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范文 > 教学反思 > 【论文下载论文范文】教学反思和教改实践
 

【论文下载论文范文】教学反思和教改实践

发布时间:2020-03-25 14:45:59 影响了:

【论文下载论文范文】教学反思和教改实践


  摘要:为了提高建筑物理实验教学质量,在总结一些院校的教改经验后,深刻反思了传统的建筑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并决定优先在声学方面开展实验教学改革。通过购置更适合的测试设备和建设可变混响时间空间,创造了更好的实验教学平台。在此基础上完善了原有实验教学内容,并确立了一个集验证性实验、认知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为一体的综合性实验,即室内混响时间设计实验项目。另外,也优化了实验教学组织、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

  关键词:建筑声学;实验教学;可变混响时间;声学设计

  建筑物理是建筑学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技术课程,包括建筑热工学、建筑光学、建筑声学三大部分。建筑设计中的科技含量越来越多,很多建筑创作以建筑技术的创新为突破点,当前生态建筑、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等理念都离不开建筑物理的支持。建筑学学生只有学懂并运用好建筑物理知识,才能创建出舒适、健康、安全和节能的建筑环境。

  1 建筑物理实验教学现存的问题

  实验是建筑物理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可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其实践动手能力,并促进学生自觉将建筑物理知识运用到建筑设计的创作之中。然而,我国很多建筑院校中,对建筑学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过于强调形象思维能力和艺术创造力,不免产生忽视建筑工程技术的倾向,普遍对建筑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视和支持程度不足。

  (1)实验内容多而课时少

  权威的建筑物理及实验教材中包含了20多个实验项目,这么多实验内容都作为本科生实验课开出来是不现实的。因总学时和实验条件的限制,实验课时一般设置为16-32学时不等,各院校只能从中选择一些声、光、热方面的实验。学生人数又比较多,只能分批进行实验,难以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2)经费需求多而投入少

  根据本科教学评估要求,建筑物理实验教学需投入大量实验设备。由于建筑物理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专业基础课或专业拓展课程的位置,普通院校一般不会投入大量经费购置大批先进、贵重的设备,一些新办建筑学专业院校的实验设施严重不足,甚至完全没有。由于时间和设备数量有限,学生的动手操作机会很少,很多实验只能观看演示。仪器数量相对多一点的照度计、温湿度计和声级计,仅可供学生进行简单的测试读数。

  (3)实验平台要求特殊而实验空间普通

  建筑物理实验的高端实验平台,如建筑环境仓、声学实验室(混响室、消声室等)、专业照明演示实验室叫等,需要大量投入资金来建设。即使有了充足的经费,也需要场地的支持,这在我国很多院校中是很难实现的,毕竟大面积的实验用地是非常宝贵的资源。这些实验平台还有非常特殊的要求(如层高、隔振、防噪等),须在设计之初就加以考虑。大多数院校的建筑物理实验教学只是在普通房间内将就进行,难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平台用于自主进行综合性、设计性等实验。

  因种种条件限制,使得很多院校在建筑物理教学中,实验部分内容存在“走过场”,甚至不开设实验的现象。即使按照教学评估要求完成了实验教学任务,也很难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从而也使这门重要的技术专业课越来越不受学生的重视。

  2 传统建筑物理实验教学的反思

  2.1实验教学环境与实验设备

  我校建筑系2006年迁入江安校区才有建筑物理实验室,才得以开展相关实验教学。建筑物理实验室由系馆大楼一层4间普通房间组成,总而积约150㎡,分设热工、光学、声学实验空间,实验教学基本都在这4间房间内进行。实验室毫无特色,与专业教室、办公室等并无区别,层高统一为4.2m,只是多了一些实验设备及设施。这不利于建筑物理基本知识和原理的阐释,妨碍了实验教学的开展。

  在实验室建设之初,利用“523实验室工程”购置了一批总价不到60万元的实验教学设备。这些国产设备性能一般,仅能满足普通的实验需求。2009年以前这些设备只用于本科实验教学,使用率不高,长期闲置易导致电子设备老化、损坏。如果实验教学期间内受损设备无法及时维修,就会影响正常的实验教学。

  2.2实验教学组织与教学内容

  一直以来,我校建筑学本科教学计划中分别设置了建筑物理理论课和实验课,都安排在三年级下学期,48学时理论课、32学时实验课。理论课按照热工、光学、声学的顺序依次进行;而实验课的开课时间,虽然在实验课教师的要求下尽量推迟,但根据教务处的安排,也必须从第6或第8周开始,每次4学时,延续8周。

  实验课程选用刘加平的《建筑物理实验》教材,综合考虑实验设备、教学环境、课时、学生人数、师资配备等条件限制,选择性地开设3个热工、2个光学、3个声学共8个必做实验项目。实验项目数量能够满足本科教学评估要求,但基本上都是验证性或演示性实验。这些实验内容虽然可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测试技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实验内容与建筑设计的实际相脱离,学生难以将实验应用在工程实际。也开设了一些选做实验,如建筑采光效果实测、照明效果实测、交通噪声实测等实验,但感兴趣的学生极少。

  每学年至少65名学生,由于实验空间与设备的限制,实验教学只好分组分批同时交叉进行。在研究生助教的辅助下,同时在4个房间内分别开展4个实验项目。正常实验教学期间,每位学生分2次共8个学时完成这8个实验项目。因此时学生还没有学习完理论知识,就只能“走过场”地进入实验环节,这给实验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2.3实验教学手段与考核方式

  实验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与其他学科的实验课程并无二致。因学时、设备、教学空间等限制,实验课程的教学过程也只能是预习一实验一写报告。预习时,教师集中将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注意事项,甚至是实验结果及分析要求一一讲述。实验时,教师按前期讲授要求布置任务,助教利用仪器进行示范操作,学生按照要求被动地实施实验操作并记录数据,整个过程按部就班。实验后,学生按照要求,对记录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并编写和提交实验报告。考核方式也只能通过实验报告评判成绩,考查学生是否按照要求很好地做记录、处理并分析实验结果。

  建筑物理是理论与实际结合紧密的课程,应用性较强。传统教学模式主要强调课堂及实验教学,学生欠缺对实际工程的处理能力。这种模式虽然在熟悉基本的建筑物理测试仪器、理解相关概念方面对学生有一定的帮助,但大多数学生反映内容单一、面窄,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验结果也是脱离实际、千篇一律,感受不深刻。这种模式很难激发和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无形中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很大的局限性。

  我校建筑物理实验教学在“硬件”和“软件”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但由于专业知识和实际资源条件的限制,我们优先在声学方面进行了一些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3 声学实验教学平台的搭建

  建筑声学与热工、光学相比,理论抽象、公式较多,但是声音每个参数的变化都可以通过听觉系统感受得到,这就便于将声音物理量的变化和人的生理感觉联系起来。如果在教学中让学生建立起这种联系,就便于学生感受和理解建筑声学中的各个公式、厅堂音质设计和声环境设计中所用各种材料及构造的意义,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基于以上的设想,在梳理己有的教学资源及实验教学状况之后,优先完善建筑声学实验教学平台,主要是利用机会购置合适的实验设备和改善实验教学空间。

  3.1实验设备的购置

  实验教学中,选择合适的实验设备是关键,精度不一定要很高。性价低廉的设备也许会影响实验结果和教学效果,但最贵、最先进的设备也不一定最好,合适的实验教学设备应满足3个条件:

  (1)能够非常形象地阐述抽象的原理,有利于学生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

  (2)测试所需时间不能太长,通常越省时越受欢迎。学生在有限学时内可完成更多的实验项目,而节省的时间又有利于学生去深入分析测试结果、去探索和创新。

  (3)操作简便,性能稳定,经久耐用。有利于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毕竟学生人数多,不能保证每位学生都会按正确的规程操作;也有利于打破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可以放心地借给学生,方便他们自主地进行实验。

  厅堂音质和建筑声环境设计中,混响时间、吸声、隔声等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和应用技术。室内混响时间测量、吸声材料吸声系数测量、建筑隔墙现场隔声测量、楼板撞击声隔声测量等是各院校选择较多的声学实验教学项目。为了开展这几个实验项目,我校在2006年购置了建筑声学测试系统、驻波管测试系统、声级计等国产设备,总价约20万元。经多年实验教学实践,发现原有建筑声学测试系统和驻波管测试系统不适合声学实验教学。

  建筑声学测试系统由电脑、声源、声学分析软件等组成,可以测试室内混响时间,但只有1/2倍频程无1/3倍频程,且一次只能测试一个频率段,还缺乏直观的声压级衰减曲线,不能演示混响时间的形成原理,这样的设备不适合实验教学。由于混响时间还是影响建筑隔声实验的重要参数,因此,利用我校“985工程”实验室建设项目购置了更适合的建筑声学测试系统。

  新的建筑声学测试系统可一次性测试出1/3倍频程的所有频率,测试时间可以减少至原有设备的1/6,而且数据量更多、结果更准确,最重要的是可以显示出这些频率的声压级(I,p)衰减曲线,如图1所示。这个系统非常智能化,也适合于工程测量隔墙隔声量,利用双通道声级计测得声压级差和受声室混响时间等数据,直接计算出测试结果,更方便、省时。但正因为其过于智能化,学生无法在实验过程中掌握基本声学仪器—声级计的使用方法,无法理解影响隔声的各种因素,故建筑隔声实验教学中,只利用这个系统测试混响时间。

  驻波管测试系统用于吸声材料吸声系数测试实验,占地而积小、易操作。因场地、经费等限制,许多院校采用这种方法。但驻波管法的理论性太强,且与吸声材料在实际工程中吸声状况不一致,导致测试结果无法直接用于工程设计,也不适合建筑学学生对吸声与混响时间关系的感性认识。毕竟,开设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建筑设计课程提供技术支撑,而不是要求学生掌握深奥的物理原理和仪器使用方法。然而,提高这个实验项目的教学效果,依靠设备购置是无法实现的,因此,要继续申请经费改造声学实验空间。

  3.2教学环境的改善

  开展声学实验教学的最佳场所是专业声学实验室,混响室内极长与消声室内极短混响时间的对比,可以加深学生对混响时间的感性认识;且而利用混响室法测试材料或结构的吸声系数可直接用于工程设计中,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吸声对控制混响时间的作用。我校建筑学专业还没有形成雄厚的学科实力,难以获得足够的经费和场地建设专业实验室。

  建筑物理实验室的4间房间中,2间作为声学实验教学空间,3个必做声学实验项目在这2间内进行,实验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为了改善声学实验教学环境,经综合考虑,将其中1间声学实验室房间改造成可变混响时间空间。利用活动式吸声结构模块的安装或拆卸,可控制该房间中高频混响时间在0.3~2.4s范围内变化。吸声结构安装前、后照片如图2所示。学生在同一空间内将亲身感受到混响时间的变化,加上定量化的测试,还可计算出室内吸声量及吸声结构的吸声系数,加深他们对混响时间、吸声及它们之间关系的认识和理解。这个空间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平台。

  4 声学实验教学的改革

  4.1教学组织的优化

  建筑物理的理论授课与实验教学的同时进行,对教学质量产生了不利影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学计划中适时对建筑物理及实验的教学组织进行了改革。将建筑物理及实验课程(共80学时)统一后又分解成建筑物理I (32学时)和建筑物理II (48学时)。建筑声学及实验统一被安排到建筑物理11课程中,理论课约16学时,实验课约12学时。具体学时及进度安排由教师自主决定,先理论后实验或交叉进行,但必须保证各实验项目开展前相关理论授课己经完成,这样才能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4.2教学内容的更新

  充分利用声学实验教学平台更新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权威的建筑物理实验教材。在可变混响时间空间内,通过增加或减少吸声材料,不仅可以控制混响时间,还可以控制与之相关的反射声强度、听闻环境等,而新的建筑声学测试系统可快速地定量化测试出室内混响时间。因此,结合建筑声学理论知识内容,完善了已有实验项目,并开发出新的实验项目。教学内容的更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室内混响时间测试改在房间11内进行,要求学生分别测试吸声结构安装前、后的混响时间,并感受室内的听闻状况的变化。这有利于学生理解混响时间与吸声的关系、混响时间对听闻环境的影响等。

  (2)改用混响室法测试吸声材料吸声系数,要求学生在房间11内定量化测试与分析多孔吸声材料吸声特性、空腔对吸声性能影响、空间吸声体作用等。这有利于学生理解不同吸声材料或结构的吸声频率特性。

  (3)增设了室内混响时间的设计项目。按照厅堂(音乐厅、剧场、电影院、报告厅等)声学设计要求和过程,教师预先给出房间11或其他房间的混响时间及频率特性要求,要求学生进行该房间的声学设计。学生首先需要测量出房间尺寸、不同情况下的混响时间、各种吸声材料或结构的吸声系数;再根据混响时间公式计算出吸声需求量及各种吸声材料或结构的需求量,并绘制出布置图;最后,还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设计图进行实施,安装各种吸声材料或结构后,测试出实际混响时间,分析其与计算值的差别及原因,直至通过实验测试确保设计符合要求。这有利于学生熟悉厅堂音质设计过程和掌握基本的设计方法。

  (4)建筑隔声测试的受声室与声源室调换,房间工改为声源室,房间11改为受声室,要求学生定量测试与分析不同混响时间下的建筑隔墙空气声隔声量。同理,对楼板撞击声隔声测量也进行了类似的改革。这有利于学生理解混响时间对建筑隔声的影响。

  (5)增设了吸声降噪效果测试,要求学生在房间11内定量测试同一噪声声源在不同吸声量情况下各点声压级及变化,并感受室内噪声环境的变化,分析吸声对声压级的影响。这有利于学生理解吸声对室内降噪的作用和局限性。

  新的声学实验教学内容包含了验证性实验、认知J陛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然而,12学时内无法让65人以上的学生完成这5个实验项目。建筑声学中,“室内音质设计”是主线,“噪声控制设计”是辅线。因此,根据各理论知识点的重要性和相关性,将前3个实验项目整合为一个集验证性、认知性和设计性为一体的综合性实验,为必做项目,而后2个实验作为选做项目。

  这个综合性实验项目,突破了传统的在实验室中严格控制的人为实验条件,架起了知识学习与问题解决的桥梁。实验目的性强,实用性强,学生兴趣增强、自主性提高,创造性得到发挥。学生可以综合运用所学建筑声学设计与声环境设计知识,感受、观察和分析一些典型的实际声环境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勇于创新,为日后的设计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4.3教学手段的革新

  一些院校将“情境一自主实验教学法”用于建筑物理实验教学中,脱离实验室人为控制的实验条件,选择实际的建筑环境作为测试对象(如城市区域的噪声环境等。但是,我校对本科学生管理比较严格,教学期间出入校门获批程序繁琐,而且这种方法无疑需要更多的时间,所以很少学生选择这样实验。吸取“教学过程中认识的主体地位应该让位于学生”的经验,我校革新声学实验教学的手段。以室内混响时间设计项目为例:

  (1)完成“混响时间”和“吸声材料或结构”理论授课后,引导学生进入实验室,展示不同的吸声材料或结构、讲解可变混响时间空间的用途、演示建筑声学测试系统及声级计的使用方法和用途等;

  (2)在“室内音质设计”理论授课的进程中,教师以课后作业的形式提出这个设计项目的混响时间要求,对各组学生的要求会不一样;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自行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步骤、拟定实验方案;教师对实验方案进行审定并提出修改建议,确定无误后学生即可开始实验准备。

  (3)完成“室内音质设计”理论授课后,学生分组进入实验室开始实验,在选定设备并熟悉其各种性能的基础上,制定实验方案,开展实验进行数据测定及统计处理工作,最后完成实验项目并写出实验报告。

  学生主体作用贯穿整个实验项目,教师主要是引导者和指导实验设备的使用。在实验教学活动中,学生可以真切而形象地感受到不同的声学设计可能产生的不同环境效果。由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掌握了主动权,既有针对性,又有具体内容,从而充分发挥了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4.4考核方式的完善

  仅仅根据学生最终提交的实验报告来考核他们的表现,是不科学的。这种考核方式既不能反映学生实际的实验技能,也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h}。完善后的考核方式将前期的实验方案、中期的实验过程表现和后期的实验报告都纳入考核范围。

  前期的实验方案考查学生对声学理论知识的理解J隋况、设计和创新能力等。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故前期考核成绩的比例设为40%。中期的实验过程表现考查学生对实验仪器的操作情况、实验动手能力、临场处理问题能力、协作能力等。对于其他理工科学生来说,培养这些能力对今后工作和研究会非常重要,但对于建筑学学生来说却是例外,故中期考核成绩的比例仅设为20%。后期的实验报告主要考核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表述能力、研究分析能力等。实验报告毕竟是学生对整个实验的书而总结报告,故后期考核成绩的比例设为40%。

  由于建筑学学生今后工作的性质,实验中不特别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动手能力也不可能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训练),只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但特别强调对设计能力、对环境问题的研究和分析,以及解决环境问题能力的培养。这种考核方式体现了建筑学的特点,将前期、中期和后期完整地连接起来,可以全面了解学生掌握课程知识的情况,解决了传统教学中长期存在的知识分散、难以综合应用的问题。

  5 结束语

  新的实验教学模式符合“三个有利于”原则:有利于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成功欲;有利于贯彻“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的认识规律。由于专业知识的限制,未能在光学、热工方而继续开展实验教学改革。希望有更多专家提出更多、更好、更全面的建筑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方案,共同提高建筑物理实验教学质量。

 

猜你想看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