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音乐教学应体现音乐性|怎样从绘本教学体现音乐
 

音乐教学应体现音乐性|怎样从绘本教学体现音乐

发布时间:2019-06-19 04:06:59 影响了:

  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天天面对的是学校这个具体场景中活生生的课堂情境,而且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远远超过了理论的预想。在课改实践中,我们虽然都听过各类公开课和培训,但我个人的感受是:“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始终还没有成为完整的一体,我个人也深受困惑。于是,我想,如果能从全国各地优秀音乐教师设计的教学案例中“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也不失为一种有效地教学研究方法。结合“拿来主义”用于自己的课堂实践,并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反思、校正,那么久而久之就会转化为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全国一些知名的音乐教学名师,他们独具个性的教学智慧和名师级教学风范是课改实践中广大音乐教师学习的榜样。他们的音乐课没有花哨多余的修饰、拓展、综合等等,很朴实、实在,都紧紧围绕“音乐”这根线索来展开、深入。“音乐性”在他们的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笔者试就音乐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评论和反思。
  一、学科综合误区实例分析
  实例:一节音乐欣赏公开课《四渡赤水出奇兵》上课伊始,教师宣布了课题,进而检查了学生是否在课前查阅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相关资料,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于是,红军长征的路线、战略部署、胜败原因以及当时国内革命战争状况等,均成了这节课讨论的议题,几乎占去了课堂很大一部分的时间,接着看一遍影视片段,朗读一下歌词,再听一遍全曲,下课的铃声就响了。教师还给学生留了写听后感的作业。
  反思:学生根本没怎么听,怎么可能写出真正意义上的听后感?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的主要是音乐以外的其他人文科学内容,音乐欣赏犹如蜻蜓点水一掠而过。
  从表面上看,音乐课倒是越来越活跃了,教师情绪饱满,学生兴趣盎然,学生在音乐课上又吟诗、又表演、又讲故事……可是,一堂课下来,什么都有了,但唯独“音乐”却没有了,音乐教学内容成了点缀和陪衬,这有悖于音乐教育的属性。这不仅使音乐体淹没在喧宾夺主、华而不实的拓展中,曲解了音乐课的学科性质,严重削弱了音乐课程的基本价值,长此以往甚至使音乐学科失去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的意义。
  二、研究音乐学习认知规律,探究科学的教学方式
  从认知规律上看音乐思维的形成,首先要对音乐作品本身有一个从表象到本质的理解。音乐形象是通过各种音乐要素形成的。那么,我们不妨就从“声音”中的各种要素入手,通过速度、力度、音色、调式等的变化来分析音乐实质,把握音乐内涵,领会音乐情感,不能仅仅靠语言和逻辑的表达来诠释音乐。这就像视觉艺术(如美术)的教育必须交给那些善于用视觉或空间的方式思维的人,通过他们的眼睛来进行是一个道理。可以这么说,运用音乐思维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才是最适合音乐教学的方式。
  如:聆听莫扎特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必须对其中的一些音乐主题有所感受和体验。可让学生跟随我们用各种力度敲击下面的节奏:
  于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体态律动,感受体验这条节奏在各种力度下所表现出来的不同音乐情绪。然后,我们在这条节奏上加进旋律:
  学生在演唱过程中,感受到旋律所表出来的美感和情绪。此后,再在这条旋律中的几个音前加上短倚音:
  学生可以在演唱中感受到一种现代音乐的风格特征。最后,又将这条旋律中的短倚音换上长倚音:
  学生在演唱中又可以感受到一种维也纳古典音乐的风格特征。这一切,是通过学生的艺术实践,是通过学生的感受、体验、表现、理解、判断—也就是教师用音乐思维的方式引导学生也用音乐思维方式来学习音乐的。所以说,音乐的节奏、旋律、力度、速度、句法等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内涵只有在艺术实践中才能获得直接经验,才能真正体验得清楚,用单纯语言的方式讲述的方式是很难解释清楚的,更是难以让学生真正理解音乐的美到底在哪里。
  三、音乐知识和概念的讲解不要与音乐脱节
  美国高校的音乐教材《音乐的体验》一书中提到,指导学生学习知识要直指音乐本身。新课程将知识和技能列为三维目标之一,专家和许多一线老师都呼吁知识的重要性。这些知识是将来学生独立学习音乐的基础,但并不意味着知识概念的讲解可以向高校的理论课一样,我们一定要注意到不同学龄段的学生的认知程度是不一样,(不可忽略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要不断探究的是如何把知识的学习放在丰富、生动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来渗透。
  如 :回旋曲式 —《卡门序曲》过程如下:
  导入部分教师用指挥手势引导学生演唱:“大海啊大海,是我生活的地方,海风吹海浪涌,随我漂流四方”。
  教学过程:(1)师:这首《大海啊故乡》第二段的旋律,表达了歌曲中的“我”对故乡对大海的眷恋之情,请学生边唱边想象自己仿佛来到了大海边…...
  (2)师:示意学生停止演唱:“嘘!当你赤脚漫步海滩时,你能感受什么呢”?
  (3)生:沙滩上的细沙、贝壳,海水一浪接着一浪……
  (4)老师任选学生想象之一:如海浪声,请学生模仿表演。
  (5)老师示意——“海浪声逐渐平息下来,让我们再唱起大海的歌”。
  (6)老师指挥学生演唱《大海啊故乡》片段。
  (7)老师示意学生歌声停止:“这时海面起风了……
  (8)请学生模仿表演海风声。
  (9)老师示意:“风声逐渐平息下来,让我们再次唱起大海
  的歌”。
  此课例片段在指导学生学习回旋曲知识时,创编了一个类似情景剧式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参与体验中愉快而迅速地了解了回旋曲曲式结构常用的基本特征,即“主部→插部1 →主部→插
  部2 →主部”,从而为《卡门序曲》曲式结构学习做好了铺垫。
  四、音乐课如何开展有效的即兴创编活动
  音乐课标提出: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音乐创造因其强烈而清晰的个性特征而充满魅力。在音乐课中,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创造,是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创造,是音乐课程的重要教育领域,是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的有效途径。因此,依据音乐内容进行即兴创编,就是为了加深对某项音乐内容的理解而采取的有效教学方法。《音乐课程标准》在内容这样阐述:“音乐创造包括两类学习内容,其一是与音乐有关的发掘学生恰能的即兴创造活动;其二是运用音乐材料创造音乐。”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并将其对外化为即兴的创造性表现。比如学会一首新歌后的即兴表演,听歌(乐)曲时的身体律动,随乐编演舞蹈,欣赏乐曲后,用文字语言或美术形式表达感受,以及即兴创作或表演自己临时创作的音乐或动作等等。
  即兴创编应联系情感体验。如:学唱歌曲《走进西藏》之后,教师要求各组学生为歌曲展开创编活动。在表演中,出现较为混乱的场面。一名学生扮演孔繁森,因病去世。组内学生扮演群众“痛哭不止”。其他几组学生则大笑旁观,课堂气氛颇为尴尬。
  此案例中,歌曲《走进西藏》是电视剧《孔繁森》中的主题歌。歌曲并没有直接歌颂孔繁森的只言片语,却用含蓄的话语、深沉的情绪以及悠远的旋律,歌颂了孔繁森的献身精神,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表现歌曲。如演唱时适当穿插一些简洁的藏族舞蹈动作,可使学生加深对音乐风格的体验。然后该案例在学生缺乏音乐体验的情况下进行创编,不仅使创编活动显得盲目,更使音乐的本质在不知不觉中被淡化甚至淡忘了。案例(1)中的创编,学生的游戏化表演使音乐的美感荡然无存,即使课堂气氛再活跃,又有何意义呢?教师的设计没有以挖掘歌曲所表达的深情情绪为基础,因此学生只知表面而不知其实质所在.教师也没有在欣赏之前为音乐学习营造一种沉重压抑的心理环境,反而运用律动,把简单的步伐和节奏结合起来,学生既没有与乐曲相吻合的情绪准备,又得到了肢体伸展的机会,这样的心理环境的调控手段使课堂顾此失彼,让欢乐轻松的气氛背道而驰,反而失去了本来靠静静聆听还能得到的那一丝对乐曲的原始感悟。
  音乐教师自身对音乐的关注程度,决定了许多教师在备课时的关注点,有些教师最关心的是怎样上课有新意,怎样参与能活跃气氛,而只有较少的教师去反复聆听音乐、去认真考虑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怎么制定,在公开课中更多关注的又是教学手段、形式等。有许多教师更愿意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制作精美的课件上,似乎课件可以展示一切,更有许多教师自身对音乐的理解是浮光掠影,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样样以教参为准。试想,像这种心中没有音乐,自身对音乐感悟理解不多的教师,在课堂上又如何能做到让音乐感动学生呢?那我们的音乐课又怎么体现以“音乐性和以音乐为本”呢?
  音乐教师首先必须是一名音乐忠实的倾听者和爱乐者,然后在音乐教学中还要善于从学生的视角来透视和探究音乐课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这样才能找到教与学的契合点。
  (福州则徐中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