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形势与政策有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文范文]亚太地区战略形势论文
 

[形势与政策有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文范文]亚太地区战略形势论文

发布时间:2018-07-13 04:27:19 影响了:

  “四个全面”战略是继科学发展观之后我国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同时还是我国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所取得的突出成就。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形势与政策有关四个全面论文范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个全面

  形势与政策有关四个全面论文篇一

  《“四个全面”的辩证法探析》

  【摘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是在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逐步形成的,这是继科学发展观之后我国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也是我国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所取得的突出成就。“四个全面”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社会发展理念,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容解读“四个全面”能够为全面发展和重点发展提出一些科学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四个全面 辩证法 矛盾

  2014年11月,以“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内容的“三个全面”提出;同年12月,“全面从严治党”加入到“三个全面”当中,由此,“四个全面”的内容得到补充和丰满。①辩证法中这样描述“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②这里主要在动态发展的前提下对“四个全面”进行分析,这里的“发展”主要涉及:“四个全面”为什么是全面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单个的发展,是抓重点还是抓全面,这里注重是全方位的发展,一个也不能少;为什么是“四个”,而不是一个,五个。这里强调的是点上的发展,也就是说发展的同时既要注重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将发展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发展,同时还包括发展的方方面面。注重发展所具有的客观规律,结合我国的实际,注意点和面相互结合的发展。③

  “四个全面”的提出是一个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

  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我国在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深入认识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始终将各项理论的提出、应用和发展壮大都看作一个发展的全过程。④

  从“建设”到“建成”的发展过程。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表达术语上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是在肯定我国经济发展的伟大成就,也就是说我国有这样一个雄厚的基础足以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奔上小康之路。⑤利用五年的时间发展各项事业,把我国社会发展从一个准备阶段发展到一个全面实践的阶段,这不仅说明我国在发展阶段所取得的成绩可嘉,也说明我国的发展还没有结束,而是在某一阶段或者时间段的成效突出,我们依然要目光长远。

  所谓小康社会,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对普通百姓来说,小康是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安定有序的生活状态;二是对广大知识分子来说,小康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那么,已经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从解决人民温饱,到逐渐富裕起来,最后达到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社会安定的局面,正是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从形式上看,是我国各项事业发展在不同阶层的体现和表达;从内容上看,是我国社会发展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从民主到生态文明再到文化软实力,最后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既在层层深入,又在不断夯实自身基础,每一项新要求都是步步深入的从全局出发,谋划五年的发展过程和应当取得的成绩,并在此基础之上不断推进,奔入下一个发展过程。

  “改革开放”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所有制结构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作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调整,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国家税收、促进公平就业等方面也取得鲜见的成绩,为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增添了活力。但是,在肯定我国所取得的进步的同时还要看到接下来经济发展的方向,还要考虑到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因为发展是前进的运动。

  步入21世纪后,我国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其他的矛盾也随之而来,发展的问题,如何发展的问题,发展解决什么问题一直围绕着我们,解决矛盾的当务之急是深化改革,着眼点从经济体制改革出发。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主,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为目标;党的提出“更大程度更广泛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⑥二十多年间,我们对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重新认识市场和计划的作用与地位。

  从“两手抓”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发展。1992年1月,邓小平同志到南方视察,各大报刊纷纷报道,系统阐述了邓小平南方谈话的重要内容和精神。南方谈话中汇集了18个方面,其中“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只手都要硬”深刻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要始终坚持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发展。改革开放旨在发展经济,协调各方利益需要法律武器,在坚持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忘打击各种经济类犯罪。随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提出,从方方面面去解决违反法律、抵制法律的问题,不仅仅只从经济的角度去打击犯罪,而是从各个角度,不留死角的老虎、蚊子一起打。

  从“三个代表”到“全面从严治党”的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积极发展各项事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取得长足进步,发展的同时,各种矛盾也随之而来。从“三个代表”到“从严治党”正是在肯定党的领导的同时,也在防范党内的违法乱纪行为。中国梦提出之后,为创造更加和谐的社会环境,解决当前面临的突出矛盾,继续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使各族人民更加拥护党和政府,提出全面从严治党。这里的“治”不仅包括党自身的治理,也包括人民对党的监督。全面从严治党要从落实党的历史责任出发,坚持思想上保持其纯洁性、行动上保持其带头性。不仅从党内的每一位党员出发,还要从党内的民主生活会出发,从党内干部出发,时刻做到批评与自我批评,从而保持党的纯洁性。加强党的建设,关键还是“全面”,不能只看到一点,也不能以偏概全,而是要从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五个方面相结合,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显眼而又突出的位置,以不断夯实党执政兴国的基础为己任。

  党的领导起着把握总体发展方向和指引作用,这样依法治国才能沿着宪法的轨道,将我国的发展推向社会主义的前列。长此一来,有这么一个问题时常被提:党大还是法大?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党和法的关系是党治和法治关系的集中体现,也就是说法治当中包含党治,同样党治也不能离开法治而单独存在,这样我们在进行法制建设的过程中不能抛开党的领导,党在领导各项事业建设的过程中更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要在法律的范围之内活动。坚持将党的领导贯穿于法治建设的各个方面,全方位地推进各项事业的发展都要在法律框架内进行。

  三大规律视角下的“四个全面”

  发展作为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任何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体现了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而这三大规律对事物的发展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也是如此。⑦

  对立统一是发展的动力。每一事物中都存在着矛盾⑧,虽然我国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还应该看清一个事实: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我国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促使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和党建的方方面面都要从解决这个矛盾出发。“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是充分站在我国基本国情的高度上,针对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矛盾提出的解决矛盾的高效方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够解决当前城乡发展,工、农业发展等不平衡现象,有层次的解决人民最关心的问题,使全体人民共享社会主义的文明成果;全面深化改革为我国解决主要矛盾提供了保障,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为深化改革在资金上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全面依法治国为主要矛盾的解决提供法治保障;全面从严治党,为我们解决主要矛盾提供了发展方向。

  在继续向前推进“四个全面”深入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看到发展中存在的其他矛盾,而这些矛盾也不能被忽视,因为它们关乎主要矛盾的解决,关乎“四个全面”布局的实现,关乎社会主义建设的更上一层楼,所以要带着问题意识发展,杜绝将矛盾持续下去。

  质量互变是发展的形式。形式在哲学中主要指事物的结构和外形。⑨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能够保持事物在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相对稳定性,但如果量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发生质的变化,事物则会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有可能促进事物的发展也可能阻碍其发展。“四个全面”思想的变化发展亦是如此。质量互变作为事物发展的一个小循环,是事物发展的形式。正是因为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所以仍可能遇到各种问题,如若不及时解决所面临的问题,那战略布局的全面实现将举步维艰,我们想继续发展,就一定要一步一个脚印的、踏踏实实的解决问题。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在发展的同时,要注意适度原则,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固步不前。

  否定之否定是发展的方向。事物的发展始终有两种因素伴随。积极的因素是维持事物继续存在的因素⑩,正是因为“四个全面”思想是解决我国现阶段矛盾的正确方法,所以在提出之后得到了党、社会、人民的高度支持;否定之否定作为发展的方向,因此我们就要不断积累积极的因素,使发展的这艘大船在21世纪的海洋中不会迷失方向。否定因素是促进那些不适用于发展的体制、机制灭亡的因素,改革过程中,积极扬弃那些阻碍战略布局实现的因素,不要怕舍不得,“四个全面”的提出是对以前战略布局的批判和继承,既克服消极的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社会在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总会出现前进与曲折,“四个全面”的发展壮大为推动小康社会的建成指明了方向。科学的分析,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认识和把握“四个全面”在实现道路上出现的问题,敢于直面问题,从容不迫制定解决方案,同时又要总结经验,积极应对每一次的问题和挑战,用乐观的心理面对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和磨练,取得进步的同时不忘用良好的心态去迎接下一个问题。

  辩证法视域下“四个全面”的发展

  事物是永恒发展变化的,辩证法视域下“四个全面”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坚持问题导向的过程,是一个学会化解各种矛盾的过程。

  推进“四个全面”,就要坚持以解决矛盾为导向。十六大以来,我们党积极稳步的推进各项领域的改革。“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距离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构想不到6年之际提出,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面临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和挑战,推进“四个全面”的过程中需要我们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时刻怀揣问题意识,多问几个为什么,对不对,行不行,不断在发展的过程中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预见问题的能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着制度体制是否适应发展的问题,全面依法治国面临着法治不够、治理方式不相适应的问题,全面从严治党,面临着“四风”泛滥、腐败现象严重的紧迫问题,从根源出发,解决党内党员的思想问题和作风问题,一系列层出不穷的困难和矛盾,都会迎刃而解,只有不断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深挖根本问题之所在,从而更好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推进“四个全面”,就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上述主要阐述了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自身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主要从内因出发,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在推进战略布局的过程中,要注意内外因相结合,共同推进“四个全面”的发展。内因包括:发展中还存在不足,小康社会、改革开放、法治建设和党的领导面临的各种矛盾还十分突出;外因包括:我们需要党的正确决策、各种新媒体技术加大宣传力度、各族人民的积极拥护和支持等,在观察战略布局的进程、问题的分析、矛盾的解决过程中,注重内因,同时也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外因对推进“四个全面”所起的作用,不能孤立的只讲求内因的作用。坚持内、外结合就好比一个人内外兼修,“四个全面”也需要内外“兼备”的发展。

  推进“四个全面”,就要深入认识和化解矛盾。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告诉我们:在发展过程中,矛盾始终存在,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出现,还不能用解决旧矛盾的方法去解决新矛盾,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去寻求解决的方法。我国的发展尚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突出矛盾,存在着利益固化等深层次矛盾,这些浮于水面、显而易见的矛盾需要我们化解,同时也要从表面的矛盾看到深入事物内部的本质矛盾。

  “四个全面”战略是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以科学发展为要求的发展。一切不全面的、不协调的、不可持续的发展都不能称之为科学发展。“四个全面”坚持了统筹协调发展的理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以人为中心,其发展成果也由人民共享,突出了以人为本;全面深化改革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改革,改革我们现阶段不适合发展的制度和体制,提出新的适应我国科学发展的策略;全面依法治国充分保障了人在法治社会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执政兴国的必然前提和要求,从严的基本要求是:党要始终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四个全面”的科学之处,从长远的角度审时度势的提出发展要求,有利于更加严格地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结语

  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我国“五位一体”建设各项体制机制的完善,全面依法治国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法治化的环境,而全面从严治党确保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核心地位,这四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更加说明战略布局的推进是一项历史重任,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积极推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和谐发展,做一个守法公民,监督党和政府相关工作的实施,在党和人民共同协作下实现社会主义事业的高速发展。

  (作者单位:喀什大学;本文系2014年度新疆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资金资助“南疆意识形态安全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XJGRI2014150)

  【注释】

  ①“在江苏调研时强调: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人民日报》,2014年12月15日。

  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41页。

  ③④⑦⑧⑨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0年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⑤⑥《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

  徐令义:“着眼‘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用单精神文明创建新使命”,《人民日报》,2015年2月27日。

  “曲青山:精神是‘四个全面’的总源头―谈‘四个全面’形成的历史逻辑”,《北京日报》,2015年3月23日。

  形势与政策有关四个全面论文范文篇二

  《“四个全面”的战略思维体现》

  摘要:四个全面是是以为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运用战略思维进行系统集成创新的成果,体现出集大成者恢宏的理论气魄和坚定不移贯彻执行的实践品格。本文从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提出着手分析战略布局的逻辑联系、战略规划高度以及协调推进过程中的重点领域。

  关键词:四个全面 战略思维

  2014年12月,在江苏调研时首次提出四个全面。他强调"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这是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在中华民族靠近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紧要历史关头,主动顺应世界发展大势、时代发展潮流,真切体现人民发展意愿,有力回应不同发展质疑,进行战略研判、形成战略共识、作出战略决策。"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向世人昭示:中国共产党人有责任、有能力、也能够把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美丽中国,带进于世界强国之列。四个全面既是战略布局,又是战略思想。是以为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运用战略思维进行系统集成创新的成果,体现出集大成者恢宏的理论气魄和坚定不移贯彻执行的实践品格。其中所体现的战略思维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认真学习。

  一、洞察世情,和平崛起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在对当今世界格局深刻把握基础上制定的国家提升战略,是中国在复杂的世界格局中和平崛起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中国用了30年的时间就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成绩令人世人瞩目。中国制造遍及世界各地,中国经济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

  与此同时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却出现了问题,美国的金融危机,欧洲的欧债危机,给全世界的经济蒙上一层阴影。欧美在北非和中东地区进行颜色革命,推销西式民主,不仅未能如愿,加重所在国的混乱,反而给极端恐怖势力提供孵化温床。IS伊斯兰国的恐怖分子搅乱了中东,威胁了世界的安全,乌克兰的局势扑朔迷离,动荡不安。就在这样一个关键的节点上,中国自身的安全问题也凸显出来。国际上,美国对自身实力下滑的忧虑和对中国实力上升的恐惧加紧围堵中国的现实,积极营造"中国威胁论"的氛围,实施重返亚太战略,支持菲越在南海搅局;日本借助美国的暧昧通过安保法案,以中国为敌对目标,意欲彻底修改和平宪法,明目张胆地发展军国主义,试图插手中国南海,阻碍中国和平发展进程。各种传统的、非传统的安全威胁因素,花样翻新,考验着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智慧。

  在极为复杂的国际形式下,习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旨在将中国的事情做好,以强大的国力应对任何可能出现的状况和问题。众所周知,中国人酷爱和平,中国曾经饱受西方列强的欺凌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正因为这样中国才会更加懂得自由和尊严的可贵,才会真实表达出对和平安康的强力渴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是基于这点,中国才会在二战结束放弃了对日本的国家赔偿,减轻日本人民因战争带来的创伤。早在2014年公开宣称,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中国人民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中国最迫切需要的是和平发展的环境,和平与发展既是中国最迫切的需要,也是中国对当今世界的要求。中国不仅不是破坏和平的帮凶,反而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护卫力量。中国需要经济发达、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中央提出的战略部署,也是中国人民内心中的愿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中国将会具有很好的经济实力,人民将拥有更多的财富,中国社会也将更加和谐稳定,中国的和平崛起就有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中国就可以在世界上有更多的发言权,就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影响更多爱好和平的人们,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

  二、问题导向,前瞻务实

  战略思维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敢于直面矛盾,及时化解矛盾。问题就是矛盾,按照矛盾运动规律,矛盾会发展变化,不及时解决,就会积少成多、堆积成山,进而质变,酿成激变。矛盾的表现多种多样,如果抓不住关键,采取头疼医头脚疼看脚,那只会是按下葫芦起了瓢,问题的不到根本解决,只能成为不断表现的矛盾状态,而且会长期持续下去。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高速发展,取得了可与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来的经济建设相媲美的辉煌成果,也同样积累与之相应的发展矛盾。如何保卫改革成果,破解发展瓶颈?"四个全面"就是针对现阶段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也是新常态下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政党政权建设等各种错综复杂问题综合性的系统解决方案。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由问题倒逼而产生,是引领解决现实问题的金钥匙。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结构调整阵痛显现,保证经济稳定增长任务艰巨;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还有不少攻坚战要打,还有许多难啃的骨头要啃;深入推进正风肃纪反腐,从根本上解决沉疴流弊,复杂敏感程度明显加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承载着全国人民对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需要根治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全面深化改革是攻坚克难的现实工程,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打通"最后一公里",才能破除阻碍改革的思想壁垒、利益藩篱,消除"中梗阻""肠梗阻",使改革新红利更多转化为发展新动力。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凡是重大改革必须与法有据",这就要求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依法而行。依法改革、依法办事应该贯穿于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全面依法治国成为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紧迫需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每一个"全面"都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解决问题中深化。

  问题导向既是科学的思维导向,也是正确的工作导向,更是长远的战略导向。马克思曾经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坚持问题导向的正确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论,高瞻远瞩、居安思危,总结中共经验,针对中国实际,直面矛盾,迎接挑战,创造执政活力,凝聚民族精神。上任伊始,首提当今的中国梦,悄然拉开小康、改革、法治、治党的科学筹划和系统安排,呈现出均衡发展、协同推进的良好态势。周密谋划实现路径和关键举措,在坚持中国道路上凝聚中国精神,在动员中国力量中实现中国梦想。目标方向明确,战略指向科学,价值取向清晰,措施导向务实,及时回答了中华民族走向什么样的未来、怎样走向未来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重大课题,成为新时期、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和亿万中国人民的思想指南和行动遵循。

  三、全面系统,高屋建瓴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中央经过深思远虑的的结果,是全方位、立体式的,是综合全局的大手笔。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四个全面"战略思维是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的、长远的、根本性的重大问题的谋划思维,是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人与自然关系的系统思维。"四个全面"战略思维着眼于全局谋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将会得到整体的提高,中国自立于世界之林的时代已经开启,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都将随之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四个全面"战略思维将"四个全面"看成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对每一个阶段要实施的任务和目标都做了科学的安排,对系统工程进行全面的规划。在"四个全面"系统工程中涵盖了新时期全部的治国方略,"四个全面"战略具备战略高度的战略规划,是中国未来的发展的具体规划,规划立足与长远的发展,四个战略环环相扣,对实现目标的时间和阶段性的任务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利于实施。"四个全面"战略思维是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军事等领域的综合思考。

  "四个全面"中的"全面"是一个关�I词。"全面"二字,一方面体现承先启后、一脉相承;另一方面,就是要在新的起点上,开创新局面,体现全方位、全覆盖,而且体现新的高度、宽度与力度。新的"高度"体现在党的根据新形势,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小康"这一历史概念也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从"人民生活达到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现了我们党对小康社会认识的不断深化过程。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也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扩展为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在内的整体发展目标,达到了新的高度;新的"宽度"体现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即:根本在"改革",关键在"深化",重点在"全面"-它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军事等领域的全面性、系统性和根本性的改革。新的"力度"则体现于党的建设上。在"从严治党"前面冠以"全面"一词,既有承先启后的寓意,更彰显出反腐败零容忍、全覆盖、常态化、机制化的治党毅力。

  四、协调推进,重点突破

  协调推进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核心要义。"四个全面"中的四个全面,是有机贯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故必须协调配合、同频共振、协同并进,不可偏废。"四个全面"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是一盘灵动的棋局、一套缜密的逻辑,它明确了新时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总纲与关键、方略与思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四个全面"既确立目标,又明晰举措;既能总揽全局,又能把握重点;既能宏观指引,又能微观指导。具体而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物质基础和阶段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根本路径和强大动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制度支撑和可靠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坚强领导核心和关键政治保证。"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不能只讲一个"全面"不讲其它三个"全面",更不能把其中一个"全面"与其它"全面"对立起来。"四个全面"体现了全面整体性齐头并进、平衡向前的思想。这是全面的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时代哲学。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关键要做好顶层设计和重点突破。强调指出,我们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在顶层设计方面,要在中央和上级战略规划的前提下进行,将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一致起来。回顾中国发展历程,正是靠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引领和党的坚强领导,才保证了社会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正是改革与法治的循序渐进式的相互配合、并驾齐驱,才推动了社会的协调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改革、法治与党的领导等各个方面的关联性和互动性进一步增强,每一个方面的进展都会对其他方面产生重要影响,每一个方面又都需要其他方面协同配合,这就需要在推进局部阶段性工作的基础上做好顶层设计,力争摸清暗礁、认准规律、取得共识后再推动全局的工作。在重点突破方面,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牵住"牛鼻子"。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一些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的具体问题,涉及面广、利益关系复杂,大多都是涉及全局的改革发展难题。一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子落而满盘活",关系发展大局和改革成效,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中之重。牢牢抓住这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并以此为突破口,将对协调推进"四个全面"起到牵引和推动作用。始终坚持统筹协调的科学方法论,是我们稳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宝贵经验,统筹规划,才能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重点突破,方能形成带动力量。

  五、集成创新,勇于开拓

  战略思维主要是对未来发展问题的思考,而未来发展问题又大多是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其思维活动就绝不能囿于传统的、陈旧的、前人的、现有的。因此,要立足对事物有新的认识、新的判断,从而作出既有远见卓识、又符合客观实际、棋高一着的科学决策。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就成为战略思维的鲜明特征、永恒主题。

  中国共产党依据毛泽东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总结长期探索所积累的经验,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深刻地认识到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规律,在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以来,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都始终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经过几代人的探索,党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了科学概括: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015年初,又对"四个全面"作了深刻阐释,指出:"党的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 也就是说,提出"四个全面"是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把握"四个全面",也必须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来理解。"四个全面"是新时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行动指南,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战略抓手,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因此,应当把"四个全面"作为新时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指导思想,有机而深入地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之中。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次较大的战略转型,其战略思维着眼于中国革命和中国建设的实践进行总体的战略调整。在中国革命史上曾经有过多次著名的战略转移。建国后为了建设新中国,中国共产党人同样也进行了多次战略转移。从"改革开放"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摸着石头过河"到科学发展,都是战略调整。现在从确立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战略从局部发展转型到全面收官阶段,将迎来人们心中向往的小康社会。与此相应,四个全面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新的探索、开拓及阐释。主要体现在:

  将"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大实践意义和目标价值。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是"鸟之双翼、车之双轮",哪个都不能缺。其中"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是实现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实行法治对于现代社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保障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步骤,"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成为法治国家的重要的举措。在目标价值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法治成为中国现代化的标志。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党中央决定将每年十二月四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并首次提出建立宪法宣誓制度,这是维护国家宪法至高无上的权威,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的集结号。

  将全面从严治党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抓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本,表明在这条道路上从严治党将是一以贯之的新常态。"全面从严治党"是"四个全面"中的核心,只有实现了"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才会真正地实施。历史和现实都已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打铁还需自身硬",对于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拥有八千多万党员的超级大党,保证组织的纯洁性和先进性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但又容不得丝毫懈怠,必须要保证.面对党情的变化,治党管党的问题不可能一劳永逸。2015年5月,习在浙江调研时指出:"从严治党是一个永恒课题,党要管党丝毫不能松懈,从严治党一刻不能放松。要坚持标本兼治,加大治本的工作力度,严格按照纪律和法律的尺度,把执法和执纪贯通起来。"以来治党管党一系列举措表明将全面从严治党作为新常态,中国共产党将永保生机和活力,必将带领全国人民实现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戴旭:学习'四个全面'中的战略思维" 等5则_求是网_党刊为本 思想为王

  2.四个全面,战略思维,中国立场- 被引量:0

  形势与政策有关四个全面论文篇三

  《四个全面背景下党校党性教育的路径》

  1 四个全面背景下党校党性教育的重要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四个全面的主要内容。从其内容全面从严治党就可以看出党校党性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我党党员进行深刻的党性教育有利于保证我党队伍中的成员都具有过硬的党性,有利于党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有利于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彻底改革,有利于切实做到依法治国,从而为铸就中国梦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因此,在四个全面背景下加强党校党性教育对于我党队伍成员的政治素质和党员们的实践工作都有重要的意义。有效的党性教育能够提高党员的政治觉悟,从而能够指导其实践工作的业绩,与此同时能够对身边的群众起到积极的正向影响,进而将党的先进性思想理念渗透到群众当中去。

  2 四个全面背景下党校党性教育的具体方法

  2.1 引入情感与价值认同为基础的“认同式”理念

  在四个全面背景下进行党校的党性教育,要将情感与价值认同引入到党性教育中,情感与价值认同是党性教育的基础,也是提高党校党性教育的关键。党性教育的实质是将党性的精髓渗透到党员内心深入,同时能够将这些党性的精髓思想对党员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予以正确地指导,从而能够将党员的意志和品格中都能够散发出党的先进性和光辉性。我党建党以来,党性教育一直是持续性地课题,党性教育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也会调整其教育内容。我党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生产力随历史的车轮而滚滚向前发展,我党在具体的党性教育中也要结合社会实际情况来调整教育内容。当下是四个全面背景下的党性教育,这个时代的党员的生活经历和成长历程与老党员有一定的差异,所以要从情感与价值切入,争取到党员对党性的认同感,从而有利于让学员对党性教学内容产生共鸣,进而有利于党校党性教育工作的开展。

  关于引入情感与价值认同为基础的“认同式”理念,建议参考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明确情感认同的理论机制,通常情况下,情感认同是将一种情感态度嫁接到未形成该种情感态度的人的思维意识上,并且能够让这个人欣然接受这些情感态度,进而能够在这些情感态度的驱使下指导其行为和活动。价值认同与情感认同相类似,价值认同是建立在情感认同之上,但是比情感认同更加理性。价值认同是对情感和现实的实质抽象出来,并且对其进行推理和判断,经过一系列的逻辑分析之后对其价值理念的赞同。在对价值理念深度认同后,会直接影响其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形成预期的社会认知和行为理念。在四个全面背景下进行党校党性教育要重视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的重要性,良好的情感态度认同和价值认同基础是进行有效党性教育的基础,没有认同感的党性教育,学员只是对教育内容进行机械性的记忆,尽管通过考核并取得好成绩也无法对其工作实践进行指导。

  第二,要因材施教,在党校党性教育的对象中,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年纪较大的老党员,他们见证了整个共产党的成长过程,所以对于党性教育中的情感价值认同方式没有进行积极配合参与。究其原因是因为情感价值教育过于枯燥,并且他们经历过那段岁月,对这些教学材料耳熟能详而缺乏新鲜感。另一类是年纪较小的中青年党员,党性教育中的情感态度教育内容与其所生活的时代有较大的差异,很难引起他们的共鸣,对于这些党员来说,党性教育中的情感价值教育流于形式,很难真正触及他们的内心。因此,在进行党性教育的情感价值认同环节,教学材料准备要兼顾党员的年龄结构,丰富教学材料,从而有利于党员进行深入的学习。

  第三,党性教育中要将部分党员的功利性心理弱化掉或者消除掉,部分党员人为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比党性教育工作更加重要。这种思想是典型的功利性思想,非常不利于其工作的有效开展。党性教育中,能够让党员的思想在政治上达到一个高度,从而能够在其实践工作中一切都能够顾全大局,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重。因此,在进行党性教育的情感价值认同环节,要重申情感价值认同的重要性,从而引起大家对党性教育的重视,进而能够让党员对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进行系统地学习,最终用中国化的马列主义来指导其工作。

  2.2 党性教育要寓于严格的学员管理上

  关于党性教育要寓于严格的学员管理上,建议参考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完善党员党性教育培训的行为规范和考核制度。党性教育的目的对党员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觉悟都进行优化,从而能够使其思想上升到一定的高度,进而有利于其党性的稳定和其实践工作的开展。但是党性教育培训的课时是有限的,所以要将其党性培训的内容分解深入到党性培训行为规范和考核制度上,从而能够让学员不仅在课堂上学习了党性,而且在整个培训的过程中都在细节上遵守党性的约束,进而能够让党员用党性教育中的理论知识来指导其具体行为的习惯。因此,相关的教育培训机构要对党性教育内容进行深入地解读,并且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从而能够通过党性培训让党员们实现知行合一,进而能够优化整个党的行为风尚。

  第二,处理好不同年龄阶段党员的党性培训中的不同表现。通常情况下,参与培训的党员也是在职工作状态,集中的党性培训确实能够对其理论知识进行短时提升,同时占据的时间也对其正常工作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部分学员会出现翘课和懒于学习等情况。为了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是搞好制度管理,用制度管好人,使学员不敢不按制度办事。要按照中央、省委关于干部教育培训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和纪律要求,以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来制定和完善各项学员管理制度,使学员在校的一切行为都按制度进行。包括上课纪律、自学纪律、生活纪律(作息制度、住宿制度、就餐制度)、廉政纪律、组织生活制度、班风学风讲评和四率通报制度、主体班量化(百分制)考核管理制度、党性分析点评制度、学员学习情况反馈制度等。

  通过学员党支部组织学员学习,定期检查学习笔记,公布四率,进行班风讲评,组织各党小组召开民主生活会,督促和监督每位党员自觉遵守学员守则。通过班主任详实记录学员在校期间的各种表现,并把学员的学习情况和党性锻炼纳入百分制考核,记入学员的学籍档案。通过学员学习情况反馈,把学员在校期间的各种表现寄到学员单位。通过一系列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促使学员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搞好活动管理,用活动吸引人,使学员没有精力去做破坏制度的事。要引导班支两委做好活动策划,组织学员围绕教学内容开展党性锻炼活动,通过活动使党性教育系统化立体化。如参观革命纪念地、重温入党誓词、重走红军路、警示教育等。积极为学员搭建学习交流平台,组织学员围绕党性教育主题开展心得交流、学术论坛、演讲辩论等,寓教于活动之中,使学员通过活动党性得以升华。

  第三,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使学员自觉自愿不去做破坏制度的事。班主任在为学员提供服务的同时,多与学员进行思想交流,及时了解学员的学习、思想、生活状态,针对不同思想状态和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关心爱护学员,积极反映学员的要求,热忱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同时要用心培育学员的党校情结,通过多种形式积极营造团结、友善、关爱、尊重的和谐环境,促进学员党校情结的不断升华。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四个全面背景下,党校党性教育必须要受到足够的重视和关注。正确的党性教育能够对党员时刻起到教化作用,从而都能够在步入小康社会之初的富裕的物质生活中党员依然能够保持住当的先进性,进而有利于党员继续带领群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最终实现全民富裕。深刻的党性教育能够对党员的思想和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从而在改革的浪潮中一切决定和行动都能够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与此同时,还能够切实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的方针政策。因此,党校的相关工作人员,要对四个全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学习,结合四个全面的内容来制定与当下生活和未来工作息息相关的党员党性教育,从而切实保证党性教育的有效性和先进性。


猜你喜欢:

1.形势与政策关于四个全面的论文

2.四个全面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3.2017年最新形势与政策体会论文

4.推进四个全面论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文

5.2017大一形势与政策论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