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父与子教案模板6篇
 

父与子教案模板6篇

发布时间:2023-05-11 16:02:32 影响了:

教案在撰写的时候,教师务必要强调逻辑思路清晰,制定教案是我们开展教学工作前的首要任务,下面是职场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父与子教案模板6篇,感谢您的参阅。

父与子教案模板6篇

父与子教案篇1

学习目标:

1、学会“乞、霄”2个生字,并书写相关生字。

2、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课前准备:

1、教学课件。

2、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 导语导入

1、第八组整组课文都是关于有关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的,请大家读121页导语,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预设:民间故事引发想象(师述神话传说的由来)*本组课文都与神话传说有关、可感受古人想象的丰富 *课文可阅读相关书籍

是的,这些神话传说流传深远,古人许多诗词中都有描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此有关的29课,古诗两首(师板书课题)

2、自由读读这两首诗,注意读正确每个字的字音。

谁来朗诵这两首古诗。(大屏幕同时呈现两首古诗)一生读第一首,另一名同学读另一首。老师正音、指导读好。

咱们一起来读一读,思考两首古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生齐读古诗。

a、作者都是唐代)

b、都是关于神话传说的(乞巧——牛郎织女、嫦娥——嫦娥奔月)

3、小结:是的,这两首诗都和神话传说有关,两首诗的作者都是唐代。乞巧作者林杰,李商隐河南沁阳人。第一首主要描写了古代的人们过乞巧节情景,第二首诗主要通过嫦娥奔月的古诗展开想像。

4、今天,我们先来重点学习第一首《乞巧》,板书课题,并指导“乞巧”二字的读音、书写。乞与气区别提示巧的最后一笔,书空这两个字。齐读课题。

谁来说说题目《乞巧》的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资料袋、注释读好今宵、碧霄、渡河桥三个词,我们把生词再放回到诗文中来读读整首诗吧!

一、 初读古诗、感知质疑

1、指名读后,老师也想读读可以吗?学生自由练读,要求字正腔圆。

2、正音识字:大家发现了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吗?(宵—霄,用点标出来)那你怎么来记住这两个字呢?(“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

3、古诗词都讲究节奏韵律,因此读诗词仅仅做到字正腔圆还不够,谁能读出节奏来吗?(指2名)来,我们再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学生齐读古诗)

4、读出了节奏,下一步就要读出诗的韵味了,这需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下面就找到你身边的同学,用上学习古诗的好方法,结合课文的注释和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想一想,议一议,没弄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交流的时候提出来解决!开始吧!(学生讨论)

5、时间到!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那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1、“碧霄”是什么样的呢?2、诗句中的“乞巧”是什么意思?3、不理解“穿尽红丝几万条”)问的好!我们在读书学习时,就应当勇敢地提出自己的疑问!

二、 理解诗意、感悟诗境

1、要理解《乞巧》这首古诗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四大神话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课前预习读过这个故事吗?

牛郎织女在什么时候才能相聚一次呢?1(每年的七月初七)

2、出示一二行。(指1名读1)宵什么意思?(晚上)七夕今宵:七夕这天晚上。在七月七日这天晚上,人们抬头仰望“碧霄”,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样子吗?(学生说浩瀚的天空。)

出示课件:夜空图。在点点繁星中,有两颗星星尤为耀眼,知道它的名字吗?(牵牛星和织女星)让我们到宇宙中去找找这两颗星星吧!找到了吗?(引导学生找,辨别方位)

它们在银河的两边,遥遥相望,只有在七夕的晚上“渡河桥”来相聚啊!

诗中哪句话提到了这个动人的传说?1读

善良的喜鹊、痴情的牛郎织女感动了我们,读——

动人的故事、美丽的传说牵动了每个人的心,读——

我们仰望星空、想象着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激动和喜悦,读——

此情此景,诗人林杰也忍不住吟诵着,读——

3、多美的故事啊,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又在做什么呢?读三、四行说。

原来她们是在向织女乞巧啊!同学们,你们对织女了解多少啊?(自由回答)

出示资料: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的锦缎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闪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亮。人们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啊!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人们都对织女织的云锦啧啧称奇啊!少女们个个都羡慕,羡慕的不得了。

想看看云锦图吗?(出示图片)她们羡慕什么呢?你们羡慕吗?你们羡慕什么啊?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出示乞巧节画面

教师解说:其实古人在过乞巧节时,从初一就开始购置奇巧物品了,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临近七夕时,乞巧市上更是车马难行,场面非常壮观,观其风情,绝不亚于我们最大的节日——春节。

(2)联系三四行诗想像:乞巧节这天又会是怎么样的景象呢?反馈

a、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指学生说,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人多吗?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读出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读,说出这句话的意思。

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他们想象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b、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穿尽)

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

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你能像老师这样读吗?(指名读,齐读)

三、 品读成诵

1、我们被姑娘们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深深地感动了,谁想完整读读这首诗?那就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诵吧!

2、刚才我看见有的同学在读的时候都已经闭上眼睛,仿佛沉醉在诗情画意中。我想,他一定是背出来了?你们能背吗?试着背吧!指名读,男女生赛读(这么短的时间内,背诵的又快又准确!咱班的同学果然不简单。)老师背、齐背。

四、 拓展延伸

1、我们吟诵古诗的声音一定穿越了浩瀚的天空,飞入了牛郎织女的耳朵里,我仿佛听见了织女在赞叹:人间的孩子真会学习呀!她送给我们一首《乞巧歌》想读读吗?现在,乞巧的心意更诚了,内容也更丰富了,还可以乞富、乞子、乞健康、乞平安……同学们,你们还想为哪些人乞巧呢?乞取些什么呢?(生自由说:为老人乞取健康;为老师乞取健康;为朋友乞取快乐;为外出的人乞取平安;为残疾儿童乞取健康的身体;为灾区儿童乞取美好的家园……)

2、请同学们坐端正,闭上眼睛,一起背着古诗,在心里静静地为亲人、为同学、为老师、为朋友乞愿吧!(生齐背)

3、看着同学们专注的样子,我相信大家的美好愿望,一定会实现,因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看来今天这节课,大家都得巧了。

五、 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乞巧

乞——气

宵——霄 天上传说 乞取智巧

渡——度 人间企盼 追求幸福

七、教学反思

?乞巧》是人教社新课标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安排,再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快乐中去,《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一首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智巧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采用的是创设情境、互动教学的方式。

1、借画面互诵 。

?乞巧》这首诗有两幅大的画面:一是天上,碧霄只是背景,而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才是主画面,这在教材的底图很清晰;二是人间乞巧的场面。在教学环节中,我还安排了让学生根据诗句想象画面,让诗句和诗意化为可以视觉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图片。

2、借吟诵互动: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吟诵是古诗教学很多老师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我教学时由学生背诗入课,教师吟诗入题。课中吟中诵,诵中说,说中解诗意、品诗味、入诗境。

3、扩展延伸,丰富积累。

丰富的想象是这首诗明显的写法特点。教学中,我让学生想象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画面,想象人间乞巧的场面。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作为古诗教学,尤其要注意以读带讲、多读多悟,这样才能让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

父与子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3、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4、正确把握本文的主旨。

重点难点

1、重点 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3、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2、难点:正确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身心放松

欣赏歌曲《骏马奔驰保边疆》。

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说说有关马的成语,(一马当先、-跃马扬鞭、天马行空、千军万马、马到成功、马不停蹄、老马识途、车水马龙------)从这些成语中,我们不难看出,从古至今,人们都喜欢马,对马的印象非常好。唐代文学家韩愈就写过一篇有关马的文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2、展示学习目标

1、能正确把握文中词语的读音。

2、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3、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检查预习情况。

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3、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工具书和已有的文言知识理解文中实词虚词的意思,尝试着翻译文言语句。

2)、将自学中碰到的问题在小组中讨论解决。

3)、将小组中不能解决的问题罗列,留待集体解决:

四、精讲点拔,释疑解难

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世有伯乐(lè)

骈(pián)死于槽枥(cáolì)之间

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 这里的“食”是“吃”的意思,所以读(shí)。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这里的“食”同“饲”,喂养的意思,所以读(sì)

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 这里的“食”是“吃”的意思,所以读(shí);这里的“见”同“现”,显现的意思, 所以读(xiàn)。

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马夫)

一食或尽粟一石 (有时) (本指小米,这里泛指粮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这,这样的)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犹,尚且) (等同,一样)

安求其能千里也 (怎么,哪里)

策之不以其道 (方法)

执策而临之 (握,拿) (面对着)

3、 辨析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养)

食不饱 (吃)

食之不能尽其材 (喂养)

不以千里称也 (用,拿)

策之不以其道 (按)

虽有千里之能 (的)

执策而临之 (代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音节助词,无义)

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的标志)

安求其能千里也 (代千里马)

其真无马耶 (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 (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 (驱使)

执策而临之 (鞭子)

策勋十二转 (记载)

虽有千里之能 (虽然)

故虽有名马 (即使)

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完)

食之不能尽其材 (使----尽)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转折连词,却)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顺承连词,来)

4、 翻译句子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②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③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④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⑤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⑦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⑧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五、课堂小结,推荐作业

1、课堂小结:

你的收获是什么?

2、推荐作业:

第一题。

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身心放松

欣赏歌曲《》。

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

2、展示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2)、正确把握本文的主旨。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检查预习情况。

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3、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4、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 之间的关系的?

2、作者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们认为到底是先有千里马,还是先有伯乐呢,为什么?

3、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4、作为千里马与普通马有什么不同?

5、食马者能注意这一点并区别对待吗?

6、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7、本段中那些语句刻画了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8、本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9、本文通篇写千里马,难道韩愈仅仅为马的不幸而鸣不平吗?

10、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11、本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四、精讲点拔,释疑解难

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马而言应该是这样的。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他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是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识别就成为前提了。

3、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6、“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7、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讽刺揭露了昏庸无能,不能选贤任能而报怨世无人才的统治者。

9、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10、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慨心情。

11、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五、拓展延伸

天生我才必有用,只可惜韩愈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他只能无可奈何的发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

1、那么假如你就是一匹千里马,却暂时不被重用,你会怎么做呢?

韩愈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未免绝对。我们要主动地去争取,像毛遂一样的自荐,方可把握住自己的命运。

2、那么作为千里马,你们又想对伯乐说些什么呢?

我相信所有的伯乐一定会尊重教育,尊重人才。让千里马能够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愿伯乐们能够拥有一双慧眼。.因为世界上不是缺少千里马,而是缺少发现千里马的眼

五、课堂小结,推荐作业

1、课堂小结:

韩愈以良马喻人才,写自己知遇之难,是因为它生不逢时,我们有幸生长于新时代,能够人尽其才,那么我希望大家能够发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豪言,天马行空任我行的壮语。同学们,莫愁前路无知己,我相信只要大家努力,若干年以后,你们一定会站在我面前自豪地说:天下谁人不识我!

2、 推荐作业:

背诵默写本文。

附板书:

教学反思:

父与子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口语交际: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并注意听听同学发明创造,互相交流。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利,内容比较充实。

2.习作练习:写一篇想象作文,写出自己想象的奇特和合理。做到既清楚又明白,内容有新鲜感。培养学生写作的良好习惯。

3.我的发现:能主动发现同音字,并正确使用,引导学生从音、形、义上加以区分。

4.日积月累:读科学名言,从中体会名言的含义。

5.拓展延伸:通过宽带网,了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感受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就,感受科技发展给生活带来的新变化。可以让学生到图书馆、网上等收集多的资料作成剪报。

课前准备

收集自己准备的科技新闻。

教学课时

4课时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我们的奇思妙想

1.激趣导入:

同学们,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生活不断改变,在本组课文中,我们从《呼唤雨的世纪》、《电脑住宅》、《飞船上的特殊乘客》等文章中,了解到科学的威力和奇迹。今天,我们就畅想一下,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将使我们的生活发生哪些变化呢?

展开想象的翅膀,畅谈自己的奇思妙想吧!可以说说未来的生活、学习,只要能想到的,都可以说。

2.小组交流:

前后两组同学组成小组,相互交流自己的想象,共同分享发明创造的快乐。交流时可以互相问学,互相补充,互相评价。

3.全班交流:

每组推荐介绍得好的,大家感兴趣的到班上交流,共同探讨,进行评价。

4.小结延伸:

同学们的畅想真神奇、真美妙!我们要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勤于动手、善于动脑,就能有所发明,有所收获。

如果要想使你们的幻想成为现实,必须现在好好学习,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科学技能,让幻想成为现实。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写一篇想象作文

一、谈话引入:

上一节课,同学们大胆畅想了未来世界,有许多奇思妙想很有新意,今天我们就把这美好的幻想写下来。

二、明确习作要求:

1.想象应从哪些方面去想,想些什么?学生讨论。

2.教师补充:想象可以不拘形式、可以是古今中外的、可以奇思妙想的,也可以是从现实生活中受到启发自己设想、创造的。

3.习作方法指导:

①叙述想象的事物,要有一定的顺序。

②记叙中要具体,特别是想象的事物特点要写详细。

③表达的方式可以多样化,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4.学生自己交流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交流习作:选出写得好的习作,说说好在哪点?全班交流。

6.教师选出有特色的习作讲评。

7.学生根据自己的习作修改,同桌互改,提出修改意见。

第三、四课时

一、教学我的发现

1.学生自由读词语。

2.教师指名读词语,注意正音。

3.符合词义,说说带点的词的意思。

4.思考:你发现了什么?广告乱改成语。

5.小结:注意区分同音字。

二、教学日积月累

1.学生读科学名??

2.交流:你从科学名言中了解了什么?

3.小结:这些名言,告诉我们对待科学的态度应怎样,同时,教育我们要向科学家学习。

三、教学宽带网

1.朗读宽带网中的内容。

2.你在生活中还收集了哪些信息?

3.学生展开收集资料。

4.举办《科学在身边》手抄报。

父与子教案篇4

【学习目的】

1、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熟读成诵。

2、品析课文,展开想像,领略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3、揣摩课文,品味语言,感受作品创设的意境。

4、在诵读中深入体味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赞赏之情。

【学习重点】

课文诵读,文意疏通,语言品味,感受体验。

【学习时间】

二课时。

【学习准备】

熟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文字障碍。

查找有关三峡的资料或图片,查找作者郦道元的有关资料。

教学设计

一、三峡风光,感受引读

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幅长江三峡的风景图吧!

同学们,我们看了长江三峡的美景,你有什么感受呢?

是啊,美丽的三峡吸引了多少人为之而摧眉折腰,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长江的俊美。而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以其精妙的笔法揭开了三峡神秘的面纱,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作者郦道元的笔端,去游一游那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吧。(板书课题及作者)

作者简介:郦道元,字善长,北魏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

二、熟读成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⑴教师范读古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⑵学生学读古文,结合书下注释把语句读通顺,注意文中停顿:

⑶学生放声朗读,体会感受赞美之情。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⑴略无阙处(毫无)

⑵重岩叠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⑶夏水襄陵(漫上)

⑷不见曦月(阳光)

⑸或王命急宣(有时)

⑹虽乘奔御风(这里指飞奔的马)

⑺不以疾也(认为,觉得)

⑻绝周谳多生怪柏(险峻的山崖或山峰)

⑼素湍绿潭(急流的水)

⑽飞漱其间(冲刷)

⑾良多趣味(很)

⑿属引凄异(连续;延长)

⒀沿溯阻绝(顺流而下;逆流而上)

⒁林寒涧肃(寂静)

3、背一背: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试着背诵课文。

4、说一说:读完课文后,同学们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交流。

三、合作探究,品析美景

1、同学们,三峡很美,哪你觉得三峡美在哪里呢?你能用“三峡的____ 美,你看 ”的句式说一说吗?

例: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山──奇险

水──急流回旋

夏──急猛水──春冬──清幽

秋──凄凉

2、这样美的三峡,作者仅用150余字就描绘得如此传神入化,其语言之美,其笔法之妙,实在不能不令人称奇。下面请同学们来说说文章哪些地方写得美,写得妙。(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等方面着手)

例: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描写了“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写出了两岸连山,群峰对峙的雄姿。同时又从“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一句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绵延,隐天蔽日的山势。

四、体验,比较拓展

1、联想体验:

同学们,下面我们来展开想像,感受心中的三峡美景,并用我们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

2、比较拓展:

⑴同学们,小学里我们一定学过《早发白帝城》这首诗吧。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吧。

?早发白帝城》与《三峡》都描绘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那你能找出诗句中与课文相对应的、写相同景致的句子吗。

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鸣;文章第一段则与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⑵同学们,三峡工程正在实施中,有人认为这将会破坏三峡的美,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了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旦,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加点的词,把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写出了三峡独特的美──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

2、课外延伸:

⑴背诵翻译课文。

⑵做好《语文作业本相关练习》

⑶尝试写一篇游记散文。

父与子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了解放风筝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

2、掌握安全放风筝儿歌,能说出需要注意的安全规则。

3、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在日常生活中遵守放风筝的安全规则。

4、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5、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活动准备

风筝一个,教学挂图

活动过程

1、导入

师:这是什么?小朋友喜欢放风筝吗?知道在放风筝时要注意哪些吗?

2、请幼儿讨论并回答

教师先提出问题,启发幼儿讨论,之后教师小结。

(1)师:放风筝要选择什么样的场地?很窄小的街道或者人群拥挤的地方可以吗?上空有很多电线的场地可以吗?坑坑洼洼的场地或者山上可以吗?

(2)小结:放风筝要选择安全的场地,开阔平坦,没有树木,路灯和电线等障碍物的场地比较安全,比如广场或者公园的草地。

(3)师:放风筝时跑得快会发生什么危险?风筝绳很细,如果使劲握住或被缠住会有什么危险?如果在有高压电线的场地放风筝会有什么危险?

(4)小结:放风筝要慢慢跑,留神脚下,不能光顾着看风筝,否则容易被石头或草丛绊倒或踩到坑洼的地方扭伤脚。风筝绳很细,会割伤皮肤,要小心。不要在高压电线附近放风筝,如果风筝缠绕到电线上,可能会使人触电。

3、学习放风筝的安全儿歌

(1)师:刚才小朋友们把放风筝要注意的问题都找了出来,谁能把这些注意事项完整地讲出来呢?

(2)教师引导幼儿学习放风筝的安全儿歌

①师:有一首儿歌把放风筝要注意的事项都编了进去。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②教师完整朗诵儿歌

③师:儿歌先讲了什么安全注意事项,后讲了什么?

④集体学习朗诵儿歌

4、总结

师:小朋友学习了放风筝要注意的安全规则,我们一起来回顾。

它们是:要选择开阔平坦,没有树木、路灯和电线等障碍物的场地;要慢慢跑,留神脚下;注意不要被风筝绳割到手;要远离高压线。小朋友在放风筝地时候一定要遵守这些安全规则!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我从幼儿喜欢的活动——放风筝贯穿始终,环节清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幼儿感兴趣的放风筝活动引入谈话,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观看小朋友放风筝时因为不注意安全或放风筝的地点不对而发生事故的情景,从而体会到放风筝时因为不注意安全或放风筝的地点不对所带来的后果。

父与子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8个生字,田字格前面的8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5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春天早晨大草原美的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

?课时计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

同学们,几天来,我们跟着春姑娘游了风光秀丽的太湖,逛了花儿盛开的梅花山,认识了顽强生长的春笋,了解了不同状态的雨点。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新的地方。

2、板书课题: 5 草原的早晨

3、解题:

⑴ 学习生字:原

① 指名呼读音节:yuán

复习整体认读音节。

② 教学厂字头。

③ 指名说说怎样记住原。

引导用熟字记忆。

④ 谁能用原组成另外的词?

⑵ 师述:

大草原是我国西北边疆地区放牧的地方。那里风光非常优美,那里的人民特别勤劳。当春天到来的时候,那里的景象更不一般,尤其是在春天的早晨。下面请小朋友们看图。

二、引导看图,教学部分生字词

1、出示幻灯片: 图片内容:草原无边无际,绿草如茵。近处,羊儿涌出圈门,牧民跨马追赶羊儿;远处,羊群与白云相连。

2、看图听配乐朗诵,边听边思考:

⑴ 从图上看,你觉得草原怎么样?从哪儿看出它很美、很大?

⑵ 图上有谁和什么?

⑶ 牧民们在干什么?

⑷ 羊儿怎么样?

3、讨论上述思考题,相机进行词语教学:

⑴ 无边:形容很大,没有边际。

看图理解。 无与元比较字形。

⑵ 铺满:指名拼读音节,举例理解。

⑶ 牧民:专门从事放牧的人。

① 牧:教学牛字旁。

② 民的笔顺。

③ 要求学生用民扩词。

⑷ 骏马:指好马

指名拼读音节:jùn

⑸ 远处:

① 指名拼读音节:yuǎn chù 。强调远是整体认读音节,chù 是翘舌音。

② 远与运比较。

③ 处与外比较。

④ 引导学生用这两个字组词。

三、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要求:碰到不认识的字多拼读几遍,把难读的句子画下来,多练几遍,一直到读通顺为止。

2、检查自读情况:

⑴ 卡片抽读:啪、打破、欢乐。

⑵ 指名试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⑶ 领读几个长句子:

第1自然段的第二句,第2自然段提醒学生注意停顿的地方。

四、写字

1、处是左下包右上的字;原是左上包右下的字。

2、教学处的偏旁。

3、引导学生分析田字格里的字,要求把结构写匀称。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强调读准民、处

2、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1自然段:

⑴ 指名读课文。

⑵ 思考讨论:

① 这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季节的事?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理解词语:铺满新绿。

师述:因为冬天里,草原一片枯萎,春天到了,小草发芽了。草原上又绿了,而且绿色铺满一地,所以说是铺满新绿。

② 黎明和宁静是什么意思?

黎明:天刚亮的时候。

宁静:举例理解。

③ 黎明前就发出了响亮的鞭声,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牧民起得早,说明他们很勤劳。

④ 随着鞭声的响起,草原上会出现什么现象,课文中是怎么说的?

随着鞭声的响起,草原上可能会出现马儿的叫声,牛儿、羊儿的喊声,大人、小孩的说话声,草原上顿时热闹起来。课文中说草原醒来了。

⑤ 看图听录音,进一步理解句意:

图上先出现宁静的、铺满新绿的草原,接着出现牧民的鞭子,最后出现马牛羊人在活动的情景。与之相配的是舒缓低沉的音乐,接着是啪!啪!的鞭声,最后是各种动物的叫声和人的吆喝声。

⑶ 指导朗读。

2、细读第2自然段:

⑴ 指名读课文:

读后说说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相机板书:

羊儿涌奔

牧民跨追

⑵ 进一步理解第一句话:

① 引导学生比较一只和一只只、旋和涌、走和奔有什么不同。

② 比较句子:

羊儿涌出了圈门,奔向草原。

一只只羊儿涌出了圈门,蹦跳着奔向无边无际的草原。

指名读句子,说说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好在什么地方?

第二句话好,一只只、涌写出了羊儿的多,蹦跳着写出了羊儿的欢快,无边写出了草原的大,第二句话比第一句话明白、具体。

⑶ 进一步理解第二句话:

哪个词说明牧民的动作非常熟练?

跨上、追赶说明牧民的动作熟练。 指导朗读。

3、细读第3自然段:

⑴ 指名读课文:

读后说说远处有什么?

板书:像白云

⑵ 课文中把羊儿比成了什么?

一群群和一群意思有什么不同?

朵朵可以改成一朵吗?为什么?

课文中的飘动是什么意思?

⑶ 看录像,体会意境:

录像内容:与天地相接的地方,羊群移动,野花盛开,绿草如茵,牧民的歌声在经久不息地回响。

⑷ 指导朗读。

三、作业 1、练习写生字:无、民

无、民都是独体字,书写要居中。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指名说说下列字的书写笔顺:

无民

二、总结课文,指导背诵

1、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2、春天的早晨,草原上是什么样的?牧民们怎么样?

3、指导背诵:

⑴ 帮助学生理清线索脉络:

时间线索:鞭声响起草原醒来羊儿出圈 群羊如云

空间线索:醒来的草原近处远处

⑵ 指导学生练习背诵。

三、教学部分生字字形,指导写字

1、打:引导学生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记忆。

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左高右低。

2、牧:左右等宽、等高。

四、作业

1、在书上描红。

2、抄写生字词两遍。

3、口头填空:

( )的鞭声 铺满新绿的()

( )的羊群 朵朵飘动的()

4、练习用飘动说一句话。

?板书

5 草原的早晨

羊儿 牧民

涌 奔 跨 追

像白云 唱

猜你想看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