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范文 > 教案下载 > 小学二年级下册教案6篇
 

小学二年级下册教案6篇

发布时间:2024-04-23 11:01:29 影响了:

一份完整的教案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针对性的学习补充和延伸,教案的内容反映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是评估教师个人教学能力的重要依据,职场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小学二年级下册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二年级下册教案6篇

小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篇1

第三单元 图形与变换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知识内容包括锐角和钝角、平移和旋转及数学活动。“剪一剪”,要让学生知道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并会判断。平移和旋转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要让学生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建立空间观察,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

二、单元总体目标

1、使学生会辨认直角、锐角、钝角,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2、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

三、单元重难点

重点:

1、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以及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实践能力。难点:

1、用语言描述、锐角、钝角的特征。

2、体验平移的思想方法。

四、单元课时分配

用3个课时安排教学

第一课时

一、授课课题:锐角和钝角

二、教学内容及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教材第37—38页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上认识直角、锐角、钝角。因此,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是这节课的重点,会用语言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是这节课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及说明 目标:

1、学生结合实例,建立直角、锐角、钝角的表象,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分析、概括能力。说明:

通过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直角、锐角、钝角的表象形成过程,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教学问题及说明

锐角和钝角概念的判断是以直角为标准的,而在活动中又多次涉及直角。

但学生由于自身缺乞方面的意识,很有可能仅仅用眼睛来判断直角,这样做无疑违背了数学本身具有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基本流程

导入新课,复习旧知——自主探究——巩固提高——全课总结

(二)问题及例题

1、复习内容:(1)什么是角;(2)比较两个角的大小;(3)比较

锐角和钝角的大小。

2、出示上海杨浦大桥的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

问题1:在这幅图中,你们能找出角吗?指一指它在什么地方? [设计意图] 用最贴切学生生活的情境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活动:

(1)采用回忆的方式,进一步加深对新知的认识理解,并进行板书:锐角、钝角。

(2)学生交流自己找到的角及其在图上的位置。问题2:谁能来说一说锐角、钝角与直角的关系?

[设计意图] 通过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更清晰地把握锐角和钝角的本质属性。

师生活动:

(1)学生说说角与直角、钝角与直角的关系。(2)学生动手画锐角、钝角。

3、巩固练习

(1)教材39页1题、2题。

(2)引导学生支暂行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3)目标检测(见学案)

4、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加深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 锐角和钝角

直角

锐角比直角小

钝角比直角大

学案

一、课前预习

怎样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二、目标检测

教材39页3、40页4题

三、配餐作业 练习册11页

第二课时

一、授课课题:平移

二、教学内容及简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图形的平移。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感知平移,在方格纸上画平移后的图形。难点是体验平移的思想方法。

三、教学目标及说明

(1)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现象。

(2)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简单图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说明:

通过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感知平移的过程,初步体验平移的思想方法。

四、教学问题及其说明

课堂中也许会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概念讲述不透彻,时间过短,学生未完全理解,所以掌握不够准确。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感知出发,通过学生的集体讨论和探究,提高课堂效果。

五、课前准备 练习纸

六、教学设计

(一)教学基本流程

情景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全课小结

(二)问题及例题

1、创设情境,提示概念

教师出示教材41页的三幅图。先引导学生观察三幅图,然后问。问题1:三幅图中画的分别是什么?它们是怎样运动的?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生活动:

组织学生一起议一议,互相说一说。

2、探究新知

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上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改变,这种现象就是平移。

问题2: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

[设计意图] 通过说一说,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师生活动:

(1)让学生表演平移。(2)大方格纸上平移。(3)让学生议一议自己的感受。

3、巩固练习

(1)例2上面的“做一做”。(2)练习十第1题。

把小船向右平移4格后得到的图形涂上颜色。先组织学生选一选,然后让学生用彩笔涂一涂。

4、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加深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七、板书设计

平移

1、“平移”是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现象。

2、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上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改变,这种现象就是平移。

学案

一、课前预习什么是平移?

二、目标检测

教材43页练习十第1题、第2题

三、配餐作业 练习册12页

第三课时

一、授课课题:旋转

二、教学内容及简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3课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认识生活中的平移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感知旋转现象。因此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感知旋转现象。难点是体验旋转的思想方法,通过学生说一说,议一议等活动突破难点。

三、教学目标及其说明 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旋转现象。

(2)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说明:

通过让学生观察实例,动手操作,小组探究等学习活动,来完成以上教学目标。

四、教学问题及其说明

本节课要解决的最关键的问题是要让弄清什么是旋转现象?掌握旋转现象的特点。会区别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

五、教学设计

(一)教学基本流程

情景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全课小结

(二)情景导入

出示情景图:风车、电扇的运动、车轮。

教师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研究像风车、电扇这样的运动。

2、探究新知

(1)明确旋转的概念

教师说明:像风车、电扇这样的运动,我们称之为旋转。(2)组织学生再次观察风车和电扇的运动。问题1: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 使学生通过观察,掌握物体旋转的特点。(3)联系实际,深化对旋转概念的理解。

问题2: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人旋转现象?

[设计意图] 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的旋转现象,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师生活动: ①引导学生回忆。②小组内交流。

③让学生明确,这种运动都是围绕一个点转动。(4)引导学生观察课本37页的主题图。问题3:哪些运动现象属于旋转?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旋转的特点,会判断什么现象是旋转现象。

师生活动: ①师生交流。

②组织学生完成第42页(教材)下面的“做一做”。③组织学生转动学具,体验各种组合现象。④组织引导学生小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3、巩固练习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十第3题。

师生做交流。学生说判断理由时,不要求逻辑语言很严密,只要意思对就给予鼓励。

(2)组织学生完成练习十第4题。

问题4:哪些小鱼可以平移到红色小鱼的位置?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加深学生对新知的掌握。(3)目标检测

4、全课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回顾和加深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

旋转

旋转:就是物体围绕着某一个点或轴做圆周运动。旋转现象:钟面的指针、风车、螺旋浆。

学案

一、课前预习什么是旋转?

二、目标检测

让学生说一说,议一议,教材练习十中的第4题中说的:不能平移到红色小鱼位置的小鱼,先经过怎样的运动就可以平移到小鱼的位置?

三、配餐作业 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小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篇2

教学要求:

1、 认读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性,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4、 唤起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认读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杯子、金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谈话揭题

1、 同学们,对别人提出的问题或者是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你动脑筋思考了吗?你是怎样做的?

2、 今天老师向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就是伊伦娜,她遇到困难的时候是怎么做的呢?

3、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范读,让学生边听边思考:科学家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伊伦娜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2、 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读准字音。

3、 指名读课文、正音。

三、 生字教学

1、 和生字宝宝打招呼: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边和字宝宝招手,边叫它们的“名字”。

2、 交流识字方法。

3、 做“捉迷藏”的巩固生字游戏。

仔细观察贴有生字卡片的小黑板,看准哪个生字宝宝藏起来了,,迅速在自己面前的字卡中找到它,将卡片举起来,大声说出它的“名称”。

4、 指导书写。

5、 积累词语。(把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画下来,读一读)

四、 作业: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 巩固生字:出示带生字的词语,让学生认读。

二、 合作学习,理解内容。

1、 谁能告诉大家,科学家向孩子们提出了一个什么奇怪的问题?(出示科学家的问题学生齐读)

2、 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孩子们听了科学家的问题是怎么想的?用笔勾画出来。

3、 组成学习小组自由读课文、讨论、交流。

(1) 小朋友的回答是怎么样的?你们同意他们的说法吗?

(一个同学冰,金鱼把水喝到肚子里,另一个说,金鱼把水夹在磷片里面,他们的说法都不合理。

(2) 伊伦娜也觉得她们说得都不对,她又是怎么做的呢?结果怎样?

a、 读一读妈妈的话:“既然想不明白,为什么不自己去试一试呢?”你读懂妈妈的话了吗?妈妈给我们大家提了什么建议?

b、 伊伦娜在动手做实验中发现了什么?出示杯子和金鱼,让学生上台做实验。

c、 此时此该伊伦娜会怎么想?第二天,伊伦娜又见到了那样科学家,引读:伊伦娜很不高兴地说---

(3) 自由读课文结尾科学家说的话,想想这位科学家想要告诉我们什么?你明白了科学家的用意了吗?

(不应该认为科学家的话都是正确的。当我们有所怀疑时,一定要想办法证实一下)

三、 总结课文

1、 分角色朗读课文。

2、 伊伦娜值得你学习吗?为什么?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四、 读一读

1、 读句子,你发现了什么?

你既然都不明白,为什么不自己去试一试呢?

你既然都不明白,就应该自己去试一试。

2、 比一比,每组句子的意思相同吗?该用什么语气朗读?

五、 作业:你能发现爸爸妈妈或老师说的、做的有不对的地方吗?细心观察亲自实践,有礼貌地指出来。

自己试一试

不会溢出 照样溢出

科学家 == 不正确

小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故事;

2、了解课文内容,知道阿凡提是怎样巧妙地惩治饭馆老板的。感悟阿凡提的聪明和帮助穷人的正义感。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明白阿凡提是怎样聪明地对付了贪婪无理的饭馆老板的。体会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请小朋友们听音乐,说说你从这首歌曲中,知道了什么?

生回答(阿凡提是个倔脾气,他总是骑着小毛驴,爱管人间不平事,为穷人出气)

板书:阿凡提

2、你能用一个词说说你印象中的阿凡提吗?板书:聪明的

3、(课件出示阿凡提图)看,阿凡提来了,请你和他打打招呼。

4、看来,大家都非常喜欢阿凡提。今天,阿凡提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给我们带来了精彩的故事。

二、赏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

(一)请小朋友们听老师朗读(1—3),边听边思考: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分别是什么?

板书:老板、穷人

(二)师生合作,学习第一部分(2—3自然段)

1、在这个饭馆前,他们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故事?请小朋友们自由朗读2、3自然段,你能找到答案吗?

生回答,老师小结:饭馆老板说卖柴的穷人闻了他饭馆里的饭菜香味,欺负穷人,要穷人付钱。穷人看到了阿凡提,让阿凡提给他们评理。

老师板书:欺负、评理

2、读了课文,你认为饭馆老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哪些词语或句子看出来的`?

饭馆老板:气势汹汹、揪、嚷、抢着嚷了起来(贪婪、狡诈、蛮横无耻)

3、面对饭馆老板的蛮横,穷人有何表现?请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词语或句子。

穷人:一边退让,一边分辨着;连忙(无可奈何)

4、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合作,朗读课文,大家愿意吗?

师读旁白,男生读穷人的话,女生读老板的话。

读后评价。

(三)考考你:如果你是阿凡提,遇到这样不讲理的饭馆老板,你会怎么做

小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16个新词语;会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能用自然段归并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3.能照样子用“每当……总……”造句;能听写句子。能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能划出课文中具体描写聂耳“少年时代就非常喜欢音乐”的词句;知道聂耳能成为“杰出的音乐家”是跟他“少年时代就非常喜欢音乐”密切相关的,知道勤学苦练是事业有成的重要条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国歌导入,分步揭题

1.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思考:这是什么歌曲?你知道它的原名吗?歌曲的词、曲作者都是谁?(板书:聂耳)

2.愿意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聂耳吗?学生汇报所相关资料。

3.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聂耳小时候的故事。(板书:少年)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地读课文,要求汉字拼音对照读,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读得快的同学可以读第二遍,第三遍,可以竖起手指头表示遍数。读得慢的同学要坚持到底,争取完整地读好一遍。

2.同桌分自然段互读,互听,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3.分段读课文。(巧妙划分自然段)大家评一评,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4.你认为少年聂耳是一个怎样的人?自由补充课题:少年聂耳随机板书:喜欢音乐

三、围绕主线,品味探究

1.默读课文,用“”画出写聂耳少年时代就非常喜欢音乐的句子。

2.合作探究,品读重点词句。

(1)四人小组交流圈画出的句子,每个人都说一说自己选了哪句话?从什么地方体会到聂耳喜欢音乐,为什么?

(2)各小组选己组内体会最深的句子,由组长汇报交流,其他组员作补充。

(3)根据小组汇报情况,集体品味感悟重点词句。

如重点句①:聂耳诞生在云南省玉溪县,少年时代他就非常喜欢音乐。

引导抓住重点词“非常”来领会。

重点句②:聂耳常常跑到木匠师傅跟前,坐在石阶上,手托着下巴,眼睛一眨也不眨地侧耳倾听。

引导抓住重点词“常常”“一眨也不眨”“侧耳倾听”,以及表示动作的词“跑”“坐”“托”来领会。可以做一做动作,体验“眼睛一眨也不眨”的样子,想像聂耳专心的神态(样子),从而领会聂耳听音乐的专注和入神。

重点句③:抓住聂耳和师傅的对话。

可以分角色读一读,读出聂耳渴望拜师学艺的那种诚恳、迫切的心情,从而体会到聂耳从小就对音乐情有独钟。

重点句④:哥哥去攀登龙门,聂耳却独自站在一棵大青树下吹起了笛子。

引导抓住重点词“独自”“站”体会聂耳对音乐的忘我之情。

重点句⑤:傍晚,天空忽然阴云密布,下起了蒙蒙细雨。聂耳全神贯注地吹着笛子,似乎一点儿也没有觉察到。

可以结合自身实际体会聂耳的“全神贯注”。想一想,你在学习时遇到过“全神贯注”的人吗?可以说看到的,听到的,也可以说自己

亲身经历的。从而深刻理解“全神贯注”的重要意义。

3.文章围绕聂耳喜欢音乐写了哪两件事?(板书:向木匠师傅学吹笛子?摇西山大青树下练吹笛子)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1.提出研读问题,合作、探究学习。

聂耳为什么能成为“杰出的音乐家”呢?这跟他少年时代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在文中找找答案:

2.反馈(1):

划出描写少年聂耳对笛声迷恋的句子,划出句中最能表现聂耳迷上了笛子的词语

(1)聂耳常常跑到木匠师傅跟前,……侧耳倾听。

划出“常常”、坐……等动词。

(2)有一次,……恳求……

理解:恳求

(3)从此,……天天……

理解“天天”的含义。

思考:

3个句子都写了少年聂耳对笛声的迷恋,有什么不同?

(动作、语言、直接叙述。引导学生明白可以从不同角度表现一个人的特点。)

3.反馈(2):

(1)哥哥去……,聂耳却……

理解“却”在句中的作用。

(2)可是,聂耳越吹越有劲,……

“可是”是表示转折的,你看看课文为什么要用上“可是”?

4.反馈(3):

还有一个人在支持着聂耳——哥哥。

“哥哥从……看看……连忙……”

这句话和描写聂耳有什么关系呢?能不能从这里看出聂耳是个怎样的人吗?

5.深化。

板书设计:少年聂耳

全神贯注的听音乐

雨中吹笛子

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1、发展从情境图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估算能力,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估算能力,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昨天老师让你们回家做了一个家庭理财调查,你们都调查好了吗?

(前一天发给学生如下的调查表。)

(评析 本环节旨在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做这个调查要干什么”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极大关注,为下一步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生:调查好了。

师:谁把自己调查的情况说给大家听听。

生1:**的收入是860元,爸爸的收入是1500元,每月生活费是1000元,计划购买的商品是4000元的电脑。

生2:**的收入是1100元,爸爸的收入是2560元,每月生活费是1200元,计划购买的商品是5000元的健身器。

生3:**的收入是790元,爸爸的收入是1280元,每月生活费是900元,计划购买的商品是3500元的空调。

师:这几个同学们做的调查非常好!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交流一下你的调查,好吗?

(小组交流。)

师:有一个叫小刚的同学也回家做了一个调查,你们想知道吗?

生:想。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屏幕显示:小刚的妈妈说:“我的收入是632元。”小刚的爸爸说:“我的收入是786元。”小刚的妈妈说:“我们家每月的生活费是980元。”)

师:看到这里,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小刚的爸爸比妈妈多收入多少钱?

生2:他们共收入多少钱?

生3:小刚家每月还剩多少钱?

师:你能估算出小刚家每月大约节余多少钱吗?小组讨论后,自己解答。

师:哪位同学说一说你的估算结果?

生1:600+700-1000=300(元)。

生2:不对,786元接近800元,应该是600+800-1000=400(元)。

师:哪位同学的结果更接近精确结果?

生:第2位同学。

师:同学们这么快就估算出来了,那么你们能实际算出小刚家每月可以节余多少元吗?请同学们做在练习本上。

(找一生说答案,全班订正。师板书:632+786-980=1418-980=438(元)。)

师:小刚家也有一个计划。你们想知道吗?

(看屏幕:小刚的妈妈说:“我想用节余的钱买一台价格是960元的洗衣机,帮妈妈算一算,需要攒几个月?”小刚做思考状。)

师:同学们,你们能帮助小刚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能。

(评析课件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好胜心很强,对帮助小刚解决问题个个信心十足,立即投入了积极思考的状态中。)

师: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生1:用洗衣机的价钱减去一个月的节余,还缺522元,再减去一个月的节余,还缺84元,因此需要攒3个月。

(列式:960-438=522(元),522-438=84(元),需要攒3个月。)

生2:我们组是这样想的,两个月的节余是876元,要买一台洗衣机是960元,还少84元,因此要攒3个月。

(列式:438+438=876(元),960-876=84(元),需要攒3个月。)

生3:我们组的想法和第二个同学说得差不多,先求出两个月的节余是876元,而876比960少了不到100元,所以要攒3个月。

(列式:438+438=876(元),876比960少了不到100元,所以要攒3个月。)

生4:我们组的想法是先求出两个月的节余,是876元,买洗衣机还不够,再加一个月的节余是1314元,这就足够了,因此要攒3个月。

(列式:438+438=876(元),876+438=1314(元),需要攒3个月。)

师:通过讨论,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帮助小刚解决了问题,看看小刚说什么?

(屏幕显示:小刚高兴地说:“谢谢同学们帮我解决了问题,你们的好方法我已经学会了。再见。”)

(评析本环节的设计初衷是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由于是生活中的素材,因此,人人参与,课堂气氛热烈。由于每个人的思维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体现。)

(三)理解应用

师:老师也为同学们的聪明才智感到高兴,现在你就是你们家的小管家,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购买计划中的商品,用每月节余的钱,需要攒几个月。数据多的同学可用计算器帮忙,有困难的同学可以请小组成员或老师帮忙。

(评析此环节旨在巩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如果单纯地出一道题,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但让他们计算自己家的理财计划,学生的情绪又高涨起来了。另外,可以让学生使用计算器,他们感到很高兴,继续保持高涨的学习激情。)

(四)回顾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同学们用很多的方法帮助小刚解答了问题,同时也做好了自己家的理财计划,并掌握了加减混合计算的方法,同学们的课上得非常好。

四、教学反思

课前,我先让学生回家做一个调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引起对本节课的极大关注。课堂上,学生精神高度集中,为下一步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帮小刚解决问题时,学生情绪高涨,因为这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只是平日从不参与,这次让他们自己当“管家”,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就激发出来了。课堂上,小组讨论气氛热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让我为之一振。由于取材于生活,学生感到很熟悉,因此表达起来非常流畅,把一个理财计划说得井井有条。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得到 的知识,相信将会令他们终身难忘。这节课,我感到学生在学习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中,并不感到枯燥乏味,因为问题情境很贴近他们的生活。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我自己认为这节课总体上达到了预期目的,但由于学生的差异,个别学生的思考速度跟不上小组的讨论,因此就干脆放弃。另外,虽然在课前,我强调是近几个月内的计划,有些学生在计算时才知道要攒8~9个月,这样在计算时就耽误了时间。

通过反思,提醒我在今后备课中要关注每个细节,努力提高自身教学以及处理事件的能力,以便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更上一层楼。

五、案例点评

本课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注重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索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创设“买洗衣机”的情境,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感到非常熟悉、亲切。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家庭的“理财”计划中,使学生在理财的过程中,探索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使他们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探索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百以内加减法已经为学生万以内加减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本节课,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体现算法多样化。学生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本节课还注重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了热情的帮助,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需要注意的是,课堂中在充分让学生合作探讨的同时,要注意合理搭配每一环节的时间,把握住重点内容进行教学。

小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篇6

教学内容:

旋转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旋转这中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2、通过学生的操做体会旋转,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难点:

感知旋转

教学过程:

一、体会感受

1、观察电风扇、风车等旋转的物体

2、请同学们用手比划一下它们是怎么动的。

3、举生活中有没有象这样子的一些运动呢,请呢举例子说明。

象这样的一类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什么什么呢?

判断:哪些物体的运动属于旋转。

二、感受旋转的方向。

1、展示两类按照不同方向旋转的物体,让学生进行分类。

2、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3、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秒针是怎么样旋转的。

4、给旋转按不同的旋转方向起个名字。

小结:象这样一类跟秒针一样从左往右转动的叫作顺时针转动,而跟它相反的.转动叫逆时针旋转。

三、动手做一做

1、完成43页第三题。

2、自己表演一个旋转。让你手里的东西旋转起来。

3、按照指示按照不同方向转动。

4、动手完成课本42页做做一做。

四、展示旋转美,创造旋转美

1、出示紫荆花图,让学生想想它是怎么样被创造出来的?

2、用旋转创造出美丽的图案。

全课总结

同样注重口语的表达,有的学生说电扇是旋转现象,还有的学生说水龙头是旋转现象,必须纠正:电扇扇叶转动是平移现象,打开或关闭水龙头时是旋转现象。

猜你想看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