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什么是现代化 现代化
 

什么是现代化 现代化

发布时间:2018-12-28 04:44:09 影响了:

  2001年11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题为《西藏的现代化发展》白皮书,用恢宏的笔触勾画了西藏50年来现代化发展的历程,用大量不可辩驳的事实和最新统计数据说明,半个世纪以来,在中央政府和全国人民的支援下,经过西藏各族人民不懈努力,西藏在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西藏走向现代化,符合世界历史潮流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体现了西藏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西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愿望,西藏人民对现代化表示了极大的欢迎态度。以下的一组小故事描述了现代化给雪域高原带来的新风景――
  
   新生活与藏文新词汇
  尽管强巴从事翻译工作已经26年了,但他还要不时翻阅厚厚的藏汉词典。“日新月异的新名词,只有借助词典来翻译,”他说。
  
  强巴回忆说,1972年他到中央民族学院学习藏汉文翻译时,能买到一部藏汉对照词典简直是“如获至宝”。
  藏文具有1300多年的历史。1949年一位名叫格西・曲吉札巴的僧人学者,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在拉萨一贵族的资助下,出版了木刻版《藏文词典》。1957年,民族出版社用现代印刷再版了这部词典。然而这部局限于帮助阅读佛经和藏文古籍的工具书,远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
  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以后,伴随着藏民族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藏文词汇越来越丰富。藏汉族学者先后编著了《汉藏对照词汇》、《藏汉大辞典》、《藏汉英对照词典》等多种版本,其中1991年最新出版的综合性大型语文工具书――《汉藏对照词典》,共收录词汇8万余条,除常用藏文词语外,还收集了大量成语、谚语、名言警句以及各学科的词汇。过去藏文中从未涉及的化学元素新词术语也有了统一规范的表述方法。
  但新的词汇还在不断出现。当拖拉机、洗衣机、电视机第一次进入西藏时,翻译工作者将这些机器的原意翻成藏文,可农牧民的日常用语中习惯说汉语的“拖拉机”、“洗衣机”、“电视机”等。可是,对后来农村普遍使用的手扶拖拉机,藏族群众起了个漂亮的名字,叫“拖铸”,意思是“拖拉机的儿子”。
  
  随着社会生活的日新月异,藏语新词汇不断发展丰富,于是,词语的规范、标准化问题提上了日程。1997年,通过藏文编码标准化,藏文顺利进入电脑信息网络,实现了与国际间的网上交流。
  
  现在,藏语文正在迅速与现代化、信息化接轨。
  
  宗教信徒的新天地
  藏南桑耶寺喇嘛阿旺将一张张传统木刻版印刷而成的佛经纸条,系在氢气球上出售,成为信徒以及海内外游客抢手的“商品”。
  这是记者在藏传佛教“降神节”期间看到的情景。在现在的西藏,藏传佛教信徒心目中的“圣地”――寺庙已不知不觉地卷入了商潮,每逢宗教节日,这些地方几乎都成了香烟袅袅的“商海”。
  山南敏珠林寺投资一万多元开设了一个小卖部。身穿紫红色袈裟的售货员格桑说,一天的纯利润达到1600多元。这对于坐落在偏僻山区的寺庙来说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班禅主寺扎什伦布寺10多年前就办起了“刚坚公司”,其资金规模已达数千万元。桑耶寺也下设“营业部”,经营汽车运输、渡口等,增加收入。寺庙办企业,活佛当经理,喇嘛学外语当导游,在西藏已成为一种潮流。
  西藏信教群众对现代文明越来越自如与从容了。在信徒家中佛龛前,佛像与电视机同样摆在了重要的位置。供品除传统的酥油灯、圣水外,更多的是水果和鲜花。在农村,过去信徒家中粗糙的陶制酥油灯,已被工厂批量生产的铜、银酥油灯所代替。
  印刷制作的唐卡越来越受到信徒的青睐,手工织造的佛像唐卡,现在已成为少数人家的收藏品。
  在藏北那曲非常偏僻的一个寺庙中,记者听到了已故十世班禅大师洪亮的诵经声。两个年轻的喇嘛说,这种活佛诵经录音带,在每个集市上都能买到。
  在拉萨的大街小巷,经常遇见身穿紫红色袈裟的喇嘛,偶尔走进路边的鞋店、服装店,讨价还价一番。现在的寺庙喇嘛不仅看手表进经堂念经,有的还用手机与外界联系。
  后藏扎什伦布寺早在1966年就兴办了一家“喇嘛医院”。几位披着袈裟、外套白大褂的喇嘛,用藏、西医结合的方式,不但为本寺僧人看病,还为普通藏族群众提供医疗服务。
  现在,越来越多的藏族群众开始感受到了现代科学文明带来的好处。从“不杀生”到药物拌种防虫害、增产粮食,从请“冰雹喇嘛”念咒经防止天灾到运用炮弹驱散冰雹,他们普遍接受并广泛运用了农业科学技术。
  
  “富贵病”与改善饮食结构
  对于身高只有1.56米的措姆来说,73公斤的体重让她系鞋带都要请人帮忙,爬到在4层楼上的家是她一天中最艰巨的任务。
  措姆说,以前觉得肥胖是好事,可以显示家里富裕,没想到胖了有这么多麻烦。措姆现在吃减肥药,早晨还到附近的龙王潭公园锻炼,那里有许多像她一样的胖子。
  肥胖不仅给像措姆这样的人带来许多不便,更主要的是引起了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去年全国“高血压日”的一项调查表明,西藏由于肥胖引起的心血管病患病率高达16%,居全国之首。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心血管科专家岑维浚说,过多地摄入肉类食品是造成西藏人肥胖的原因。
  统计显示,去年西藏肉奶产量分别达到近15万吨和20多万吨,人均占有肉类57公斤、奶类78公斤,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人均肉类占有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岑维浚警告说,现代的西藏人必须坚持合理的饮食结构和适当的运动,以抵御越来越多的“富贵病”。
  其实在西藏已经开始兴起了减肥“热”。位于布达拉宫广场西侧的拉萨市文化宫健身中心在1998年7月开设了健美运动课程。“当时有上百人报名,一个班根本满足不了需要。”文化宫专程从内地请来的健美老师刘琴介绍说。
  偏爱吃肉的西藏人开始讲究饮食结构的调整。过去拉萨藏族居民有句口头语:“我不吃草”,意思是不吃蔬菜,要吃肉。然而现在,更多的拉萨人喜欢上了吃蔬菜。统计资料显示,去年,仅有13万常住人口的拉萨市,蔬菜种植面积已达2000多公顷,生产各类蔬菜6600万公斤。同时,还有大量从成都等地贩运来的当地不能生产的各种细菜。
  西藏人也开始定期到医院了解更多的卫生保健知识,对于长期食用牛羊肉、酥油等高脂食物会引起心血管疾病有了更多的认识,逐步开始食用鱼类等低脂肪高蛋白饮食。讲究科学饮食已经从城镇波及到了广大牧区。就连千百年来以牛羊肉为主食的藏北牧区,蔬菜和水果也越来越受到牧民的青睐。在那曲镇农贸市场,出售蔬菜和水果的摊位开始超过牛羊肉的摊位。
  西藏统计局的最新统计表明,西藏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中,肉类为557元,蔬菜类为301元,奶制品类为275元,干鲜瓜果类为169元。岑维浚说,西藏人还要继续改善饮食结构。
  
  从生存型向舒适型的转变
  林周县曲果乡农民扎西旺布,秋收大忙后,举行了热闹的新楼房落成搬迁仪式,前来道喜的邻居们将一条条洁白的哈达挂在了新房大门、柱子上表示祝贺。
  虽然原来的平房也够住,但新楼房却更舒适、更气派。走进扎西旺布家的大院,一辆大型客车、一台50马力拖拉机摆放在院角,从装满粮食、羊毛以及其他杂物的底楼上到二楼,雕梁画柱的房屋一间套着一间。“过去领主的庄园也不过如此,”扎西旺布风趣地说:“而且那时庄园里还没有汽车、拖拉机呢!”
  出身于农奴的扎西旺布,1959年民主改革时,和其他农奴一样分得了过去领主租给他们的房子。他说:“虽然当时一家5口人挤在一间破旧不堪的土房里,但那毕竟是属于自己的房子。”80年代初,西藏实行“土地归户使用,长期不变;牲畜私有私养,长期不变”的特殊政策以后,他家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起来,盖了几间平房。前年他又产生了盖楼房的想法。
  统计表明:2000年西藏农村平均每人住房面积为31.6平方米,而同年全国的这项数字为24.8平方米。
  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西藏自治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12.9%,高于全国水平。到2000年,西藏全区各族人民已基本摆脱贫困,实现温饱,部分群众生活达到了小康水平。冰箱、彩电、洗衣机、摩托车等消费品,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富裕起来的农牧民的住房正从生存型向舒适性转变。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西藏的农户至少翻修、新盖了两次住房,目前时兴的是盖楼房。日喀则、白朗、江孜一带西藏主要粮食产区农民,已基本实现了住房楼房化。
  
  报纸引导新观念
   “要闻、报网新闻、财经、汽车广场、证券咨询、时尚家居、国际新闻、国内新闻、体育新闻、文娱新闻,还有这么多的广告,没想到西藏报纸的信息涵盖量这么大,有这么多的商户、公司登广告,这在以前可是不可思议的。”刚从外地探亲回来的藏族小伙子扎西丹巴手拿一份当日的《拉萨晚报》,津津乐道。
  离开家乡几年的扎西,对家乡近年来的变化知道的甚少。他很疑惑地说:“晚报开辟证券咨询专栏,难道西藏现在也有了上市公司,西藏人也知道怎么炒股了!我还以为西藏人只懂得用钱买首饰‘贴’在身上,不懂得用钱赚钱。”
  1994年1月,西藏第一家证券营业部――西藏信托投资公司拉萨证券营业部成立了,100多位藏汉族群众成为西藏第一批股民。拉萨证券营业部的统计数字表明,到去年5月份,在营业部开户的股民已经达到1.5万多人,其中一半是藏族。1996年起,股民参股资金额逐年提高,现在,股民参股资金万元以上的居多,也有百万元的大户。
  50年前,没有一家现代意义上的工业企业。随着和平解放,随着社会的发展,西藏现代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蓬勃发展。1995年“西藏明珠”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随后西藏企业不断进军沪、深两市,时至今日西藏8家上市公司的总资产达37.29亿元,共在证券市场募集资金19.84亿元。
  藏族股民次旺对记者说:“晚报开辟‘证券专栏’对我们股民来说是件好事。有时错过了电视上的股市行情,就可以买份晚报了解当日各上市公司的行情。”他买股份也“交过不少学费”,但是他说他喜欢炒股。
  《拉萨晚报》的负责人刘斌告诉记者,“现在,西藏的企业、商场等的广告意识非常的强。虽然广告商没有自己的产品,但是他们为了提高公司的知名度、信誉度,不惜花费做广告。”《西藏商报》负责人告诉记者,商报每年的广告收入将近100万元左右。
  家住娘热路的藏族老阿妈桑姆,看到今年1月7日的《拉萨晚报》上登有西藏举行首届年货会的广告,高兴地说:“今年买年货,不用到处逛商场了。而且由政府统一组织年货交易会,就不用担心买到假冒食品了。”老大娘还说:“我大儿子去年年底买了一套房子,现在还没装修,没添置家具,我老太太又不懂这些,恰好《晚报》上有‘时尚家居’专栏,我要给儿子拿回去让他看看,没准还真能帮上忙。”
  2001年,西藏国内生产总值预计达到137.86亿元,比去年增长12.2%。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需要及时、准确的经济信息。晚报和商报开辟的财经新闻专栏给在商海中拼杀的西藏人每天提供可口的经济信息餐。
  去年西藏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近达到了7090元,比1990年增长4.34倍。人们在不断改善物质生活的同时,精神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地扩大。 1956年4月22日,西藏第一份报纸――《西藏日报》创刊。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西藏日报》已经拥有藏、汉文两张大报。汉文报每年5月1日至10月31日为每周48个版,11月1日至次年4月30日为每周36个版。
  报纸版面的不断增多,不仅给广大的读者提供更多的信息,同时,版面的增多也反映了西藏人观念正在转变。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