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道教与茶文化的发展历史:茶文化发展历史
 

道教与茶文化的发展历史:茶文化发展历史

发布时间:2018-08-01 03:53:29 影响了:

  与佛教极其重视茶文化一样 ,众多的道教茶文化事象也成为茶文化中的一道亮丽风景。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道教与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一起来看看。

道教与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道教与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真人道士品茶,带上了对生命的热爱和超尘脱俗的意识,从而赋予中国茶文化空灵虚静的意境。唐朝道士李冶、施肩吾、吕岩 洞宾 、郑遨 ,五代时期高道杜光庭等人,都精于茶道。女道士李冶 约 756 前后在世,字季兰 ,吴兴人。她精于琴艺 ,长于诗词,同时又与当时的儒士、名僧及茶人有着密切的联系,尤与陆羽、皎然相契,说明她很可能是以颜真卿、陆羽、皎然等为中心的文人饮茶集团的成员之一。她在与茶圣陆羽的交往中,常以诗赠答,《全唐诗》中,存有李冶一首《湖上卧病喜陆鸿渐至》,显示出她与茶圣陆羽的密切关系,由此构成了茶叶历史上的一段佳话。有学者认为,完全有理由说,是这一僧皎然 、一道李冶、一儒家隐士陆羽共同创造了唐代茶道格局。

  “茶为涤烦子 ,酒为忘忧君。”这是著名道士施肩吾的咏茶名句。肩吾字希圣,号东斋,睦州分水 今浙江桐庐人。元和十五年820进士,因仕途险恶,隐居南昌西山修炼,世称华阳真人。他对饮茶颇有研究,写下了不少茶诗,仅《全唐诗》就录其三首。他所作的《春霁》一诗言:“煎茶水里花千片,候客亭中酒一樽。独对春光还寂寞,罗浮道士忽敲门。”诗中记载的唐代有把茶与花同煮的习惯 ,实可作为研究花茶起源的重要史料。

  唐末道士郑遨866 —939 ,字云叟 ,滑川白马今河南滑县东人。屡试进士不第 ,遂隐居山林为道士,与道友李道殷、罗隐之合称三高士。嗜酒喜茶 ,尝作饮酒诗千二百言 ,为人广为传诵 ,所作的饮茶诗也颇为有名。其《茶诗》云:“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夜臼和烟捣,寒炉对雪烹。惟忧碧粉散,常见绿花生。最是堪珍重,能令睡思清。”诗人用简炼语言描绘了从捣茶、制茶、碾茶到烹茶、饮茶的全过程,表现出一种古朴雅致、寂寞冷峻的道家茶韵。就连民间传说中八山之一的吕岩 ,也有茶诗传世 ,恐怕也是一位与茶形影不离之人。吕岩798 —? ,一名岩客,字洞宾,号纯阳子,相传为京兆今陕西西安市人,一说为河中府今山西永济人。会昌中举进士不第,浪迹江湖,遇钟离权授以丹诀。唐末兵乱,携家人归隐中南山,后不知所终。其所作诗在民间广为流传,《全唐诗》辑为四卷。《大云寺茶诗》言:“玉蕊一枪称绝品,僧家造法极功夫。兔毛瓯浅香云白,虾眼汤翻细浪俱。断送睡魔离几席,增添清气入肌肤。幽丛自落溪岩外,不肯移根入上都。”诗中称颂僧茶制造之精、茶具之雅、烹点之妙、功效之奇,尽显道人饮茶之自然洒脱之态。

  南宋时期,道教南宗的实际创立者、道教理论家白玉蟾 ,极喜饮茶 ,深得茶道真谛。白玉蟾 1194—1229 ,原名葛长庚,字如晦,号海琼子 ,海南琼山人 一说福建闽清人。他出身豪门,能诗赋 ,长于书画。因任侠杀人 ,乃遁入武夷山中,师事陈楠,修习内丹。后被誉为道教南宗五祖之一 ,朝廷赐封他为“紫清真人”。白玉蟾一曲长篇《茶歌》,共有四十八韵 ,洋洋三百余言,为人们传诵。更有名的还有《水调歌头 ·咏茶》:“二月一番雨 ,昨夜一声雷。枪旗争展 ,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技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炼作紫金堆。碾破香无限,飞起绿尘埃。汲新泉,烹活火 ,试将来。放下兔毫瓯子,滋味舌头回。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 ,我欲上蓬莱。”作者在这首词中,把道人品茶时怡然自得、享乐今生的心境描绘得淋漓尽致。

  “全真七子”之首的马钰的茶词 ,在道教茶文学作品中也颇具代表性。马钰,初名从义 ,字宜甫,后改名钰 ,字元宝,扶风今属陕西人。金贞元间举进士 ,后从王重阳学道 ,王重阳仙逝后 ,即由他执掌全真教。他在一首《长思仁·茶》中写道:“一枪茶,二旗茶,休献机心名义家 ,无眠为作差。无为茶,自然茶,天赐休心与道家,无眠功行加。”另一首《西江月》也很巧妙:“江畔溪边雪里,阴阳造化希奇。黄芽瑞草出幽微 ,别是一番香美。用玉轻轻研细,烹煎神水相宜。山侗啜罢赴瑶池,不让卢仝知味。”这两道词的涵义归结到一点,就是说道教品茶讲究的是贴近自然、清静无为,主张从修道成仙、养生延命的目的出发,以茶驱睡魔、增长功力道行 ,最终得道升天 ,到仙界瑶池中与群仙相会。

  唐以后的大量文人茶诗和其他茶文学作品,都在不同程度上打上了道教文化的深刻印迹。尤其是,在唐宋两代的茶文化史上,举凡最具影响、千古传诵的茶诗,大都显露出深刻的道教思想影响的痕迹。例如,唐代诗僧皎然诗云:“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饮茶歌送郑容》卢仝《茶歌》有言:“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山中群仙司下土 ,地位清高隔风雨。”宋代梅尧臣诗云:“亦欲清风生两腋,从教吹去月轮旁。”《尝茶和公仪》范仲淹在诗中也有相似的描绘:“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与章岷从事斗茶歌》这些充满道家情调的美妙的诗句,无一不显示出诗人对羽化成仙的追求和对生命的热爱,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空灵虚静之美。可以认为,道家或道教对茶文化的影响,既体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风俗的形成,又体现在唐宋以后茶文化的发展等方面。明清以降,随着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危机的加深 ,封建统治者对宗教施以更为严密的控制,道教文化趋于衰弱,但是,道教对茶文化的影响不但没有弱化 ,而且在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方面都有新的发展。

  道教思想对茶文化的影响

  中国茶文化吸收了儒、道、佛各家的思想精华,中国各重要思想流派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儒家从茶道中发现了兴观群怨、休齐治平的大法则,用以表现自己的政治观、社会观;佛家体味茶的苦寂,以茶助禅、明心见性。而道家则把空灵自然的观点贯彻其中。甚至,墨子思想也被吸收进来,墨子崇尚真,中国茶文化把思想精神与物质结合,历代茶人对茶的性能、制作都研究十分具体,或许,这正式墨家求真观念的体现。

  有人说,儒家在中国茶文化中主要发挥政治功能,提供的是“茶礼”;道家发挥的主要是艺术境界,宜称“茶艺”;而只有佛教茶文化才从茶中“了解苦难,得悟正道”,才可称“茶道”。

  其实,各家都有自己的术、艺、道。儒家说:“大道既行,天下为公”,茶人说:“茶中精华,友人均分”。道家说:“道,可道,非常道”。两个不过一个说表现,一说内在,表里互补,都是既有道,也有艺、有术。古代道家思想与庄子在哲学观方面颇为接近,所以,人们常将老、庄并提。从自然和宇宙观方面,中国茶文化接受老庄思想甚深,强调天人合一,精神与物质的统一,这又为茶人们创造饮茶的美学意境提供了源泉活水。茶圣陆羽首先从研究茶的自然原理入手,不仅研究茶的物质功能,还研究其精神功能。所谓精神功能,还不只是因为茶能醒脑提神,制茶、烹茶、品茶本身就被看作一种艺术活动。既是艺术,便有美感,有意境,甚至还有哲理。

  在中国,儒道经常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儒家主张“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大丈夫能屈能伸”,条件允许便积极奋斗,遇到阻力,便拐个弯走,退居山林。所以,道家的“避世”、“无为”,恰恰反映了中国文化的柔韧一面,可以说对儒家思想是个补充。中国茶文化反映了儒道两家相辅相成的关系。老庄思想总起来说是着眼于更大的宇宙空间,所谓“无为”,正是为了“有为”;柔顺,同样可以进取。水至柔,方能怀山襄堤;壶至空,才能含华纳水。

 

道教与茶文化的发展历史相关文章:

1.茶文化发展历史

2.茶道与道教的关系

3.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4.茶道发展历史脉络

5.茶文化与诗词的历史发展

6.茶文化的起源与传播历史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