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七年级下历史预习提纲】
 

【七年级下历史预习提纲】

发布时间:2018-07-19 04:38:42 影响了:

  时间是学习七年级历史提纲的资本。小编整理了关于七年级下历史预习提纲,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七年级下历史预习提纲

  七年级下历史预习提纲(一)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

  1、从国外引进的农产品

  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

  2、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

  3、丝织业的发展

  (1)丝织业中心:苏州、南京

  (2)丝织业的规模:南京的丝织业到清代已拥有三万多台织机。

  4、制瓷业中心:景德镇

  5、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1)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北京、南京

  (2)明清的商人以山西的晋商和皖南的徽商最为著名。

  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最早出现在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三、“闭关锁国”的政策

  1、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1)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为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2)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3)为抵制国家的领土主权受西方殖民者的侵犯

  (4)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2、“闭关锁国”的措施:

  (1)清初的禁海政策: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擅自出海贸易。

  (2)清朝统一后的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前阶段: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的限制

  后阶段:只开广州作为对外通商口岸,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3、“闭关锁国”的影响

  (1)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2)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

  (3)限制中外文化交流,妨碍了中国掌握世界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使中国落伍了。

  七年级下历史预习提纲(二)

  隋朝的统一与隋朝大运河

  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隋文帝】

  1、隋朝的建立:杨坚【隋文帝】 581年(都城:长安)

  2、隋朝的统一

  ▲(1)隋朝完成统一的条件(原因):

  A、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和南方经济的发展; B、长期的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

  C、南方陈朝政权政治腐败; D、隋文帝为灭陈做了充分准备,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E、隋朝建立后,隋文帝励精图治,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强大。

  (2)隋朝实现全国的统一:隋文帝 589年

  -------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全国范围的统一,为隋唐时期的空前强盛奠定了基础。

  【分析材料】“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反映出隋朝在完成统一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高度繁荣。

  二、隋朝大运河【开凿者:隋炀帝】

  1、开凿的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和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控制东北、东南,统治全国。

  2、开凿的条件:隋朝的富庶为隋朝大运河的开凿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隋朝大运河的基本概况:【必须掌握书P5《隋大运河示意图》】

  (1)三段:洛阳(中心)、涿郡【今北京】(最北)、余杭【今浙江杭州】(最南)

  (2)四段和五水系【自北向南】:

  永济渠(连接海河和黄河)、通济渠(连接黄河和淮水)、邗沟(连接淮水和长江)、

  江南河(连接长江和钱塘江)

  ▲4、隋朝大运河的历史地位:

  它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它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又一大重大贡献,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5、隋朝大运河的影响【即如何评价隋朝大运河?】

  (1)积极影响:【南北交通枢纽】

  A、大运河通航后,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

  B、运河的通航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它一直都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

  C、有效地保护了大运河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

  (2)消极影响:当时征发劳役过重过急,增加人民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特别注意】大运河的开凿不是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6、材料:《汴河怀古》(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分析】皮日休的观点是正确的。理由:因为皮日休客观地肯定了大运河的历史作用即它是我国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能客观地看到隋朝灭亡与大运河开凿有一定的关联,这种辩证的、一分为二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

  三、秦朝和隋朝的相似之处:

  1、都结束了长期分裂,实现了大规模的统一;

  2、都开创了新的政治制度(秦朝:郡县制;隋朝:三省六部制)并被后世所沿用;

  3、都修筑了一项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秦朝:长城;隋朝:大运河),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4、都因暴政而被农民起义推翻,二世而亡。

  七年级下历史预习提纲(三)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唐高祖李渊】

  1、隋朝的灭亡:隋炀帝实行暴政是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见书P8《唐王朝的建立》)

  2、唐朝的建立:李渊【唐高祖】 618年(都城:长安)

  二、唐太宗开创中国封建社会著名的盛世--------------“贞观之治”

  1、唐太宗(李世民)继位:626年【通过发动“玄武门之变”】---------年号:贞观

  ▲2、“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1)客观上:

  A、隋朝由于残暴统治招致灭亡给唐初统治者尤其是唐太宗极大震撼,他们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

  【分析材料】

  材料1:“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唐太宗)

  -------------说明唐太宗认识到了君民关系如同舟水,要维持统治,就必须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唐太宗关于这方面的名言:“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2:“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受富贵。”(唐太宗)-----------唐太宗的这句话说明了唐太宗推行“贞观新政”的本质目的是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巩固封建政权。

  B、隋朝创建的重要制度和经济繁荣为“贞观之治”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2)主观上:唐太宗从谏如流,选贤用能【唐太宗用人的原则:选贤用能】,励精图治,兢兢业业,推行“贞观新政”。

  【分析材料】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太宗)

  --------在唐太宗贞观年间,魏征敢于直言,前后上谏二百多次,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图见书P9)成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即和魏征有关。

  3、唐太宗推行“贞观新政”的措施:

  (1)经济上【民生政策】:在赋役制度方面,减少百姓服劳役天数,并规定可用交纳实物的方式代替劳役,使人身束缚逐渐松弛(改革赋役制度,轻徭薄赋,减轻百姓负担)

  ------作用:促进了唐朝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巩固统治。

  ▲(2)政治上:沿袭和完善隋朝创立的“三省六部制”【注意:“三省六部制”创立于隋朝】

  A、“三省”和“六部”的名称和职责:

  中书省:替皇帝起草政令 门下省:负责审核中书省起草的政令 尚书省:负责具体政令的执行。

  吏部:负责选用、考核官吏(通过科举考试被录取的进士如被委任官职,要到吏部报到。)

  户部:管理户口、赋税 礼部:掌管礼仪、教化(接待外国使者、科举考试都由礼部负责)

  兵部:负责军政(掌握全国军队的调动,执掌兵权)

  刑部:掌管司法、刑法、诉讼,有权逮捕并审讯犯人。

  工部:负责土木工程兴建。

  B、“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他们之间既分工合作,集思广益提高效率,又互相牵制,加强了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

  (3)法律上:修订《唐律疏议》【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

  (4)教育制度上:沿袭并完善了隋朝创立的“科举制度”(详见第4课);

  (5)民族关系上: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誉为“天可汗”(详见第5课);

  (6)对外关系上:实行全面开放、广泛交流的对外政策(详见第6课)。

  ▲4、“贞观新政”的影响: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封建皇帝、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看了“七年级下历史预习提纲”的人还看了:

1.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2017

2.七年级上册历史提纲

3.七年级历史复习提纲

4.2017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5.2017年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