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贵州省)2020年湄潭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贵州省)2020年湄潭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发布时间:2020-02-27 10:44:03 影响了:

  政府工作报告

  ——2020年1月11日在湄潭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县人民政府县长李勰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9年政府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严峻形势。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和帮助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守发展和生态底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突出打好三大攻坚战〔1〕,奋力推进“三新一全”〔2〕战略,全面小康步伐扎实稳健。

  一年来,湄潭经济平稳增长!

  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2.35亿元,增长10.3%;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6:26.2:47.8;规模工业增加值25.2亿元,增长13%;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10.72亿元、4.72亿元,增长0.7%、-1.54%;一般预算支出30.99亿元,降低4.1%;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04.36亿元,增长3.7%;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78亿元,增长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4931元、14906元,增长9%、10%;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168亿元、185亿元。全面小康实现程度97%以上。

  一年来,湄潭美誉度大幅提升!

  成功承办全国扶贫经验交流示范基地观摩会、全国贫困地区健康促进三年攻坚行动专题新闻发布会;省第11届茶博会、2019“穿越茶海”马拉松赛、2019“多彩贵州”自行车联赛等活动赛事。中国人民大学首届校友论坛在湄潭成功举办,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工作站落户湄潭。连续5年保持全国茶叶百强县第二名,荣获“2019中国茶旅融合十强示范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湄潭翠芽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乡村振兴茶产业补短板项目获国家开发银行支持,单笔支持县域额度创贵州新高。湄潭“乡村振兴探索与实践”走进农业农村部“四季大讲堂”;湄潭作为农村改革创新领头人代表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典“希望田野”彩车。

  一年来,我们集中精力抓了以下工作:

  一、千方百计打好三大攻坚战,经济社会形势稳中向好

  千方百计防范化解债务风险。严守债务风险底线,以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为主线,认真落实政府债务管理“七严禁”〔3〕。充分挖掘收入潜力,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不断壮大可偿债财力;从紧控制一般性财政、“三公”经费支出。充分利用乡村振兴战略、桃花江健康旅游示范基地、两权抵押、农村综合改革等政策机遇,创新开展融资工作,与国开行、农发行等金融机构合作成效明显。通过国有资产证券化、政府投资资产化、新增投资项目化,总计融资18.69亿元;采取积极向上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国有资产处置、协商银行展期、新旧项目置换、盘活存量资产等措施化解债务19亿元。千方百计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打好产业扶贫硬仗。紧扣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4〕,践行“五步工作法”〔5〕,聚焦29个500亩以上坝区,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坚持发展生态家禽养殖、中药材、蔬菜等“短、平、快”产业,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打好基础设施建设硬仗。着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促进城乡互联互通。实施交通建设项目32个,完成投资1.1亿元;探索近郊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革,实现县城周边10公里范围内农村公交线路全覆盖,20公里范围内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运行率达60%。持续推进3个在建骨干水源工程收尾工作,实施镇级集中式人饮工程7个,完成投资4000万元,实现安全饮水全覆盖。打好易地扶贫搬迁硬仗。全面完成“十三五”期间3779户15143人易地扶贫搬迁入住,不断完善后续扶持“五大体系”〔6〕;全面完成2017年已搬迁群众的旧房拆除和复垦复绿。东西部扶贫协作成效显现,援建项目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睦邻中心建设成效突出。打好“三保障”硬仗。持续抓好“控辍保学”〔7〕工作,全面落实教育扶贫资助政策,资助学生28105人4058.5万元。贫困人口大病集中救治和“先诊疗后付费”全面落实,家庭医生签约、基本医疗保障资助全覆盖,贫困人口参合率达100%。全面完成农村住房保障查缺补漏,顺利通过全市农村危房改造及住房保障四个100%整县验收。专项治理落地见效。压紧压实“五个专项治理”〔8〕及各类整改问题责任,拉网式排查发现问题290个,全部整改完成。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围绕“两不愁,三保障”〔9〕总体目标,全面补齐短板,实现2565户6369人未脱贫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为零。千方百计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全面推行河长制,坚决打好“蓝天保卫”“碧水保卫”“净土保卫”“固废治理”“乡村环境整治”“生态环境修复”等关键战役,依法严格执法,铁腕治污,坚守生态底线。编制完成《湄潭县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湄潭县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规划》《声功能区规划》,划定生态红线。办理完成中央省委生态环保督察“回头看”交办信访投诉案件。清理县域高速公路两旁已征收土地1000余亩并完成生态修复。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和地表水水质达标率100%,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100%,空气质量优良率96.6%,森林覆盖率达65.47%。

  二、加力提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实体经济稳步提升

  “一区四园”〔10〕平稳发展。坚持“一区四园”工业主战场不动摇,园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承载能力不断提高,发展态势趋向良好。新增规模工业企业3家,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85亿元。江葛水泥公司年产160万吨,产值4.2亿元;湄窖酒业公司产值1.06亿元,同比增长122.3%。“双千”工程〔11〕成效明显。实施“千企引进”工程,建立招商项目链长负责制,引进落地中药饮片生产加工、精制茶叶生产、南方合众玻璃建设、川渝康养服务中心等项目64个,投资82.32亿元。实施“千企改造”项目15个,投资3.7亿元;服务指导企业申报项目27个,争取资金2520万元;野谷草黔北优质辣椒加工、宫廷香米业水碾子米加工、贵州统之源年产1500吨清洁生产线等技改项目全面完成。企业瓶颈制约有效突破。企业减负成效显著,减免税费2.71亿元;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12.4亿元,偿还账款8.2亿元。企业“三边工程”遗留问题逐步化解,办理企业不动产登记手续34家、完成登记手续9家;扎实开展服务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双服务”专项行动,建立工业企业问题台账87家,解决企业问题60余件;协调帮助企业贷款3.58亿元。

  三、双向发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

  特色小城镇建设功能提升。充分挖掘城镇传统、城镇元素、城镇符号等核心要素,“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的特色小城镇魅力彰显。实施13个小城镇“8+N”〔12〕项目429个,完成投资3.98亿元;实施18个小集镇“6+N”〔13〕项目280个,完成投资5500万元;实施1820户棚改工程,完成投资3亿元。城乡规划建设成效明显。全面启动全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一图一表一说明”〔14〕推进村庄规划管理改革经验获省政府肯定,并在农业农村部大讲堂交流。“一场两馆”〔15〕基本建成,县城防洪工程全面完工。坚持小城镇“8+N”、小集镇“6+N”专项规划,推进西河镇、兴隆镇市级重点特色小城镇创建。序时推进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及成果上报。新建商品房73.76万平方米,成交66.76万平方米,销售金额26.72亿元;成交二手房1714套14.08万平方米,销售金额4.52亿元;城乡建设固定资产投资118亿元,城镇化率达53.64%。城市经营管理取得实效。文明中国茶城创建成果巩固提升,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市政设施、市场规范、占道经营、户外广告、绿化亮化、渣土运输、车辆停放等问题整治明显,二手车经营乱象全面根治,建材市场、汽车市场整治初显成效,小区物业管理日益规范,城市综合执法力度加大,违法违章建筑常态化巡查、长效化处理机制更加完善。

  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美丽乡村日益显现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巩固。大力推进6个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湄江水库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等项目,完成投资1600万元;加快推进城乡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和12个集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完成投资4500万元。新(改)建黔北民居1000户,修建乡村公厕50个,完成投资2000万元。全国第二批农村综合改革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成效明显。农村供水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全面落实农村饮水安全“三个责任”〔16〕、健全“三项制度”〔17〕,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湄潭县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通过省级验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源水质合格率达100%;城乡供水巩固提升工程全面铺开,永兴、高台、西河等9个集镇集中供水项目有序推进。农业企业发展不断壮大。新培育县级以上龙头企业9家,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达99家,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达67.2亿元,销售收入62亿元。农村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湄潭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获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认定,湄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获2019全国优秀等次;“湄潭红肉蜜柚”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登记。紧扣六大特色产业〔18〕,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增加值33亿元。建成欧标茶园5.6万亩、雨林联盟认证茶园1.2万亩,茶叶产量7.25万吨、综合产值139.45亿元。完成低效玉米调减替代作物6.08万亩,烤烟收购10.6万担,种植优质稻20.5万亩、蔬菜8.85万亩、辣椒16.57万亩、精品水果6万亩、中药材4.5万亩。

  五、全域旅游要素不断完善,三产动力不断增强

  旅游基础配套更加完善。智慧旅游稳步推进,完成A级以上景区监控设施、通信信号全覆盖;全域全景图、旅游咨询服务点、全域旅游标识标牌更加规范;高速公路服务区旅游+交通融合发展有序推进,建成旅游厕所9座,完成旅游厕所整改升级80余座;新增旅游住宿37家、房间301个、床位747个,可接待床位数突破1万个;新增国内旅行社2家、服务网点4家。康养基地建设有序推进。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完成基地核心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成功引入遵义市交旅投集团开发建设运营。旅游品牌打造更好更优。全域旅游创建通过省市评审,七彩部落、象山茶博景区成功创建3A景区,浥园建成投用。兴隆镇龙凤村被评为第一批全省乡村旅游示范村,花时间·曲水获全省精品级(五星级)乡村旅游客栈称号;天马洞、石家寨、天粟府、湄潭东十二里申报精品旅游客栈、乙级旅游村寨、五星级农家乐等工作有序开展;茶海生态园、天下第一壶茶文化示范区、八角山乡村旅游等景区建设稳步推进,完成投资1.18亿元。接待游客543.9万人(次)、同比增长26.3%,实现旅游收入48.1亿元、同比增长41.2%。

  六、社会事业稳步推进,历史遗留问题有效化解

  教育事业逐步提升。投资2.34亿元,新建茶城小学、湄江街道中心幼儿园、黄家坝第二幼儿园等项目56个,完工52个。引进免费师范生和硕士研究生16人、考试招聘教师111人、特岗招聘教师50人。小学适龄儿童、初中适龄少年、残疾适龄少年入学率分别达99.67%、97.5%、99.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0.49%。高考一本上线573人,上线率14.38%,同比提高1.95个百分点;本科上线2230人,上线率55.95%,同比提高2.45个百分点。社会办学、特殊教育有序推进;“郑强基金”设立并取得实效。医疗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县医院与浙大第一附属医院、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建成医联体〔19〕;县中医院与上虞市中医院、遵义市中医院建成医联体。两大医共体〔20〕基本建成,基本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三重医疗保障”〔21〕全面覆盖,“以药养医”现象基本消除,医疗机构大处方、乱用药、乱检查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严厉打击欺诈骗保行为,处理医疗机构24家,暂停医保服务药店3家,挽回损失860万元。黄家坝精神病院官堰院区建设完成、10个镇(街道)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改扩建完成并投用。全国健康促进县试点通过国家技术评估,成为遵义市唯一一个第三批国家健康促进县。文体事业健康发展。贵州茶生态博物馆荣获第四批贵州省科普教育基地称号;湄潭傩戏面具雕刻技艺成功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杜富国先进事迹《守望》在“全省道德模范故事汇巡演”活动演出。民生保障更加深化。分配入住公共租赁住房168套10080平方米,同步发放住房租赁补贴。发放农村和城市低保金17.26万人次4485.43万元,特困人员供养金1.1万人次784.93万元,临时救助金546.6万元。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8.07万人,发放基本养老金2.78亿元;城镇新增就业87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800人。高龄补贴、残疾人“两项补贴”全面落实;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有序推进,殡仪馆收回国有国企经营,县城区养生养老服务中心主体工程完工。退役安置保障有力。发放优抚补助金2064.83万元,企业军转干部解困金65.68万元;接收自主择业士兵65人、军转干部2人,安置退役士官35人;专设14个事业岗位,定向招录退役大学生士兵。双拥工作扎实有效,“军民鱼水情”更加浓厚。社会治安持续平稳。综合运用“所队合一”“交巡合一”警务机制改革成果,整合“智慧门禁”“人脸识别”“万物互联”等智慧管控平台,持续开展“百日攻坚”大会战、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禁毒专项整治,涉黑案件立案侦办,退出2019年扫黑工作后进县,全县社会治安形势良好。信访遗留问题逐步化解。高效快处一般信访问题,联动妥处重点信访问题,接访377批次1502人次,初访跟踪督促化解299批次1056人次,化解率达97.7%。受理纠纷1223件,调解成功1152件,调解成功率达94.2%。安全形势持续向好。全面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责任制,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更加落实,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形势持续向好。全年发生安全事故8起、同比下降55.56%,死亡8人、同比下降42.86%,实现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双降”目标,未发生较大以上安全事故。

  七、改革创新持续深化,发展动力和活力逐步增强

  农村综合改革持续引领。“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第三次写入中央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吸纳湄潭土地改革成果。土地制度“三项试点”〔22〕改革成效显著,“三统三不”〔23〕试征收等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吸收,兴隆镇龙凤村率先完成“在非户籍地有偿取得存量农村宅基地”全省首例试点。探索形成“引导农民自愿有偿退出农村合法权益”“探索外来人员入乡发展机制”“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完善乡村金融服务体系”改革经验获国家发改委推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试点通过第三方评估,探索形成“进城不退承包地,退地不退成员权”经验被农业农村部采用转发。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成集体林权登记颁证6468宗14.4万亩,率先在全省颁发《茶树林流转经营权证》57本。“三变”改革〔24〕试点村增至60个,鱼泉街道在全省率先组建镇级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财政资金股权化试验、农业设施登记抵押担保融资试验和供销综合改革有序推进,率先颁发全省首批农业设施登记证。湄潭农村改革陈列馆成为全省深化改革案例现场教学基地。法治政府建设全面推进。落实政府重大决策法制审查制度,强化行政执法监督,积极参加行政应诉。“七五”普法有力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成效明显。行政复议应诉案件质量明显提升,社区矫正工作规范运行,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持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商事制度、“双随机一公开”、综合行政执法体制等改革;深入推进营商环境专项整治突破年行动,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实行一站式服务。扎实开展行政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动态清理,清理行政权力3661项,取消行政权力4项,承接上级下放权力7项;取消中介服务16项,取消无法律依据的证明124项。窗口部门“一窗通办”有序推进,网上可办率达80%以上。政府机构改革平稳有序。顺利完成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改革,规范设置政府部门26个、事业单位77家,政府机构设置更加科学、职能更加优化、权责更加协同。

  一年来,国防人防建设、消防救援稳步推进,外事侨务、档案、编制、住房公积金管理、民族宗教、防灾减灾、妇女儿童、残疾人、老龄、工会、共青团、红十字会、旧城改造等工作全面进步。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新老矛盾交织叠加,各方面制约因素增多。经济增速在外部冲击和内部疲软的双重作用下明显下滑,增长动力在投资下滑和投资需求严重不足的双重作用下明显减弱,资金保障在收入减少和支出加大的双重作用下明显趋紧。成绩来之不易,这主要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得益于全县干部群众的团结奋斗,得益于社会各界的倾力相助。在此,我谨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各族人民、知识分子、广大干部职工,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向驻湄部队官兵、消防救援官兵、公安干警,向历届老领导老同志及所有关心支持湄潭发展和改革发展的各界人士,向在我县投资兴业的企业家、创业者和建设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湄潭面临的发展任务仍然艰巨繁重,问题和挑战不容忽视。主要是:受经济下行、减税降费等影响,财政收入增长乏力、债务风险防控艰巨;工业经济不强,传统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新兴产业发展活力不足,实体经济发展困难;农村产业发展转型较慢,坝区经济发展经验不足,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不够,乡村振兴任重道远;营商环境、服务质量不优;招商引资乏力,项目要素保障到位不及时;干部工作激情不高,主动担当作为有差距,重点民生项目推进缓慢等。所有这些问题,我们将研究切实管用的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2020年政府工作主要任务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改革创新,立足资源禀赋,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坚守底线、夯实基础、振兴乡村,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深入实施“三新一全”战略,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和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和完成“十四五”规划编制。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5%;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0%;财政总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增长4%;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10%;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9.5%、9.5%。全面完成小康社会各项指标任务。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彻底撕掉贫困落后标签,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力打造全国脱贫攻坚示范基地。打造全国脱贫攻坚示范基地,充分展示脱贫攻坚典型经验和特色亮点,逐步融通中外,讲好脱贫故事、分享减贫经验,逐步形成融通国际国内的减贫基地,奋力书写减贫工作的湄潭新篇章。全力巩固提升“四场硬仗”脱贫成效。持续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巩固“一长两短”〔25〕产业,完善贫困户与企业利益联结机制,加强产销对接,巩固提升茶产业,做大做强烟叶、优质稻、果蔬等特色产业,保障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实施补短板惠民生行动,着力完善基础配套和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提升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持续强化“三保障”措施。落实教育扶贫政策,加大贫困学生资助力度,杜绝因贫失学、辍学;实施健康扶贫政策,切实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力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完善社会保障救助体系,推进跑风漏雨住房问题整治,全面保障住房安全。持续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服务。进一步完善易地扶贫搬迁“五大体系”及后续扶持,加大迁入地和迁出地“双挂帮”力度,推广睦邻中心经验,引导搬迁群众尽快融入城镇生活。全力健全防贫返贫预警监测机制。按照“统一管理、动态调整”原则,建立健全监测预警机制,加大边缘户、脱贫监测户监测管理力度,落实防贫措施,巩固脱贫成效。全力建成全面小康。严格按照中央、省、市统一部署,启动全面小康创建达标验收申报工作,按时完成脱贫攻坚普查。全力做好全面小康指标跟踪监测,强弱项、补短板,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知晓度和满意率,顺利通过全面小康达标验收。依法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二、狠抓生态文明建设,坚守生态发展两条底线

  坚定生态文明发展理念。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百姓留住田园风光鸟语花香。严格执行《湄潭县生态保护规划》《湄潭县生态县建设规划》。深化河长制,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水资源“三条红线”管控,强化水土流失治理与监测。加快推进百面水自然保护区、湄江风景名胜区调规。全面完成营造林7000亩。坚决打好污染防治硬仗。打好污染防治“五场战役”〔26〕,深入开展“治污治水·洁净家园”攻坚行动,坚决落实水土气三个“十条”规定,推进“十大污染源”、“十大污染行业”等污染治理。坚决落实畜禽渔业养殖污染、化肥农药“零增长”、农田残膜污染、土壤污染等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全面整改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加快实施洗马镇湄江湖水库饮用水源工程上游河道治理、金桥村水土保持、茅坪河整治等11个项目,完成投资6.2亿元。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坚守生态保护红线,深入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执法“雷霆行动”“六个一律”〔27〕环保“利剑”执法专项行动、污染源双随机抽查,严格执行环评和“三同时”制度,确保污染物排放总量只减不增,严把企业项目准入关,严禁“两高一资”〔28〕建设;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推进森林保护“六个严禁”〔29〕执法常态化。

  三、全力以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营造安全稳定发展环境

  防范化解债务风险。树立理性政府债务理念,以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为主线,切实做好债务规模控制、统计分析、风险管控,坚决禁止违规新增隐性债务。坚持依法治税,规范重点行业、重点税源监控,确保应收尽收。全力加强财源建设,充分挖掘收入潜力,培育新的财源增长点。严控“三公”经费,努力做到增收节支,严格执行以收定支。积极争取化债专项资金,落实政府性债务偿还和化解责任;积极与金融机构深入合作,启动湄潭乡村振兴茶产业一体化等一批重点项目。创新开展社会治理。探索推行“群众会+”网格服务、村规民约、公共安全、流动法庭“1+4”等新时代城乡社会治理新模式,破解社会治理不会治、不好治、治不好的突出难题,形成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的良好局面,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实现人民群众获得感更加充实、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全力维护安全稳定。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大整治、“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全面消除安全隐患,强化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基本建设,严格落实部门和属地安全生产责任制,督促企业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应急管理措施,全面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和应急管理能力。严格落实食品安全“四个最严”〔30〕要求,强化食品安全监管,严厉打击食品违法犯罪行为,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深化“所队合一”“交巡合一”等改革成果运用,集中开展盗抢骗、黄赌毒和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确保湄潭全域安全稳定。

  四、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激活经济增长内生动力

  建强做优“一区四园”。做大总量靠工业,培育财源在工业。坚持新型工业化战略不动摇,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整合资源、盘活存量,推动“一区四园”提质增效。持续化解工业企业历史遗留问题,继续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加强企业培训,引导企业依法生产、诚信经营、提升资信,增强融资能力,推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大力实施“千企引进”。强化招商队伍建设,创新招商方式,完善招商机制,发挥资源优势,围绕茶、优质稻、辣椒等主导产业,立足补链、强链、延链开展招商引资,着力培育一批竞争优势突出、带动性强的生态食品加工企业,支持江葛水泥、大林硫铁矿上下游产品链条延伸配套企业落地,组建建材产业园。引进项目65个,投资80亿元以上。深入开展“千企改造”。持续实施“两化融合”〔31〕“工业大数据”战略,打造一批“数字车间”“智慧工厂”,成功申报“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5家,打造“数字车间”10家以上。支持湄窖酒业公司重塑湄窖品牌,加快推进湄窖1500吨技改、复烤厂异地技改、绿茶精深加工生产线、黑茶精制生产线、遵茶集团茶叶集中加工基地、竹香米业扩建、城乡冷链物流园基础设施等项目;启动实施湄窖国际生态白酒旅游酒庄、眉茶精制生产线、茶化工化妆产品生产等项目。

  五、千方百计加快新型城镇化,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

  着力加快融入遵义同城发展。产业发展需融合,配套服务重城镇。抢抓“撤县设区”机遇,建成遵余高速(湄潭段)、湄石高速(湄潭段),加快融入遵义城区。着力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加快推进中国茶城天桥、生活垃圾资源综合利用协同处置、餐厨垃圾收运及资源化利用、县城智能停车场、一级客运站等项目,完成投资6亿元以上。实施县城至经开区、湄潭南互通与县城连线干道、城市道路路灯智能升级、县城老城区及黄家坝街道地下管网提升改造、湄江河治理三期、荣创燃气汽车加气站和燃气管网工程等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2.5亿元。着力提升城市宜居品质。全面完成2018年1820户城镇棚户区改造和栖树林、双河湿地等安置还房、象山印象文商旅综合体、滨江时代城二期等项目;全面推进书香美苑、水锦花都等项目,新建商品房74万平方米,销售金额28亿元;加快推进岩上城市综合体项目;实施老旧小区改造800户;城乡建设固定资产投资150亿元以上,城镇化率达58%。探索成立城市住宅小区党组织,不断完善小区物业管理体制机制和企业、物管、业主沟通对话机制,引进金牌物管,塑造标杆物业小区。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全面落实国土空间规划“多规合一”,全面完成“一图一表一说明”村庄规划编制,实现空间规划整体管控。全面启动城镇地籍调查,持续深化运用改革成果,助推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永兴古镇建设,持续挖掘特色小城镇核心要素,建设美丽宜居小城镇,提升小城镇品质,争取承办全省小城镇建设现场会。着力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深入推进网格化治理,精细化推进城市综合管理,持续开展综合行政执法,严厉打击违法建设行为,坚决杜绝增量,着力化解存量。充分运用公安、司法等现代信息指挥平台,实现智慧城市管理;进一步完善天网设施,加大县城区人行道占道停车和经营监管;加快推进县城区环卫作业、道路养护、路灯照明管理等购买服务及市政公共设施建设运营投融资改革,提升城市经营管理水平。

  六、集中攻坚农村产业革命,建好美丽乡村示范

  全力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建设。产业兴,则乡村旺。制定《乡村振兴实施方案》,深化与“乡创云”平台合作,创办乡村振兴培训学院,推进文创乡村建设,探索形成乡村振兴“1+N”若干政策体系。深化新时代“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示范创建,加快推进贵州省“十百千”乡村振兴示范工程项目,全力实施省级示范镇、省级示范村建设。深入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农村“厕所革命”〔32〕、农村污水治理、农村垃圾处理、村容村貌提升等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全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巩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成果,力争贵州遵义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创建获国务院批准;稳步推进创新型县建设;建成中国茶城散茶交易市场,积极培育农博城一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鲜辣椒市场。紧扣产业“八要素”,围绕六大特色产业,优化低效农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500亩以上坝区建设,完成创建样板坝区1个、达标坝区8个、一般坝区20个,退减低效玉米种植8.5万亩。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加快“猪沼茶(蔬、稻、果)”种养一体化,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完成新增耕地3000亩,种植酒用高粱8万亩,粮食种植保持在65万亩,总产量20万吨。农业增加值增长6%以上。全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3〕。加快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工作,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发展第三产业,重点支持从事农业经纪、乡村旅游等农村服务业。启动家庭农牧场、种养大户认定,鼓励家庭农牧场主、种养大户在坝区适度规模流转土地从事标准化农业生产,健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建立农户利益联接机制,带动农民增收。力争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5家、县级龙头企业9家。积极稳妥实施供销社培育壮大工程。全力打造高端品牌农业。大力支持绿色食品认证。新增欧标茶园利益联结机制3万亩、雨林联盟认证茶园1万亩、绿色防控示范茶园4万亩、“三统一”管理示范基地1.5万亩。加大农产品市场展销力度,提升“遵义红”“湄潭翠芽”“贵州针”“黔金砖”“湄潭茅坝米”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全力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升级。完成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项目11个,加快推进小河水库、高台水库,完成投资2.6亿元;加快推进小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城乡供水巩固提升等项目,完成投资4.5亿元;加快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中压目标网架改造、复兴110KV输变电等电网工程,完成投资1.6亿元;积极推行公路养护市场化,科学规划县乡道,提高县乡道在农村公路的占比达50%以上,创建“畅安舒美”交通环境;加快推进G243中合场至蒋平岩公路改扩建、县乡道品质提升工程,完成投资3亿元。顺利通过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验收。

  七、持续推进全域旅游建设,增强三产发展后劲

  推进健康旅游示范建设。全力打造“康旅秘境地·诗画桃花江”健康旅游湄潭新名片,加快推进桃花江健康旅游综合服务体、桃花溪·生命谷、仙谷山中医特色康养小镇等项目;全面启动桃花江流域治理、村庄整治改造、供水管网改造及精准体检中心配套设施等项目,完成投资3亿元。启动大溪沟垂钓基地建设。推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加快A级景区创建,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加大桃花江、水湄花谷、翠芽27°等景区景点旅游设施管理维护和开发运营;推进中国茶海景区提档升级。探索乡村旅游带动、资产收益扶贫和股权量化机制,促进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全力推进茶庄、农庄、民宿、酒店等建设,高标准改扩建提升精品茶庄20个以上,新推出一批特色民宿。加快推进象山茶博景区、花时间民宿及时光餐厅、智慧旅游停车场配套设施、石家寨游客接待中心、八角山亲子文化游乐园等项目,完成投资3亿元。接待游客650万人以上、增长25%以上,实现旅游收入64亿元以上、增长28%以上。加快“旅游+”融合进程。全力承办好贵州茶“一节一会”、遵义市第三届运动会,争取承办全省乡村旅游现场会。加强与重庆、成都、湖南等周边地区合作,积极推动旅游与茶资源、生态环境、产业融合发展,夯实“多彩贵州·醉美遵义·茶海湄潭”旅游品牌。

  八、扎实做好民生事业,实现人民群众最好期盼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体系,提高救助水平。没有强大的国防,就没有安全的家园,着力支持人民武装建设和壮大民兵预备力量,全面做好退役军人思想政治、就业安置、服务保障、保险接续等工作,不断增强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的获得感、幸福感、荣誉感。推广“互联网+社保”平台运用,实现“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严厉打击欺诈冒领养老金行为,确保社保基金安全。落实创业就业政策。以贫困劳动力、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城镇零就业家庭为重点,健全完善创业就业培训体系,开发公益性岗位,开展“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招聘活动,鼓励和扶持特殊群体创业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推进农民工工资“一金三制”〔34〕全覆盖,常态化排查处置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加快教育优质发展。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来源于教育。坚持教育优先,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进高中教育振兴、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学前教育普惠、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关心支持特殊教育、规范民办教育;探索中小学编制管理、师资建设体制机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严厉打击课外有偿补课、向学生推销教辅资料等行为;加强教育人才培养,注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减轻中小学教育负担有机结合,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加快推进湄江高级中学综合楼、黄家坝第二小学、高台完小、抄乐完小综合楼等项目,完成投资2.8亿元;启动实施实验小学、康乐小学、兰江幼儿园等改造。提升医疗服务保障。没有全面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整合,全面推进医共体建设,巩固村级医疗卫生健康服务阵地,促进医疗卫生健康服务均等化,提升医疗远程会诊能力,提高基层卫生健康服务水平。加快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标准化建设,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严厉打击欺诈骗保行为,保障医保基金安全。做好城乡居民医疗参保工作,确保参保率达98%以上。全面完成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黄家坝精神病院搬迁扩建等项目,完成投资5.5亿元。加快文体事业发展。没有强健的体魄和文化内涵,群众生活就缺乏生机与活力。规范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农村文化人才队伍,积极争取承办国家、省、市大型赛事活动,打造“最美马拉松”赛事品牌。全面完成“一场两馆”“应急广播”工程;加快推进“遵义红”“湄潭翠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启动湄潭茶场遗址申遗工作。

  九、持续深化改革创新,用好用活改革成果增添发展新活力

  持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及成果转化。充分利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持续推进农村土地流转,适度规模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紧扣市场经营主体与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利益联结,支持非集体资产入社,强力推进“三变”改革,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运用土地制度“三项试点”改革成果,持续探索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继续探索组建镇级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深化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村资源资产,全面推进茶叶经济林、经果林、苗木花卉确权颁证工作,茶园颁证20万亩,实现茶园抵押贷款5亿元以上。推进财政资金股权化和农业设施登记抵押担保融资试验,探索财政支农、金融助农的有效实现方式。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机制改革试点,建立健全有利于各类资金向农业农村流动的体制机制。以改革成果转化推进乡村振兴突破,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湄潭改革经验。持续壮大实体经济。推进县属国有企业纵深改革,支持企业优化重组,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快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选好配优国有企业经营管理队伍。积极鼓励“个转企”,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壮大转贷资金池,完善转贷资金管理办法,切实帮助解决非公有制企业困难,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企业既看重优惠政策,更看重服务质量。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政府权责清单,坚决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强化为民服务理念,提升12345热线服务功能,打造良好“社会、政策、政务、市场、法治”环境。持续推进商事制度改革,重点推行“照后减证”,实行即到即办,项目审批时间压缩至80个工作日以内,开办企业、不动产登记办理时间分别压缩至5个工作日以内;土地手续办理时间压缩至45个工作日以内,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分别压缩至10个工作日以内。继续实施“双随机一公开”〔35〕监管,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当场办理事项网上办理90%以上,企业和群众办事提供材料减少50%以上,零跑腿事项超过30%。建设数据政府,加强信息互联互通共享,全面清理群众、企业办事证明,取消无法律法规依据的一切证明,为市场主体添活力、为人民群众增便利。

  十、守初心担使命,着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增强服务能力

  坚定不移讲政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36〕,坚定“四个自信”〔37〕,践行“两个维护”〔38〕,绝对忠诚党和人民。以发展指数和群众的满意度检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政府治理重规范。加强法治政府建设,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全面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进一步健全民主决策制度,自觉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39〕,强化行政执法协调监督,提升行政执法公信力。规范社区矫正工作,迎接“七五”普法验收,提高法律援助、救助水平。深入推进法律“八进”〔40〕活动,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谁监管谁普法”责任制,提升全民法治素养,巩固“民主法治示范”创建成果。转变作风优服务。坚决执行八项规定,坚决革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最大限度削减“文山会海”“材料报表”,着力解决重“痕”不重“绩”问题,坚持接待服务产业化、市场化,把干部从繁杂事务中解脱出来。干事创业强激励。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激励机制,认真落实容错纠错机制,强化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大力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激发干部干事创业激情,旗帜鲜明为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和铺路搭桥,让干事者能干者有平台、干成者有舞台。廉洁自律守规矩。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严格执行廉洁从政规定,认真落实一岗双责,推动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纵深发展。完善权力运行监督机制,支持监察机关加强公职人员监察,做到行政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跟进到哪里,建设为民务实清廉的服务型政府。

  各位代表!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守初心、担使命,以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担当的勇气,感恩奋进、开拓创新,为推进乡村振兴、决胜全面小康,奋力谱写生态美、百姓富的茶海湄潭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名词解释

  〔1〕三大攻坚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

  〔2〕三新一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全境域旅游。

  〔3〕七严禁:严禁违法违规举债、严禁违法违规担保、严禁违法违规进行政府购买服务、严禁“明股实债”、严禁“三边”工程、严禁违规建设楼堂馆所、严禁政府性债务管理不作为。

  〔4〕产业“八要素”:产业选择、培训农民、技术服务、资金筹措、组织方式、产销对接、利益联结、基层党建。

  〔5〕五步工作法:政策设计、工作部署、干部培训、督促检查、追责问责。

  〔6〕五大体系:基本公共服务、培训和就业服务、文化服务、安置小区管理、基层党建。

  〔7〕控辍保学:控制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辍学,保证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入学就读,接受完整义务教育。

  〔8〕五个专项治理:脱贫攻坚政策落实不到位、财政扶贫资金使用不规范、驻村帮扶不扎实、攻坚打法不精准、东西部扶贫协作有差距等五个专项治理。

  〔9〕两不愁,三保障:“两不愁”即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

  〔10〕一区四园:贵州湄潭经开区,兴隆镇、永兴镇、洗马镇及石莲镇创业园。

  〔11〕双千工程:千企改造和千企引进工程。千企改造:指对1000户以上规模以上传统产业企业实施改造升级;千企引进:指引进国内外实力强、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企业1000家以上。

  〔12〕小城镇8+N:“8”指:城镇外部道路连接(集镇规划区过境公路改造)、建设或完善1个路网、供水设施、污水设施、垃圾处理、电力保障、绿化、路灯;“N”指:政务中心、卫生院、敬老院、中小学、幼儿园、汽车站、农贸市场、金融机构、便民超市、雪亮工程、留守儿童之家、公共停车场、街景风貌、公共厕所、水体治理、集镇周边环境协调、通讯和有线电视线路改造、亮化工程、天然气、镇域特色产业、乡村宾馆、电子商务、居民示范性小区、群众文化广场和文化活动中心等。

  〔13〕小集镇6+N:“6”指:街道、供水设施、污水设施、垃圾处理、电力保障、路灯;“N”指:村级政务中心、卫生室、农产品交易市场、金融网点、雪亮工程、街景风貌、公共厕所、水体治理、集镇周边环境协调、通讯和有线电视线路改造、绿化、亮化工程、群众文化广场、公共停车场等。

  〔14〕一图一表一说明:指编制乡村居民点建设规划图、居民点整体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配建项目表和居民点建设要点说明书。

  〔15〕一场两馆: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

  〔16〕三个责任:地方人民政府主体责任、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行业监管责任、供水单位的运行管理责任。

  〔17〕三项制度:运行管理机构、运行管理办法和运行管理经费制度。

  〔18〕六大特色产业:优质稻+N,茶叶、蔬菜、辣椒、林业、生态畜牧渔业。

  〔19〕医联体:城市开展医疗联合体建设的主要模式。以1家三级医院为牵头单位,联合若干城市二级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构建“1+X”医联体,纵向整合医疗资源。目的是解决基层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在小医院也能接受先进诊疗技术和优质服务。

  〔20〕医共体:县域内开展医疗资源整合建设的主要模式。重点开展以“县级公立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县乡村一体化管理,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县域医疗服务体系。

  〔21〕三重医疗保障: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

  〔22〕三项试点: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

  〔23〕三统三不:统一征地目录不越界、统一征地程序不违规、统一征地标准不降低。

  〔24〕三变”改革:指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改革。

  〔25〕一长两短:一个长线产业(一年以上见效)、两个短线产业(一年以内见效)。

  〔26〕污染防治“五场战役”:蓝天保卫、碧水保卫、净土保卫、固废治理和乡村环境整治战役。

  〔27〕六个一律: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应淘汰的落后生产工艺,一律取缔;对未经环境影响评价或达不到环境影响评价要求的,一律停产整治;对环境保护、安全设施、职业健康“三同时”执行不到位的,一律停止生产;对无污染治理设施、污染治理设施运行不正常或超标排放的,一律停产整治;对不能依法达到防护距离要求的,一律停产整治;对排查整治工作不到位,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一律追究责任。

  〔28〕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

  〔29〕六个严禁:严禁盗伐滥伐林木、严禁掘根剥皮等毁林活动、严禁非法采集野生植物、严禁烧荒野炊等容易引发林区火灾行为、严禁擅自破坏植被从事采石采砂取土等活动、严禁擅自改变林地用途造成生态系统逆向演替。

  〔30〕四个最严: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

  〔31〕两化融合: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的深度结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32〕厕所革命:指对厕所进行改造的一项举措。厕所是衡量文明的重要标志,改善厕所卫生状况直接关系人民的健康和环境状况。

  〔3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指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其中,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是家庭经营,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是合作经营、集体经营或企业经营。

  〔34〕一金三制:一金:农民工工资支付保证金;三制:农民工实名制、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制、农民工工资银行代发制。

  〔35〕双随机一公开”:在监管过程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

  〔36〕四个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37〕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38〕两个维护: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39〕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行政执法的公示制度、行政执法全过程的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的法制审核制度。

  〔40〕法律八进:法律进机关、法律进单位、法律进企业、法律进学校、法律进乡村、法律进社区、法律进家庭、法律进宗教场所。

  —23—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