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电流是怎么形成的_电流是怎么样形成的
 

电流是怎么形成的_电流是怎么样形成的

发布时间:2018-07-21 03:39:21 影响了:

  电是一种自然现象,指电子运动所带来的现象,那么你知道电流是怎么样形成的吗?小编在此整理了电流的形成原理,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电流是怎么样形成的

  电流的形成原理

  电流是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的,电流的单位是安培(A)。电荷是指带电的基本粒子,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单位是库伦(C)。 可以这样形象理解,把电流比喻成水流,电荷就好比是水滴,当无数水滴朝一个方向流动时就形成了水流,同样的道理,无数电荷的定向移动便形成了电流,我们规定正电荷移动的方向是电流的方向。

  电荷(electric charge ),即带正负电的基本粒子,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带正电的粒子叫正电荷(表示符号为“+”),带负电的粒子叫负电荷(表示符号为“﹣”)。也是某些基本粒子(如电子和质子)的属性,它使基本粒子互相吸引或排斥。电荷是许多次原子粒子所拥有的一种基本守恒性质,它决定了带电粒子在电磁方面的物理行为。

  (1)电荷的定向移动产生电流,不论是正电荷(阳离子,半导体中的空穴)还是负电荷(阴离子,电子)。导电的是金属或者半导体器件的话原子是不会发生化学变化的,因为失去了的电子还会从别的地方补回来。 但是如果导电的是离子,那么离子在电极处是会电离成原子而附着在电极上的,发生化学变化。

  (2)正电荷也会移动的,最容易想象的就是阳离子,在导电溶液中移动。规定正电荷移动方向为电流方向是因为方便,如计算的时候你把负电荷代入计算就得到负值,可知电流方向是与负电荷移动方向是反向的。

  (3)电池提供电压,这点没有疑问。在电源电压之下,导体内产生电场,电荷在电场的作用下移动,形成电流。但是电流要持续,那么电池必须提供电子,否则导线内的电子都跑光了!但是导线中的电子又跑到哪里去了呢?毫无疑问跑到电源去了。所以电子从电源跑出来又跑回到电源去,电路断开后导线不带电,可见导线的电子没加没减,那么电池的电子也必然没多没少。所以电池不提供电子不消耗电子。电池只提供电压。

  电流对人体的危害

  1.通过人体电流的大小。根据电击事故分析得出:当工频电流为0.5~1mA时,人就有手指、手腕麻或痛的感觉;当电流增至8~10mA时,针刺感、疼痛感增强发生痉挛而抓紧带电体,但终能摆脱带电体;当接触电流达到20~30mA时,会使人迅速麻痹不能摆脱带电体,而且血压升高,呼吸困难;电流为50mA时,就会使人呼吸麻痹,心脏开始颤动,数秒钟后就可致命。通过人体电流越大,人体生理反应越强烈,病理状态越严重,致命的时间就越短。

  2.通电时间的长短。电流通过人体的时间越长后果越严重。这是因为时间越长,人体的电阻就会降低,电流就会增大。同时,人的心脏每收缩、扩张一次,中间有0.1s的时间间隙期。在这个间隙期内,人体对电流作用最敏感。所以,触电时间越长,与这个间隙期重合的次数就越多,从而造成的危险也就越大。

  3.电流通过人体的途径。当电流通过人体的内部重要器官时,后果就严重。例如通过头部,会破坏脑神经,使人死亡。通过脊髓,会破坏中枢神经,使人瘫痪。通过肺部会使人呼吸困难。通过心脏,会引起心脏颤动或停止跳动而死亡。这几种伤害中,以心脏伤害最为严重。根据事故统计得出:通过人体途径最危险的是从手到脚,其次是从手到手,危险最小的是从脚到脚,但可能导致二次事故的发生。

  4.电流的种类。电流可分为直流电、交流电。交流电可分为工频电和高频电。这些电流对人体都有伤害,但伤害程度不同。人体忍受直流电、高频电的能力比工频电强。所以,工频电对人体的危害最大。

  5.触电者的健康状况。电击的后果与触电者的健康状况有关。根据资料统计,肌肉发达者、成年人比儿童摆脱电流的能力强,男性比女性摆脱电流的能力强。电击对患有心脏病、肺病、内分泌失调及精神病等患者最危险。他们的触电死亡率最高。另外,对触电有心理准备的,触电伤害轻。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