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口号 > 关于生态扶贫专项监督检查报告
 

关于生态扶贫专项监督检查报告

发布时间:2020-02-11 12:51:57 影响了:

根据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重大扶贫工程建设和到村到户帮扶措施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甘办发〔2018〕25号)精神,从去年开始,省委省政府将生态扶贫监督检查任务安排给了我们甘肃社会主义学院。我们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对生态扶贫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的决定,及时安排部署,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扎实开展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2018年生态扶贫监督检查建议落实情况

2018年,学院对庆阳、平凉、临夏、甘南4个市州的8个县19个乡镇的生态扶贫工作进行了监督检查,共为省委省政府汇报督查建议5条,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省林业和草原局及地方党委政府的积极努力下,所提的5条建议,4条已得到落实,1条积极争取落实。

一是关于“进一步摸清林业生态资源底数,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扩大选聘生态护林员岗位规模的建议省林草局积极向国家林草局汇报衔接,在去年生态护林员项目资金3.15亿元、选聘生态护林员40671人的基础上,2019年新增生态护林员项目资金1.85亿元,累计达到5亿元,同比增长58.7%;
新增护林员22468人,共计达到63139人,同比增长55.24%。生态护林员补助已成为脱贫攻坚中贫困群众收益最直接的项目之一。

二是关于进一步加大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宣传力度的建议”。今年,我们通过监督检查,实地了解掌握,随着各级各部门宣传力度和农村环境治理力度的不断加大,广大群众对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各地生态保护思想认识进一步加强,环保意识进一步提升。

三是关于增强生态扶贫项目季节性意识,缩短相应项目程序及时间的建议。随着全省“放管服”改革的深入推进,据基层反映,2019年生态扶贫项目计划下达及时,并缩短了项目申报、评审等环节的时间,确保了造林绿化项目的正常开展。

四是关于“据实统计和掌握符合退耕条件的土地数据,继续积极争取国家加大对我省退耕还林计划任务的支持,将全省符合退耕条件的坡耕地全部纳入退耕还林计划建议”。在去年全省下达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任务161.6万亩的基础上,今年又下达了29.11万亩。

五是关于针对各地实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加大投入,特别在水资源丰富的地方支持建设上水提灌工程,扩大生态绿化面积,提高造林成活率,巩固生态建设成效的建议。省林草局和省水利厅表示在今后的造林工程和项目实施中,一方面向国家争取,一方面视省上的财力加大这一方面的支持力度。

总之,去年我们所提的5条建议,得到了比较好的落实,得到了基层的广泛认可。

二、2019年生态扶贫监督检查工作开展情况

今年9月下旬至10月中旬,由院领导带队,采取不发通知、不打招呼、轻车简从,分组深入天水、陇南、定西、白银四市的八个深度贫困县(区)进行了监督检查。本次监督检查以挖掘亮点、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为重点,以服务和推进生态扶贫为目标,主要采取座谈交流、察看项目、查阅资料、走访入户的方式,聚焦生态护林员、退耕还林、林业产业、生态效益补偿等林业扶贫项目,在秦安、张家川、宕昌、武都、靖远、会宁、渭源、岷县8个县(区)深入16个乡镇,32个村,共召开座谈会32场(次),察看林业项目点45个,走访生态护林员137户,详细了解了生态护林员的报酬落实、选聘程序、护林员职责、管护面积及国家政策知晓情况,了解了林业产业发展、退耕还林工程、国土绿化工程、美丽乡村建设等生态扶贫项目实施情况,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情况。

从这次监督检查情况中明显感觉到,省林业和草原局以及天水、陇南、定西、白银四市和八县(区)对生态扶贫工作高度重视,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和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坚决到位。在这次监督检查中,我们深切感受到,天水、陇南、定西、白银四市八县(区)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始终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严守生态“红线”,靠实责任、强化措施,结合当地实际认真谋划,认真落实省林业和草原局提出的生态护林员、退耕还林、林果产业、生态效益补偿、帮扶力量精准到户和项目资金精准倾斜的“五个精准到户、一个精准倾斜”林业扶贫举措,积极推进各项生态扶贫工作。各市、县都制定了“进一步加快林业和草原产业发展助推生态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林业工程项目、林业产业和生态保护具体扶贫措施,为生态扶贫工作规划和切实可行的路线图。天水市从市财政3000万造林绿化补助资金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优先支持生态扶贫工作。八县(区)坚持将林草生态建设项目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重点安排在深度贫困乡镇和贫困村,精准落实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帮助贫困群众在参与林业和草原生态保护修复中增加收入,开辟了就业增收新路子。秦安县坚持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路子,以落实全省林业生态扶贫“五个一批”项目为重点,集中财力办大事,累计用于生态脱贫产业建设项目资金3036.92万元。会宁县林草局制定未来五年荒山荒坡绿化计划,争取要在五年内将现有的荒山荒坡绿化80%。靖远县东升镇制定了未来十年文冠果发展规划,永新乡制定包括专业交易市场在内的枸杞产业发展规划。从这次监督检查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全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和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政治站位高、思想认识清,而且坚决到位。

(二)全面落实生态补偿脱贫一批精准措施和生态扶贫政策,贫困群众从中受益、得到实惠。

陇南、天水、定西、白银四市八县(区)将生态护林员项目作为落实“生态脱贫一批”的主要抓手,加强项目资金的监督管理,切实发挥助农增收效益,帮助贫困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脱贫。严格按照《甘肃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管理细则》,对生态护林员进行选聘。从我们检查到的和市县(区)介绍的情况看,所有护林员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基层加强对生态护林员的管理考核培训,确保了林业资源的有效管护和生态护林员的稳定脱贫。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各县(区)按照群众意愿,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着重设计经济林树种,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在安排退耕还林、草原管护员、天保公益林管护员时优先支持有需求、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并及时足额给农户兑现各项林业补助,增加贫困群众转移性收入。比如,定西市2018年建档立卡生态护林员脱贫13604人,占全市脱贫人口的10.76%。在监督检查过程中,我们特别感受到,武都区对生态护林员选聘和管理采取的“精准落地、精准到户、突出重点、自愿公正、统一管理”做法,比较细致、扎实。靖远县永新乡加强对生态护林员的管理和培训,建立了生态护林员工作群,管理者和护林员都能随时沟通,发布一些培训信息,做到了彼此了解,既促进了工作,又加强了联系。在退耕还林检查点,武都区坪垭藏乡行政村监委会主任余九成说:“现在各项惠农补贴比较多,能及时足额发放到财政‘一折通’,村里的人都知道政府发了多少钱。我是村上选出来专门监督村干部的,群众对村上大大小小的事都知道,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感谢共产党,感谢政府,邀请你们到山上我家里去,有酒喝”。从群众朴实的谈话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他们对基层工作,特别是生态扶贫工作是满意的。

(三)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林业龙头企业逐步壮大,贫困群众造血功能明显提升。

天水市把培育壮大产业龙头作为推进林草经济发展的突破口,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鼓励种植户搞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格局。积极鼓励林业专业合作社、企业大户发展林油、林蜂、林药等模式的林下经济,带动贫困户多元化发展富民产业。陇南市为推动油橄榄富民产业发展,设立了1000万元产业发展基金,并筹措1000万元资金支持建设油橄榄工程育苗中心,加大了油橄榄产业发展力度。武都区作为面积最大的适生区,专门出台奖励办法,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同时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资金,采取以奖代补、贴息等形式,鼓励能人大户和企业承包、租赁集体荒山、荒坡、荒滩,鼓励农民流转土地、集中经营,大力发展油橄榄。秦安县采取的“保险+期货”,为苹果产业保“价”护航,加大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解除果农靠天吃饭的困境。检查中我们也发现,秦安县、宕昌县、武都区充分利用当地海拔、气候等条件,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每个山头都有自己的主导产业。比如,秦安发展苹果、蜜桃产业,宕昌发展大果榛子、花椒、无花果、板栗产业,武都发展油橄榄、花椒产业,有效破解部分贫困片区发展主导产业的瓶颈。靖远县东升镇积极引导群众大力发展文冠果种植,既能绿化美化荒山,防治水土流失,又能增加群众收入,据了解,有部分群众已取得每亩3000元的纯收入;
同时镇党委书记辛海宏是甘农大园艺系毕业,利用自己的专业和人脉资源,引进文冠果深加工企业,延伸了产业链条,增加了群众收入。在察看张家川县龙山镇马河现代农业示范园时,裕丰果品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县全利说:“我们合作社专门培育樱桃早熟和苹果晚熟品种的反季节水果,避开销售高峰,在群众获利上进行了探索。合作社的建园和园区管理累计带动马河村和基地周边农户120多户参与‘三变改革’,每年能给村民带来近40万元左右的直接经济收入和60多万元的土地流转费,同时雇佣村民从事果园管理,能够解决180多人剩余劳动力再就业”。

(四)用足用活国家林业扶持政策,大力开展生态修复,人居环境有效改善。

天水、陇南、定西、白银四市八县(区)积极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修复保护力度,依托三北防护林、新一轮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大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科学谋划、合理布局,主动转变造林方式,从过去的群众义务造林向现在的工程承包有偿造林转变,采用工程造林的方式,加快国土绿化进程。在造林绿化工程中积极吸纳贫困户参与造林,一方面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另一方面也让贫困户增加了收入。比如,张家川县提出“道路林荫化、庭院园林化、村庄风景化和一村一片经济林”林业工作措施,每个乡镇每年绿化美化贫困村庄不少于2个,绿化农村道路不少于5公里,荒山造林不少于100亩,乡村公共绿地建设不少于500平方米。会宁县第一轮退耕还林实施点已全部成林,满地厚厚的落叶彰显了当地人殷实的生活。截止2018年年底,渭源县有林地达129.5万亩,退耕还林成林4.59万亩,为全县森林覆盖率贡献率达3.54%。在走访调研武都区蒲池乡咀台上村护林员刘喜时,他说:“这几年,我们沟里的天更蓝了,山更绿了,白龙江的水更清了,降雨量也明显增多,山上的树和草都长的茂密,我们护林员的任务也就更重了,每天都得到山上跑一两次,要不然不放心”。在武都区察看走马坪家庭林场时,看到满山遍野都是硕果累累的油橄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在监督检查过程中我们也感受到,八县(区)在农业农村、环保、林业等部门项目资金的支持下,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进行“厕所革命”、“垃圾革命”,购买垃圾清运车、安装垃圾箱、修建垃圾填埋场,在乡村大力开展种树种花、整治乡村卫生环境。现在,群众不但注重自家的庭院卫生,更讲究公共卫生,形成了“人人讲文明、个个爱清洁、户户讲卫生”的良好氛围。比如,会宁县大沟镇,岷县麻子川镇在“千村美丽”等项目的支持下,购买装载机、户用垃圾桶等设施,提升了道路的清扫,垃圾收运等方面的能力,同时积极引导群众参与环境政治工作,建立了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为实现全域无垃圾奠定了基础。

(五)基层干部积极投入脱贫一线,工作到位、作风扎实。

从监督检查情况来看,我们所接触到的基层干部对生态扶贫工作政策明、底数清,都能说上个一二三。特别是,广大林草部门干部能够深刻认识到生态扶贫的重大意义和分量,发扬不怕疲劳、持续作战的作风,始终卯足劲,拉满弓,绷紧弦,在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之前,始终做到了劲头不松,力度不减。比如,靖远县林草局班子中的两名局长在乡镇工作数十年,了解农业、农村、农民和扶贫工作,有丰富的农村基层工作经验。同时,也是专业出生,从事林果技术服务多年,有丰富的林果产业发展经验和广泛的专业人脉资源,在产业发展上有独到的见解。部分乡镇党委书记也是农业和林业院校毕业,了解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能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切实有效的产业发展计划。在检查过程中,我们随机抽取3名护林员,主管此项工作的一名副乡长能逐一介绍他们的情况。我们当场电话联系核实情况,全部属实。说明基层干部对群众了如指掌。

三、监督检查中发现的不足和问题

一是生态护林员选聘项目还需进一步规范。自2016年以来,我省生态护林员项目资金逐年增加,实现了“四连增”,2019年选聘护林员人数超过6万人,下达资金达到5亿元,为完成“生态补偿脱贫一批”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据我们实地检查和基层林草部门反映,生态护林员每人每年8000元的补助,低于全国1万元的标准,建议和全国保持一致。同时由于该项目无相应的人员培训、印制日志等工作经费,培训效果不佳,护林员素质参差不齐,项目管理不够规范。比如,在我们检查时发现,个别县区生态护林员普遍是年龄较大或因身体原因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的群众,文化程度相对较低,一些护林员在填写巡山日志时有困难,记录是“正常”或“一切正常”,还留下大片空白。

二是造林绿化补助标准需要提高。随着造林绿化的逐步深入,当前造林现场不断向深山、远山、沙区等造林条件差的地块推进,加之近年来新技术的运用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造林成本不断加大。2018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的实施意见》后,市县积极贯彻落实《意见》,紧密结合人居环境改善,对县域重点区域、城镇面山、乡村道路等进行绿化美化,做了大量工作。基层林草部门普遍反映,县域重点区域、重点公路、乡村道路等国土绿化仅依靠三北工程、退耕还林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开展,省级财政没有专项补助资金。据了解,2016年前,国家重点林业工程造林每亩补助300元(包括人工、苗木等费用),虽然2016年国家将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亩500元,但仍远远低于实际需求。比如,据林草部门估算和市州反映,在我省干旱半干旱地区每亩造林成本在1500元左右,特别是河西地区每亩造林成本高达3000元以上。

三是财政资金撬动林下经济产业发展作用还不够。我们督查中,基层介绍,由于林下套种经济作物和发展养殖业具有投入少、门槛低等特点,是林区群众增收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在贫困群众脱贫增收中发挥了较好作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以来,省委省政府相继制定出台政策性文件,促进林下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省上从2013年开始每年安排1000万元的财政资金,用于扶持林下经济发展。比如,林业大户可以借助省级财政林下经济补助,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发展林下养鸡等产业,既可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又可以通过产品销售增加收入。截止2018年底,省级财政累计投入资金6000万元,全省林下经济产值累计达到75亿元,充分发挥了小资金撬动大发展的作用。但由于省级财政预算整合,省上自2019年开始不再安排这部分发展资金,使得财政资金撬动效应得不到发挥。

四是业务培训指导还需加大。根据机构改革,市(州)一级设立了林草部门,只有一类县(区)保留了林草局,二类及以下县(区)已撤销,将原林业部门职责划归县自然资源局,职责和业务合并后,业务量增大,工作任务更加繁重,出现了县(区)自然资源局内部统筹协调不够、工作顾此失彼的现象。

四、几点建议

一是建议省林草部门积极与国家和省财政厅汇报衔接,争取将生态护林员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万元,并安排生态护林员培训和工作经费。同时对生态护林员项目进一步规范,简化巡山日志,确保项目规范实施。

二是建议省级财政设立国土绿化专项资金,加大对各地区的造林绿化资金投入。同时,针对西部生态脆弱省份保护和改善生态成本较高的实际,积极争取国家将造林补助从500元提高到1500元左右。

三是建议省财政能够保留每年1000万元的林下经济发展资金,继续扶持一批效益好、示范带动着作用强的典型。

四是为了增强全省新入职的县级自然资源局主要负责人和分管林草的局长业务能力,推动各项工作协调高效运转,建议省自然资源厅和省林草局对他们进行集中业务培训指导。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