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范文 > 教案下载 > 大班科学莲与藕教案优质7篇
 

大班科学莲与藕教案优质7篇

发布时间:2023-05-10 14:02:06 影响了:

凭借筹办好教案,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进行规律调整,教案是老师为了更有力把握知识点预先撰写的应用文种,职场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大班科学莲与藕教案优质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大班科学莲与藕教案优质7篇

大班科学莲与藕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具有扩散性思维,能在同伴面前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有良好的倾听习惯。

2、喜欢实践活动,尝试运用不同的材料帮助乌鸦想办法,萌发帮助别人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动画制作:小乌鸦喝水

2、塑料瓶(若干,内放石子和水),石子,纸条,海绵,棉花,玻璃球,剪刀,脸盆,积木,纸,记号笔等等。

设计思路:现在幼儿都生活在大家庭中,以自我中心为主,不会主动地关心别人。所以在本活动中我尝试运用让幼儿来帮助小乌鸦想办法的形式来萌发幼儿帮助别人的情感。在活动的设计中我结合幼儿的兴趣用电脑动画的形式来引起幼儿参与地积极性,使他们更好的投入到活动中去。在环境的创设上我也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自由、和谐的环境,在讲讲做做的过程中提高幼儿的扩散性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

活动过程:

一、导入主题:

朋友们我知道你们最喜欢看动画片,那我这里就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动画片,让我们一起来卡看看吧!

二、欣赏动画片第一段:

欣赏后提问:小乌鸦好好地在天空中飞,为什么突然停下来呢?它可能看见什么?

三、欣赏第二段:

1、哦,原来,他看见了一瓶水想和喝水,那猜猜它喝到水了吗?(没有)

2、那让我们一起开来看看小乌鸦到底想了什么办法。

四、欣赏第三段:

1、师:哦小乌鸦在瓶中放入石子,为什么要放石子?(老师操作)

2、可它还是没喝到水,你觉得它会放弃吗?

3、你们猜对了,小乌鸦没有放弃他想了许多办法,最后终于喝道水了,你们猜猜用了哪些办法。(幼儿表达自己的意见)

4、那在我们的身边和后面有些纸还有一些装满石头的小瓶,你们可以把自己的想的办法画下来,也可以动手去试试你想的办法能不能让小乌鸦喝到水。

5、幼儿探索操作,作画。

6、让幼儿介绍自己想的办法。

活动结束:

1、小乌鸦会选择那位小朋友给它想的办法呢?(欣赏:小乌鸦喝水)

2、小乌鸦在大家的帮助下终于喝到了水,它可高兴还要我向大家说声谢谢。我们小朋友给它想的那么多好办法。

大班科学莲与藕教案篇2

一、活动目标

1.探索纸板只有一个能顶起来的点,知道不同形状的物体其中心点不同。

2.体验顶起纸板的成功喜悦,并积累使几何图形平衡的有益经验。

二、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一套几何图形纸板、吸管、记号笔、磁铁、展示板等。

三、活动过程

(一)、以介绍材料让幼儿猜想,引发探究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圆形”,如果让你们用吸管顶起圆形纸片,你们猜猜能顶起来吗?

(二)、幼儿初步探究圆形顶纸板方法,感知纸板只有一个点能顶起来的。

1.教师介绍材料,提出探究的要求。

师:“老师为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根吸管和圆形纸片,请你们动手试一试,用吸管怎样能顶起圆形纸片?”

师:“圆形纸片的身上有好几个点,小朋友在每个点上都试一试,在能顶起来那个点的地方打‘√’做个记号,不能顶起来的点打‘×’做个记号。试好了,请你们写上自己的号数。”

2.幼儿操作探究圆形顶纸板的方法,并记录。

师:做好的小朋友把你的卡片送到黑板上,然后坐下来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那个店能顶起来。

3.结合记录,师幼分享交流探究过程与结果。

师:“你们都试成功了吗?吸管能将圆形纸片顶起来吗?吸管顶在几号点上圆形纸片能顶起来?还有其他的点能将它顶起来吗?”

4.师幼共同梳理,幼儿获得有关平衡的经验。

教师:“原来,在圆形纸片上只有一个地方才能把圆形宝宝顶起来,而且这个地方就在圆形纸片的中心位置上。”

(三)、迁移经验,幼儿探究三角形、长方形等几何图形顶纸板的方法,再次感知发现纸板只有一个中心点能顶起来。

1.介绍材料,提出问题,引发幼儿猜想。

师:“今天,老师还准备了三角形、长方形纸片,如果也用吸管,你们猜猜能将它们顶起来吗?”“这两个形状上也有几个点,你们猜猜,在几号点能将纸片顶起来?看看中心点能不能顶起来?”

2.教师提出探究记录的要求:在纸片能顶起来的地方画个圆圈做个记号。

3.幼儿操作探究三角形、长方形顶纸板的方法,并记录。

4.结合记录,师幼分享交流。

教师:“三角形、长方形纸片你们都试成功了吗?每个图形有几个地方能顶起来呢?在图形的哪个位置上吸管能顶起纸片?”

5.师幼共同梳理,幼儿获得有关使几何图形平衡的有益经验。

师:“像三角形、长方形这种规则的图形,只要找到它们都有一个中心点就能将纸片顶起来。”

(四)、出示不规则的图形,提出问题,引发延伸活动探究。

教师:“是不是所有图形的中心点都能将纸片顶起来呢?老师今天还准备了很多不规则的图形,请你们试一试这些不规则图形的中心点能不能将纸片顶起来?请在能将纸片顶起来的点的那个地方,用笔画个小圆点做上记号!”

四、活动延伸

1.在科学区中,投放几何图形和不规则图形,幼儿继续探究顶纸板。

2.在后续活动中,继续探究顶纸板物体面的大小与顶纸板的关系。

大班科学莲与藕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感知镜子对着太阳会出现光斑,产生探索的兴趣

2.积极主动探索光斑的形成与变化,乐于交流探索成果

3.感受科学探索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本活动应晴朗的天气条件下进行,室内从有户外射进来的阳光。

2.镜子、剪刀、胶水、画好图案的纸,分别装在塑料筐中。

3.幼儿具备有关镜子的感性经验,并会沿线剪图形。

活动过程:

一、镜子的用处

1.教师出示镜子,激发幼儿兴趣。

这是一面镜子,它可以用来做什么事情呢?

镜子宝宝还有一样神奇的本领,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自由探索-光斑从哪里来

教师将镜子对着阳光,将反射的光照在墙面或者幼儿的身上,激发幼儿的兴趣。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结:教师告知幼儿这是镜子反射的光,叫光斑。光斑随镜子晃动而晃动。

三、引导探索-光斑的形状为什么会变化

墙上的光斑一样吗?有什么不同?(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操作、讨论明白光斑的形状大小与其照射角度有关)

1.幼儿自由尝试将镜子对着太阳,产生光斑。

2.幼儿感知镜子的光斑可以变大变小。

3.教师请幼儿再次进行尝试。

四、自制图案制造不同形状的光斑

1.引导幼儿自由讨论,交流自己小组的图案是什么

2.幼儿操作,剪下来验证,将图形粘贴在镜子上,看看光斑是什么样子。

3.相互交流发现了什么。

大班科学莲与藕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能将常见的昆虫区分害虫和益虫。

2、认识常见昆虫的食物,模仿昆虫的三种基本运动形态:飞、爬、跳。

活动准备

1、昆虫头饰、昆虫拼图四张,画架四个。

2、昆虫图卡若干,食物图卡若干。

活动过程

一、认识昆虫

1.教师:今天我们小朋友一起来玩拼图游戏,看看里面躲了一只什么小动物?

2.请小朋友把拼图背面的双面胶撕下,并把撕下的胶带纸放在筐里。

3.幼儿操作,教师将拼好的拼图放在画架上展示,每组请一位幼儿回答。

4.提问:蝴蝶属于什么?蚂蚁呢?

为什么说它们是昆虫?

幼儿回答昆虫的基本特征。

5.教师:除了蝴蝶、蚂蚁、萤火虫和七星瓢虫外,还有什么也是昆虫?

幼儿讲述,教师出示图卡。

二、游戏《昆虫找食》

1、教师宣布游戏规则:

请小朋友们每人找一个昆虫头饰戴上,看看自己扮的是什么昆虫,想一想它是怎么运动的,它爱吃什么。

幼儿寻找并戴上头饰。

2、教师:请小昆虫们用自己的动作随音乐来寻找食物。

放音乐,教师带领幼儿到森林场景中寻找食物图卡。

3、教师小结:小昆虫做得真好,请小朋友说一说你是什么昆虫,你是怎样行动的,你找到了什么食物?

请幼儿回答。

三、益虫和害虫

1、教师:蜜蜂采花蜜传播花粉,对人类有帮助,我们叫它益虫;

苍蝇呢会传播细菌,给人类带来疾病,对人类有害,我们叫它害虫。

小朋友想想自己扮演的昆虫是益虫呢还是害虫。

2、教师宣布游戏规则:

天快黑了,小昆虫们要回家了,我们来找家,益虫的家在这边,害虫的家在那边。

幼儿找家。

3、教师小结,帮助找不到家或找错家的幼儿正确认识自己扮演的昆虫是益虫还是害虫。

大班科学莲与藕教案篇5

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蚯蚓》

活动来源:

体育活动时,我带领幼儿到软质地面上玩“爬爬乐”的游戏。游戏休息时,有几位幼儿发现了旁边花圃里有蚯蚓。平时‘幼儿很喜欢小动物,但对蚯蚓却不太了解。孩子们有的能用土语说出蚯蚓的名称,但观察不细致,不能准确地用口语表达其外形特征,更不了解蚯蚓的“再生能力”,但有的不认识误认为是怪物、大坏蛋。大班孩子,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对事物充满好奇,,小小的蚯蚓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探究热情。他们在议论着,有几个胆大的孩子还用小棒子将蚯蚓挑起来观察。

?纲要》中提出:孩子们的探究活动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生活中有许多不起眼的东西,其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为此,我设计生成了科学活动《有趣的蚯蚓》,引导幼儿展开了一系列的观察、研究活动。

活动目标:

1.感知了解蚯蚓的部分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

2.学习用简单的方法探究蚯蚓,并能将结果记录与交流。

3.产生对蚯蚓的进一步探索欲望,知道要保护蚯蚓,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聊天的两盆花》,蚯蚓若干条,实验用品(尺、放大镜、玻璃板、盆子、泥土等)

活动过程:

一、由多媒体课件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昨天晚上,我听到窗台上两盆花在聊天。”(播放多媒体课件)一盆说:“我盆里的泥土太硬了;紧紧的裹着我的根部,我吸收营养都困难。你看,我都快枯萎了。”

另一盆说:“我盆里的泥土松松,软软的,我可以尽情的吸收养分。你看,我长得多茂盛。”

教师:“为什么两盆泥土会不一样呢?这里面有什么秘密?”

(倒出来看看)原来是小蚯蚓在帮花儿松土,花儿才长得茂盛,碧绿。那我们帮花儿谢谢小蚯蚓。

(孩子们在情境中发现活动的主角“蚯蚓”,引入课题。)

二、幼儿自主探究,实验并记录。

1.小蚯蚓长是得什么样子的?请你仔细的看一看、摸一摸,观察一下。每人用盒子拿一条蚯蚓去研究研究。(为幼儿提供放大镜和透明的小盒)交流结果:

蚯蚓是环节动物,细细长长的,没有眼睛、鼻子和耳朵。身上有许多水分,摸上去湿湿的。头部有环带。

(引导幼儿细致观察,了解了蚯蚓的外部特征。)

2.小蚯蚓是怎么运动的呢?用动作学学。摸摸它的腹部。

一伸一缩蠕动腹部有刚毛。蚯蚓借助刚毛爬行。

3.小蚯蚓还有什么秘密呢?它到底有多长?蚯蚓在地上会爬,它在玻璃、纸上上会爬吗?哪里爬得快?它喜欢什么环境是干干的还是潮湿的?它为什么总是躲在泥土里?他喜欢光吗?我们来做几个实验研究研究。(出示表格)讲解操作方法与要求。

实验一:提供尺量。

实验二:提供玻璃和马粪纸。

实验三:提供手电和纸盒实验四:提供软硬不同的泥土另外:提供笔记录交流探索的结果:

蚯蚓有不同的长度;蚯蚓在玻璃上、纸上也会爬,蚯蚓没有眼睛和耳朵,看不见,也听不见,但是他可以感受到有光,也能感觉到震动。他喜欢生活在潮湿的泥土中。

(利用多种材料和方法对蚯蚓进行实验研究和记录分析,感知了蚯蚓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三、以趣引路,拓展研究。

我们发现了蚯蚓的这么多秘密,你还知道蚯蚓的`什么秘密?

1.蚯蚓的粪是宝贝,可以养鸡、鸭、鱼等。

2.蚯蚓是中药,叫地龙。

3.蚯蚓还是一种菜,营养很好。

4.蚯蚓会处理垃圾。

小小蚯蚓真能干,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

(这一环节,幼儿知道了蚯蚓更多的相关知识,知道了我们要保护蚯蚓,爱护大自然。)

四、延伸活动:

1.有一条蚯蚓受伤了,我们把它养在教室里,看看它会好吗?会有什么变化。

2.把蚯蚓送回家。

(在延伸活动中,幼儿了解到蚯蚓受伤分成两段后,它有个小本领,有脑袋的那部分会长出尾巴来,有尾巴的那部分也会长出脑袋来,它就能变成两条蚯蚓啦!)

活动反思:

1.选材生活化《纲要》中提出:“”孩子们的探索活动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本活动的内容主体来源于生活,结合活动引导孩子们关注周围生活,关爱人类的朋友——蚯蚓。孩子们兴趣盎然的参与活动,发现了蚯蚓的有趣和奇妙。

2.环境宽松化整个活动注重每个孩子的参与、探索、研究。幼儿带着问题去探索、研究、寻找、发现。幼儿在活动中能很好合作。教师在活动中是材料的提供者,问题的观察者和探索活动的引导者、启发者,为幼儿提供了宽松、自由的探索氛围。幼儿充分体验了自主活动的乐趣,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意识。

3.材料丰富化本次活动的材料,看似简单,其实蕴含了丰富的内容我们提供了若干条蚯蚓和相关的探索辅助材料避免了幼儿操作时的争抢,有提供了自主选择、探索的机会。

大班科学莲与藕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学习利用工具取纸浆模型,并通过讨论交流找出取纸浆模型的有效方法。

2、在制作纸浆玩具的过程中,体验废纸再利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前次活动中,已经晾干但还未取出的带模具的纸浆模型。

2、老师预想的钉子、剪子、刀子、勺子、叉子、铅笔、铲子等工具若干。

活动过程:

1、预想

孩子们,我们昨天制作的纸浆碗已经晾干了,现在我们一起把它们取出来吧。(孩子们闻言一起行动起来,幼儿感到徒手取模型的时候很困难,都很着急“老师!取不出来!”“老师!太费劲了!”)

空手取不出来的模型,我们可以请个小帮手来帮我们的忙吗?请谁来帮忙怎么做呢,大家动脑筋好好想一想。(孩子们凭空想出了一些常用的小工具,如:刀子、剪子、尺、笔等,也凭借以往的经验预想出一些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

2、尝试利用工具取模型。

师:“大家都想出了一些好办法,可是这些办法管用不管用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可以自己试做,也可以和你的好朋友一起试做,不过大家都要注意有的工具比较危险,所以用的时候要特别小心,注意安全,别弄伤了自己和其他小朋友。”

郑若凯选了一把剪子,用它的尖端沿碗的边缘慢慢向下撬,蒋多鸣见了也从自己的书包里跟着拿了一把剪刀,用力撬了起来,不过他刚撬了几下,碗内层的纸浆就被戳破了,他只好放弃,转过头看着郑若凯继续撬。郑若凯边向下撬纸浆边用另一只手不停转动碗,由于有了先前同伴失败的教训,他撬的动作很小心,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撬几下就停下来休息一会,旁边观战的蒋多鸣跟随他的动作也是一付很紧张的样子,边看边叮嘱伙伴:“小心点!”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久纸浆模型就顺利取出了,除了碗的边缘有些破损, 整个模型的外观大致还算完整,两个人不由兴奋地欢呼跳跃起来。

蒋金颖、林卿贤开始选了个筷子做工具,但拿起来很快就发现筷子粗粗的两端根本帮不到忙,两个人商量了一下于是就扔下筷子,另外挑选了一把刀子,可是又不知该如何下手,愣在那里不知所措,我走过去提醒他们可以去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于是蒋金颖跑到旁边的组去,正好看到郑若凯在忙活,得到了启发以后赶紧跑回来指挥林卿贤扶着碗,她自己用刀子模仿郑若凯的样子也慢慢撬起来……

另一组的卢欣欣没有使用任何工具,已经成功将模型取出来了,而且异常完整。)

3、交流讨论

组织幼儿将各自使用工具的方法以及心得体会进行交流,并提出自己在操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供大家讨论并解决。

(老师的话音刚落,孩子们的话匣子就打开了。蒋多明先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我和郑若凯用的都是剪子,可是我的纸浆碗就破了,他的没破,不知道怎么回事。” 我请他分别模仿一下自己和郑若凯操作时的动作,他马上从中找出了原因:自己心急动作太猛用力太大,而郑若凯动作慢,用力小。

顺顺说 “为什么欣欣的可以拿出来,我的不行呢?”“是啊!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老师也不明白,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我请那几个可以成功取出模型的孩子把他们各自从家中带来的模具集中放到一起,大家比较观察后发现这些小朋友用的模具材质都是塑料的!而其它小朋友用的模具材质有的是不锈钢的,有的是陶瓷的

“是不是所有的塑料模具里的纸浆模型都可以这么容易的拿出来呢?”我提出问题,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田亦等几个幼儿表示:虽然自己也用了塑料碗,可是里面的纸浆仍然拿不出来。我引导大家找它们的不同,开始孩子们的注意只停留在容器外表的差异,所以意见一直无法同意。我请欣欣说说她是怎么把纸浆模型拿出来的,欣欣示范了一下她的操作动作向同伴介绍说“一捏就可以了。”听她这么一说,下面的孩子也去轮流捏了捏田亦和欣欣使用的模具,这样又有了新发现:有的软,一捏就变形了:有的硬,怎么都捏不动。孩子们于是恍然大悟:只有软塑料的模具才能不借助任何工具,顺利取出里面的模型。这为他们以后再次尝试进行同类操作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4、教师小结,鼓励幼儿进行成功的再次尝试与体验

自我评析:虽然这次活动给了部分实验失败的孩子们一个挫折和打击,但是通过工具的具体使用方法和使用过程的互相介绍,使幼儿的成功经验在同伴之间进行了交流和分享,同时创造了一个相互学习的机会。大家发现自己对工具的预想使用效果和真实的使用效果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只凭空想而不动手去做是不行的。

这些有益经验的获取让我感到这个年龄的孩子对问题的独立判断能力在逐渐增强,但还存在很多顺从判断的现象,一部分孩子不肯积极动脑思考问题,对别人的看法多随声附和,很少提出自己的异议和见解。以后的科学活动我要在这方面多下工夫,注重培养孩子们主动观察、主动发现和提问、主动探究并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由于我自己先前没有制作纸浆模型这方面的经验,在活动前也没有事先进行尝试和预想过,所以在取出晾干的纸浆模型时,虽然部分孩子们以失败告终,但还有一部分的孩子们可以很轻松很完整的取出自己的模型,这种现象是偶然的吗?这个问题的出现打了我一个措手不及,面对连我自己都不知道答案的问题,我没有为了保持自己的尊严、掩盖自己无知的真相而采取回避的做法,我深知好奇心和探究欲不仅能提高幼儿科学活动的积极性和效果,还可以使科学活动成为快乐的事,是使幼儿探究活动得以维持和获得成功的首要前提。在这种背景下的教育,可以使幼儿永葆学习热情,因此在发现问题后,我没有简单地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直接告知幼儿问题产生原因,以及解决方法,而是顺应幼儿兴趣,不过多干预幼儿的探究活动,使幼儿一直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激发了思维的灵敏度。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亲历探究、解决问题全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大班科学莲与藕教案篇7

设计意图:

我一直认为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应该再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应该注重将知识和儿童的生活有机牵挂起来,变静态的传递为动态的索取。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在科学活动内容的选择上“源于生活,缘于兴趣。”空气是人和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物质,无处不在,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但是在与中班幼儿平时的交流中,我发现幼儿对空气的了解知之甚少,于是我设计了本次科学活动。活动主要通过五个阶段的实验让幼儿多种感官积极参与进行探索,从而了解空气的存在与神奇,感知空气流动形成风,帮助幼儿初步了解空气与人以及其它物质的关系。在实验过程中,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注意让每个幼儿都参与进来。通过观察,发现真知;通过尝试验证真知,培养幼儿探究科学的能力以及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活动目标:

1.了解空气是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的物质。

2.初步了解空气流动产生了风,以及空气与人的关系。

3.培养幼儿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准备:

1.条形的气球11个、圆形气球1个、充气动物玩具2个、一个打火机、一根香条、5支小蜡烛、5个烧杯、一把扇子。

2.风车图片ppt。

3.关闭活动室的窗户。

活动过程:

一、师幼通过深呼吸初步感知空气的存在及特点

教师做深呼吸,幼儿也模仿着做深呼吸。

提问:我们用鼻子吸到了什么?(空气)

师引导幼儿用眼睛看、用小手摸、用鼻子闻,感知空气无色、无形、无味的基本特征。

设计意图:

通过深呼吸让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直奔主题,同时又很巧妙地渗透了空气的基本特点,激发幼儿对空气的关注兴趣。

二、师幼通过“改造”气球感知空气的变形

1.老师出示不同形状的气球,以及不同形状的充气玩具。

2.引导幼儿说出它们的形状。

3.引导幼儿思考这些玩具为什么能鼓起来?

(幼儿讨论)

4.师小结过渡:这些玩具能鼓起来是因为里面填充了空气。空气没有固定的形状,把它装在圆形的容器里,它是圆的;把它装在长方形的容器里,它是长方形的;装在兔子的气球里,它就成兔子形状了。空气是会变的魔术师,老师请你们来看看空气是怎么变形的。

5.老师取出一个条形状的气球,通过挤压把它设计成一小狗模样。

6.把10个条形状的气球分发给幼儿进行造型设计。其余幼儿注意观察这些条形状气球的变化。

幼儿进行操作老师表扬心灵手巧的幼儿。

7.拓展过渡:空气是个魔术师可以任意改变形状,在我们身边还有一些东西和他一样没有固定的形状,你能想出来吗?

幼儿思考,交流。

师小结:像空气一样的气体,像水一样的液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比方说天上的云、雾、风,我们吃的油等等。

设计意图:

此环节重点让幼儿通过观察、操作去主动发现空气是没有固定形状的。结尾的拓展是对幼儿好奇心的培养,让幼儿学会联系生活中的所见进行比对从而拥有更多的发现。

三、通过造风实验感知空气流动产生风

1.师打开活动室的窗户,引导幼儿感受有什么东西吹进来了。

2.师用打火机点燃一根香条,让幼儿观察烟的方向,然后用扇子轻轻扇动,让幼儿观察烟的方向,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烟的方向发生了改变?(扇子的扇动使空气流动了)

3.师让全班幼儿用手对着脸扇一扇,看看会产生什么?(有一股风)

4.请一名幼儿拿着一个圆气球,然后对着另一名幼儿的脸,放掉气球里的气,请幼儿说说自己的感觉。

5.启发幼儿思考风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幼儿交流)

6.师小结补充:通过刚才的几个小实验我们知道空气流动产生了风。风有时大有时小。空气跑得快,风就跟着快,空气跑得慢,风就跑得慢。

7.师引导幼儿思考交流:如果我们在一个小房间里感觉闷时要怎样呢?夏天,小朋友感觉热怎么办?冬天,在外面感觉风很大很冷的时候,该怎么办呢?早晨起床,房间里气味很不好,应该怎样呢?

8.知识拓展:ppt出示风车图片,告诉幼儿人们利用风的力量可以发电。

设计意图:

在感知风的形成这个环节,我主要设计了四个体验步骤来感知空气流动形成了风这一科学知识:感知自然风——扇子扇动的风——手扇动的风——气球放出的风。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学会在生活中巧妙利用风,实现知识和生活的链接。关于风的知识拓展,是为幼儿打开又一扇科学探究之门。

四、通过捂鼻试验,感知空气与人的关系

1、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的空气和我们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呢?我们来做个实验:用小手把鼻子捏紧,紧闭嘴巴,直到自己不舒服为止。

2、师引导幼儿思考交流刚才为什么会感觉难受。

3、师小结:我们的生命离不开空气,长时间吸不到空气,我们就呼吸困难了,所以睡觉的时候,一定要把脑袋放在被子外面,这样我们就能吸到空气了。

设计意图:

此环节除了让幼儿亲身感受空气是人赖以生存的重要生命元素外,还将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意识渗透其中,让幼儿学科学,用科学。

五、通过蜡烛熄灭实验,了解空气的助燃性

1、我们的生命离不开空气,火其实也离不开空气,老师给你们做个实验:先点燃一根蜡烛,然后用一个烧杯罩住,过一会儿,把烧杯拿掉,看看蜡烛怎样了。

2、师请5名幼儿到操作台前做同样的实验。

3、小朋友们现在知道了火离不开空气,要是家里炒菜的油锅着火了,最好的灭火办法是什么呢?

幼儿讨论交流。师小结:对于着火的油锅,让火苗碰不到空气最好的办法是快速盖上锅盖。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紧扣课题,突出空气的“神奇”,让幼儿逐步加深对空气的好奇心。同时也是渗透学科学用科学的理念,引导幼儿学会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六、师总结延伸

空气就是这么神奇,风离不开它,我们离不开它,连火也离不开它呢,还有哪些东西离不开它呢?它究竟还有哪些神奇的作用呢?小朋友们平时可要多听、多看、多问、多想,就会有许多发现哦!

设计意图:

幼儿科学素养的形成仅仅靠几节科学活动课是远远不够的,老师必须让每节科学活动课都长满向外不断延伸的触角,这样的科学活动才是有生命力的。

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先从教育目标方面来看:活动目标比较明确,恰当体现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也在目标中体现。所选内容以及整个设计过程,符合新《纲要》精神,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活动过程紧紧围绕着目标,环环相扣,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从活动过程来看,第一环节:以猜谜的形式导入活动,让幼儿用自己的语言,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说说是谁的尾巴、形状等。在这过程中鼓励幼儿说出不同答案和看法,给予每个幼儿充分展示的机会;第二个环节:用课件的形式调动幼儿观察的兴趣,生动形象地让幼儿了解动物尾巴的功能,使幼儿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第三个环节:操作活动,完成拼图游戏,引导幼儿动手又动脑。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幼儿在用手用脑的过程中积极的探索认识了更多的动物以及它们尾巴的功能。科学活动不仅仅是传授科学知识,更要紧的是在活动中培养幼儿拥有科学的素养,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充满好奇的心,一双敢于尝试的双手,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这些科学素养的形成需要丰富的、有趣的形式吸引幼儿主动参与。

猜你想看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