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范文 > 教案下载 > 军优秀教案精选8篇
 

军优秀教案精选8篇

发布时间:2023-05-26 14:01:58 影响了:

写好一份出色的教案会引发同学们对于课堂的兴趣,这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技能,想要自己的课堂能够有序进行,我们就要提前准备好详细的教案,职场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军优秀教案精选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军优秀教案精选8篇

军优秀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运用小树苗装饰活动室,感受植树节的喜悦和春天的气息。

2、针对同一份材料,尝试运用多种排序方法排列树木,活跃思维。

3、简单了解植树节节日的来历,知道其全称、日期和意义。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份材料:一米左右的灰色卡纸;根据排序模式准备相应的两种树木、胶水、纸和笔。

2、歌曲

活动过程

一、引出问题

1、师:春天到了,吴老师啊买了好多小树苗准备种在我们大三班,现在呢请小朋友来看一看:这些树一样吗?(和幼儿一起表述并且一起确定树的名称,一个是松树,一个是柳树)(怎样提问才可以让幼儿回答是这个是两种不一样的树)

2、师:现在啊请小朋友来帮助老师想一想这些树怎么样种植,怎么排列,才能让人感觉既漂亮又整齐呢?

(问题1:怎样提问才可以让幼儿的回答是一个接一个排或者是两个两个排?)

(幼儿举手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最后小结幼儿发言。)

二、尝试操作

第一次操作:

师:那现在啊就请小朋友开动自己的小脑筋把篮中的树木排排队,大家试试,排完之后呢,你可以和你同桌的小伙伴交流一下,你的树是怎么排列的?(幼儿在操作台上操作,师巡回观察、指导、交流。)

(问题2:树木卡片一操作,会不会就会乱套)

2、(鼓励幼儿运用已有经验,尝试运用多种方法的排序,可以是abab、aabb、也可以是aabaab、abaaba,等等)

3、真不错,刚才我看见有的小朋友是一棵松树一棵柳树的排列,也有的小朋友呢是两棵松树两棵柳,还有的小朋友是松树柳树松树,松树柳树松树依次排列,小朋友真的是很能干。

第二次操作:

1、师:那现在呢再请小朋友把吴老师带回来的小树苗既要有规律的排队,又要全部种完,你有办法吗?你有几种办法?把你的办法记录在纸上。在种树之前,我们来数一数有几棵松树,几棵柳树,123456六棵松树六棵柳树,我们把松树用△表示柳树用○表示

2、请幼儿举手回答说一说你是怎么排列的?有别的小朋友和他一样吗?幼儿边说老师早黑板上边排列。

(问题3:如果有小朋友一口气说完怎么办?)

师:真不错,小朋友真的好棒,每个人都用了好几种排列的方法来种植树木,那现在请小朋友再想一想如果说松树和柳树的数量相差一半时,就是松树六棵,柳树三棵时,你怎么排列呢?

(请幼儿到黑板前来排列,和师范幼儿一样的举手回答)

a、两种不同的树木一样多时的排法?(abab、baba、aabb、bbaa、aaabbb、abaabbaaabbb等)

b、两种不同的树木相差一半时的排法?(aab、baa、aba、abaabaaab)

第三次操作:

(最后怎么说?)

1、要求:试试你没有排过的方法,找出一种你最喜欢排列方法,把树木种植在泥土里。

2、在音乐声中,师生一起布置活动室、走廊、楼梯处、感受春天的气息。

军优秀教案篇2

教材分析:

本文是语言大师老舍的一篇写景散文。文章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使笔下的山、水、城、人跟这“温晴”天气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一幅温暖晴朗的济南冬天图景。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三个生字,掌握五个要求会写的生字,理解“响晴、温晴、安适、贮蓄、澄清”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揣摩词语,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3.理清思路,体会比喻、拟人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

4.体会作者对平凡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教学重点:

把握济南冬天的特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和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并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济南的冬天》。老师从课文中找了四个词语:响晴、温晴、奇迹、宝地。这当中,哪一个词语最能概括济南冬天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5分钟,并划出你认为能证明自己看法的句子,适当做批注。如果有不会读的词语,请举手提问。

二、美文美说,整体感知

1.学生选择词语,并阐述理由。

2.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那本课的景物描写又是如何围绕这一特点展开的呢?我们先来看第二段。

(以第二段为范例,引导学生分析文中其他段落的景物描写)

过渡: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美不美?美。他是用什么方法写得如此之美?

(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既准确生动的语言)

同学们总结的很到位,你们写作文也要学会抓住景物特点,多用修辞,雕琢语言。

三、美文美读

3.俗话说,美文不厌百回读。老师也非常喜欢读这篇文章,想和同学们比比谁更能读出课文的美,好不好?老师占个先手,范读第三节,请同学们来点评。

(通过朗读,提示学生认知“一切景语皆情语”,老舍先生正是充满了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与赞美,才能写出如此文质皆美、情深意厚的文章。)

4.1930年,在海外漂泊了六年的老舍从新加坡回国,来到济南。在这里,他度过了四年自由、温馨、安定的时光,他的第一个孩子就取名“舒济”。可见,他的心中充满了对济南的脉脉温情。黑板上的这四个比喻,就充分展现了这一点。同学们,老师说的对不对?除了这四句,还有没有其他句子展现了老舍先生对济南的喜爱与赞美?

四、美文美结

同学们,《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如诗如画,充满温情。在老舍的笔下,一草一木都是有灵且美的。山水如有意,引我为知己。大师用他那生花妙笔告诉我们,要写出一篇好文章,除了紧扣特点,巧遣词句,更重要的是要有温润而感性的心。

今天,我们走过了一个温晴的冬天,参观了一座温情的城市,结识了一位温润的作家,是不是收获满满呢?好,那就将你的收获化为文字吧。课后,请同学们仿照课文第三节,写一写窗外这连绵的秋雨吧。

军优秀教案篇3

一、教学内容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课文先叙述大年夜,天下着雪,又黑又冷,小女孩还在街上卖火柴;接着讲小女孩为暖和一下自己,一次又一次地燃烧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想;最后讲小女孩被冻死街头。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摇篮、围裙、蜷腿、裂缝、填满、橱窗等词语。

2.能够通过理解重点句体会小女孩的不幸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理解词句能力。

2.指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小女孩悲惨的命运,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小女孩现实生活的悲惨和痛苦,设身处地地引导孩子走进文本。

2.难点:让学生体会当年小女孩的生活情境,感受小女孩的悲惨辛酸。

四、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师生合作读 这是当年九岁的刘倩倩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写下的诗。今天,让我们也来读这个故事。

二、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书浏览全文,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故事中的小女孩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学生汇报

三、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1、小女孩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卖火柴的呢?

⑴ 指名读。 文中说到了大年夜,告诉老师在大年夜你都做些什么呢?咱们再来看看美丽的小女孩在干什么呢?

⑵ 出示课件,谈体会。

⑶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在这样又黑又冷的大年夜里,小女孩为什么不回家呢?

⑴ 指名读。

⑵ 师范读。

⑶ 指名说。再读。

四、学习点燃火柴的部分

1、可怜的孩子在风雪中卖着火柴,又冷又饿却不敢回家,小手几乎冻僵了,于是她擦燃了火柴,在微光中,她看到了种种幻景。谁知道小女孩共几次擦燃火柴?都看到了些什么?

2、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幻景的语句读一读,体会这些幻景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3、我们和小女孩一起来感受着美好的幻景吧。

⑴ 眼前这种种美好的幻景深深地打动了我,你喜欢哪一次幻景呢?请把你最喜欢的多读几遍。

⑵ 指名朗读。

4、小女孩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美好的幻景?

⑴ 小组交流。

⑵ 汇报。

⑶ 师小结: 是啊,在现实生活中小女孩只有寒冷,痛苦,饥饿和孤苦。然而,火柴终究是要灭的。小女孩看到流星时,想起了唯一疼爱她的奶奶,于是小女孩情不自禁的叫出声来,体会小女孩当时的心情,想想该怎么读第10自然段。 (激动、渴望、乞求。) 播放课件:朗读。

五、学习“冻死街头”的部分 多么可怜的小女孩,就这样被冻死了。让我们一起送送她吧。

1、小组讨论: 出示投影:课后思考题: 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谈谈自己的看法。

2、指名回答。

六、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安徒生童话里的一个小故事。课下,希望同学们能够多阅读几篇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丰富自己的知识,充实自己的生活。

军优秀教案篇4

一、活动目标:

1、通过介绍雷锋的生平简介以及他亲身经历的真实故事,学习“雷锋精神”。

2、通过认真地学习和参加有关的助人为乐活动,构建“优良班风、和谐校园”。

3、让同学们以实际行动来学习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二、活动准备:

1、准备一些相关的雷锋图片和他亲身经历的有先进代表性的真实故事。

2、准备几则《雷锋日记》和《学习雷锋好榜样》这首歌的录音带。

三、活动安排程序:

欣赏图片————生平简介————雷锋日记————雷锋故事————表演小品————听一听歌曲————学会唱歌————-精神大讨论————-代表发言————-要求行动————总结归纳————谈一谈体会

四、具体活动过程:

1、师生共同欣赏一些与雷锋相关的图片。

(陶冶学生情操————勤俭朴素、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先请个别同学畅谈自己对雷锋叔叔的了解,然后由班主任老师向同学们补充介绍雷锋的生平简介。

雷锋的生平:

雷锋叔叔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7岁就失去了父母,成了孤儿。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培养下,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战士。平时他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从平凡的小事做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此,他多次立功。1962年8月15日,一个普通士兵逝去了,雷锋叔叔因公牺牲时,年仅22岁。虽然他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留下了一个永不消逝的名字——雷锋,也留下了一种伟大而高贵的精神——雷锋精神。他的精神将会永远地闪耀在祖国的大地上,闪耀在校园的每一个角,雷锋精神将会永远地活在我们心中。

3、请一位同学来读几篇有先进代表性的《雷锋日记》。

雷锋叔叔在数百篇日记里,记录了他成长的足迹,总结出许多人生的格言,留给我们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比如:雷锋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就是雷锋精神的实质。这种伟大精神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教育和激励人们前进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4、请若干位同学来讲一讲有关雷锋的真实故事,其他同学集中精神,认真听后简单概括。

?助人为乐的雷锋》故事:

一天,雷锋因公出差,踏上了从抚顺开在沈阳的列车。上了车,他看到旅客很多,连忙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了一位老人。他看到列车员很忙,就又动手帮着扫地板,擦玻璃,收拾小桌子,给旅客倒水,帮助妇女抱孩子,给老年人找座位,帮助中途下车的旅客拿东西。一些旅客不住地招呼他:”同志,看你累得满头大汗,快过来歇歇吧!”“我不累。”雷锋叔叔是永远不知道累的。

5、思考:同学们,听了雷锋叔叔的故事,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提示:雷锋是一个自强不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战士。

6、说一说我们身边的雷锋。

7、播放录音,让学生听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要求学生学会唱这首歌。

?学习雷锋好榜样》歌词: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学习雷锋好榜样艰苦朴素永不忘愿做革命螺丝钉集体主义思想放光芒学习雷锋好榜样毛主席的教导记心上全心全意为人民共产主义品德多高尚学习雷锋好榜样毛泽东思想来武装保卫祖国握紧枪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五、活动总结:

1、由班主任老师总结归纳这次学雷锋活动。

通过一系列的“学雷锋活动”,让同学们在心中树立雷锋助人为乐的良好形象,以雷锋为学习的楷模和好榜样,接过雷锋手中的枪,继承革命英雄的光荣传统,把“雷锋精神”认真贯彻到实际行动中来,全体师生要共同努力,构建一个优秀文明的和谐校园。

2、请个别同学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军优秀教案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继续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

2.了解不同时期词作者的创作风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

2.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三、德育渗透目标

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树立爱国、报国的宏大志向。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是本课书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

2.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词到苏轼,是一大转变。他以洒脱旷达之气入词,词体也由形式的解放进而为内容的革新,形成了豪放词派,对南宋爱国词人的影响尤其显著,留下了更为丰富多彩的词篇。

(板书课题)

2.写作背景

苏轼出狱后被派往黄州,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其实要受地方官员的监督管制,形同囚犯。为了排遣内心郁闷,他在住地临皋东面的山坡上盖了房子,取名“雪堂”,自号东坡居士。每天早饭后他就到那里去读书,跟朋友们谈论,或浏览风景。有时也到稍远的地方走走,到过赤鼻矶(当地人误以此为“赤壁”)、岐亭等地。

苏轼游赤鼻矶,据前后《赤壁赋》所记,共有两次,都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这一年里。这首词大概是这期间写的。当时他已45岁,所以词中有“早生华发”一语。

3.关于《念奴矫·赤壁怀古》

?念奴娇》是一首怀古词,主要是通过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记叙,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作者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到黄州时期。黄州附近有个“赤鼻矶”,相传即三国时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作者在词中写的就是游览这个“赤壁”的所见、所想,借咏史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和对功业早就的周瑜的仰慕之情,又联系到自己的现实处境,遂产生了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这首词写古迹、记古人、古事只是一种艺术手段,以古比今,言志抒情才是核心目的。

作者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报负,但是在党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来黄州之前,因写诗讽刺新法曾经下狱,险遭杀身之祸。但是他毕竟是个旷达的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词就是他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抒写的是郁积在他心中的块垒,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这首词的豪壮情调首先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一开篇就显示了词人的旷达视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将自古以来和这里有关的许多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了,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之情。于是词人开始寻找英雄的足迹:“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周郎是词人心中景仰的英雄,但是这里并不展开写,而是转而勾画古战场的险要形势:“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慨叹,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这样的景物描写,读罢使人止不住内心情感的激荡,颇有“天风海雨逼人”之感。

词中的豪壮情调还表现在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词的上片将周郎和赤壁并提,已经肯定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决定作用,到下片再着力写周瑜的才干和功勋,英雄形象就格外鲜明了。“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指挥赤壁之战时正是青春年少、春风得意之时,“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赤壁之战对于吴军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而作为吴军统率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怯,反而从容娴雅,沉着应战,谈笑间,巧用火攻烧掉了敌人的战船。这种指挥若定的风度令词人满怀崇敬。

江山依旧,人事全非,多情自扰,徒增白发。于是引发了“人生如梦”的感叹,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寄托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一种出世与人世的精神矛盾,而苏轼是其中最达观洒脱的一个。所以在他的词中虽然也常有消极苍凉的思绪;但是终究掩盖不了其豪放旷达的精神。

4.关于《定风波》

?定风波》也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期的作品,记叙的只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从中表述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更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愤懑和故作旷达之情。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教师范背《念奴娇赤壁怀古》。学生划出节拍,按范背提示标出韵脚,然后诵读。

韵脚:物、壁、雪、杰、发、灭、发、月。

2.思考、讨论:谈谈词人在赤壁所见所想。

?明确】上片写所见之景,为英雄人物出场铺垫。起笔开阔,大江汹涌奔腾,使人想见锦绣山河中产生的千古风流人物。“故垒”两句点出赤壁所在,点出所想之人:周郎。“乱石”三句转为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宵,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把读者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江山如画”一句是在这雄伟画卷中自然而然得出结论,“一时多少豪杰”又转到写人。

下片将上片提及的周郎作了扩展。美景美女衬英雄,更见周瑜潇洒英姿,“羽扇”三句写周瑜战场上的从容儒雅,词人渴望自己能像公瑾一样为自己的国家建功立业,也表明他渴望萎靡难振的宋朝有如此英雄来扭转乾坤。“多情”后四句,是词人由他人想及自己。人生几何,何苦烦忧,还是放眼大江,举酒赏月吧!一位旷达明理、善于自解自嘲的词人形象跃然纸上。昂奋豪情与感慨超旷的思绪浑然为一。

3.【提问】《念奴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怎样的?

?明确】以景衬人,以他人衬自己,是这首词中的两层衬托。词的主旨也在衬托中得以强调。

4.【提问】《念奴娇》的上片说:“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为什么特别提出“人道是”三个字?

?明确】赤壁之战的战场到底在什么地方,一直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据考证,有人认为在现在湖北武昌的赤矶山,或湖北赤壁。而苏轼写这首词时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他所游的地方在湖北黄冈的赤鼻矶。用“人道是”这三个字,表示作者对于黄州“赤鼻矶”就是三国周瑜破曹处的说法是有怀疑的,是说人们传说是如此,而自己并不坚信。

5.【提问】“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几句的主语是谁?

?明确】对这几句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有些人认为主语是周瑜,因为它是承接上文的,是词人想像周瑜心恋故地,神游古战场,与词人相遇,笑话他功业未成而华发早生。大多数人认为主语是苏轼。是苏轼自己神游故国,自己笑自己自作多情,使得华发早生。细究词意,我们还是认为第二种理解更为确切。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

6.【提问】如何理解《定风波》所抒发的感情?

?明确】野外出游,忽然遇雨,一般人都会慌张避雨,而词人却用平静的口气劝导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在风雨中漫步徐行,吟诗长啸,的确是一种不为环境所左右的自得境界。手持竹杖,脚踏草鞋,远比官服车骑来得轻捷、自在,已是“竹杖芒鞋”的装束,谁还会害怕失去什么?“一蓑烟雨任平生”,此时在词人眼中呈现的,已经不是自然界的这场短暂变故,而是人生旅途中的大风雨。这一句,充满艺术的张力,一下拓宽了全词的境界。苏轼一生坎坷,屡经政治风雨洗礼,但是这也磨练了他的顽强意志,面对风雨,不惊恐,不逃避,不哀伤,泰然处之,潇洒从容,这才是苏轼魅力的人格光辉。

词的下片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刚才还是风雨大作,转瞬间,“山头斜照却相迎”,人生的晴雨一如自然界的变化,反复无常,如何面对这样的现实呢?词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他回首走过的风雨历程时,竟达到了一种宠辱偕忘、超乎物外的旷达人生境界。

7.【提问】对《定风波》中“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应如何理解?

?明确】这两句是说,虽然遇到突如其来的风雨,而自己却像平时披着蓑衣在雨中行走一样坦然,一样毫无畏惧。在作者眼中,风雨交加也好,晴天丽日也好,都是没有什么差别的。结合作者当时的政治处境来看,他显然是用来比喻自己的生活遭遇和人生态度。

军优秀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大胆在同伴面前说话的能力。

2、训练幼儿认真倾听的能力。

3、让幼儿能连贯说出水果的名称,颜色,形状,味道。

4、丰富词汇:光滑。

5、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活动准备

水果图画几幅水果若干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话题

1、出示水果图画

问:小朋友看看老师图上都画了些什么?

2、那小朋友都吃过这些水过吗?那谁能来告诉老师它们的名字,是什么颜色的,形状?并且是什么味道的?

二、让幼儿品尝水果,并且自由讨论

引导幼儿说出水果的名字,颜色,形状,味道

三、拓展话题

让幼儿知道多吃水果的身体有好处!

活动反思

本节课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幼儿喜欢而熟悉的水果为教学内容,利用直观的教具,幼儿喜欢的课件,逐步渗透,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了幼儿活动的兴趣与积极性。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军优秀教案篇7

一、教学设计说明

在教学活动中,以教师播放视频素材,学生搜集资料、交流汇报、发表看法、模拟体验等构成教学活动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重过程、重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认知、形成自我保护意识、习得技能。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开展组内实践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感悟生命的脆弱,提高对珍爱生命、学会自我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

2、通过引导学生对学校、家庭、社会生活各类危险的关注,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形成正确的安全防范、自救意识。

3、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日常生活中一些基本的自救、自护知识和技术,学会保护自己,为自己的建康成长奠定基础。

三、教学过程

1、地球的构造(播放视频课件)

地球的内部好比一个煮熟的鸡蛋,最外层相当于蛋壳的部分叫做地壳,平均厚度为35.4千米,由各种岩石和土壤层组成。地球的中间层相当于蛋青,叫做地幔,厚度约为2900千米,由成分复杂的岩浆物组成,温度高达1000-2000℃。地球最内部相当于蛋黄的部分叫做地核,半径约为3470千米,由铁、镍等很“重”的物质构成,温度可达5000℃,压力高达几百万帕斯卡。多数构造地震发生在地壳的岩石层内,也有的发生在地幔的上部。

2、地震(学生汇报交流各自收集的材料)

地震,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地动。它像刮风、下雨一样,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是由于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或人为因素引起地球表层的快速颤动叫地震。所以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是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运动的一种表现。

3、地震时刻都在发生(学生汇报交流各自收集的材料)

全球每年平均要发生1500万次地震,每2秒就有1次地震发生。这些地震绝大多数都很小,只能用灵敏的仪器才能观测到。能够形成灾害的地震,全球每年只有1000次左右,其中能造成重大灾害的大地震,平均每年只有十几次。

4、几个常用的地震科学名词(播放视频课件)

震源: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震中:地面上与震源相对的地方,叫震中。震中距:地面上任一地点到震中的距离。震中区: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称为震中区,也称极震区。震源深度: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或者说震源到地面的距离,叫震源深度。我们把地震发生在60公里以内的称为浅源地震;60-300公里为中源地震;300公里以上为深源地震。目前有记录的最深震源达720公里。

地震波: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叫作地震波。这就像把石子投入水中,水波会向四周一圈一圈地扩散一样。

地震波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来自地下的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s波)。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落后一步。这样,发生较大的近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纵波给我们一个警告,告诉我们造成建筑物破坏的横波马上要到了,快点作出防备。

5、地震的大小分哪些?(学生汇报)

大地震:震级m≥7级的地震强震:6≤m

中强震:4.5

弱震:3

6、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课件展示)

震级反映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因此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烈度表示地面受到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因而烈度在地面不同的地点各不相同。烈度不仅跟震级有关,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以及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等多种因素有关。

四、教学总结

启发学生思考:通过本节课,在课前准备和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你的收获和感想是什么

军优秀教案篇8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教学难点是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三、教学准备

词卡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比较“观”字。

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第一课,谁来说说课题?(板书:观潮)

2、题目中,出现了一个“观”字,课文中,还出现了一个“观”字,翻开书,小声读一读,找一找。(板书:天下奇观)

3、比较:“观潮”的“观”字和“天下奇观”的“观”字的意思一样吗?在理解了“观”字意思的基础上,再去理解“天下奇观”。

4、小结: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读书的时候,要一边读,一边想,这样才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

二、初读课文,朗读正确。

1、小声地读一读课文,把课文朗读正确。

2、指名读,纠正学生朗读中的错误读音。

(薄雾闷雷涨注意学生在朗读加点字时的字音。)

3、出示词卡,朗读词语。

(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小声地再读一读课文,读完了课文,请你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a、八月十八——的观潮日

b、盐官镇——的地方

c、观潮人——最多

d、响声——

e、浪潮——最壮观

f、人的情绪——涨

2、你能把这六方面的内容连在一起吗?可以说一句话,可以说两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你们的学习,已经把课文读成了几句话,由厚读薄了。能不能把这篇课文读得更薄一些,把整篇课文读成一句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4、指导朗读:(1)要突出钱塘江大潮的历史悠久;(2)突出它是天底下美丽而罕见的景象。

5、能不能把这句话再读厚?通读这篇课文,找一找哪些语句表现出了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预设:学生很容易地从第三、第四、第五自然段中找出直接描写大潮十分壮观的语句。在学生找出后,教学进行小结:这就是大潮到来时和过去以后的景象。板书:潮来时,潮过后。再启发:大潮到来之前钱塘江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板书:潮来前。)

6、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四、朗读全篇,感受“天下奇观”。

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分三大组朗读课文,教师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作者一开篇,就点出了对钱塘江大潮的评价。作者是怎样说的?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绘这“天下奇观”的?

二、抓住重点,感受大潮到来时和过去以后的澎湃之美。

1、翻开书,用心地读一读课文,读后来谈谈你的感受。

(预设:这篇课文所表现出的一是大潮的朦胧之美;二是大潮的澎湃之美。但教学实际学生只能感受到大潮的汹涌澎湃之美。)

2、自读课文,找出三、四自然段中描写精彩的句子。

a、哪部分内容最让你感受到大潮最雄伟、最壮观?

b、你来读一读三、四自然段,把你认为描写得精彩的句子用括号标注出来,再多读几遍,努力读得精彩一些。

3、指名朗读学生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

指导朗读:

a、什么样的响声呢?隆隆的响声,把这种声势读出来。

这响声响亮吗?(不响亮。)为什么——好像闷雷滚动。哪个字突出了响声不响亮?

b、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说这话的人会是怎样一番心情?读出人们内心中的惊喜。

c、看到白线后,人群又沸腾了,人群怎样沸腾?咱们演一演,怎么样?

提示:人们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隆隆响声,看到了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了。人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沸腾了,刚才的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语形容,那就是——人声鼎沸。

一个人读,显然读不出人声鼎沸的感觉,得大家一起读。

e、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就越……,读出你内心中的激动。

f、多么壮观啊!读出大潮这澎湃之美来。

g、谁来读,让大地颤动起来。

4、听读段落,感悟作者的表达顺序。

a、我们把精彩的段落打乱了顺序去朗读,实际上作者在描写大潮时是有顺序的。你听我来读一读,仔细听,看看缺少了哪些词语?

b、你知道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吗?

(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描写潮水的变化。)

5、自读三、四自然段,感受“变化”。

a、作者在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时,之所以把它描写得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那时因为作者突出抓住了它的“变化”,作者都突出了它的哪些变化呢?

(1)潮声(越来越大):隆隆——越来越响——如同山崩地裂

(2)潮头(越来越高):白线——水墙——白色战马

(3)潮势(越来越猛):逐渐拉长、变粗——翻滚——浩浩荡荡

b、作者把潮声、潮头、潮势三方面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写,让我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啊!

6、当大潮奔腾西去后,作者仍旧描绘出了它的变化?两丈来高,大约是6、7米,相当于三层楼那么高?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三、对话文字,感受大潮到来前的朦胧之美。

1、大潮到来之前,钱塘江是怎样一番景象?读一读,描写大潮到来前钱塘江景色的句子。

2、品味“横卧”。

a、这两句话中哪个词语用得好?好在哪?

b、看看“卧”字,左边一个“臣”,又边一个“卜”,表示“人”。“臣”像什么呢?(上下排列着两只眼睛。)人的眼睛是左右排列的,那么什么时候人的眼睛才是上下排列的?(趴或是躺。)“卧”是什么意思?

c、作者说,钱塘江横卧在眼前,就是想突出什么呢?(一动不动,没有动静。)与后面哪个词语是呼应的?(平静。)

3、作者在潮来前还抓住了哪些景物?突出了它们什么特点?

a、理解“屹立”,来了解“古塔、中山亭、观潮台”的特点:高耸,稳固

b、小山:若隐若现

4、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是多么的高耸,多么的稳固,它们屹立在宽阔的钱塘江江边,远处还有几座小山。你觉得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朦胧、美丽、和谐、壮观……)

5、此时此刻,高耸、稳固的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宽阔的、平静的钱塘江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远处的几座小山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这幅画面让你感受到了一种怎样的美?

四、抒发情感,总结全文。

作者在观潮之前,就评价到: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成为天下奇观。而现在,我们是亲临其境,耳闻其声,眼见其景,感受到了朦胧与澎湃,你不由得要发自内心地说上一句:钱塘江大潮,……

五、作业。

a、背诵课文第三、第四自然段。

b、模仿描写潮水来时的写作方法,写一场雨景。

猜你想看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