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范文 > 教案下载 > 小学年级语文教案参考8篇
 

小学年级语文教案参考8篇

发布时间:2023-05-07 09:02:09 影响了:

凭借准备好教案,能够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课堂进度作计划分析,众所周知,会写教案是一位优秀的老师必须具备的技能,下面是职场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小学年级语文教案参考8篇,感谢您的参阅。

小学年级语文教案参考8篇

小学年级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八、九自然段。

3.了解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场景,体会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由衷赞美,感受人与自然、动物的和谐之美,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4.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动态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描写的大榕树的奇特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幸福欢乐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八、九自然段。

教学难点

1.理解句意: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2.文中五处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地方加引号,有的地方没有加引号。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作者及鸟的天堂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展示大榕树的远景、近景图,鸟的天堂中众鸟纷飞的录像;出示有关练习题等。

教学时数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读题质疑。

1.同学们,在我国南方生长着一种美丽的榕树,有些榕树上住着许多鸟儿。鸟儿们成天在树上飞呀,叫呀,生活得那么自由,那么欢乐,所以人们把这儿叫做鸟的天堂。(板书:鸟的天堂)

2.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选择有价值的问题简要板书)

二、资料交流,解决问题。

1.针对以上问题,学生自由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

2.检查交流情况。

(1)能利用资料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解决,如:鸟的天堂在哪儿?鸟的天堂里有些什么鸟?鸟的天堂是怎样形成的?……老师随机利用课件或展示台展示有关资料。

(2)不能解决的问题存疑,留待理解课文时解决。

三、检查预习情况。

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请谈谈你进行了怎样的预习?

1.学生谈到生字新词的问题时,出示课件(或小黑板)检查字词认读情况。

不可计数逼近静寂留恋停泊一株缆绳颤动

应接不暇一簇纠正缝隙昨天灿烂桨错过

2.学生谈到读书时,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检查朗读课文的情况并请同学进行评议。

四、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自由读课文,思考:鸟的天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美丽、榕树大、鸟儿多等)

五、再读课文,理清内容。

巴金先生用他清新流畅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鸟的天堂那美丽神奇的景象。你们愿意再读读课文吗?

1.默读课文,看看你从课文中又了解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分别在书上做好标记。(给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

2.小组内交流:

(1)填空练习:

课文写了作者次经过鸟的天堂,第一次在,只看到了,没有看到,所以他认为;但当他第二天再经过时却看到了,他觉得。

(2)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小组内交流解决简单的问题,把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整理。)

3.全班交流:

解决小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还不能解决的继续存疑,老师将与课文重点部分密切相关的、比较有价值的问题,简要板书在黑板上。学生可能会出现如下问题:

1.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为什么我却没有看见一只鸟?

2.昨天是我的眼睛欺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为什么说我的眼睛欺骗了我?第一个“鸟的天堂”为什么加引号,而第二个不加?

3.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4.为什么我对鸟的天堂有一点留恋?

5.“鸟的天堂”(或大榕树)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

…………

六、作业:写字。

提示:“株、桩”分别由“朱、庄”加木字旁组成,“纠、错、昨”与“叫、借、作”比较记忆,知道它们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左窄右宽。“浆”是上下结构,注意与“将”区别。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鸟的天堂》,了解了课文内容并给本节课留下了许多要解决的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追随巴金先生去鸟的天堂感受那里美丽和谐的景象。

二、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

1.作者第一次来鸟的天堂,他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板书:大榕树)

2.指名读第一次去鸟的天堂的内容,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两个问题:

①作者按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榕树?请找出有关语句。

②课文描写了大榕树的哪两个特点?

3.交流。

①读一读你找的句子,说说作者按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榕树。

(板书:远、近)

②句子中的“逼近”可换作什么词?表示什么意思,哪一个词用得最好?

4.(课件展示)就是这样的一株大榕树,作者从远到近,又描写了大榕树的两个什么特点?(板书:大、美)

5.四人小组讨论,画下你找到的描写榕树“大”和“美”的句子,并读一读。

6.出示句子,感受榕树的“大”和“美”。

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我看清了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1)自由读句子,从这句话里你读出了什么?(树大、根多、枝多)

(2)你能用另一个词代替句子中的“不可计数”吗?(“不计其数”)

(3)“卧”字说明了什么?想象:这个句子描写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能用你学过的词语赞美一下大榕树吗?

(4)读句子,体会榕树的大!

(师范读,生评价,指名读)

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1)齐读句子。

(2)“堆”说明了什么?(茂盛)

(3)榕树什么时候的叶子是翠绿的?明亮的原因是什么?什么令它们发光?

“颤动”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颤动?请给它换个词,比较哪一个更合适?“新的生命在颤动”是什么意思?

(4)面对一株生命力如此旺盛的大榕树,作者不由得发出了什么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5)指导读句子。

(男生读,评价,女生读,范读,齐读)

7.在这两段里,作者抓住了大榕树的哪几个方面来写?(板书:枝、干、叶、根)

8.齐读这两个自然段,作者笔下的大榕树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宁静、悠远、美丽、幽雅)这种对事物静止状态的描写,我们称为静态描写。(板书:静态)

三、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景象。

1.第一次来鸟的天堂,作者淋漓尽致地向我们展示了大榕树的静态美,第二次,他又看见了什么?

课件展示。小鸟出来了,鸟的天堂里出现什么壮观景象?

2.学生观看录像,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3.文中哪句话最能概括这种热闹情景?(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

4.为什么出现这种热闹的场景?是什么把小鸟给引出来了?找出句子,朗读体会。

5.从这段描写中,你又知道了什么?(鸟的种类多,大小、颜色不一,形态各异)

6.指导朗读第13自然段。(找出一对反义词:静寂――热闹)

7.这么多的鸟声,这么多的鸟影,作者有什么感觉?(理解“应接不暇”的意思。从哪儿看出作者“应接不暇”。你能用“应接不暇”说一句话吗?)

8.哪一只小鸟引起了巴金爷爷的注意?找出句子,读一读。小画眉为什么兴奋?它会唱些什么呢?

9.如果你就在鸟的天堂,看到这些,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带着这种心情读句子。(个别读,评价,齐读)

10.你觉得小鸟出现后的热闹场面,和大榕树的宁静幽雅有什么不同?这种对处于活动状态的事物的描写,我们称之为动态描写。(板书:动态)

11.作者终于看见这数不清的小鸟了,原来对于小鸟们来说,这一株美丽的大榕树,就是它们的――(天堂)啊!果然名不虚传。

四、再读课文,练写解说词。

1.从描写大榕树和众鸟纷飞的情景中选择一部分,有感情地朗读。

2.师:作者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通过对大榕树的静态描写和对众鸟纷飞的动态描写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无处不在的美。现在,“鸟的天堂”已经成了一处旅游观光胜地,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物写一篇解说词,介绍那里的美丽景象。

3.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物写解说词。

4.现场解说。

五、作业。

朗读课文,背诵第8、9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跟着巴金爷爷先后两次欣赏了鸟的天堂里一动一静的美丽景致,当他要离开这个美丽的地方时,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感受作者的留恋与赞美之情。

1.指名读最后一段,找出写巴金爷爷离开时心情的有关词句。

2.为什么作者对鸟的天堂有一点儿留恋?

3.出示:昨天是我的眼睛欺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为什么说我的眼睛欺骗了我?第一个“鸟的天堂”为什么加引号,而第二个不加?

4.除了留恋,从这句话你还能读出什么?(赞美)

5.指导用留恋、赞美之情朗读这一段。

三、总结全文。

1.课文写了作者先后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所见所闻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2.“鸟的天堂”其实就是指什么?(大榕树)为什么大榕树能成为鸟的天堂?联系上下文找出原因。(①大榕树周围环境安宁,景色幽静。②大榕树枝繁叶茂,便于鸟儿栖息。③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鸟儿得到保护。)

3.如果你生活在鸟的天堂,为使鸟的天堂更美丽,你会怎样做?

4.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

5.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6.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7.师总结:

树与鸟,鸟与水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多么生动活泼的画卷哪!这里不仅有树的奇美,有鸟的欢乐之美,更有人与自然、与动物的和谐之美,所以这里才是真正的天堂。让我们共同努力,去创造更多的人间天堂。

四、作业。

1.选词填空。

陆续继续连续

(1)我们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

(2)我们学校()三年被评为“文明卫生单位”。

(3)同学们()走进了会场。

2.读读下面的词语,用“逼近、应接不暇”各写一句话。

不可计数逼近静寂留恋停泊一株

应接不暇一簇纠正缝隙昨天灿烂

3.课外找一找,读一读巴金先生的原文。

备课参考巴金简介

巴金,(1904-20xx),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中国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代表作有小说《家》《春》《秋》、散文集《随想录》等。

关于榕树

常绿乔木,树干分枝多,树冠大。叶子椭圆形或卵形,花黄色或淡红色。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多年生的榕树,树枝可长出黑色的根须直垂地下,当它扎入土中时,又成为树干。榕树的叶、根、树皮均可入药。

关于“鸟的天堂”

“鸟的天堂”指的是一株约5树龄的大榕树,它位于广东省新会市南部天马村天马河上的一座小岛上。榕树的树冠大得出奇,浓荫覆盖着天马河河心岛上约20多亩土地,独木成林。乘小艇从近处看,枯藤交错,犹如原始森林;从远处看,就成了浮在水面的绿洲,景色奇特迷人。

大树上栖息着成千上万只各种各样的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白鹤和灰麻鹤。白鹤在早晨飞出觅食,至傍晚归巢;而灰麻鹤正好相反,是晚上飞出觅食,天亮时归巢休息。它们每天早晚一进一出,盘旋飞舞,交互更替,很有规律,场面颇为壮观。

1933年,巴金到新会访友时,路过此处,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鸟的天堂》(一说是《小鸟的天堂》),更使鸟的天堂美名传扬四海。现在大榕树已成了一处旅游胜地,它的南面50米处建有观鸟楼,可以观赏“鸟的天堂”、热带植物、农舍风光等。天马河中有游艇,可供游客观鸟和游玩。

巴金简介

巴金,(1904-20xx),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中国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代表作有小说《家》《春》《秋》、散文集《随想录》等。

关于榕树

常绿乔木,树干分枝多,树冠大。叶子椭圆形或卵形,花黄色或淡红色。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多年生的榕树,树枝可长出黑色的根须直垂地下,当它扎入土中时,又成为树干。榕树的叶、根、树皮均可入药。

关于“鸟的天堂”

“鸟的天堂”指的是一株约500年树龄的大榕树,它位于广东省新会市南部天马村天马河上的一座小岛上。榕树的树冠大得出奇,浓荫覆盖着天马河河心岛上约20多亩土地,独木成林。乘小艇从近处看,枯藤交错,犹如原始森林;从远处看,就成了浮在水面的绿洲,景色奇特迷人。

大树上栖息着成千上万只各种各样的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白鹤和灰麻鹤。白鹤在早晨飞出觅食,至傍晚归巢;而灰麻鹤正好相反,是晚上飞出觅食,天亮时归巢休息。它们每天早晚一进一出,盘旋飞舞,交互更替,很有规律,场面颇为壮观。

1933年,巴金到新会访友时,路过此处,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鸟的天堂》(一说是《小鸟的天堂》),更使鸟的天堂美名传扬四海。现在大榕树已成了一处旅游胜地,它的南面50米处建有观鸟楼,可以观赏“鸟的天堂”、热带植物、农舍风光等。天马河中有游艇,可供游客观鸟和游玩。

小学年级语文教案篇2

?草原》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3、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蒙古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激发学生的热爱西部之情和珍爱蒙汉的民族感情。

?教学准备】

1、草原风光图。

2、蒙古族音乐和民歌。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想象美丽的草原

1、出示课题:草原。介绍作者老舍。回忆曾经学过的老舍先生的作品。

2、说说你印象中的草原。

学生可以有个各种不同的描述,语言表述要流畅,还可以说说怎么会获得这样的印象。比如:

(1)草原是辽阔的,一望无际……

(2)草原是美丽的,绿绿的草地,五颜六色的野花……

(3)草原是充满生机的……

二、初读课文,走进文中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同时划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

2、说说老舍笔下的草原是怎么样的?从哪里看出来的?同时朗读相关的句段。

学生可以自由表达初读课文后的感受,学生的感受可能会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让学生主要的和次要的,引导学生达成这样的共识:

(1)课文中的草原是美丽的。

(2)课文中的草原是热情的。

朗读相关的句段时,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感受和课文的语言的一致性,另一方面要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理解草原的“绿”。

◇说说“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意思。

◇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想象“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说说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出示草原风光图片,看看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草原。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②想象草原上羊群奔跑的样子,理解“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这种境界”是指什么?

②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草原的美丽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

◇作者沉醉在草原的美景里了。

◇作者也许是第一次看到草原,感到很新奇。

……

③如果你当时也在这美丽的草原上,你会低音一首怎样的小诗?试着写一首小诗。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四、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抄写第一自然段中优美的句子。

小学年级语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会认1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培养学生朗读、理解能力。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成语的含义。

培养学生读书兴趣。

教学重点:

会认1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抓住重点词句在读中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

教具准备:

小鸟和青蛙头饰、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示课题,解题。

板书“坐井观天”“观”是什么意思?“坐井观天”连起来是什么意思?预习了课文,你知道是谁坐井观天吗?青蛙都看到些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把生字读准,画出不认识的字。

2、说说读懂了什么。(课文写的是谁和谁之间的什么事?)

检查生字词语:青蛙、井沿、边际、相信

⑴比一比,再组词。井()沿()抬()开()没()拍()

⑵用“答”字扩词。

三、指导书写。

1、教师、学生一同分析字型。

2、教师示范书写重点字。

学生描红,临写。

组词练习,小组内开展组词竞赛,看谁组的词最多。

四、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再读课文,想一想小鸟和青蛙各在什么地方?

它们因为什么事情争论起来?

五、课后思考:天到底大还是小?青蛙和小鸟谁说得对呢?从那些话可以看出天很大?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猜字谜:水边几张口……(沿)二只小耳朵……(际)

贴一贴: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坐井观天》。我们知道了青蛙、小鸟分别在什么地方?学生回答,请学生上去板贴。

青蛙坐在井里,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它们争论不休。它们在争论些什么呢?请小朋友仔细听。

二、听录音,了解大意,启发读课文

1、学生看动画。

2、指名回答:它们在争论什么?从它们的争论中,你听懂了什么?

3、认真地把课文读一读。找一找课文中,你从哪儿知道了青蛙和小鸟各自的看法,用笔划一划。

三、汇报成果并讲解

1、你从哪句话中可以看出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2、理解“大话”。

理解“那么远”。你能读出青蛙不相信小鸟的语气吗?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无边无际”有多大?

角色朗读课文。指名两个学生分角色朗读;愿意扮演小鸟的学生起立读,其余学生坐着读青蛙的话;请一学生上台表演,其余学生当小鸟,分角色朗读。

四、请你劝劝青蛙,学生表演。

小学年级语文教案篇4

一、情景导入

1、出示诗歌:余光中的《今生今世》。

2、指名配图配乐朗读。

3、师:这首诗歌的作者是余光中,你们知道他是为谁写下的这首诗歌吗?(母亲) 是呀,母亲就像一首耐人寻味的诗歌,黎巴嫩的一位文学家卡里。纪伯伦就用这样一句话来赞美母亲,他说:“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

4、引入课题:上节课,我们从一份免费的账单里找到了无声、无私、无价的母爱,这节课, 我们来继续找一找母爱。(板书:账单 母爱)

二、 品味故事

1、 出示阅读提示,学生自由读文。 认真默读三个小故事,画出能触动你内心的句子或段落,并思考:你从这些词语、句子、 段落中读懂了关于母亲或母爱的什么?

2、 小组交流,组长汇报,随机朗读句子,板书关键词。

3、 全班交流,自由汇报,随机朗读句子,板书关键词。

三、 追忆往昔

1、 师:有时,凡老师在想啊,我要是一直处在小时候该多好啊!因为我在慢慢长大的同时, 母亲却在渐渐老去。

2、 播放配乐图片,感染学生心灵。

3、 师:母爱,就像一块糖,包在唠叨里,藏在责骂里,让我东找西找,直到我懂事,才找到。

4、 教师讲述往事,引发学生共鸣。

5、过渡:看完我们的成长经历,读完老师写的关于母亲的两件小事,你对母亲和母爱一定有了更深的体会。请你回想一下你跟你的母亲生活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找一找母爱还藏在哪里?

6、联系生活,练习说话:母爱藏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堂小结

1、母爱藏在一张免费的账单里,无声,无私,无价;母爱藏在一桌子的饭菜里,香醇无比;母爱藏在一块小手表里,提醒着我要珍惜宝贵的时间;母爱藏在一堆五彩缤纷的糖果里,让我尝到了甜蜜的味道;母爱藏在一双朴素的绣花鞋里,让我一辈子铭记在心;母爱还藏在

2、母爱,是用多少文字也表达不完的,那么,就让我们把满怀的感动、感恩融进这首小诗里吧。

4、 有感情地齐读《今生今世》。

五、布置作业

回家对母亲说一句感恩的话,帮母亲做一件家务事。

小学年级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孟子和孟子的思想;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熟练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准确把握课文主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准确理解“舍生取义”的思想内涵;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

★教学难点

感知课文,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准确理解“舍生取义”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兼得”和“舍生取义”二词的理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提纲:

1.作家作品:

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人。相传为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战国时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

?孟子》一书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基本上是继承孔子的仁政思想。为行仁政,他首先提出了人性本善的主张。

2.题目赏析: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本文就以“鱼”和“熊掌”作比喻。巧妙的回答了人在一生中的关键时刻应该如何作出正确选择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中国历,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学派大师,史称“亚圣”。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 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在内容上基本接近,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道德标准之一。这种思想道德在近、当代革命过程中激发了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国难,抛头颅,洒热血。今天,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的一则经典语录。(板书课题)

二、合作交流:

1.指名读课文。

2.结合译文理解内容。

3.师生共同赏析课文,掌握关键词语。

所:不译。

欲:想要得到。

也:句末加强判断的语气词,不译。

亦:也。可:能。

得兼:应为“兼得”的倒装,同时得到。

舍:舍弃。

者也:连用时,加强判断语气。

生:生命,也可以理解为“活着”。

义:可以理解为尚的思想、行为、道德(真理、信仰、正义等)。

三、品读感悟。

1.全文共四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一个设喻,用“鱼”和“熊掌”两种事物来假设比喻,让作者对二者做的一个取舍,结论是舍鱼取熊掌,突出了熊掌的重要性。这样,自然引出“生”和“义”及对二者的取舍,作者最后得出结论:舍生取义。选择了“义”,也就是选择了真理,正义信仰,有益于大众的思想和行为,表明了孟子的高尚情操。

2.总结文章主旨:

本文是孟子的一段语录,以鱼和熊掌设喻,说明舍生取义的道理

四、拓展延伸。

欣赏几则孟子经典语录:

1.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公孙丑下》

2.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曰:“不以规距,不能成方员(圆)《孟子·离娄上》

4.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五、处理课后习题。

六、背诵课文。

附板书设计:

孟子语录

鱼 熊掌 舍鱼取熊掌

二者不可得兼舍

生 义 舍生取义

小学年级语文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苦练基本功的重要性。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老师说的话。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老师的话和达·芬奇学画态度转变之间的联系,明白刻苦练功的道理。

教学思路:

教学中,可取消独立识字的环节,把阅读作为识字的重要途径,节省教学时间,提高识字效率,提早发展语言。可分三步:第一步,初读课文,识记字音。第二步,逐段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刻苦练基本功的重要性,在理解课文的同时,理解生字生词的意思。第三步,突出重点,综合训练,识记字形。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识记生字字音。

1、揭示课题,提出问题。

课文讲了谁学画鸡蛋?为什么要画鸡蛋?结果怎样?

2、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把课题和课文内容联系起来。

(1)自由练读。要求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标出自然段;画出生字并记住字音。

(2)检查朗读和字音掌握情况。

先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在朗读中进一步识记字音,然后让学生离开课文认读不带拼音的生字卡片。

3、朗读全文。思考:《画鸡蛋》讲的是谁学画鸡蛋的事?他是个什么人?

读后回答:《画鸡蛋》讲的是达·芬奇学画鸡蛋的事。他是著名的画家。

教师简介达·芬奇:他是意大利人。是400年前非常出名的画家。他一生都研究绘画,他的画有的已成为世界公认的艺术珍品。他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和他刻苦练习绘画分不开的。有许多苦练绘画的故事是很感人的。画鸡蛋就是其中的一个。

二、学习第1自然段。

在教师介绍的基础上读第1自然段。

理解“著名”的意思,指导学生朗读。“著名”要读重音,以突出达·芬奇是个什么样的画家。

三、默读2、3自然段。思考:达·芬奇开始学画蛋时态度怎样?听了老师的话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他的态度变了?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1自然段。

达·芬奇是什么时候的人?哪个国家的人?是干什么的?

二、讲读2—4自然段。了解达·芬奇学画鸡蛋的表现和结果,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导言:达·芬奇成为著名的画家,是他刻苦练习绘画的结果。我们继续学课文,从他学画鸡蛋的故事中了解他是怎样按照老师的要求苦练绘画本领的。

1、读第2段,思考:达·芬奇开始学画时,态度怎样?老师是怎样教育他的?

读后讨论回答:

(1)老师是怎样让他画鸡蛋的?(画了一个又让画一个)

(2)达·芬奇的态度怎样?(不耐烦)

(3)他为什么不耐烦呢?

先引导学生联系老师让他画一个又让画一个回答。了解因为画得多了他不耐烦了。

再引导学生联系达·芬奇的话想。“天天”是说达·芬奇认为画鸡蛋时间长了。“太简单”是说达·芬奇认为画鸡蛋容易,用不着这么练。所以就不耐烦了。

然后指导学生朗读,读时强调“画一个又让画一个”、“天天”、“太简单”等词语,读出不耐烦的语气。

(4)达·芬奇的态度对吗?老师是怎样教育他的呢?看图上老师的表情,体会老师说话时严肃的语气,用严肃的语气读老师的话,再理解老师说的4句话。

第1句话告诉了达·芬奇什么?(达·芬奇以为画鸡蛋容易,是错的。“容易”在这里是说画鸡蛋简单,很好画的意思)

第2、3句话,老师告诉达·芬奇画鸡蛋很不容易。为什么说不容易呢?(“在一千个鸡蛋中没有形状完全相同的。”是第1个原因。意思是说鸡蛋的形状看起来差不多,但“仔细”看,一千个鸡蛋中每个跟每个都有差别。“每个鸡蛋从不同角度看,形状也不一样,”是第2个原因。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同一个鸡蛋,自己去发现不同,从而理解“不同角度”的意思)

第4句话,老师让达·芬奇反复画鸡蛋的目的是什么?(训练眼力和绘画技巧)训练眼力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观察事物准确,画得像。“眼力”指观察能力。“观察准确”是说看的一点不差)训练绘画技巧是为了什么?(是为了画得熟练。这样就会画得快)

再读老师说的4句话。体会老师是怎样严肃地给达·芬奇讲道理的。

2、读第3段,思考:达·芬奇听了老师的话,懂得了画鸡蛋的重要性,画鸡蛋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1)达·芬奇听了老师的话是怎样画鸡蛋的?画出一个词语。(用心画)

(2)从哪儿看出他是用心画鸡蛋的?从“画了一张又一张,每一张都画了许多形状不同的鸡蛋。”可以看出达·芬奇耐心反复练习画鸡蛋,非常用心。

(3)指导朗读,带点的词语要重读,突出达·芬奇是怎样画鸡蛋的。

3、读第4段,思考:达·芬奇用心画鸡蛋结果怎样?

(1)“无论画什么,都画得又快又像。”是什么意思?(画什么都画得又快又像,没有画得不快不像的)读一读,读出赞美的语气。

(2)达·芬奇为什么画什么都画得又快又像呢?他反复练习画鸡蛋,掌握了绘画技巧,画得熟练了,所以就快;通过训练眼力,他看得准确了,所以画得就像)

4、达·芬奇画什么都画得又快又像,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你向达·芬奇学习什么?要想画出好画,写出好字,学会唱歌,写好作文,应该怎么办?(学习达·芬奇苦练绘画技巧的精神。要想掌握上述本领就要从小刻苦练习)

三、综合练习,识记字形。

1、看田字格中的生字,应该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字形,练习说一说。

2、教师指导分析字形。

(1)哪几个是左右结构的字?应该怎样记?

始:把“抬”字的“扌”换成“女”。

练:左边是“纟”,注意右边的第3笔不要写成“东”。

技:与“枝”形近,左边的部首不同。

准:和“谁”形近,右边的部首不同。

确:左边是“石”,右边是新学的“角”字。

(2)上下结构的字有哪几个?怎样记?

角:上边是?,下边是“用”。

易:上边是“日”不是“目”,下边是“勿”。

(3)半包围结构的字有“度”,怎样记住它呢?

度:外面是“广”,里面的上半部分是一艹廿,下边是“又”。

3、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写字头。

4、完成课后第2题。

小学年级语文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8个生字,学会书写“卑、亢”12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理解小约翰在优越的生活环境中,仍然自食其力的事情。

3、使学生懂得珍惜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学习小约翰自食其力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小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更利于成长的道理。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预习要求】

1、朗读课文,圈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运用自己学过的识字方法自己学习生字。

2、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3、了解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哪些地方让你产生了疑问?用“?”在文中标出。

4、把《成长》的故事讲给父母听,请他们也谈谈听后的感受,与家长进行交流。

教学设计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女孩儿乌塔》让我们了解和外国孩子丰富的成长经历,我们今天学习的《成长》,再一次让我们了解国外家长与我们不同的教育理念,国外儿童不同于我们的成长故事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指名分段读课文,说说《成长》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一件什么故事?

2、读过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想法吗?

三、自读自悟,交流体会。

1、默读课文,就自己的感受写批注,提出自己的问题。

2、集体交流

梳理学生所提问题,提出本课学习的重点内容。

同学们的这些问题都是围绕“成长”提出的。

(出示“因为这样更利于它的成长”)

“这样”的成长是指怎样的成长呢?

为什么说“因为这样更利于它的成长”?

3、抓住重点段落深入体会

体会1——6自然段

(1)“自言自语地嘀咕……好像他的口袋里只允许装两块钱。”(可以看出小男孩非常渴望得到两根香肠,但他又从来不买两根。)

(2)当“我”表示要多给他一根香肠时,他用手推让说:“不要。两块钱买一根,还可以喝一听可乐。”如果你是他,此时你会怎样做呢?

(3)从小男孩的态度,你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的感受用朗读表现出来。

(4)齐读第六自然段,我们和作者一样,会产生很多疑问,你当时会想些什么呢?

语言训练:听了他的话,我琢磨:也许他的父母不太喜欢他,也许他的家庭经济情况不太好,也许————,还也许————。

(5)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小男孩面对自己爱吃的香肠,却又不舍得买呢?

体会第7—13自然段

(1)“我”看到了什么情景,使“我”恍然大悟?(“我”看到在一个大雪天,约翰的妈妈开着汽车陪他给每家每户送报纸,每月可以拿到八十元的报酬。但他仍然花两块钱买一根香肠和一听可乐。

(2)此时,你心中又有怎样的想法呢?你明白了什么呢?

①约翰是个很有责任感的孩子,冒着大雪坚持送报纸。

②约翰家不是没有钱,是他自己这样做的,他这样有计划地支配自己的所得。

③约翰的妈妈其实很爱约翰,在大雪天陪他送报,还用这种方式鼓励他做事要坚持不懈。

(3)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你想对小约翰或他的妈妈说些什么呢?

四、超越文本、升华情感

1、文中最后写到“这样更利于他的成长”你同意这个看法吗?

其实约翰的父母就是用这样的方式在培养他的生活能力。使他的成长过程中懂得节俭、自律、做事有责任心。因为这样更利于他的成长。

2、同学们老师相信在你们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也有和约翰一样的经历,请结合你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大家说一说吧!

五、延伸主题、总结全文

是啊,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总会有很多难以忘怀的事情。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从别人的成长经历中,吸取有益于自己成长的东西。

同学们,你们喜欢约翰吗?就让我记住他吧!问中有几处是对约翰外貌描写的句子。

(1)请大家找出来,读一读。

(2)请大家把它抄到自己的采集本上。

同学们,这节课就要结束了,可是的成长还在继续。因为成长是一件快乐的事。我们可以在成长中获得快乐、在成长中懂得道理!

小学年级语文教案篇8

一、看图激趣,导入课题

1、看图引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副图画。小朋友们赶快瞪大你的小眼睛课件出示图片“池塘”图片

问:你看到什么了?

2、揭题“小池”

(1)读题,注意读好“池”是翘舌音

(2)随机识字: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池”字?

3、课题拓展:你喜欢这个小池吗?为什么?

4、引导再次读题:那咱们就用喜欢的语气来读读课题

二、欣赏图画,引学古诗(1、2两行)

1、请小朋友猜一猜,这小池的水可能是从哪里来的?

学生猜想完毕后,课件展示“细小的泉水从泉眼里流出来”

小朋友猜想的都有可能,但是老师告诉你,这个池塘的水是从这个泉眼里(课件指着泉眼)流出来的。练读“泉眼”

2、请仔细观察观察,泉眼的水是怎样流的?

(1)同桌讨论

(2)个别汇报

教师作适当的引导细细听听,有声音吗?(引出无声)

好好看看,泉水流出的样子?(引出惜细流)

3、教学生字“惜”

(1)指名读

(2)谁能给他找找好朋友

(3)看看图,读读诗,是谁舍不得谁呀?

4、引导朗读第一行

你能用上舍不得的语气读读吗?

自由练读个别读齐读

过渡:读得那么好,你瞧,太阳公公都放射出了柔和的阳光表扬你们了。(课件展示柔和的阳光)

5、出示“晴柔”引导读准“柔”字

6、课件展示“树阴”

(1)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学习生字“阴”

(2)树阴在哪儿呢?对呀,它都映到水面上了!

学习生字“照”(注意翘舌音),你在哪里见到过这个字?

7、出示第二行古诗

(1)个别读

(2)学习生字“爱”

①个别读

②你能用它来说一句话吗?

③在这里,是谁喜欢晴天里柔和的阳光?

(3)那你就带上高兴的心情,喜欢的语气读读吧!

三、出示古诗,绘图体会(3、4两行)

1、出示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1)自由读读这两句古诗(读正确)

(2)指句读

(3)电脑老师范读,请小朋友们在头脑中想象画图

(4)指名反馈

2、组织学生看诗画图(可以独立完成,也可找几个小伙伴合作完成)

3、组织评画,在评议中随机教学生字“露”“立”

“露”:(1)谁有好方法记住它?

(2)你能给它找朋友吗?

(3)借图体会意思“长出来了、冒出来了”

“立”:(1)小晴蜓飞过来了,立在了荷叶上,你能给立换个词吗?

(2)指名表演:谁会做做“立”的动作?

(3)引导书写:仔细看看,怎样才能把它写漂亮?

范写描红自由练习

四、情感诵读,内化意境

1、引导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赏读

(1)自由练读(读出个性)

(2)个别读(集体评议)

(3)教师范读(牵引示范)

(4)再次个别朗读(尝试品读)

(5)同桌互读(扩大朗读训练面)

(6)全班齐读(情感共鸣)

2、组织背诵

五、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池塘了除了有清清的泉水,茂密的大树,嫩嫩的荷叶,可爱的小蜻蜓,还会有什么?

2、换位体验,说话训练

你就是只可爱的小晴蜓,你就是条活泼的小鱼儿,你就是这嫩嫩的荷叶……看到这美丽的景色,会说些什么?

3、多可爱的小池!多美的小池呀!难怪大诗人杨万里看到后会情不自禁地写下这首古诗

引读“杨万里”

4、让我们用最美的声音来感谢一下杨叔叔齐读古诗

板书设计:

小池(杨万里)

泉眼

树阴

小荷

蜻蜓

?小池》是人教版六年制第二册里的一首古诗。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这么情趣盎然的画面,诗人对自然景物的这份热爱之心,以及古诗用词的精妙(尤其是“惜、爱、露、立”),都是比较难体会的。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引导学生更好的体会古诗的意境,诗人的情愿?就成了重中之重。在设计中,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新理念:

1、听、说、读、写融为一体

语文教学,归纳起来,无非四个字“听说读写”。同时,听说读写的能力是语文综合能力的真实反映和体现,这四者缺一不可,互为补充。引导学生听电脑老师诵读,教师示范朗读古诗,让他们感受古诗的韵味;组织学生讨论这泉水可能会从哪里来?这个池塘里还会有什么?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种,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你会说些什么?……一系列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大胆地猜,大胆地说,提供给学生足够的感悟空间,把古诗的意境体会的有滋有味,把诗人的情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引领学生多层次、多方位的诵读古诗,俗话说“好诗不厌百回读”,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他们的情操;最后带领学生把“立”字写得端端正正,像立正一样有精神。不知不觉中,就把“听说读写”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了。

2、教师、学生、编者、作者融为一体

阅读是读者和作者文本的对话,是一场无声无形的对话。阅读教

学则是教师、学生、编者、作者间的对话,在这,我们称之为“四方对话”。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树立“阅读合群”“阅读交友”的理念,俗话说“读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在设计中,教师逐步引领学生品词琢句,体会作者的情,编者的意,与诗中的及诗外的景物为伴,用心交流。

3、古诗的体会、生字的教学融为一体

识字教学提倡在情境中识字,在生活中识字,利用儿童的已有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在本设计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理解生字。课堂中,我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进行生字教学的处理。如“惜”字的教学,先引导学生看图引出“惜”,再组织学生读准字音、找朋友学会“惜”,最后再引导学生看图读诗,体会“惜”。又如“立”字的教学,首先引导结合图画换词体会,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做做动作,最后引导学生规范地书写“立”字,写得像你们刚才站得一样有精神。相信,这样的训练多了,学生对祖国的语言文字会体会的更精,语感会更强。

4、图画阅读、文字阅读融为一体

中国阅读教学研究会会长曾祥芹曾说:我们已经走进了“读图时代”,画面阅读正与文字阅读互竞雄长,它们共同开辟出一条“全脑阅读”的新路。我们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能够从文字中读出图画来,从图画中看出文字来。本着追求这一理念,于是,我在这节课中做了大胆的尝试。由欣赏图画,逐步引入学习古诗(1、2两行),再由赏读古诗(3、4两行),引导学生头脑画图、手工画图,体会重点词(露、立)的意思。

猜你想看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