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生理学考试重点解析(一) 生理学的考试重点
 

生理学考试重点解析(一) 生理学的考试重点

发布时间:2019-07-31 09:57:29 影响了:

第一章 绪论

名词解释:

内环境 internal environment 细胞在体内直接接触和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稳态 homeostasis 内环境理化性质在一定范围内变动但又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思考题:

⑴人体生理功能三大调节方式?各有何特点?

1.神经调节 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生物体各组织、器官、系统所进行的调节。特点是准确、迅速、持续时间短暂。

2、体液调节 体内产生的一些化学物质(激素、代谢产物)通过体液途径(血液、组织液、淋巴液)对机体某些系统、器官、组织或细胞的功能起到调节作用。特点是作用缓慢、持久而弥散。

3.自身调节 组织和细胞在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的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特点是调节幅度小。

⑵简述负反馈及其生理意义

答:负反馈是指反馈信息的作用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其意义是使机体功能活动及内环境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

第二章 细胞

名词解释:

单纯扩散 simple diffusion 是一种简单的穿越质膜的物理扩散,没有生物学转运机制参与

原发性主动转运 primary active transport 是指离子泵利用分解ATP产生的能量将离子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膜转运的过程

继发性主动转运 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 是指驱动力并不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是来

自原发性主动转运所形成的离子浓度梯度而进行的物质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方式

兴奋性 excitability 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静息电位 resting potential 细胞在未受刺激时(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壁的电位

动作电位 action potential 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如果细胞受到一个适当的刺激,其膜电位会发

生迅速的一过性的波动,这种电位的波动被称为动作电位

阈电位 threshold mempane potential 能引起细胞膜中的通道突然大量开放并引发动作电位

的临界膜电位

思考题:

1.试述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方式及特点。

细胞膜对物质转运形式有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和人胞、出胞。从能量的角度来看,单纯扩散与易化扩散时,物质是顺电—化学梯度通过细胞膜的,不耗能,属于被动转运。主动转运是指

物质逆电化学梯度通过细胞膜的耗能的转运过程。这里,电—化学梯度包括电学梯度(电位差)和化学梯度(浓度差)两层含义。

2.细胞的电活动: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定义与机制

1)静息电位的原理

在安静状态下,细胞内外离子的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细胞生物电活动的基础。在细胞外液中Na+、Cl—、Ca2+浓度要比细胞内液要高,细胞内液中

K+、磷酸盐离子浓度比细胞外液要高,这主要是由于质膜对各种物质的选择性通透性和主动转运儿形成和维持的。此外,安静时细胞膜对K+有较大的通透性,对Na+、Cl—、Ca2+也有一定的通透性,而对其他离子的通透性基地,故K+能以易化扩散的形式顺浓度梯度移向膜外,而其他离子不能或很少移动。于是随着K+的移出,就会出现膜内变负而膜外正的状态,即静息电位。可见,静息电位主要是由K+外流形成的,接近于K+外流的平衡电位。影响因素有:细胞外K+浓度的改变;膜对K+和Na+的相对通透性;钠-钾泵活动的水平。

2)动作电位产生的原理

(1)锋电位的上升支:细胞受刺激时,膜对Na+的通透性突然增大,由于细胞膜外高Na+,且膜内静息电位时原已维持着的负电位也对Na+内流有着吸引作用--Na+迅速内流—先是造成膜内负电位的迅速消失,但由于膜外Na+的较高浓度势能,Na+继续内移,出现超射。故锋电位的上升支是Na+快速内流造成的。动力是顺电-化学梯度;天津市膜对Na+电导的迅速增大,接近于Na+的平衡电位。 (2)锋电位的下降支:由于Na+通道激活后迅速失活,Na+电导减少;同时膜结构中电压门控性K+通道开放,K+电导增大;在膜内电-化学梯度的作用下,K+迅速外流。故锋电位的下降支是K+的外流所致。

(3)后电位:负后电位一般认为是在复极时迅速外流的K+蓄积在膜外侧附近,暂时阻碍了K+的外流所致。正后电位一般认为是生电性钠泵作用的结果。

3.简述钠-钾泵的生理意义。

①钠泵活动造成的细胞内高K+为胞质内许多代谢反应所必需;②钠泵活动能维持胞内渗透压和细胞容积的相对稳定;③建立Na+的跨膜浓度梯度,为继发性主动转运的物质提供势能贮备;④由钠泵活动形成的跨膜离子浓度梯度也是细胞发生电活动的前提条件;⑤钠泵活动是生电性的,可直接影响膜电位,使膜内电位的负值增大。

4.动作电位和局部反应的区别。

1、局部反应及其产生机制

阈下刺激不引起细胞或组织产生动作电位,但它可以引起受刺激的膜局部出现一个较小的膜的去极化反应,称为局部反应或局部兴奋。局部反应产生的原理,亦是由于Na十内流所致,只是在阈下刺激时,Na十通道开放数目少,Na十内流少,因而不能引起

真正的兴奋或动作电位。

2、局部反应和动作电位的区别:

5.细胞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

l 绝对不应期的存在的意义:绝对不应期的持续时间相当于前次兴奋所产生动作电位主要部分的持续时间,绝对不应期的长短决定了两次兴奋间的最小时间间隔。细胞在单位时间内所能兴奋的次数,亦即它能产生动作电位的次数总不会超过绝对不应期所占时间的倒数。

6.兴奋-收缩耦联概念及基本过程

1)概念:将肌细胞的电兴奋和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2)基本过程:①电兴奋沿肌膜和T管膜传播,同时寂寞肌膜和T管膜上的L型钙通道。

②激活的L型钙通道通过变构作用(在骨骼肌)

或内流的Ca2+(在心肌)激活连接肌质网(JSR)膜上的钙释放通道(RYR),RYR的激活使JSR内的Ca2+释放入细胞质;

③胞质内的Ca2+的浓度升高引发肌肉萎缩。

④细胞质内Ca2+的浓度升高的同时,激活纵行肌质网(LSR)膜上的钙泵,回收胞质内的Ca2+

入肌质网,肌肉舒张,其中,Ca2+在兴奋-收缩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7.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及特点

当动作电位沿着神经纤维传至神经末梢时,引起接头前膜电压门控性Ca2+通道的开放--Ca2+在电化学驱动力作用内流进入轴突末梢—末梢内Ca2+的浓度增加--Ca2+触发囊泡向前膜靠近、融合、破裂、释放递质Ach--Ach通过接头间隙扩散到接头后膜(终板膜)并与后膜上的Ach受阳离子通道上的两个α-亚单位结合—终板膜对Na+、K+的通透性增高-- Na+内流(为主)和K+的外流—后膜去极化,称为终板电位(EPP)--终板电位是局部电位可以总和—临近肌细胞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而产生动作电位。Ach发挥作用后被接头间隙中的胆碱酯酶分解失活。

特点:1、单向传递 2、时间延搁 3、一对一关系 4、易受环境因素和药物的影响。

第三章 血液

名词解释:

红细胞沉降率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

血型 blood group 是指红细胞外表面特异性抗原的类型,其实质是糖蛋白和糖脂 血细胞比容 hematocrit 血液凝固 blood group 生理性止血 交叉配血

思考题:

1.血浆渗透压的生理意义

血浆晶体渗透压能调节细胞内外水平衡,维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和膜的完整;血浆胶体渗透压调节血管内外水的分布、维持血容量。

2.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3.RBC的生成所需要的物质及主要的调节物质

4.生理性止血的过程

5.血液凝固过程三个基本步骤

①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Xa、Ca2+、V、PF3); ②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

③纤维蛋白原降解为纤维蛋白6.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异同

7.ABO血型分型依据及抗原抗体的分布

ABO血型系统有两种凝集原(抗原),即A凝集原和B凝集原,均存在于不同人的红细胞膜的表面。根据红细胞膜上含有凝集原的种类及有无,将人类的血型分为四型:含有A凝集原的为A型,含有B凝集原的为B型,含有A和B两种凝集原的为AB型,不含A凝集原也不含B凝集原的为O型。人的血浆中天然存在两种相应的凝集素(抗体),即抗A凝集素与抗B凝集素。相对应的凝集原与凝集素相遇会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因此它们不能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人的红细胞和血浆中。 凝集原与凝集素分布情况如下表:

8.输血原则(包括交叉配血实验)

鉴定ABO血型系统的临床意义与输血原则 对应的凝集原与凝集素(如A凝集原与抗A凝集素、B凝集原与抗B凝集素)相遇时,红细胞会发生凝集反应,最终红细胞溶血,这是一种会危及生命的输血反应,应当避免。因此,临床上采用同型输血是首选的输血原则,因为同型血液不存在对应的凝集原和凝集素相遇的机会。若在无法得到同型血液的特殊情况下,不同血型的互相输血,则要遵守一个原则:供血者红细胞不被受血者血清凝集,而且输血量要少,速度要慢。根据这一原则,O型血红细胞只能少量的输给其他ABO血型者。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