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高中历史必修1教案7篇
 

高中历史必修1教案7篇

发布时间:2022-12-11 14:01:45 影响了:

对于教案而言,只有保证质量才能让同学们爱上课堂,写好教案是能够让我们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的,职场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高中历史必修1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必修1教案7篇

高中历史必修1教案篇1

一、课堂构思

1.本节课一大特点是历史概念难,理论性强。学生要掌握雅尔塔体系与两极格局关系、“铁幕”“冷战”等内容。

2.要加强对教材的整合,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大胆对教材取舍。

3.尽量运用本节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强教学效果,扩展学生视野。

二、教学内容分析

1.课标要求: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2.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二战后在雅尔塔体系下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的形成。学习本课可为下一课做好铺垫,使学生理解当今国际关系发展的状况。

三、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虽然提到战后的国际关系,但并不作独立章节重点进行讲述,学生对这节课的历史概念和现象难以深入地了解。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及能力不容乐观。但重大的国际关系和美苏对峙的惊心动魄场面,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二战后初期的世界形势,两极对峙局面形成的史实

(2)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对峙局面形成成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辩证地认识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主动参与问题的探究,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之间的联系和理解。

(2)发式教学,做到师生互动和谐、平等交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规定和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动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大国之间的实力对比和利益关系,对国际关系格局的推移演变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外交背后是实力和利益的较量。认识冷战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

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六、教学方法

1.充分利用本节课的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讲述法与讨论法相结合,师生互动。

七、课堂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师)请同学阅读单元引言,能否提炼出一个令你感到陌生的历史概念?

(生)“冷战”。

(师)能否就引言中的叙述说明什么是“冷战”?

(生)美苏之间展开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较量和对抗。

(师)你能否考虑出所谓“除战争以外的一切较量和对抗”可能有什么形式吗?

(生一)只要不是武力的对抗,没有诉诸战争就都是“冷战”。

(生二)“冷战”必然相对于“热战”而言。只要是矛盾双方之一发动了战争就是“热战”。

(师)两位同学其实都是说明的一个问题──“冷战”就是不打仗的战争。那么除了打仗之外还可能有什么形式的较量呢?

(生)政治、外交手段、制造国际舆论、经济封锁和制裁等等。

(师)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这节课中到底有哪些除了大打出手之外的争夺方式。当然,同学们也需要考虑一个问题:“冷战”是不是一定没有武力对抗?学习完本课,大家会找到答案。

英国前外相哈默斯顿的名言: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二战结束后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和美国称霸受到苏联的遏制,美苏从战时的同盟关系变成战后的敌对关系。于是形成了二战后一种新的国际关系格局──美苏两极格局。

(二)讲授新课

利用幻灯展示本节课我们要探究的几个重要问题:

1.战后出现两极格局的原因是什么?

2.什么是“冷战”?“冷战”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3.两极格局对峙对国际关系产生了哪些的重大影响?

(让学生带着1、2两个问题看书,思考,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讨论。)

(幻灯片)从一切能得到的指数来看,……美国是世界上大的国家。许多美国人,包括政府中的主要人物,都认为他们能够运用他们的力量命令全世界朝着美国式的民主资本主义方向走去。

──斯蒂芬•安布罗斯《全球主义的兴起》

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在战争中实际增长了50%以上,而整个欧洲(不包括苏联)却下降了25%。到1953年绝大部分制造业从破坏中恢复过来后,整个欧洲所占比重也只有26%,而美国达44.7%。 (数据来源:保罗•肯尼迪著《大国的兴衰》)

(师)请同学们从上述文字中分析一下战后初期美国状况和可能采取的外交政策?

(生)美国成为战后大而富有的国家,因此它的外交政策可能更注重扩大自身的势力范围和影响力,进而操纵整个世界。

(师)如果是这样,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国际局势呢?

(生一)美国可能成为世界霸主,操纵世界局势。

(生二)美国的目标也可能引起其他国家的不满,而导致联合抗美的形势。

(师)同学们提出的两种可能的确有存在的合理性。那么能否在分析一下材料中所提到的“他们能够运用他们的力量命令全世界朝着美国式的民主资本主义方向走去”的主张可能会遇到障碍吗?

(生)障碍是苏联。这是不同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

(幻灯片)材料一 乔治•凯南1947年发表文章称:“……美国对苏政策的最主要方面就是长期、耐心、坚定和警惕地对俄国扩张倾向的遏制……遏制的目标可以分三层:一是阻止苏联进一步扩张势力,将其影响限制在二战结束时范围内,维持战后的状况;二是促使共产主义世界内部矛盾的发展,瓦解社会主义阵营,从而大大削弱苏联的力量;三是苏联内政、外交朝西方所希望的方向发展。”

材料二 杜勒斯攻击凯南的政策是消极的,注定要失败的,不道德的。他说:“美国的目标不能仅仅是把苏联共产主义限制在目前的范围内……美国政策的目标之一是最终恢复至今受莫斯科控制的亚洲和欧洲国家真正的独立,我们不参与旨在承认苏联对它目前控制下国家独裁组织的行为。” ——《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选》

①材料一中美国对苏联政策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②材料二中杜勒斯和凯南的分歧是什么?

③杜勒斯和凯南的政策是否有根本分歧?为什么?

利用幻灯片展示问题:

1.战后出现两极格局的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回答,并注意史论结合,然后展示如下内容:

(1)战后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确立称霸全球的战略;

(2)苏联实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

(3)国家利益的争夺和意识形态的分歧。然后,简要介绍教材导言中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让学生简单介绍丘吉尔“铁幕”演说及丘吉尔本人。

教师可视学生回答情况补充如下内容:

英国首相丘吉尔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带领英国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战争伟大胜利的民族英雄,是与斯大林、罗斯福并立的“三巨头”之一。

丘吉尔的头上戴有许多流光溢彩的桂冠,他是严谨多产的作家、辩才无碍的演说家、经邦治国的政治家、战争中的传奇英雄。他一生中写出了26部共45卷(本)专著,几乎每部著作出版后都在英国和世界上引起轰动,获得如潮好评。1953年,他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此外,丘吉尔还可以称之为预言家、发明家、战略家、外交家。值得注意的是,丘吉尔是有名的顽固-人物。二战中与苏联结为盟国,体现了一个杰出政治家的外交的高度灵活性。但他曾经这样说:“我最愿意看到的二战结局是斯大林俄国躺在手术台上,希特勒德国被埋在坟墓里。”就是他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介绍教材中杜鲁门总统在国会的演说图片。(幻灯片)

材料一 我相信美国的政策旨在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我相信我们必须协助自由国家人民依照其自己的方式,造成其本身的命运。

——杜鲁门在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国会特别联席会议上的演说

教师补充说明:杜鲁门主义指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的霸权主义政策。

给学生设问:什么是“杜鲁门主义”?

利用幻灯片展示马歇尔计划。(幻灯片)

材料二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我相信这种援助,在危机深重的时候,决不能根据零碎解决的办法。美国政府未来的援助,应该不仅是缓和物,而是彻底的治疗。

——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教师补充说明: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借出席哈佛大学毕业典礼并接受名誉学位的机会,提出美国帮助欧洲复兴的建议,即“马歇尔计划”。如果说杜鲁门主义是“冷战”在政治上的表现,那么马歇尔计划则是“冷战”在经济上的表现。

给学生设问:(1)什么是“马歇尔计划”?(2)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的目标是什么?与材料一中杜鲁门表白的目的有何不同?

2.什么是“冷战”?“冷战”局面是怎么样形成的?

“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90年代初期苏联解体期间,以美苏为主的两大阵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除战争之外的一切敌对行为。“冷战”的核心是遏制苏联,是美国由战前的局部扩张转变为推行全球霸权政策的开始。

当时美苏双方为何不诉诸“热战”即战争的方式呢?原因很多,首先是当时整体直接诉诸战争并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美国要把资本主义推广到全世界,要建立世界霸主地位,而除美国外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遭到二战的削弱,有待于恢复经济,稳定政治,否则就会有爆发革命的危机。美国也需要战后的缓冲来发展自己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扩张的资本。而苏联更是需要时间,进行战后重建,尽快从战争的废墟中站起来;其次从国际舆论角度也不利于战争,世界人民刚刚饱尝世界大战之苦,都希望和平稳定的环境来安居乐业,逆之,会陷入世界人民孤立的境内,也不会得到美苏人民的支持;再者,当时在军事上美苏都具有相当强的实力,而且双方均拥有核武器,一旦核战争爆发,双方将两败俱伤,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所以,冷战就成为美苏及两大阵营对抗的重要方式。

形成的过程:

开始的标志:杜鲁门主义的发表(1947年)。

美国马歇尔计划(实质)。

苏联经济互助委员会。

美国:北约。1949《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苏联:华沙。1955《华沙条约》(正式形成)苏联。

(以上问题都要求学生通过思考,然后学生自己作答,教师利用幻灯片显示答案)

3. “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全面“冷战”,局部“热战”

a对德国的争夺:

德国分裂,先后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b对朝鲜半岛的争夺:

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成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

c古巴导弹危机,其结果表明战略优势在美国。

d对越南的侵略,美国惨败,其殖民统治受阻。

4、“冷”、“热”交织的影响。

(1)政治上严重恶化了国际关系,“冷战”关系成为国际关系的重中之重,使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靠苏联;使战后世界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阵营。

(2)重妨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被人为地划分为几个封闭的经济体系),造成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3)军事上由于两个军事政治集团扩军备战,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下;局部战争不断,人类陷入新的战争威胁中。

(4)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彼此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动武,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5)两强竞争客观上促进科技的发展。

(三)本课小结

1、两极格局形成的简要过程:

(1)基本原因:

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矛盾冲突加剧。

(2)形成过程

①1946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发表-反苏演讲,主张遏制苏联。发出信号。

②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提出,美国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冷战”。

③1947年6月,提出并实施“马歇尔计划”。

④1949年12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成立针对苏联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⑤1949年,德国分裂。

⑥1950年,美国发动侵朝战争,并派舰队驶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

⑦1955年,苏联和东欧七国成立针对北约的华沙条约组织。这样战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相对峙的局面形成,也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2、两极格局的特点:

(1)美国、苏联及其盟国互相对抗和争夺,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两个阵线都服从于美苏战略利益大局。

(2)世界两极格局,实际上是以美苏为中心全面对抗为特点的格局。美国、苏联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主导作用。

(3)“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最显著特点是在压制共产主义和稳定资本主义过程中不诉诸战争。由此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雅尔塔体系下的两极格局,对战后近50年国际关系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作用:①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在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雅尔塔体系消除了德日两个法西斯战争策源地,有资格打世界大战的美苏两国又长期势均力敌,使双方均不敢贸然行事。这种建立在大国均势基础之上的国际秩序,虽然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但却使大国行事时有一定的约束。②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多极化格局的出现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并进一步影响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冷战”局面下的两极对抗与妥协,为各种力量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机会,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程度不同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和世界形势走向缓和。消极作用:①打上了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导致战后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②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种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日后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③战后两大集团日益演变成美苏联各超级大国的工具,为谋求霸权,两强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④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八、课后习题

高中历史必修1教案篇2

(一)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目标:

什么是?首先发生在英国;英国从棉纺织业开始;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富尔敦发明汽船;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机车;的影响

2.思想教育目标:

①首先发生于英国,是英国政治经济发明的必然结果。

②科技是生产力,要努力掌握科技。

3.能力培养目标:

①结合英国的前提、条件及后果进行思考、加以认识,从而提高辩证看问题和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②掌握英国的进程,从而培养综合和概括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英国的前提、条件和影响,瓦特改良蒸汽机。

2.难点:引起阶级关系的变化。

(三)教学时数:1课时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讲述数,读书指导法,投影

(五)教学过程 :

[复习提问]资本主义最初萌芽出现的时间和地点

[导入 新课]手工工场阶段从14世纪就在欧洲开始了,持续了大约400多年,当历史发展到18c60年代时,促使工场手工业发展到大机器生产的革命发生了。这次革命被恩格斯称为,它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今天……

[讲授新课]

这场开始于18c60年代的英国,到19c上半期英国完成了。随英国之后,法国、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也先后进行了。

一、英国(板)

为什么开始于英国,而不是英国以外的什么别的国家呢?这是因为英国最先具备了的前提和条件。那么,英国具备了的哪些前提和条件呢?(p131)

(提问)前提?

1.前提:资阶统治在英国的确立(板)

资阶统治在英国的确立。一方面,扫除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力迅速发展的产物。另一方面,资阶统治在英国确立以后,也必须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力才能巩固自己的统治基础。所以在英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所需要的一切条件都因为有了资阶的政权而得到了保证。因此,资阶统治在英国的确立,即是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前提,也是英国的前提。

那么,的必要条件有哪些呢?

(提问:p131图表)

2.的必要条件:(板)

①雄厚的资本?(板)

英国资本的原始积累有哪两个主要来源呢?(问:殖民掠夺,黑奴圈地运动剥削本国人民)

一是通过圈地运动剥削本国劳动人民,(p131注解)一是殖民掠夺和贩卖黑奴。哪位同学能举例说明?(英入侵印度,从1757到1815年,48年间,就从那里总共榨取了十亿英镑的财富,利物浦一地的奴隶贩子在1783—1793年的十年间,就贩卖奴隶33300多人,赚取1500多万镑)这些大量的钱财都能转化为资本,使有了雄厚的资本。

②充足的劳动力(板)

这就要从圈地运动谈起,圈地运动在英国早就开始了。不过,在英国资阶革命前夕,圈地运动零星地、非法地在进行。革命后则公开地、大规模地进行。被剥夺土地的农民四处流浪,涌入城市,随时准备接受资本家的雇佣。这就为的进行提供了充足的廉价劳动力。

③丰富的资源和原料(板)

英国本土煤、铁资源十分丰富,更多的原料则是从广大的海外殖民地掠夺的。

④海外贸易的迫切需求(板)

英国在18c中期,经过多年战争打败了自己的竞争对手——法国,变成了一个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市场不断扩大,工场手工业的生产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这就日益要求在生产技术上得到改进,以增加商品的生产。

所有这些情况表明,已经提到了日程上来。

3.的进程(板)

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从工场手工业发展到大机器生产的一个飞跃。它在生产领域里和社会关系上都引起了根本性的变化。是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的。机器的发明和使用,最早产生于棉纺织工业部门。

(1)棉纺织机械的发明和改进(板)

(p132图表)

①珍妮纺纱机(板)

它的发明是从飞梭的发明引发的。1733年,机械师凯伊发明了飞梭,飞梭使织布速度大大加快。棉纱顿时供不应求,这就引起了纺织工业各部门各环节的连锁反应。到了1765年,经过几年的心血研究,纺织工人哈格里夫斯终于发明了手摇纺纱机。(p132图)他用女儿的名字命名这台机器为“珍妮纺纱机”。珍妮纺纱机纺纱功效一下子提高了16—18倍,它被认为是的第一台机械,以此为起点开始了。

珍妮纺织机虽然提高了纺纱速度,但纺出的纱并不理想,为什么呢?(细而易断),为了克服这一弱点,有一个学徒出身的钟表匠阿克莱特克服了重重困难,刻苦钻研,于1869年发明了水力纺纱机。

②水力纺纱机(板)

纺出的纱很结实,但是纺出的纱较粗。后来工人克隆普顿将珍妮机的一部分和水力纺纱机结合起来,发明了“骡机”。

③骡机(板)

英语mule,比喻结合两种机器的优点。它能同时转动几百个纱绽,纺出的纱既细又结实。(p132图)

棉纺织业包括纺和织两个相关部门,纺纱环节的重大突破,把织布环节又抛到了后面,这就促使人们在这方面进行研究突破。有一个叫卡特菜特的钟表匠想,既然机器能用于纺纱,就一定也可以推广到织布。经过研究,他终于发明了水力织布机。

④水力织布机(板)

提高织布效率40倍,随即大规模的织布厂也出现了。

机器的发动需要既便宜又有效的动力。刚才我们所讲的4部机器中,除了珍妮机是以人力为动力的以外,其余三部机器是以什么为动力的呢?(水力)没水的地方和冬季结冰的地方能使用吗?(不能)因此,以水力为动力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这就需要一种更方便而又更有效的动力来带动机器,解决这一问题的是徒工出身的机械师瓦特。他经过20多年的研究,同时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终于在1785年制成了改良蒸汽机,并用作纺织机器的动力。蒸汽机成为带动机器的动力之源,就把人类带入到“蒸汽时代”。

纺织工业的技术革新,对冶金、采矿等一系列工业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这些部门迅速采用新技术,大量使用机器和蒸汽动力。到19c上半期,英国完成了,大机器生产基本上取代了工场手工业。法国、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里也先后进行了。

二、交通运输的革新(板)

以后,大机器生产需要运进大批原料并及时地把堆积如山的产品运到各地。人力、牲畜和简陋的运输工具就无法胜任了。于是交通运输上的革新又被提上了日程,这方面的突破首先发生在美国。

1807年,美国人富尔敦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造成了第一艘汽船“克莱苎特号”。

1.富尔敦发明汽船(板)

(p184图)他亲自驾汽船在美国的哈得孙河上试航,只用了32小时就走完了从纽约到奥尔巴尼长248km的航路。1819年,汽船横渡大西洋成功。从此,汽船开始在远洋航线上发挥了重大作用。

1814年,英国工人出身的工程师史蒂芬孙又发明了火车机车。

2.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机车(板)

(p135图,小字)1830年,英国正式使用了火车,铁路交通飞速发展。到1870年,全世界铁路总长度已超过20万km。

是人类历范围极广的一次革命,它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三、的影响(权)

1.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经济迅速发展(板)

(p135表)我们以英国棉加工和生铁产量为例,珍妮机发明的前一年,即1764年,英国棉花加工量为380万镑,到1789年就增长到3240万镑;1740年英国生铁产量仅有1.7万吨,1800年增到25万吨。正如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100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使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说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2.社会日益分裂成两大直接对立阶级(板)

是从技术革新开始的,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技术革命,那就是它不仅给生产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使资阶社会日益分裂成两个对立的阶级:资、无,这是的重要后果。资阶用种种手段,如设法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压低工人的工资,大量使用廉价的女工和童工。使工人们用自己的劳动和发明所创造的巨额财富,落到了资阶的手中,无阶却日益贫困。(p136《矿井中的童工》),这就使两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逐渐明显和尖锐化了。

3.造成亚、非、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落后(板)

完成后,一些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工业强国。强国的掠夺和倾销造成了亚、非、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落后。

[巩固小结]

结合板书,指出重点。

(六)板书设计

第19课

一、英国

1.前提:资阶统治确立

2.必要条件①②③④

3.的进程

②瓦特改良蒸汽机

二、交通工具的革新

1.富尔敦发明汽船

2.史蒂芬孙发明火车

三、的影响

1.创造……促进……

2.社会日益分裂……

3.造成亚、非、拉落后

(七)作业 :

①p136,1~2

②产生了哪些影响?

高中历史必修1教案篇3

高三历史教案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教学建议

复习课设计

第七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在讲述本课内容之前,引导学生回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了解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

一、思想

本部分内容包括老子、孔子和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和成就。本部分知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教师可以在学生回忆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并引导学生对各思想家的思想进行评析。

二、文学

本部分内容包括《诗经》、屈原和诸子散文。《诗经》、屈原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教师可以在学生回忆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对于初中课本未涉及的内容加以强调。

在讲述诸子散文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已学过的语文知识了学习这部分知识。并让学生认识到诸子通过其散文向世人阐述其思想。

三、艺术

教师可以利用相关的历史图片讲述这部分内容。

四、天文和物理

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天文成就,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学过,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内容。并强调天文成就的年代、比西方的时间。

战国时期物理学的发展是以前学生没有学过的,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当时中国物理学取得的成就。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

五、医学

本部分内容学生也已学过,教师引导学生简要回顾即可。

重点——对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的综合认识

在春秋战国这一历史巨变时期,代表社会各个阶级和阶层的人们从各自经济、政治利益出发,形成了各种学派,儒、法、道是其中重要的学派。

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行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弊,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趋势。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其中,儒家思想,构筑了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精神;道家思想,构成了封建正统思想中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三者的综合,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重点——对孔子的评价

自汉代至清朝,被尊为“圣人”的孔子一直被尊崇。“五四”时期提出“-孔家店”,孔子被否定。建国以来,对其评价更是经历了一个大起伏过程。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对其是誉毁不一,先是肯定其在历的进步作用;在强调阶级斗争的年代,又受到了批判。“-”期间,孔子被全盘否定。在”-”结束以后,开始公正客观地评价孔子。综合建国以来对孔子的评价,主要观点如下:

关于孔子的阶级属性:一派观点认为孔子是封建文化的代表,也是新兴的地主阶层的代表,其思想保守多于进步,妥协多于反抗。这派人多数持西周封建说。另一种观点认为,孔子是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家。有人提出,孔子生活在奴隶社会,但顺应了社会变革的潮流,是奴隶主阶级中的改革派。

关于孔子的思想结构:第一种观点认为“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第二种观点认为“礼”是孔学的核心。还有人认为“仁”与“礼”组成孔子的思想核心。

关于孔子思想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有人指出,孔子是国际性的历史人物,其影响远及世界。也有人指出,孔子思想是中国长达二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与思想基础。孔子学说成为历代统治思想的基础,但又是封建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

关于孔子与当代及未来社会的关系:一种观点认为,儒家思想作为历史的产物,只具有学术研究的价值。另一种观点认为,孔子及儒家思想不仅有研究价值,而且作为一种精神资源,有着实用价值,对现代化建设事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新加坡资政李光耀则从知识经济新特点角度,抛弃了过去一贯尊奉儒学的观点,认为儒学不符合当代社会的实际。

难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繁荣局面形成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第一次文化高峰,出现了文化繁荣的局面,是中国历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其原因如下:第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第二,阶级关系的变革、奴隶制的崩溃、封建制度的建立等一系列社会变革,为思想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政治前提。第三,激烈动荡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变革,使得思想异常活跃,迫使人们去思索,众多思想家从不同角度发表见解,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第四,各国统治者基于争霸战争的需要和政治要求,纷纷网罗人才,优待知识分子,让其为争霸战争和社会变革出谋划策。这种宽松的环境和优越的地位,有利于文化繁荣。第五,私学的兴起和讲学之风的出现,造就了一批有知识、有才干和敢于表达自己政治观点的思想家。第六,民族融合的加强,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扩大,丰富了华夏文化,有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典型例题

例1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到一端”、学派众多,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 )

①社会大变革使思想界非常活跃 ②各国国君为富国强兵纷纷养士 ③学在官府局面的改变,贵族对教育的垄断被打破 ④科技生产迅速发展,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

a.①②③④都正确b.①②③④都不正确

c.①正确,③③④不正确d.①②③正确,④不正确

答案:d

例题分析:此题旨在培养学生对照材料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该题是一道复合选择题,只有经过了①、②、③、④项的首先筛选,才能在a、b、c.d四项中得出正确答案;经分析理解可知:①是背景,②③是史实,唯有④项中科技生产“迅速”发展不妥,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更不对;因此d项是正确答案。

例2 阅读下列材料

“欲天下之窗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又说:“(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落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请回答:

(l)上述思想是我国战国时期_____、的思想,这一思想的核心是_______。

(2)从哲学的角度分析在阶级社会里,上述思想能成为现实吗?

(3)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分析上述思想有何积极的进步意义?

例题分析:本题提供了墨子有关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一段材料,主要从历史和政治的角度,考查对这段材料的理解。回答时,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联系先秦时各派思想家的主张,提炼出材料的“兼爱”“非政”思想。回答第二问时,主要从矛盾论和阶级矛盾等观点进行分析。要联系墨子代表的阶级利益、有关战争观等,评价墨子思想的进步意义。

答案:

(l)墨子;“兼爱”、“非攻”

(2)①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贯穿一切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②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无法调和的。统治阶级总是要竭力维护自己的阶级统治,压迫和剥削劳动人民,而被统治者总是要反抗剥削,摆脱贫困,因此,在阶级社会里,墨子的这种兼爱思想不可能成为现实。

(3)从历看,墨子的上述思想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要求人们相亲相爱,互助互利,和睦相处,安定团结,共同富裕,这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他反对掠夺战,谴责战争对生活和生产的破坏、提出“兼爱”“非攻”,企求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发展生产,这有利于社会的进步,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因此,墨子的思想仍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当今世界任何国家只有在和平的环境里,才能求得发展,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过幸福富裕的生活仍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与要求。因此,发扬光大墨子的思想,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例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攻打别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真的)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道后世。

材料二 君之视臣(民)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材料三 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法所以凌过游外私也,严刑所以遂令惩下也,威不贷错,制不共门。威制共,则众邪彰矣;法不信,则君行危矣;刑不断,则邪不胜颖。……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

材料四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分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颖。 (以上材料均引自(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第二册)

请回答:

(1)按材料顺序分别指出各段材料所代表的学派及主要主张。

(2)指出材料中哪些学派的主张被封建社会初步发展阶段的统治阶级所采纳,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例题分析:第一问,考查的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及其思想主张。第一问中的第二层要求不难,只要先判断出各段材料分属哪一学派,各学派的主要主张就好概括了。

第二问,学生要明确一个历史概念——“封建社会初步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指的是哪几个朝代或时期?主要指的是秦汉时期。时间范围确定下来后,联系书上内容作答。

答案:(1)材料一是墨家、“非攻”。材料二是儒家、“民为贵”。材料三是法家、“法治”或“以法治国”。材料四是儒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秦始皇采纳了法家思想;法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以严刑峻法治国的思想,正符合秦统一和巩固政权的需要。

汉武帝采纳了儒家思想;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大一统”思想,正符合西汉加强思想统治和巩固政权的需要。

例4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持此观点的是( )

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

答案:a

例题分析:回答本题首先要弄懂题干所引材料中的“美”与“恶”、“善”与“不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是一种辩证观点。然后依托教材找出备选项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中具有辩证思想的一家。

高中历史必修1教案篇4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到来的时间、标志、历史背景及产生的历史影响;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背景、基本历程,互联网的发展带来的社会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在识记上述基本史实的基础上,通过生生共议、师生互议、学生质疑,引导学生通过对两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时代背景的分析,认识科技进步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多角度对比分析两次工业革命,把握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两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应用,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进一步全面认识到科技进步发展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蒸汽机的发明、电气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

难点:信息技术发展对社会的促进作用及负面影响。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与问题(如下):

引入:本组图片反映了三次工业(科技)革命成果,这些科技发明,有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

一、蒸汽时代的到来

1.瓦特改良蒸汽机

18世纪60年代,“珍妮纺纱机”的出现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成为了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棉纺织业机器的使用又引发了其他行业的连锁反应,不久在采煤、冶金等许多工业部门,都陆续有了机器生产。随着越来越多的工业部门实现了机械化,一个新的问题就摆在了人们面前,就是动力问题。这一时期的动力主要是水力。水力他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呢?要用水力那工厂就得建在河流湍急的偏僻山谷等地。还要受季节的限制。这些地区交通不方便,而且远离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动力问题就成为了摆在人们面前的的急迫问题。人们都希望找到便捷可用的的动力。所以工业革命使瓦特蒸汽机应运而生。

原因条件:

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经济发展扫清障碍;

②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应用机器生产成为可能;

③科学技术为生产发展提供了许多发现和发明。

瓦特蒸汽机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他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那在瓦特蒸汽机出现之前有什么蒸汽机?结合导言部分。主要用用来干什么的?矿山抽水。没能在各个生产部门都使用。18世纪60年代,英国人瓦特在纽可门蒸汽机的基础上制成了装有冷凝器的单动式蒸汽机,装冷凝器会起到什么作用呢?大大减少热量的浪费。效率增长,是纽可门蒸汽机的三倍。但是同纽可门蒸汽机一样,还是不能驱动工厂里的机器。又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瓦特对蒸汽机做了进一步的改进,80年代,他又制造了联动式蒸汽机,采用曲柄机构,使往复的直线运动转变为旋转运动。

2.蒸汽机的应用推广

这种蒸汽机突破了人力、蓄力、风力、水力为动力的局限性,能够提供可控制的任何强度的动力,在生产中广泛应用,适用于各种工作机,被称为“万能蒸汽机”。瓦特还在蒸汽机上增加了可自动调节蒸汽机速率的装置。他研制的蒸汽机除了用作提水外,还可以带动车床、织布机等,能够适应不同工厂的需要。此后,纺织业、采矿业、冶金业、造纸业等工业部门,都先后采用蒸汽机作为动力。19世纪三四十年代,蒸汽机在欧洲和北美被广泛采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有人说蒸汽机是工业革命中最伟大的发明。为什么这么说呢?咱们接下来来看看它所产生的影响。

3.瓦特改良蒸汽机的意义

[合作探究]蒸汽机时代的出现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教师总结:首先是解决了工业发展中的动力问题。万能蒸汽机出来以后,只要有煤作燃料开动蒸汽机,就可以根据需要建立工厂,不再受河流的限制。

第二蒸汽机促使工场手工业作坊转变为机器大工业工厂。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形成。蒸汽机的出现解决了动力问题,使得大量的机器使用成为了可能。以前是手工作坊的时候可能不需要很多人,但现在是大工厂了,会需要很多劳动力,人们就不仅仅在家种自己的那几亩地,有人就选择去工厂打工。蒸汽机出现以后,蒸汽轮船,蒸汽火车也相继出现,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使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改变。而且以前手工作坊的时候,人们以前的工作环境是手工作坊,而现在变成了工厂。以前可能还要拿着活回家去干,但现在都在工厂里完成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都改变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也逐渐形成。什么叫社会化大生产?比如现在做一件衣服。衣服需要什么?扣子,线、布料等等,这些东西每一样都是一个工厂进行的大批量生产,大规模生产。都是各有各的流水线,这就叫社会化大生产。不再像以前,做一件衣服,可能要自己每一样都得去生产完后才做衣服。

第三点形成许多工业城市。现在的工厂不再受动力的限制,只要有煤的地方就可以建厂。什么地方有煤,建的场就会多,在这些地方就形成了工业城市。例如英国的曼彻斯特、利物浦等就是工业城市。英法美等也变成了工业化国家。

第四点,蒸汽动力在交通运输工具上的应用,使得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美国人富尔顿蒸汽轮船,以及史帝芬孙发明了蒸汽汽车。可能以前从伦敦来中国得花上几年的时间,但现在就需要半年就够了。如果没有车,大家从这到遵义得花多长时间?有车了就不一样了,三个小时就到了。正因为有了这些交通工具,我们就不觉得遵义离我们有多远了,什么时候想去想回就容易了许多。正因为有了交通工具,使得世界各个地方的联系更加密切了,世界日益成为了一个整体。

二、电气革命的出现

1.背景

教师讲述:(1)各种工业生产的需要;

(2)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理论依据)

(3)科学家们对电的研究不断深入;

在蒸汽机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科学家对电的研究也在进行。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19世纪中后期,很多科学研究成果都应用于生产,各种新发明、新技术层出不穷。

2.电力的广泛运用

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与此同时,电动机也制造出来。随着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便利的电力开始带动机器,成为影响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一种新能源。电力取代蒸汽动力成为了社会发展最主要的动力。

20世纪电力取代蒸汽动力而成为工业发展重要动力的原因是什么呢?

a发电机的完善和改进;(随着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便利的电力开始带动机器,成为影响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一种新能源。发电机的完善,可以发很多电)

b长距离输变电技术的成熟;(不同地方的人们通过输电可以很方便地使用发电厂传输来的电。这样,工业获得了比蒸汽机更强人、更方便的动而且使机器的使用更加普遍,更多的工业部门涌现出来,生产技术也更加先进。蒸汽动力时是哪有煤就在哪建工厂,而现在就没有这个限制了)

c电力的优势(电力本身也有自己的优势:方便、便宜、能量大)。

随后,电灯、电车、电话、-放映机等电器产品纷纷涌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人类由此进入“电气时代”。我们也把它叫第二次工业革命。

3.影响:

?合作探究】“电气时代”又给人类带来了什么影响呢?

老师概括并解释:

(1)工业生产出现了新的技术革命浪潮,促进了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2)生产力的迅猛发展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并产生了垄断组织

(3)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第一点工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资产阶级掌握了先进的生产力,实力日益壮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工业革命使国家强大了,就有能力去对其他国家侵略了。同时,随着信息交流和交通运输的便捷,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第二点企业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促成了垄断组织的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工厂的规模都比较小,大多数只有十几个人,有几百名工人的工厂就算是大工厂,而且每个工厂的运作都相对独立。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重化工业生产规模都很大,很多工厂有成千上万的工人,资本需求日益庞大,生产的社会化趋势日趋加强。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提高劳动生产率,追求更多的利润,资产阶级着手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调整生产组织形式。首先在新兴工业和钢铁工业,一些大企业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资产阶级一贯倡导的自由竞争原则,采取各种方式,控制产品生产、价格和市场,形成了垄断组织。垄断很快渗入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方面,成为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

第三点,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灯使城市的夜晚亮如白昼。电车使城市居民出行更加方便,电梯使摩天大楼越建越高。电话使相隔千里如同近在咫尺,电冰箱、洗衣机、电熨斗等的使用大大减轻厂人们繁重的家务劳动,-和电视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让学生讲)当然电气时代也有它不良的影响。比如对环境的污染

?合作探究】两次工业革命特点之比较:

(1)相同点

①两次工业革命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②都带来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确立了现代工厂制,第二次工业革命确立了公司制、垄断制。③都引起社会关系的巨变。第一次科技革命导致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出现;第二次科技革命导致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国家机构开始和垄断组织结合;

④都对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影响。第一次科技革命,列强的殖民扩张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第二次科技革命,形成世界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

(2)不同点

①与科学技术结合的程度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这一时期的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自然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科学和技术相结合。

②产业结构侧重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点是发展轻工业,主要任务是在以纺织工业为代表的轻工业部门中,用机器代替手工生产,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确立;第二次工业革命以重工业为重点,其主要任务是改造、扩大和创新重工业的各个部门如钢铁工业、机械加工业、电气、化工、汽车、石油等。第一次工业革命开辟的是“纺织时代”和“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迎来的则是“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

③广度及深度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都是在英国发明的。就世界范围来看,则是以英国为中心,通过新技术的逐步传播来带动后进国家,其发展进程缓慢而不平衡。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德国、美国等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一开始就超出一国的范围而具有更广泛的规模,发展的进程也是比较迅速的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

那我们刚学习了电气时代和蒸汽时代,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叫什么时代?信息时代。

人类是怎么样进入信息时代的呢?1946年,美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20世纪六十年代末,正处于美苏争霸的冷战时期,美国为了和苏联争夺世界霸权的需要,加紧了对信息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直接推动了互联网的产生。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一般认为,以纸质为媒介的报纸为第一媒体,以电波为媒介的广播为第二媒体,以图像为媒介的电视是第三媒体。而互联网是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信息的文化载体,这种以数字化的方式存储、处理和传播,以比特为计量单位的电子媒体被人们称为“第四媒体”。互联网不仅具备传统媒体的所有用途,而且具有传统媒体不具备的优势。

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什么服务呢?由学生讲。互联网可以提供文件传输、电子邮箱、聊天等服务。互联网又对咱们人类带来了什么影响呢?

积极:

b信息经济在世界各地全面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c传统产业也借助互联网提高管理水平,并通过全球营销和采购扩大市场

d改变工作方式,人们可以在家里完成很多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增加乐趣;

e改变人们生活方式,扩大交往,网上购物网络聊天等。

消极:a垃圾信息和网络安全会影响到国家经济安全;

b容易造成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侵袭社会;

c-和虚假信息泛滥,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本课小结

社会的发展需要技术革命;电力的发现与发展是几代科学家努力的结果,树立继承发扬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观念;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

高中历史必修1教案篇5

怎样理解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从“振兴中华”的救国愿望出发,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实践中,深入研究中西有关思想资料并实地考察西方社会政治的基础上提出的。

孙中山倡导的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的手段-“洋人的朝廷”──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变半殖民地的中国为民族独立的中国。民族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前提,它继承了中国历的民族主义传统,吸取了西方资产阶级争取民族独立与自由的民族主义思想。孙中山强调“民族主义”绝不是排斥满族,只是反抗满族贵族的民族压迫,-满族贵族的统治。孙中山认为清政府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故欲免瓜分,非先倒满清政府,则无挽救之法也”(《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234页)。民族主义“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孙中山选集》第81页)。所以,民族主义反对的不是整个满族,而是反对满族统治者。也没有排外的思想,而是要联合一切平等待我之民族,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政治上获得独立之后,必须有经济上的富强独立,这是民族主义的另一主要内容。孙中山对此作了十分具体细致的研究,提出了一个中国建设的具体蓝图──《实业计划》。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在辛亥革命前是全体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旗帜。

孙中山倡导的民权主义就是“创立民国”,通过政治革命,-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它主要来自西方资产阶级的“平等”思想和民治观念。孙中山主张“一国之人皆有自由、平等、博爱之精神”,充分享有“民权”。民权主义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迫切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对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起了推动作用。

孙中山认为“民族革命”只能-清政府,却无法铲除“恶劣政治的根本”──君主专制政体,这一政体是中国长期落后和被侵略的根源。因此,他说只有“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才能-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主立宪政体”。因此,他坚决反对“英雄革命”和皇帝思想。在他看来,“英雄革命”和皇帝思想将使中国陷入“四分五裂”,进而被西方列强瓜分而亡国。

孙中山倡导的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平均地权”,这是孙中山经济思想的核心和社会革命的主张,是三民主义的补充和发展。土地问题和资本主义发展问题是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中心问题,孙中山对此十分关注。根据美国亨利·乔治的“单税论”,结合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况,孙中山提出了“民生主义”,以解决国计民生问题。具体实施办法是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孙中山试图通过解决土地问题达到两个目的:(1)消除国民经济生活中贫富悬殊和贫富尖锐对立的社会现象,防止后来的社会革命;(2)为消灭封建土地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因此,“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在孙中山看来,欧美各国之所以不能解决社会问题,主要是因为没有解决土地问题。“近时志士,舌敝唇枯,唯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孙中山《民报·发刊词》)。所以他把“平均地权”的实现,称之为“社会革命”,说:“中国行了社会革命之后,私人永远不用纳税,但收地租一项,已成地球上最富之国”(《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329页)。

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的政治民主追求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在-清王朝和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从此以后,任何违反民主的潮流,要在中国复辟帝制和建立独裁统治的人和政治集团,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列宁曾经高度评价说:“孙中山纲领的每一行都渗透了战斗的、真诚的民主主义。它充分认识到‘种族’革命的不足,丝毫没有对政治表示冷淡,甚至丝毫没有忽视政治自由或容许中国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改革’、中国立宪改革等等并存的思想。这是带有建立共和国制度要求的完整的民主主义。它直接提出群众生活状况及群众斗争问题,热烈地同情被剥削劳动者,相信他们是正义的和有力量的”(《列宁选集》第2卷《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第424页)。

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三民主义存在一些带有根本性的缺陷,如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些都表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

怎样理解新旧三民主义的不同

关于民族主义,旧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强调反对满洲贵族统治;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主张“中国民族自求解放”,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内容,强调“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即废除国内民族压迫,团结、号召各民族共同奋斗,争取民主革命成功。这就抓住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弥补了旧三民主义的严重缺陷,与中共的反帝主张一致。

关于民权主义,旧三民主义的民权主义号召-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的政府,国民一律平等。为此,孙中山等人领导了辛亥革命。但在君主专制政体被-后,真正的民主共和并没有建立起来,国民的民主自由被军阀践踏无余。且由于当时的政党仅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因此所谓的民主即使实现也仅仅是少数资产阶级的民主,带有明显的局限性。而新三民主义的民权主义强调:“近世各国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适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盖民国之民权,唯民国之国民乃能享之,必不轻授此权于反对民国之人,使得借以破坏民主。详言之,则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而凡卖国国民,以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无论其为团体或个人,皆不得享有此等自由及权利”(《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文中强调一切个人及团体享有一切自由权利的前提是真正反帝。这就再一次强调了反帝的必要性,把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纲领发展成为建立反帝反封建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纲领。

关于民生主义,新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在平均地权的同时又提出“节制资本”,孙中山对“平均地权”作出了重新解释,后来又提出“耕者有其田”的主张。“节制资本”,即将本国人和外国人在华举办的独占性或规模过大的企业改由国家经营管理,使私人资本不能操纵国计民生。也就从经济上照顾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

可见,新三民主义和旧三民主义相比,突出了反帝反封建、争取真正的民主自由、改善劳动人民生活等内容,是一个较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怎样理解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异同

相同点: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都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因而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国民革命的旗帜和革命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

不同点:第一,民主革命阶段上一部分纲领的不同。中共民主革命纲领中有彻底实现人民权利、八小时工作制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新三民主义没有。第二,有无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不同。中共民主革命纲领在民主革命阶段之后,还有一个社会主义革命阶段,新三民主义只有民主革命阶段,没有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可以看出,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具有人民性和革命的彻底性,目标更为高远。第三,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不同,其根本原因是各自阶级立场的不同。新三民主义在理论和纲领上还没有超越资产阶级范畴,具有局限性,这是资产阶级的性质决定的。

高中历史必修1教案篇6

教学目标

需要掌握的知识:第三次科技革命。这次科技革命的影响。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及其影响。知识经济。

通过对第三次科技革命形成原因的分析,从而归纳出科学技术革命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的结论。

通过学习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的理解和认识。(2)通过对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的学习,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现代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培养学生正确的国际意识。(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第三次科技革命对“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的含义,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现代科技革命的内容和作用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作用,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教学过程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

生:(思考并回答第三次科技革命产生的条件)

师:(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启发引导思路:社会实践的需要一二二战和战后各国的需求;物质和科技基础;科学理论的突破)第三次科技革命产生的条件主要有三方面。第一,社会条件是促使新的科技革命加速到来的重要条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为适应战争的需求都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和人力,研究开发威力巨大的新式武器,这使科技水平迅速提高。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各垄断组织都在科研方面加大投入,大力开发新产品,促使科研水平不断提高;为了与美国竞争,苏联也非常重视科技事业的发展。这些情况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第二,技术与物质条件是前提条件。科技的发展有历史的继承性和连续性,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创造的技术与物质条件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更是新的科技革命的基础。第三,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成为新科技革命的理论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使人类的物质观、时空观、运动观和方法论都发生了变革,二战后初期形成的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成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理论依据。

我们正处于第三次科技革命进程中,这场革命与我们的学习、生活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它到底包括哪些主要内容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本所介绍的内容来把握。如果能够说出更多的例证当然更好。

生:(回答)

师: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内容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如果按照研究领域门类,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和空间技术等领域的变革。同学们考虑一下,这场深深影响到我们人类与以前的两次工业革命相比,有哪些特点?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生:(回答)

师:与前两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三次科技革命有三大特点。第一,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第二,科学与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随着科学实验手段的进步,科研探索的领域也不断开阔。

第三,科学技术各领域之间相互渗透,出现两种趋势:学科越分越多,分工越来越细,研究越来越深入;学科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科学研究朝综合性方向发展。例如,美国的“曼哈顿工程”和“星球大战计划”是国家规模的科研行动;现在的太空合作行动更是国际间的科研合作。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生:(思考并回答)

师:(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启发引导学生从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三要素进行思考)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是通过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的不断提高、劳动对象的不断改进和扩展。第三次科技革命引起了生产力各要素的变革。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一切机器在本质上都是人类劳动的模拟,机器工具是人类双手的延伸,电了计算机则是人类大脑功能的延伸。电子计算机在直接生产过程巾的广泛应用,使人类的劳动形态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必须由人类直接操纵的控制机器动作的机构,变成了由电子计算机操纵机器运行的自动机构,形成了包括管理在内的全盘自动比的机器生产体系。以上是导致作为生产力水平标志的生产工具方面发中的变化。

现实生产力最重要的要素是人。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后,以电子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技术,使人的劳动从直接参加生产转变为对生产过程的控制,这就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相应的文化水平和科技水平,否则无法同现代化的生产资料相结合。这种要求导致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劳动者水平的提高。

生产力三要素还有劳动对象。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人类不仅能够以自然界所提供的物质为劳动对象进行生产,还能够制造自然界中所没有的物质材料作为劳动对象新材料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能够按照生产的需要创造大量本来在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这就极大地扩展了人类劳动对象的内容。

这一切都是由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充分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真理。当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以后,也就明白了尽可能提高我们自身素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了。下面,我们再来分析科技革命对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影响。

生:(分析并回答)

师:(引导学生依据课本上的小字进行分析)

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是国民经济中的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超过了第一、第二产业;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普遍强化。由于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智能因素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产业结构中的“技术密集”企业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传统的“劳动密集”企业。这种技术密集企业包括微电子、机器人、原子能、宇航等工业以及现代通讯、新能源新材料工业等。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导致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是使人类日常生活发生变革。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创造的大量新产品进入人们的生活,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生活,甚至影响着人类的思想道德观念。例如,现代化通讯手段的出现,改变了人们交流信息的传统方式,也在改变着传统的人际交际方式;通过国际互联网,导致人们观察、认识外部世界的方式和方法也在发生变化;试管婴儿的诞生,有利于解决人类优生的难题,但是也给人的婚姻家庭和伦理道德带来新的问题。对人们的家庭生活、乃至人类的伦理道德观念都提出了挑战。

科技革命对人类日常生活又有哪些影响呢?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生:(回答)

师:刚才,我们所分析的科技革命对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是从一个国家内部来观察的,如果把世界经济看作一个整体,那么必然会看到科技革命对国际经济格局也同样产生巨大的影响。请同学们结合所了解的事实来说明这一影响。

生:(举例说明)

我们又如何认识第三次科技革命对包括我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呢?请结合当今国际关系和第三次科技革命产生条件来思考。

生:(思考并讨论)

师:(小结学生发言)我们已经分析了若干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从生产力的角度看,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在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就是通过刻苦学习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适应高科技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将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为祖国作出更大的贡献,使我们的祖国也成为现代化科技强国。

四、知识经济的初现

提出者是美国前总统克林顿

1、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的出现。“知识经济”一词虽然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但早在七八十年代,已经有人对它加以关注了。目前在学术界,对有无“知识经济”还存在一些争议,教师在讲课时按照课文的提法说明即可。关于知识经济的概念,也按照课文中叙述的经济合作发展组织《1996年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报告中的提法。教材中的“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的提法出自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等人的说法,他们普遍认为现在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这一提法是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划分社会发展阶段,与我们常用的五种社会发展形态论有所不同。对这一情况,教师了解即可。

2、知识经济带来的挑战。对这一问题,教师应该向学生说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知识经济已经初露端倪。各国之间今后的竞争,更多地取决于知识经济的发展程度。在高科技领域占据优势的国家,将在各国综合国力的较量中占据上风。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落后的国家,则将受制于人。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和文化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高中历史必修1教案篇7

结构

一、阿奎那的“君权神圣”

1.王权与教权的斗争2. “君权神圣”的主要内容

二、詹姆士一世与“君权神授”

1.都铎王朝 2. 詹姆士一世鼓吹“君权神授”

重点:“君权神授”、“君权神圣”主要内容

难点:“君权神授”和“君权神圣”的区别

问题什么是专制和专制主义?二者有什么区别?

专制:与民主相对。指统治者拥有无限制的权力,以自己的意志对国家进行独裁统治。

--一种政体形式

专制主义:维护专制统治的学说和理论。 --一种理论形式

导入

在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何时建立的?(秦朝,秦始皇)什么时候给君权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汉武帝时)汉武帝时,董仲舒发展了儒家的君权神授说,给君权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君权与神权结合,更加强了君权不可侵犯的神圣性。当时一般的社会意识,莫不认为皇帝就是天子,是秉承天命统治人民的。而在西方最早给君权披上了一层不可侵犯的神圣性?最早提出“君权神授”又是哪国?何人呢?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

一、阿奎那的“君权神圣”

1.王权与教权的斗争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占据精神和政治主宰的是(-会);教会拥有哪些权力?(凌驾于世俗权力之上,拥有世俗和宗教权力。)教会宣扬君主权力来自神的意识,给封建制度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但是,王权不甘心屈尊于教权之下,同教权展开长期的斗争。教会与反教会的斗争在哪个国家最为剧烈?(意大利)为什么?让学生阅读课本后,概括指出:-势力中心;市民、农民和国王的世俗力量不断壮大;先进思想的冲击。

面对教会神学受到严峻挑战,一些神学家从维护教会的神权统治,意大利人托马斯·阿奎那便是其中的一个。

2.“君权神圣”的主要内容

先首先给学生介绍一下意大利人托马斯·阿奎那。托马斯·阿奎那(1225~1274年)是的巴黎大学有一位年轻的神学教授,因沉默、温顺、人送外号“哑牛”。但他才华横溢,年纪轻轻已崭露头角,一些有名望的学者很赏识这位年轻人,阿尔伯特就曾断言:“哑牛”之声必将闻名于世。果然,“哑牛”后来成了中世纪最有名的神学家和经院哲学家。14岁时,他进入那不勒斯大学,接触到大量的科学与哲学著作。5年以后,加入了天主教组织“多明我教团”,这成为他一生的重要转折。托马斯在巴黎大学执教时,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已大量涌入,在教徒中引起的反响极为强烈。教会深感其著作的危险性,几次试图封锁这种与天主教正统信仰不相容的自然主义和理性主义哲学,禁止转录、阅读和保存。可托马斯并不害怕这种学说,他和老师阿尔伯特一起潜心研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他阉割了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而将其中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体系加以全面系统地发挥,并将其纳入-的神学体系,使它成为天主教官方哲学的基础。他成功地将-的神学思想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融合在一起,建立起了庞大的经院哲学体系。一生著有18部巨著,其中包括集毛泽东思想之大成的《神学大全》和《哲学大全》、《论存在和本质》、《反异教大全》等。阿奎那的《神学大全》是中世纪官方思想体系的百科全书,被称为天主教的百科全书。

根据宗教权力至上的理论,阿奎那宣扬“君权神圣”。

提问:托马斯·阿奎那“君权神圣”理论的核心是什么?(教权高于王权)托马斯的全部理论都是为天主教信条服务的。他明确提出哲学必须为神学服务,之后,又为上帝存在这一神学信条作了哲学的论证。托马斯还力主教会的权力至高无上。认为如同神高于人,灵魂高于肉体一样,教会高于世俗的国家。教皇是基督的代\理人,政权应由他掌握,国家必须服从教会,国王必须顺从教皇。他还极力维护封建君主的统治权力,认为君主制是的政治形式,并说,没有一个统治者控制和指导民众,社会就会解体。

托马斯·阿奎那“君权神圣”的实质是什么?(维护封建统治)

世俗国家的职能和作用就在于服从教会要求,运用国家这个暴力机关无情地惩治破坏封建等级制度和各种异教异端行为。可见,托马斯的国家观始终是围绕教权高于王权、君权神授、封建等级秩序神圣不可侵犯这个轴心转的。托马斯包罗万象的神学唯心主义体系产生后,很快成为西欧中世纪思想领域中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学说。

二、詹姆士一世与“君权神授”

1.都铎王朝

从1485年开始,英国处在都铎王朝的统治之下。历代国王有亨利七世、亨利八世、爱德华六世、玛利一世、伊丽莎白一世。都铎王朝统治时期,正好处于新航路开辟和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

提问:新航路的开辟对欧洲有什么巨大影响?(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主要商道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区域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由于地处大西洋航路的中心地位,资本主义生产得到迅速发展,资产阶级成长起来,还出现了新贵族。)15世纪中叶,英国农村的资本主义工业和农业得到迅速发展。为了扩大英国的实力,都铎王朝鼓励工商业的发展,以壮大国家的经济力量;鼓励航海业发展,扩大海外贸易,以便进行海外掠夺;积极推行殖民扩张,争夺海上霸权。16世纪末,英国打败老牌的殖民帝国西班牙,成为海上强国。这些措施不仅加强了英国的实力,而且对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势力的壮大都起了促进作用。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力量不断上升,他们与封建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

2. 詹姆士一世鼓吹“君权神授”

提问:“君权神授”理论的核心是什么?(鼓吹君主专制,王权至上的专制主义)

1603年,伊丽莎白一世这个自称将“生命与贞节奉献给大英王国”的女王逝世。她终生未婚,死后无嗣,依照其父亨利八世的遗诏,本应传位给外孙女玛丽·斯图亚特,但她在苏格兰亲政时已于1567年被废黜,后又被处死。这样依照规定就传给了玛丽·斯图亚特的儿子、当时的苏格兰国王詹姆士六世,斯图亚特家族开始统治英格兰。1603年,詹姆士一世登上英国王位,这是斯图亚特王朝统治英国的开始。

提问:詹姆士一世鼓吹“君权神授”及专制统治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学生阅读教材后思考,然后教师概括指出:

詹姆士一世为加强封建专制统治,鼓吹“君权神授”,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斯图亚特王朝历经了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的统治。詹姆士一世在苏格兰统治时,以压制新教和奉行“君权神授”而闻名。他亲自写过《皇帝之天赋本能》和《自由君主制之法则真谛》两篇文章,它们不仅宣扬君权神授,还宣称国王居于法律之上。到了英国以后,他和他的继承人都变本加厉地维护和推行这种封建专制思想,鼓吹“除上帝外,国王不对任何人负责”。在斯图亚特王朝专制统治时期,在经济上,国王可以不通过议会而强行征税,这些都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触犯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在宗教上,詹姆士一世信奉的是天主教,在苏格兰他曾压制新教,统治英国后,他看到英国国教中还保留有许多天主教旧习,而且英国国教当时已经存在了上百年,形成了强大的势力,于是,他改变作法,以尊奉国教为名而不断地恢复天主教的一些教义和教会的礼仪。所以,在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统治时期,严厉地对待“非国教徒”,实行宗教专制,特别是残酷迫害那些主张取消国教中天主教旧习的“清教徒”,严重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由于以上两方面的矛盾,造成斯图亚特王朝时期政治上的紧张局面,引起议会向国王之间的斗争。詹姆士一世以后,国王查理一世在位时,专制统治有增无减,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使英国社会的各种矛盾迅速激化,最终导致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课后研讨

托马斯•阿奎那教有一句名言说∶“你能对一个人所贡献的服务,就是将他从错误引导到真理。”因此,在一本美国的历史课本上写道∶“托马斯。阿奎那认为引导人走向真理的道路有两条∶一条是理智,另一条是信仰。所以,一个基督信徒从非基督信徒那里所学得的一切真理,都只能坚固他对基督的信仰。”

你认为,情感比理智跟可贵还是理智比情感更可贵?

思路:持正方意见。从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原动力看,情感比理智更可贵。回顾历史,正是无数情感的要求,激励着我们敢于尝试,冲破梦想,冲破理智的局限。情感给创造以激情,情感给梦想以力量。

情感的更可贵,就在于它能冲破理智的局限而勇于尝试,从而实现更伟大的飞跃。当客观形势和人生追求发

生背离,情感的抉择更为高贵;当生命的价值受到挑战和置疑,情感的回答更为有利;所有的善行义举,背后都是情感的强大推动;任何远大理想,目标都是情感内在的逾越。

持反方意见的只要论据正确,理由充分即可。在现实生活中,理智和情感更被看作是解决问题的两种行为态度。大到国际争端,小到感情纠葛,理智驾驭情感都比情感驾驭理智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不管是从心理层面上分析,还是从现实层面进行比较,理智比情感对人类有着更重要的意义。

小结

专制主义理论是维护西方君主专制制度的工具。从-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的“君权神圣”理论,到英王詹姆士一世的“君权神授”的主张,勾勒出西方专制主义发展的历史轨迹。托马斯•阿奎那是欧洲中世纪-神学家和经院哲学家的重要代表。他揉和新柏拉图主义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来论证天主教的教义,形成完整的神学体系,即托马斯主义,成为中世纪欧洲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而詹姆士一世把王权至上的专制主义理论发展到一个新高度,近代君主专制统治便应运而生。

教学反思

西欧中世纪-会的地位

背景

“君权神圣” 教会与王权的长期斗争

内容 国家观

政体观

西方专制主义理论

背景 (都铎、斯图亚特)

“君权神授” 表现 (压制、暴政、迫害)

后果(资产阶级革命)

猜你想看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