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知识点: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
 

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知识点: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

发布时间:2018-07-24 03:45:47 影响了:

  学习七年级生物知识时的苦痛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为大家整理了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知识点,欢迎大家阅读!

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知识点

  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知识点(一)

  人的生殖和发育

  1、男性生殖系统主要由睾丸、附睾、输精管 、精囊腺、前列腺、阴囊、阴茎组成。

  2、女性生殖系统主要由卵巢 、输卵管、子宫、和阴道组成。

  3、人体内最大的细胞是卵细胞 ,受精的场所是输卵管,胚胎着床位置是在子宫,胎儿和母体交换物质的器官是胎盘。

  4、卵巢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5、睾丸的主要功能是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6、卵细胞成熟由卵巢排出后进入输卵管与精子结合成为受精卵,沿输卵管往子宫移动(已经开始分裂,形成最初胚胎),植入子宫后,胚胎继续分裂并发生分化,形成各种组织、器官、系统(形成胎儿)。

  7、胚胎在子宫发育需养料、氧气,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产生废物也通过胎盘从母体排出。

  8、胚胎母体子宫发育280天左右。

  9、青春期的发育发育特点:(1)身高、体重迅速增长,男生开始有遗精,女生开始有月经。(2)生殖器官迅速发育(由幼稚型变成成人型),出现第二性征。(3)人体器官功能发育显著,心脏收缩能力提高,肺活量增大,脑调节功能增强。

  10、第二性征:男性:胡须生长、喉结突出、声音变粗、声调较低等,女性:乳房增大、声音变细、声调较高等。

  11、人体系统的组成:运动系统(运动和保护)、消化系统(消化食物、吸收营养)、呼吸系统(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循环系统(运送氧气和养料、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泌尿系统(排出代谢废物和体内多余的水)、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男女生殖系统。

  12、人体的组织:上皮组织(如皮肤的表皮等)、结缔组织(如血液和骨等)、肌肉组织(各种肌肉)、神经组织(如脑和脊髓等)。

  13、骨的成分包括无机物(约三分之二)和有机物(约三分之一),无机物主要是钙盐,使骨脆硬;有机物主要是蛋白质,使骨柔韧。这两种成分使骨既有一定的硬度,又有一定的弹性。

  14、骨的煅烧实验:将一段鱼骨放在酒精灯上煅烧,待骨变成灰白色后,敲打时则易碎,这说明骨中含有无机物,使骨具有硬脆的特性。

  15、骨的脱钙实验:将一段鱼骨浸泡在稀盐酸中约15分钟后,骨变得柔软,容易弯曲,说明骨中含有有机物。使骨变得柔韧。

  16、儿童和青少年骨内无机物不足2∕3,有机物超过1∕3,所以骨柔韧、易变形。

  17、成年人骨内无机物约2∕3,有机物约1∕3,所以骨弹性好硬度大。

  18、老年人骨内无机物超过2∕3,有机物不足1∕3,所以骨硬脆、易骨折。

  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知识点(二)

  人的食物来自环境

  1、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纤维素。

  2、糖类、脂肪、蛋白质三者既是人体的组成物质又是人体的供能物质。

  3、糖类是人体的重要供能物质,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脂肪是主要的贮能物质。

  4、水: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物质,占体重的60%—70%,参与人体各项生理活。

  5、缺含钙无机盐时患佝偻病、骨质疏松症;缺含铁无机盐时患缺铁性贫血;缺含碘无机盐时患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缺含锌无机盐时生长发育不良、味觉发生障碍。

  6、维生素:需要量很小,但对维护人体健康、促进生长发育和调节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如缺维生素A时引起夜盲症;缺维生素D时引起佝偻病、骨质疏松症;缺维生素B时引起神经炎、脚气病;缺维生素C时引起坏血病;纤维素:长期缺乏时肠癌、结石、高血脂等发病率会提高。

  7、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8、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9、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

  10、功能:口腔:能初步消化淀粉。咽和食道:基本无消化作用。

  11、胃:是消化道中最膨大在部分,能初步消化蛋白质,对食物蠕动和搅拌。

  12、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小肠内表面有皱襞和绒毛,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壁都很薄,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所以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重要器官。

  13、肝脏:分泌胆汁,无消化酶,但对脂肪有乳化作用,是最大的消化腺。

  14、食物的消化方式:物理性消化(牙齿的咀嚼,胃肠的蠕动)和化学性消化(食物在消化液的作用下分解,如淀粉、脂肪、蛋白质的消化)。

  15、化学性消化的场所:口腔(初步消化淀粉),胃(初步消化蛋白质),小肠(消化的主要场所,如淀粉、脂肪、蛋白质的消化)。

  16、食物的化学性消化:(1)淀粉 →麦芽糖→葡萄糖;(2)蛋白质→氨基酸;(3)脂肪→甘油+脂肪酸。

  17、胃:吸收部分水和酒精;小肠: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以及大部分水、无机盐和某些维生素。大部分甘油、脂肪酸被毛细淋巴管吸收外,其余都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大肠:吸收少量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

  18、小肠是食物消化、吸收主要场所。

  19、探究口腔内的化学性消化:(1)取两只试管标记为A和B;(2)各加入等量的面粉;(3)A中加入2毫升唾液,B中加入2毫升水,都放在37°水浴加热;(4)各加入等量的碘液;(5)现象:A中不变色,B中变蓝。(6)结论:口腔内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成麦芽糖(有甜味),即口腔内发生了化学性消化。

  20、酶: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一类有机物,也称生物催化剂。

  21、青少年应食用足够的糖类,适量的蛋白质,一定量的无机盐、维生素、纤维素。

  22、一日三餐,早餐、午餐、晚餐一天的热能比依次为30﹪、40﹪、30﹪。

  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知识点(三)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和能量供给

  1、血液:是一种结缔组织,由血浆和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 小板)组成。

  2、血浆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3、红细胞:圆饼状,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运输氧和一部分二氧化碳。

  4、白细胞:比红细胞大,数量较少,有细胞核,吞噬病菌,起防御保护作用。

  5、血小板:最小形状不规则,无细胞核,有促进止血、加血液凝固的作用。血液凝固后,血块周围出现的少量黄色透明的液体就是血清。

  6、柠檬酸钠是抗凝剂,能防止血液凝固。

  7、血液分层现象:上面部分是血浆,呈淡黄色;下面部分是红细胞,呈红色;上下两部分交界处,有一层很薄的白色的物质,是白细胞和血小板。

  8、血红蛋白特性:氧高的地方,易与氧结合。氧低的地方易与氧分离。

  9、动脉血指 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静脉血指含氧少、颜色暗红的血。

  10、贫血指血液里红细胞数量过少或血红蛋白的含量过少。

  11、如果人体内红细胞的数量或者血红蛋白的数量低于正常值时,可能患有贫血病。如果人

  体某部位发炎或者患白血病时,会引起白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可能出现炎症)。血小板

  数量过少,不能止血凝血。

  12、输血:输血时,不同血型的血液混合后可能发生凝集反应,使红细胞凝集成团,阻碍血液循环,甚至死亡,所以输血前要鉴定血型。

  13、输血原则:输同型血。只有在没有同型血且十分危急的情况下,才能输异型血,即O型

  血可以输感给各类血型的人(A型、B型、AB型、O型),AB型血的病人可接受任何血型

  的血液(如A型、B型、AB型、O型血)。

  14、人体有3种血管: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动脉出血在近心端包扎止血,静脉出血包扎

  在远心端。人体内能够出现脉搏现象的血管只有动脉。

  15、动脉:把血液从心脏运到全身各处的血管,大多在身体的较深部位,管壁较厚、弹性大、

  管内血流速度快。

  15、静脉:把血液从全身各处运到心脏的血管,有的分布较深、有的较浅,管壁较薄、弹性小、管内血流速度慢。

  16、毛细血管:连通小动脉与小静脉之间的血管,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管腔很细、管壁非常薄,只有一层细胞构成,管内血流速度最慢。所以它是血液和组织细胞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17、心脏:位于胸腔的中部偏左下方,是血液循环的动力。

  右心房 左心房

  右心室 左心室

  18、心脏有四个腔,分别是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只有同侧的心房和心室是相通的,同侧的心房和心室之间有瓣膜(房室瓣)存在,瓣膜的作用是防止血液倒流。

  19、判断心脏左右的依据:①上房下室,左右相反 ②心壁较厚的一侧为左

  半部分,较薄的一侧为右半部分。

  20、血液在三种血管内的流向:动→毛→静;血液在血管和心脏内的流向:

  室 →动→毛→静→房。

  21、血压 :血液在血管内向前流动时对动脉血管壁造成的侧压力。包括舒张压(8—12千帕)和收缩压(12—18.7千帕)。表示:收缩压∕舒张压。

  22、心率:心脏在单位时间(1分钟)跳动的次数。正常范围:60次/分—100次/分,成年人的平均值75次/分。

  23、脉搏:动脉随着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而搏动。

  24、体循环:血液由左心室→主动脉→全身的动脉→毛细血管网→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意义:血液通过毛细血管网与身体各部分的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把运来的氧气和养料供给细胞利用,同时把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运走。使鲜红色的动脉血变成了暗红色的静脉血。

  25、肺循环:血液由右心室→肺动脉→肺部的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意义:当血液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时,进行气体交换,血液排出二氧化碳而获得氧气。使暗红色的静脉血变成了鲜红色的动脉血。

  26、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道(鼻腔、咽、喉、呼吸道、气管、支气管)和肺。

  27、肺: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气体交换的场所。

  28、肺泡利于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特点:肺泡壁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每个肺泡的外面都缠绕着许多毛细血管。

  29、呼吸运动:人体胸廓有节律地扩大和缩小的运动,包括吸气过程和呼气过程。

  30、肺活量:尽力吸气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能反映肺的呼吸功能,正常值:成人大约是2500毫升—4000毫升。取最大值,不求平均值。

  31、体内气体交换过程包括:肺泡内的气体交换(使静脉血变为动脉血)与组织里的气体交换(使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32、实验:A、取甲乙两只大小相等的烧杯,加入等量的澄清石灰水。B、甲中通入呼出的气体,同时乙中通入空气。C、现象:甲中变浑浊,乙中几乎无变化。(4)结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大。

  33、测量体温的位置:腋窝(36.8)、口腔(37.2)、直肠(37.5),发热对人体既有利又有害,一定限度内的发热是身体抵抗疾病的生理性防御反应,但是体温过高或长期发热,会危及生命。

  看了“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知识点”的人还看了:

1.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苏教版

2.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知识点

3.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

4.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知识点

5.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复习提纲总结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