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浅谈初中文言文阅读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浅谈初中文言文阅读

发布时间:2019-07-07 03:56:10 影响了: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新课改已在全国各地风风火火开展,现正大力倡导创新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为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首先端正态度,对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意义有深刻的认识。
  文言课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起着传承文明的作用,文言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走进课堂你会发现,学生对文言文的抵触情绪很大。很多教师也反映文言文难教,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躁却是费力不讨好。为应付考试,文言课便成了字、词、句的翻译课。教师独霸课堂,忙于讲解、板书,学生则忙于抄抄写写、背诵,教学过程机械、死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仅有的一点兴趣消失殆尽,文言课逐渐沦为语文教学中的“鸡肋”。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教师做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方法,把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本文试图从激发兴趣、强化诵读、重视积累、教会方法、鼓励质疑和重视课外阅读等六个方面谈谈笔者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积累足够的文言文知识。怎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呢?我们可以通过同学们看过的影视剧《水浒传》《西游记》等等,激发他们读原著的热情,尤其从激发他们读浅易白话小说开始,逐步扩大阅读范围(这需要教师组织学生加强课外阅读并且组织学生到学校阅览室进行有目的的阅读),再学习一些较为简短易懂的文言短篇,如《论语》《孟子》中的一些小短文,再学习《岳阳楼记》《出师表》之类较长的美文,让学生在不断学习中感悟文言文的美,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文言文的词汇,把学习文言文变为学生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的行动。
  例如,教《扁鹊见蔡桓公》时,就可以先在黑板上写上“病入膏肓”“讳疾忌医”、“防微杜渐”三个成语,接着,让学生,明含义,组织学生讨论:谁“病入膏肓”?为什么“病入膏肓”?怎样防止?三个成语串连整篇课文的情节,必能极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强化诵读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就道出了“读书”的真谛。读准了、读多了,往往就会把握文言文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就会进入一个广阔深邃的精神世界,自己的思想就会逐步走向丰盈和深刻。
  在我国古代,读书学文就非常注重熟读与背诵。学习写诗填词,除了要熟悉诗句的一些格律以外,重要条件之一就是要诵读大量诗词佳作,并且其中有些要熟读成用。文言文与我们相隔年代较为久远,学生对于文言文的语言习惯很不熟悉,这就使学生理解文言文有一定的困难。要指导学生学好文言文,必须指导学生积累大量的语言感性材料。没有必要的语言积累,学生就无法真正地领悟课文内容和语文知识,而要进行语言积累,朗读和背诵是十分有效的途径。在朗读和背诵中,学生还会深刻感受到文章的形式美和语言美。如朗读《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时,文章中那些整齐的格式、优美的语言、明快的节奏和高远的立意,一定会使读者陶醉,而文章中的这种美唯有读出来才会有深切的感受。
  再如教学《出师表》一课,文中大多为对称短句,且长短句结合,读来朗朗上口,其结构亦条理分明,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在教学中,笔者让小组分读前五段,再由自己范读后四段。当笔者用恳切的语气、语重心长的口吻进行朗读时,教室里静寂无声,当朗读到末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时,笔者的声音低缓,表情沉重,而全体学生亦久久沉浸其中,无不为诸葛亮忧国忧民之心所感动。诵读可以说是一种思想熏陶,一种精神享受,一种情操感染,它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教育。如果有条件能配上恰当的音乐,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重视积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光学不积累,能力如何提高?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把学过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文的一些特殊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的用法进行归类总结,逐渐使知识系统化,并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让学生养成摘录的习惯,把一些名句、重点句做成卡片的形式,加强记忆,学以致用。
  能力的提高还有赖于迁移的训练。迁移时注意选择一些与课文难度相当的,内容联系紧密的,主题相近(相反)的文言文。如笔者在教学《送东阳马生序》时,以《王冕求学》做为迁移材料,进行比较学习,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刻苦求学的重要性。既巩固了文言知识,同时又把知识转化为能力——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实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目标。
  四、教会方法
  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传统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教师逐字逐句地翻译,对号入座,学生一字不漏地记下,使文言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根本谈不上语感、意境,导致原文与译文的分离,其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诸如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等。笔者认为,最基本的方法是弄通大意,规范语言。要求学生看懂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还有不懂的地方,由教师答疑点拨。在此基础上,用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引导学生增补、调配,达到疏通课文的目的。所以,文言文翻译大致分三步走:首先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词序;最后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要求,做出增补。至于文言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等,保留就可以了。
  五、鼓励质疑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些话告诉我们: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学习中发现问题,领悟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互相探讨,让学生大胆的提出疑问,展开讨论,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无意中发现蕴藏其中的“真金”。学生的质疑问难的精神一旦被肯定,他们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
  六、重视课外阅读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要对文言世界有更清楚的认识,仅仅靠课堂教学是不行的,还要重视课外对文言文的学习,那么在课堂上教师何不多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去翱翔在想象所开启的另一番天空呢。如《小石潭记》中的“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这句话描绘了一幅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动的画面,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石潭的四周。学生展开这样的想像,定然会心旷神怡,其乐无穷,完全比让学生死记硬背翻译更受他们欢迎和有兴趣。王维的《山居秋暝》这篇文章,在学内容前我就告诉学生用画画来表现这篇文章,让他们先根据诗句内容想象画面。于是学生就兴致勃勃地去了解诗句内容,去讨论画面的层次安排等等。这样不仅使学生在学习中培养了学习兴趣,还使他们学与思得以结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让知识借助想象力,得到超凡能力的升华,甚至得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做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大量阅读一些优秀的文言作品,还要系统掌握古代汉语中的一些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字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很好地驾驭教材,给学生讲好教材,成为学生得力的引导者。如此,学生才会深深认同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爱上文言文的学习。只要我们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的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在新课程改革中,在文言文有效教学方面迈出坚定的步伐。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