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浅议原州区灌区现状及改造和配套灌区的条件和必要性:浅议我国健康信息化发展现状
 

浅议原州区灌区现状及改造和配套灌区的条件和必要性:浅议我国健康信息化发展现状

发布时间:2019-02-24 05:12:24 影响了:

  摘要:通过对原州区灌区现状的分析,提出了改造和配套灌区的条件和必要性,从而为实现我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节约用水,保护性利用干旱地区水土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有利于建立当地生态经济型的环境水利模式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灌区现状;改造和配套灌区;条件和必要性
  
  1灌区现状
  
  宁夏固原市原州区位于宁夏南部山区,属半干旱地区,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种植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滞后,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低下,是国家级贫困县之一。
  由于我区灌区配套不完善,已配套渠道年久老化失修,大部分渠道破坏严重,变为土渠,甚至丧失输水能力,致使灌区水利用系数低(40%左右),水资源浪费严重,农作物产量低下,灌区效益甚微,极大地制约着当地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改造和配套灌区的条件
  
  2.1工程建设条件。我区大部分灌区土地平坦,光照条件等自然资源丰富,灌区劳动力资源丰富,原材料供应便利,建设所需水泥可从原州区水泥厂直接供应,木材、钢材等可直接到固原城市一些正规厂家订购,所用砂子、石头及石子由三关口石料厂或黑城镇石料厂供应,灌区交通运输方便,通讯条件好,工程建设所需材料供应渠道有一定保障。另外,原州区水利施工及工程管理人才技术力量雄厚,质量检验体系完备,能保证工程建设与质量监督和管理的顺利进行,确保工程按期完成。
  2.2地质条件灌区受地区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的影响,境内工程地质条件比较简单,土石山区直接出露地表的岩石,一般具有一定强度,能够满足一般中、小建筑对地基的要求。境内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还有广泛分布的黄土,依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境内大部分具有自重湿陷性黄土,湿陷性黄土层的厚度一般在20~30m,局部超过30m,场地一般都在III、IV自重湿陷、湿陷非常强烈,对于位于黄土区的水利工程建筑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2.3水文条件灌区地表径流主要是清水河系,泾河系和葫芦河系两条河流较小,其余沟谷尚有大小不同的季节性洪水。
  清水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7 500万m3,多集中于7、8、9三个月,水势暴涨暴落,很不平稳,清水河下游地表水矿化度较高,水质较差。
  灌区的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潜水和承压水。孔隙潜水主要埋藏于清水河河谷平原上部的砂壤土和壤土中,此类地层颗粒细,透水性差,下部为粉细砂层和砾石层,颗粒透水性强,但地下水水量较小,且矿化度较高多在2~5g/l,水化类型为SO4-Cl-Na-Mg型水。
  灌区地下水由大气降水,山区的泉和灌溉用水补给,由南向北进行径流,地下水径流排泄条件由南向北逐渐变差。
  2.4交通条件原州区境内宝中铁路贯通,主要有平银、固胡、潘西、固海、西大路等公路干线,原州区各乡镇的公路也早已通车,交通条件方便。灌区至每个乡、村均有公路相通,施工运料和器材运输非常方便。
  2.5供电条件灌区有青铜峡大坝至固原330kv输变电工程通电,又有西北和宁夏两大电网经过。原州区各乡镇农网改造早已实现,各村户通高、低压线路,电力设施齐全,线路四通八达,丰富能源给灌区节水改造提供了有力保障。
  2.6社会条件改造和配套灌区事关群众生活的突出问题,当地干群迫切呼吁。改造和配套灌区条件优越,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群众投工投劳的积极性高,通过对工程设施的改造,可有效提高水的利用系数,改善灌溉状况,提高灌溉保证率,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利条件,为灌区农业增产,农民减负增收,推进水利管理改革和推行末端水价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节水改造,可节水量,大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支持支柱产业的规模发展,增加效益较高的经济种植面积,提高种植效益,可减少农民的生产费用,经济效益比较明显,这些都是改造和配套灌区的有利条件。
  
  3改造和配套灌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改造和配套灌区的必要性固原市原州区是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灌区多年来受灌水的影响,经济收入一直很低,发展节水灌溉是围绕优势农业、产业和抗旱节水发展需要。建设以优质、高产、稳产、节水高效农田为标准,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增强改造中低产田的建设力度,加强地方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搞好节水农业示范区和农业生态工程建设, 立足于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对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改善灌区农民生存环境、加强民族团结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3.1.1改造和配套灌区是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条件,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大部分灌区经过多年的农田基本建设和渠系配套工程建设,渠、田、林、路基本农田骨架已形成,灌排系统已初具规模。由于历史原因和当时技术水平落后,原灌区水利工程设计标准偏低,工程配套不全面加之长期以来管理体制陈旧,管理粗放,手段落后,经费不足,缺乏工程良性运行机制,致使许多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目前,各级渠道大多以土渠输水,缺乏末级农渠,且渠道淤积、滑塌现象十分严重,渠系配套设施简陋,输水、控水、调水能力较差,造成输水不畅。
  一方面存在灌溉困难的突出总量,另一方面渠道灌溉保证率低,灌溉水浪费严重,目前,灌区灌溉水的利用率只有40%左右,亩均灌溉用水量高达350m3,水分生产率仅为0.25kg/m3。农业种植成本大,农民收入徘徊不前,灌溉效益低下。
  在工程建设和运行维护上,多年来主要以乡村集体投资建设和国家补助形式为主,产权大多属集体所有,工程的管护工作由乡村承担,存在着产权不明确,体制陈旧,机制不活,管理粗放的现象。近年来,灌区推行了以支斗渠承包经营和农民用水协会为主要形式的体制改革,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没有建立完善规范的末级渠道管理,在管理运行中尚存在着体制不顺,中间环节多,协调衔接不够好的矛盾和问题。目前,按照水利厅的水利体制改革的精神,原州区范围内尝试推行水利一体化管理,但存在的问题是渠道配套率低,量水设施不全,调控水能力差,不能细化量水。灌区水量水费按亩分摊,水费和维护费用高达20元/亩,且随意性大,难以达到“灌明白水,交明白费”,导致水费计改管理混乱,收费困难,群众水费负担重,意见大。
  3.1.2改造和配套灌区也是实现灌区水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通过在原州区灌区改造和配套渠道,改善节水灌溉面积,发展节水高效农业建设,使当地水土地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不仅增加灌区农民收入。因此改造和配套灌区也是实现灌区水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3.2改造和配套灌区的可行性在水库上游修建水保骨干坝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减少水库淤积,以延长水库使用寿命,保证灌区用水量。现有灌区水利设施有一定基础,干、斗渠及建筑物配套初建规模,且交通运输方便,有宝中铁路及平银公路贯穿其中,电力通讯设施较齐全,当地农民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积极性高,对发展渠系配套工程建设的期望和热情日益增强,建设灌区节水改造工程是切实可行的。
  原州区水利工程管理人才技术力量雄厚,质量检验体系完备,能保证改造和配套灌区建设与质量监督和管理的顺利进行,确保工程按期完成,因而改造和配套灌区的建设具有相当的可行性。
  
  4改造和配套灌区后的目标
  
  改造和配套灌区是以改善农业灌溉设施运行管理条件,建设节水型社会,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为目标,具体目标如下:
  4.1改造和配套灌区后灌区的干斗渠砌护率可达到95%以上,干渠渠系水利用系数由现状0.75提高到0.95以上;斗渠砌护率达到85%以上,斗渠系水利用系数由现状0.65提高到0.80以上。
  4.2通过田间工程配套建设改大畦灌为小畦灌,完成灌区灌溉面积的节水改造,使田间水利用系数由现状的0.86提高到0.92,整个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由现状的0.42提高至0.70。
  4.3通过种植结构调整增加蔬菜、经果林等效益较高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灌区农民人均收入。
  4.4改造和配套灌区后灌区亩均增收175.78元/亩,亩均增产粮食106.64kg/亩,人均增收335.30元。灌区水分生产率由0.25kg/m3提高到0.50kg/m3。
  4.5在原州区配套开展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末级渠道管理,推行一体化管理、农民用水协会管理、供水公司管理等形式,实行供水到户,实现灌区水利管理的民主化、规范化。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