Δt==30℃-lo℃=2o℃,物体温度升高了30℃,温度的变化量Δt=30℃。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教案篇2

一、教学目的:

1.会按照电压表使用规则正确使用电压表,会选择电压表的量程和试触,会正确读出电压表的示数,会用电压表测量电池的电压。

2.通过实验研究串联电池组和并联电池组的电压跟每节电压的关系。3.通过实验研究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会按照电压表使用规则正确使用电压表

2.通过实验研究串联电池组和并联电池组的电压跟每节电压的关系。

3.会用电压表测量电池的电压。

4、通过实验研究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

三、教具准备:

每组三节干电池,电压表,两个阻值不同的小灯泡,开关,导线若干。

进行新课:

研究干电池串联和并联时的电压关系;

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

四、教学过程:

(一)、将两节相同的干电池按图6-8并联组成电池组,用电压表测这个并联电池组的电压,将测量数据填入表2内。分析并联电池组的电压跟每节电池的电压之间的关系,写出结论。

表2:并联电池组的电压

干电池Ⅰ的电压(v)干电池Ⅱ的电压(v)并串联电池组的电压(v)

结论:。

第二部分:研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压关系

一、按图6-9将l1、l2组成串联电路,用电压表分别测出:灯泡l1两端的电压u1,灯泡l2两端的电压u2,灯泡l1与l2串联的总电压u。要求:

先画出将电压表接入电路的三幅电路图,并标出电压表的"+""-"接线柱。学生自己设计记录表格,做好记录后,分析实验结果,写出结论。

(二)、按图6-10,将l1、l2组成并联电路,用电压表分别测出灯泡l1两端的电压u1,灯泡l2两端的电压u2,a、b两点之间的总电压u。要求:

先在作业本上画出将电压表接入电路的三幅电路图,并标出电压表的"+"、"-"接线柱。学生自己设计记录表格;做好记录后,分析实验结果,写出结论。

实验完毕,断开电源,整理仪器,进行讲评。

4.小结:由学生汇报实验数据和所得到的结论。

(1)串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各节电池的电压之和。并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每节电池的电压。(2)串联电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在并联电路里,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并且总电压等于各支路两端的电压。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教案篇3

一、导课。

1、复习提问:什么是机械效率?

热机是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它跟所有机械一样,也有效率的问题。热机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人类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的问题。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热机效率和环境的保护。

2、引入新课。

二、热机的能量损失。

1、提出问题,热机把燃料所蕴藏的化学能除了做有用功以外;同时还有哪些形式损失能量?

2、梳理总结,说出热机燃料释放能量的'主要走向。

三、热机效率。

1、引出热机效率的概念,提出自学要求,看课本相关内容画出热机效率

2、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提高热机效率

四、环境保护。

1、热机给人类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什么问题,你觉得应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并通过学生的展示予以肯定。

五、出示目标,学生小结。

六、巩固练习:

1、热机是把能转化为能的机械,在热机里,转变为的能量和燃料完全燃烧所释放的能量的比值称为热机效率。

2、如何提高热机效率,是减少能源消耗的重要问题,要提高热机效率,其主要途径是减少热机工作中的各种损失,其次是保证良好的,减少机械损失。

3、为节约能源,需提高热机的效率,下列措施中不能提高效率的是()

a、尽量使燃料充分燃烧。

b、尽量增加热机的工作时间。

c、尽量减少废气带走的热量。

d、尽量减少热机部件间的摩擦。

4、目前,社会上有一些旧的被淘汰的内燃机,从长远看,你认为有必要修一修再使用吗?说明原因。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教案篇4

?学习目标】

1、知道电流做功的过程就是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能的过程;

2、知道电流做功与电流、电压、通电时间有关,知道电功的公式和单位;

3、知道电能表示测量电功的仪器,会读电能表;

?学习重点】

电功的意义,电功的计算

?学习难点】

实验探究电流做功与电流、电压、通电时间的关系

?学习过程】

知识点一:电能

1.自主学习:

(1)小组讨论:生活中的各种用电器把电能转化成了什么能?

(2)自学课本了解:电能的单位是什么?

2.其他形式的能通过发电机、电池可以转化成 。电能通过各种用电器可以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电能的单位有:千瓦时和焦耳。1度=1kw•h= j。

3.练一练:电饭煲将 能转化成了 能。电风扇、洗衣机将 能转化成了 能;电脑和电视将 能主要转化成了 能和 能;家用电吹风将 能转化成了 能和 ;给手机电池充电时,电能转化为 能。

知识点二:电功

1.电动车工作时电流对车做了功,将 能转化为 能,那么电能与电功是什么关系?

2.自学课本:

(1)电流做功的过程是将 能转化为 能的过程。且用电器消耗了多少 能,电流就做多少功。如:电流对电动车做了360000j的功代表有 j的电能转化成电动车的动能和内能。

(2)电流做功的多少跟 、 、 都有关系。

公式为: ,w的单位: u、i、t 的单位分别是:伏(v)、安(a)、秒(s).

3.练一练:

一个小灯泡的两端加2.2v电压时电流是0.3 a,它在这种情况下通电10 min,电流做了多少功?消耗的电能是多少?

知识点三:电能的测量

1.家里用的电能的多少不同,收取的电费不同,怎样判断你家里消耗电能的多少?

2.课堂探究:

(1)观察电能表,讨论电能表上的符号及数据的意义:

参数 意义 电能表

kw.h

220v

10a

(20a)

50hz

3000r/kw.h

3200imp/(kw•h)

(2)电能表的读数:

①新电能表的示数应该是 ,表盘最后一位是 位。

②陈鸣一家今年一月新安装了电能表,如右图所示。九月初的读数为 ,九月末读数 ,从安装本电能表到九月初她家共用了 的电能,从安装上到九月末她家共用了 的电能。九月份她家共用了 电能。

③电能表的作用:测量用电器在一段时间内所消耗___的仪表。

一段时间内的用电度数等于电能表上先后两次示数之差。

(3)自学电能表的种类:除普遍机械式电能表,ic卡电能表、电子式电能表、多费率电能表等。

(4)自学了解1kw•h的电能的作用,增强节约用电的意识。

三、课堂练习

1、安装在家庭电路中的电能表,测量的是( )

a 、电流 b、电压

c、 电能(电功) d、电功率

2、若小明家电能表今天的读数是:3 6 4 2 5 ,一周后的读数是 3 6 8 2 5 ,则该周小明家用了 度电。

3、电能表上标有的“3000r/ kw.h”,物理意义是 ,这块电能表所测的某用电器工作一段时间内,它的表盘转了600转,那么该用电器在这段时间用电 度,合 j。

4、电流做功的过程中消耗电能,实际就是____能转化为____ 能的过程;蓄电池充电是把___ _能转变成__ __能的过程。

5、如果甲、乙、丙三位同学家的电能表上分别标出600 revs/kw•h、1200 revs/kw•h、1500 revs/kw•h.则这三位同学家

(1)用电器均消耗1度电的时候,电能表转过的圈数分别是多少?

(2)电能表均转一圈,消耗的电能分别是多少焦耳?

6、有一只灯泡接在220v的家庭电路中,发光10h ,消耗了1度电,问:这只灯泡工作时通过它的电流是多大?

四、自我小结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教案篇5

一、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物理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亲身体验,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物理教学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发展能力,最终目的培养学生终身的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教材地位作用分析:本节课处于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第四节。本章整体学习能量知识,前面学习了《机械能》、《内能》。这一节是将机械能与内能进行结合,学习两种能量的转化及生活应用。同时本节也是对改变内能的方式的补充,所以学好前三节知识是前提,学好本节知识是对前面知识的提升和应用。

3、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知道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

2、通过视频了解热机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3、知道四冲程内燃机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过程方法目标:

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提高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1、了解内能的利用在社会发展的意义

2、通过探索性实验,提高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培养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本节重点为:认识到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其他形式能向内能的转化过程。难点是:通过观察、分析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实例,知道热机的工作原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不会时,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一些问题台阶,帮助学生逐步通过现象分析到本质。在对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情况分析时(外界对物体做功时内能增加;物体对外界做功时内能减小)通过实验归类,进行突破。对热机的工作原理这个重难点突破方法上,我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刺激:有视频、有自主学习课本、有问题引导合作讨论、有模具针对点观察(曲轴的转动情况)。调动学生的各种学习机能来主动学习。

5、教法设计:

实验探究法、视频辅助法、指导读书法、问题引导法。运用实验探究法能更好的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同时还能让学生亲身体验。视频辅助法把不容易展现的汽油机工作过程全方面多角度的展示给学生,弥补了模具小、可视性差的缺陷。指导读书法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阅读课本时教师通过问题引导,使自主学习更具指向性,目标性更强。对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知识点教师通过针对点专门突破讲解。

6、学法设计:实验法、观察法、阅读法、讨论法。这些方法的应用都是为了让学生限度的参与教学,做学习的主人,自己参与,自己解决。

二、教学准备:利用铁丝、铅笔、图钉等随手可得的器材让学生动手体验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演示两个实验空气压缩引火仪、电子式火花发生器、酒精、小瓶,学生体会归纳内能与机械能的转化。利用汽油机模型、观看汽油机工作视频,物体与视频资源结合,学生通过多种方法学习。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教案篇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画出它们的方向。

3。知道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胡克定律。会用胡克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在实际问题中确定弹力方向的能力。

2。自己动手进行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能力。

3。知道实验数据处理常用的方法,尝试使用图象法处理数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真实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体会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在科学探究过程的重要作用。

2。在体验用简单的工具和方法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培养学生善于把物理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的习惯。

教学重点

1。弹力有无的判断和弹力方向的判断。

2。弹力大小的计算。

3。实验设计与操作。

教学难点

弹力有无的判断及弹力方向的判断。

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手段

教具准备

弹簧、钩码、泡沫塑料块、粉笔、烧瓶(内装红墨水瓶塞上面插细玻璃管)、演示胡克定律用的铁架台、刻度尺、弹簧、钩码等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观看伊辛巴耶娃撑杆跳破世界纪录及运动员跳水的视频。

撑杆跳高运动员要使用撑杆,跳水时要使用跳板,你能说明这样做的目的吗?由此引入新课

师:那么,这又是个什么力呢?它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大小、方向各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探究有关弹力的有关知识。

[新课教学]

[实验演示]

演示实验1:弹簧挂上钩码后伸长。

演示实验2:泡沫塑料块受力而被压缩、弯曲与扭转。

演示实验3:粉笔用力被折断。

学生观察思考什么是形变

给出形变的定义——物体形状或体积的变化叫做形变。

刚才举的那些例子都很容易观察到,如果一本书放在桌面上,书和桌面发生形变了没有?

生1:没有。

生2:可能发生了形变,但是由于形变量太小,所以肉眼观察不出来。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教案篇7

电流

1、电流过大的危害:烧保险丝、甚至引起火灾。

2、电流过大的原因:1)、短路;2)、用电器总功率过大。

3、保险丝:保险丝是用铅锑合金制作的,电阻比较大,熔点比较低(材料特点)。当电流过大时,它的'温度升高而熔断,切断电路,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

4、空气开关:当电流过大时,开关中的电磁铁起作用,开关断开,切断电路。注意:1)、不能用铜丝、铁丝等代替保险丝。2)、当电路中的保险装置切断时,不要急于更换保险丝或使空气开关复位,要先找出故障的原因,排除故障之后再恢复供电。

生活用电常识

1、家庭电路的组成:进户线电能表总开关保险装置(保险丝或空气开关)插座、用电器、开关等。

2、两根进户线是火线和零线,它们之间的电压是220伏

3、电能表:计量用户消耗电能的多少;单位是千瓦时(kwh),两次读数之差就是这段时间消耗电能的多少。

4、总开关:为检修更换电路的安全。(空气开关还能起到保险作用)

5、保险装置:保险丝(盒)电流过大时熔断,切断电路。空气开关电流过大时跳闸,切断电路。三线插头(座):一线接火线(l),一线接零线(n),另一线(e)接用电器的外壳(大地);为安全用电。注:家庭电路中各用电器都是并联(包括插座),被控制的用电器和开关是串联的。

6、零线。试电笔:作用辨别火线使用手指按住笔卡,用笔尖接触被测得导线,发光的是火线。触电:1、单线触电:站在地上的人接触到火线。2、双线触电:人同时接触到火线和零线。触电的急救:首先切断电源;再救触电的人。

7、安全用电的原则是:①不接触低压带电体;②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教案篇8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体会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思想。

⑵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⑶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回顾历史探究过程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过程。

⑵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历史探究过程,使学生体会规律的形成都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⑵通过理想斜面的教学,体会理想实验的魅力。

二、教材分析

牛顿运动定律是整个力学体系的基石,而牛顿第一定律又是这个“基石”中的“基石”,它定性地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提出惯性的概念,为定量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拉开了序幕。

高中教材与初中相比,主要有四方面的不同。

一是定律内容深浅不同:初中教材叙述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高中教材叙述为“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高中教材中的表述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它强调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突出了第一定律的独立性和重要意义,也为学习牛顿第二定律做了一定的铺垫。

二是惯性的认识层次不同:初中强调一切物体都有惯性,高中侧重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三是实验的设计、探究及思维深度不同:初中为斜面小车实验;高中为伽利略理想实验,突出了理想实验这种科学方法的价值所在。

四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不同:初中对牛顿第一定律建立的历史一语带过,高中教材回顾了历史,让学生体会一个规律的获得是一代又一代人努力的结果,能够激发学生追求科学,勇于创新的情感。

三、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初步知道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惯性的概念,但是缺乏对牛顿第一定律建立历史的了解,对内容也是一知半解。

学生对于“质量是惯性的量度”更是缺乏认识,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认为速度也是惯性的量度。教师要在课堂上充分引导,配合实验、结合生活事例来澄清概念。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正确的力和运动关系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常常形成与亚里士多德相似的观点,且根深蒂固。处理具体的实际问题时,一些直觉的错误观点不时冒出来,存在着严重的"口是心非"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回顾历史探究过程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的理解。

2.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惯性和质量的关系。

五、教学活动设计

(一)创设游戏,引入课题

撕纸游戏

猜一猜:

1.一张纸已剪成两截,但未完全剪断,如果迅速用力撕两边,纸会断成几截?

2.现在把纸剪成三截,但未完全剪断,如果迅速用力撕两边,纸会断成几截?

大家不要动手,先猜一猜。

3.如果在中间的纸下面夹一个夹子,然后迅速撕两边,纸会断成几截?

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是这样一个结果呢?怎样解释我们的游戏呢?其实,在我们的游戏中还涉及到一个古老的话题──力和运动:用力撕纸,纸条断开运动起来。运动和力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体验古人的探究过程,学习古人的探究方法,进一步理解论述运动和力关系的牛顿第一定律。

(二)回顾历史,探究定律

1.情景设问,经验猜想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运动和力如影随形,总是和人们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比如:马拉车则车前进,不再拉,前进的车会停下来;人象推车则车前进,不再推,前进的车会停下来;踢球,球沿草地向前滚动,不再踢,滚动的球会慢慢停下来。

思考:运动和力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最早提出这个问题并给出经验猜想的是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

他根据生活生产经验猜想: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在一个地方。运动需要力维持。

他的观点来自实际经验,还能用实际经验验证,所以被人们广泛接受,并维持了近两千年。

设问:我们现在知道,他的观点是错误的。那么他有贡献吗?

亚里士多德的贡献: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首先质疑并深入研究的是十六世纪的伽利略。他观察了球的滚动。

2.质疑假设,科学猜想

当球沿斜面向下滚动时,它的速度增大,而向上滚动时,速度减小。他由此猜想:当球沿水平面滚动时,它的速度应该不增不减。实际观察的结果是:沿水平面滚动的球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

①现象:沿水平面滚动的球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球停下来是因为没有力的作用。伽利略恰恰从这一现象出发,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质疑。

②质疑:滚动的球之所以停下来,真的是因为没有力的作用吗?

设问:球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呢?

在伽利略之前,人们还没有意识到摩擦力这种无形的力,伽利略是第一个意识到摩擦力的人。

他改变了水平面的粗糙程度,发现:水平面越光滑,球滚得越远。于是,他推断这是摩擦阻力作用的结果。

结论:滚动的球停下来,是摩擦阻力作用的结果。

③假设:若没有摩擦阻力,沿水平面滚动的球将怎样运动呢?

④猜想:若没有摩擦阻力,球将永远滚动下去。

过渡:伽利略设计了一个双斜面实验。

3.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1)双斜面实验

左斜面固定,右斜面倾角可变。实验中我们设定小球始终从左斜面定位卡处由静止释放。

①固定右斜面,改变小球所受的摩擦,观察小球上升的高度怎样变化。重复一次。

思考:

1.小球所受摩擦阻力的大小与小球上升的高度之间有什么关系?

2.摩擦阻力的大小与释放点到上升的点的高度差是什么关系?

3.如果没有摩擦,小球会上升到多高的地方?

②减小右斜面倾角,观察小球沿斜面运动的最远距离怎样变化。重复一次。

思考:

1.减小右斜面倾角,小球沿斜面运动的最远距离如何变化?

2.如果没有摩擦,减小右斜面倾角,沿斜面滚动的最远距离怎样变化?小球将上升到多高的地方?

③将右斜面放平,释放小球,观察小球的运动。

思考:

1.如果水平木板足够长,小球会停下来吗?

2.如果没有摩擦,水平木板足够长,小球将滚到哪里去呢?

猜你想看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