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初中优秀数学教案6篇
 

初中优秀数学教案6篇

发布时间:2022-12-12 12:01:14 影响了:

教案是帮助活跃课堂的关键,对于它的制定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制定教案是一个比较繁琐的过程,一定要保持清晰的思路,职场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初中优秀数学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初中优秀数学教案6篇

初中优秀数学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数轴的概念,能用数轴上的点准确地表示有理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与实际操作,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数与形结合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数轴的三要素,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难点】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通过实例温度计上数字的意义,引出数学中也有像温度计一样可以用来表示数的轴,它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数轴。

(二)探索新知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用画图的形式表示东西向马路上杨树,柳树,汽车站牌三者之间的关系:

提问1:上面的问题中,“东”与“西”、“左”与“右”都具有相反意义。我们知道,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那么,如何用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牌的相对位置呢?

学生活动:画图表示后提问。

提问2:“0”代表什么?数的符号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对照体温计进行解答。

教师给出定义:在数学中,可以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它满足: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代表原点;通常规定直线上向右(或上)为正方向,从原点向左(或下)为负方向;选取合适的长度为单位长度。

提问3:你是如何理解数轴三要素的?

师生共同总结:“原点”是数轴的“基准”,表示0,是表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正方向是人为规定的,要依据实际问题选取合适的单位长度。

(三)课堂练习

如图,写出数轴上点a,b,c,d,e表示的数。

(四)小结作业

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数轴的三要素,用数轴表示数。

课后作业:

课后练习题第二题;思考:到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有什么特点?

初中优秀数学教案篇2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本节课是中考考纲中规定的必考内容,它对整章节教学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梯形会有举一反三、以一当十的作用。

(二)课时安排:

两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是梯形的判定及应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梯形的有关概念、等腰梯形的性质和五种基本辅助线。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使学生在探究梯形相关的概念和等腰梯形的性质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说理意识;

⑵在解决等腰梯形的应用问题的过程中,尝试多样化的方法和策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们体会数学活动充满着思考与创造的乐趣,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愉悦;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分成三个层次:

1、掌握梯形的定义,认识梯形的其他相关概念;

2、熟练应用等腰梯形的性质;

3、通过实际操作研究梯形的基本辅助线作法。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灵活添加辅助线,把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原因是解决梯形问题往往要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来处理,经常需要添加辅助线,对于刚刚接触梯形的学生难免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往往会有题目一讲就明白但自己不会分析解答的情况发生。

为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我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为:努力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五个突破——以学生主体观念突破教师中心、以学生主体活动突破课堂中心、以学生主体参与突破讲解中心、以学生主体经验突破书本中心、以学生主体能力发展突破考试中心。在这样的理念下,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

二、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我采用“引、动、导、探”教学法,实施“二、四、六”教学模式,即两个探究层次、四个教学环节、六步教学程序。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在方法上应该是“行”为先,“知”为后。

三、学习方法:

初二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新课标》中要求的“初步的空间观念”《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为了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采用“做、思、问、辩、议”的五步学习法、正如波利亚所说的:“学习任何知识的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

四、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小黑板,常用画图、剪纸工具,矩形纸片,平行四边形纸片,信纸

五、教学程序:

共有六步

(一)情境引发

(二)活动探索、研究发现

(三)深化建构

(四)迁移运用

(五)系统概括

(六)布置作业,拓展思维

这六步教学程序在教案中都详细介绍了,我只把教学的主线和总的设计意图说一说。

在前三个环节我都是以剪纸为主线:俗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我先是利用平行四边形纸片剪梯形,然后是利用矩形纸片剪特殊梯形,再利用剪出的等腰梯形研究发现等腰梯形的性质,这样一环扣一环的完成教学目标,并解决本节课的两个重点。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如《新课标》中所说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没有一味的照本宣科,而是让学生们在操作中发现,在操作中探究,在操作中升华,借助于优美的课件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舞台,以自己的行动实践了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

在第四个环节迁移运用里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在这里我设计了“练一练,议一议,试一试,想一想”四个环节。

由学生独立完成,用实物展台展示学生解答过程,集体评价、完善,规范学生的解题过程、并着重解决梯形的辅助线问题,由学生归纳、补充、完善,在黑板的主板面——中间位置逐一列出。

设计意图:解决梯形问题的策略很多,在这里我没有单纯的就辅助线来研究辅助线而是把知识点蕴含在习题中,再归纳总结。华应龙老师说:的课堂,本质上是一种“有助于启动和启发思维的酵母”。我就想通过这样做使学生的思维自然而然的过渡到本节课的难点上,这样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一题解决一类问题、顺利的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在第五个环节系统概括里我没有采用传统的学生或老师小结的方式而是以探究课题的方式出现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个作为探究课题:

1、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区别和联系;

2、我看等腰梯形的特殊性;

3、解决梯形的常用方法。

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将探究结果以文章的形式呈现。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这三个题目就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无论学生选择哪一个,在浏览、思考、准备、生成的过程中即达到了概括的目的又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在第六个环节在作业内容的设计上,我改变了传统的以巩固知识为目的的单一的作业形式,留的两项作业都是考察学生能力的

1、拓展性作业:在平行四边形(矩形)纸片上画一条裁剪直线,将该纸片裁剪成两部分,并把这两部分重新拼成如下图形:

(1)等腰梯形

(2)直角梯形(要求:所拼成的图形互不重叠且不留空隙)

2、发挥想象,以梯形为基础图案设计通钢三中第__届运动会的会徽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即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又突出体现实践性、探究性、发展性,使学生所学知识得以升华,在设计会徽时还可以适当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同时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六、有四点说明:

1、板书设计分为三个部分:(左)梯形定义和性质;(中)梯形五种辅助线的作法及图形;(右)大屏幕。这堂课的板书力求做到形象直观,适当运用彩粉笔,突出重难点,便于学生理解,起到深化主题,回顾中心的作用。

2、时间的大体安排:情境引发大约3分钟,活动探索、研究发现,大约15分钟,深化建构约8分钟,迁移运用大约13分钟,系统概括及布置作业6分钟。

3、教学反思需要课后填写4、整个设计要突出体现的特色: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实践验证,让学生自己设计,学生能说的我不说,学生能做到的我不做,努力做到“教是因为需要教”。

七、教学预测:

本节课内容较多尤其是辅助线的几种作法在一课时内完成,有部分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上可能会有所欠缺。以上是我基于《梯形》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初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作出的教学设计,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初中优秀数学教案篇3

学习目标

1.理解平行线的意义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

2.理解并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的内容;

3.会根据几何语句画图,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

学习重点

探索和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学习难点

对平行线本质属性的理解,用几何语言描述图形的性质

一、学习过程:预习提问

两条直线相交有几个交点?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除相交外,还有哪些呢?

(一)画平行线

1、工具:直尺、三角板

2、方法:一"落";二"靠";三"移";四"画"。

3、请你根据此方法练习画平行线:

已知:直线a,点b,点c.

(1)过点b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几条?

(2)过点c画直线a的平行线,它与过点b的平行线平行吗?

(二)平行公理及推论

1、思考:上图中,①过点b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条;

②过点c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条;

③你画的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

②探索:如图,p是直线ab外一点,cd与ef相交于p.若cd与ab平行,则ef与ab平行吗?为什么?

二、自我检测:

(一)选择题:

1、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因为a//d,b//c,所以c//db、因为a//c,b//d,所以c//d

c、因为a//b,a//c,所以b//cd、因为a//b,d//c,所以a//c

2.在同一平面内有三条直线,若其中有两条且只有两条直线平行,则它们交点的个数为()

a.0个b.1个c.2个d.3个

(二)填空题:

1、在同一平面内,与已知直线l平行的直线有条,而经过l外一点,与已知直线l平行的直线有且只有条。

2、在同一平面内,直线l1与l2满足下列条件,写出其对应的位置关系:

(1)l1与l2没有公共点,则l1与l2;

(2)l1与l2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则l1与l2;

(3)l1与l2有两个公共点,则l1与l2。

3、在同一平面内,一个角的两边与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的大小关系是。

4、平面内有a、b、c三条直线,则它们的交点个数可能是个。

三、cd⊥ab于d,e是bc上一点,ef⊥ab于f,∠1=∠2.试说明∠bdg+∠b=180°。

初中优秀数学教案篇4

一、教材内容及设置依据

?教材内容】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有理数加法、减法的运算的回顾,学习包括分数和小数的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理解其方法;应用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设置依据】教材内容的确定主要根据知识的社会作用性、教育性原则(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能力,以及形成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重要作用)、后继教育原则(为进一步深造、参加实际工作和适应日常生活准备条件)、可接受性原则(即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平、接受能力、生理心理特征,又要着眼于学生的不断发展);还要与现实生活、科技发展相适应,逐步深透现代教学思想。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有理数的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和加强,同时又是后面所要学习的有理数的乘法、除法及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基础,

特别是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为后面的除法可以转化为乘法的学习提供了

类比依据。也为后面学习代数式的合并同类项及有关的恒等变形奠定了基础,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三、对重点、难点的处理

?对重点的处理】本节的重点是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为了突出重点,教师应尽量从实际问题引入、应尽可能的在课堂上创设具体教学情境,注重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运算的方法。同时我们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和每节课的具体情况,尽可能的把每节课的“课堂练习”和“习题”的内容划分成不同的板块,如:1、知识巩固型2、实际应用型3、方法多变型4、知识拓展型等。

?对难点的处理】对于难点的处理,因为新教材“强调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因此教学时我们应尽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或用“已知”去解决“未知”的思想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测、交流,充分的探索。同时淡化形式,突出实质(不出现代数和的定义,只是让学生理解有理数的加减运算可以统一成加法以及加法运算可以写成省略括号及前面加号的形式,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具体情境对“代数和”加以体会)

四、关于教学方法的选用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节课可采用的方法:

1、情境体验:通过教师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融会到课堂中去,产生共鸣,激发兴趣,鼓励学生观察、分析、探索,加深其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发现法:它符合辩证唯物主义中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符合教学论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巩固性、可接受性、教学与发展相结合、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等原则。引导发现法的关键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小组合作、探究讨论:通过合作讨论,使学生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内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形成合作的意识,产生合作的愿望。

五、关于学法的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給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让他们“会学习”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在提出问题后,要鼓励学生分析、探索、讨论,确定出问题解决的办法。通过小组探究交流,得到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开拓了思路,培养了思维能力。同时意识到:数学是生活实际中的数学、大自然中的数学,萌生了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愿望。

六、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程序:

一、复习铺垫:

首先利用多媒体出示一组有关有理数的加法、减法的题目,让学生进行速算比赛,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1、45+(-23)2、9-(-5)

3、-28-(-37)4、(-13)+0

5、(-29)+(-31)6、(-16)-(-12)-24-(-18)7、1.6-(-1.2)-2.58、(-42)+57+(-84)+(-23)

从四排学生中个推选一名学生代表板演6、7、8、题。

通过比赛的方式,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迎合了学生好胜的心理,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然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对题目进行评判,对优胜的学生进行表扬,对其他学生加以鼓励,使他们意识到“胜败乃兵家常事”,关键要有信心,要有高昂的斗志。通过练习,学生已在不知不觉中复习了有理数的加法、减法法则,特别是减法法则,加深了印象,这符合教学论中的巩固性原则,为后面学习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奠定了基础。

二、新知探索:

1、出示引例1:一架飞机作特技表演,起飞后的高度变化如下表:高度变化记作

上升4.5千米+4.5千米

下降3.2千米-3.2千米

上升1.1千米+1.1千米

下降1.4千米-1.4千米

此时飞机比起飞点高了多少米?

让学生分组探究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不难得出两种算法:

①4.5+(-3.2)+1.1+(-1.4)②4.5-3.2+1.1-1.4

=1.3+1.1+(-1.4)=1.3+1.1-1.4

=2.4+(-1.4)=2.4-1.4

=1千米=1千米

教师随之提出问题:比较以上两种算法,你发现了什么?通过学生的合作讨论、教师的引导、规纳、总结可得出:加减法混合运算可以统一成加法;加法运算可以写成省略括号及前面加号的形式。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代数和“的含义。这里不要求出现“代数和”的名称。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讨论,让每一个学

初中优秀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生熟悉的问题情景,以过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得出的过程,理解有理数减法法则的合理性。

(2)能熟练进行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归纳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通过减法到加法的转化,让学生初步体会人归的数学思想。

重点、难点

1、重点:有理数减法法则及其应用。

2、难点:有理数减法法则的应用符号的改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有理数加法运算是怎样做的?(-5)+3=—3+(—5)=

—3+(+5)=

2、-(-2)=-[-(+23)]=,+[-(-2)]=

3、20xx的某天,北京市的最高气温是-20c,最低气温是-100c,这天北京市的温差是多少?

导语:可见,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着很广泛的应用。(出示课题)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2)-(-10)=8=(-2)+8

2: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为8848米,与吐鲁番盆地海拔高度为-155米,珠穆朗玛峰比吐鲁番盆地高多少米?

3、通过以上列式,你能发现减法运算与加法运算的关系吗?

(学生分组讨论,大胆发言,总结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教师提问、启发:(1)法则中的“减去一个数”,这个数指的是哪个数?“减去”两字怎样理解?(2)法则中的“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加上”两字怎样理解?“这个数的相反数”又怎样理解?(3)你能用字母表示有理数减法法则吗?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p.24例1计算:

(1)0-(-3.18)(2)(-10)-(-6)(3)-

解:(1)0-(-3.18)=0+3.18=3.18

(2)(-10)-(-6)=(-10)+6=-4

(3)-=+=1

2、课内练习:p.241、2、3

3、游戏:两人一组,用扑克牌做有理数减法运算游戏(每人27张牌,黑牌点数为正数,红牌点数为负数,王牌点数为0。每人每次出一张牌,两人轮流先出(先出者为被减数),先求出这两张牌点数之差者获胜,直至其中一人手中无牌为止)。

四、总结反思

(1)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2)有理数减法的步骤:先变为加法,再改变减数的符号,最后按有理数加法法则计算。

五、作业

p.27习题1.4a组1、2、5、6

备选题

填空:比2小-9的数是。

а比а+2小。

若а小于0,е是非负数,则2а-3е0。

初中优秀数学教案篇6

一、内容简介

本节课的主题: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计算结果中总结出完全平方公式的两种形式。

关键信息:

1、以教材作为出发点,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引导学生体会、参与科学探究过程。首先提出等号左边的两个相乘的多项式和等号右边得出的三项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对可能的答案做出假设与猜想,并通过多次的检验,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通过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2、用标准的数学语言得出结论,使学生感受科学的严谨,启迪学习态度和方法。

二、学习者分析:

1、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①同类项的定义。

②合并同类项法则

③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

2、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在学习完全平方公式之前,学生已经能够整理出公式的右边形式。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等号的左边形式和右边形式之间的关系,总结出公式的应用方法。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力能力。

2、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知识与技能: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符号的过程,认识有理数、实数、代数式、防城、不等式、函数;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能运用代数式、防城、不等式、函数等进行描述。

(四)解决问题:能结合具体情景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尝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五)情感与态度: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2、采用“问题情景—探究交流—得出结论—强化训练”的模式展开教学。

3、教学评价方式:

(1)通过课堂观察,关注学生在观察、总结、训练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2)通过判断和举例,给学生更多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揭示思维过程和反馈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

(3)通过课后访谈和作业分析,及时查漏补缺,确保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五、课后反思

本节课虽然算不上课本中的难点,但在整式一章中是个重点。它是多项式乘法特殊形式下的一种简便运算。学生需要熟练掌握公式两种形式的使用方法,以提高运算速度。授课过程中,应注重让学生总结公式的等号两边的特点,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公式的内容,让学生说明运用公式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特别注意的细节。然后再通过逐层深入的练习,巩固完全平方公式两种形式的应用。为完全平方公式第二节课的实际应用和提高应用做好充分的准备

猜你想看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