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生态体验理论视域下的德育]生态视域
 

[生态体验理论视域下的德育]生态视域

发布时间:2019-06-18 04:04:55 影响了:

  摘要:生态体验是一种全新的德育理念,它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生态关系中,反思与构建一种互生共存的生态和谐道德观,引导受教育者树立崭新的生态意识、生态智慧和生态德行。纵观传统的教师主导一切的德育模式,剥夺了学生自然生态的生长机会与条件。要根本改变说教的模式,就必须尊重学生自然生态的道德体验过程,还给学生活生生的生活世界,让他们享有进行道德抉择、思考道德行为与后果之关系的机会。
  关键词:生态体验;德育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64-65
  中央教科所教育研究部主任刘惊铎教授等提出“生态体验”理论。他从“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三重视界中分类德育过程中的关系,强调德育回归生活世界,在生态体验中融合道德情感,开启道德智慧。生态体验式德育是一种具有和谐之美的教育,是整合传统教育后的一种新的德育模式,它从三重生态圆融互摄的意义上反思和重构教育过程,营造既有利于学习又有利于人格健康成长的文化氛围。在生态体验教育理论的视域下,我们反思以往的德育模式,旧式教育是将成年人的道德知识、行为准则强行灌输给学生的教育,不重视学生的亲身参与和内心感受,学生是教育的被动者,他们获得的经验和反省思维的空间被阻隔。为此,重新审视德育的过程,运用生态体验式德育模式是有意义的尝试。笔者认为在德育中的“自然生态”可以理解为学生在道德层面与周围交互所处的环境状态;“类生态”可理解为学生道德成长而建构的社会环境状态,涉及到与同学、与教师、与家长等的关系;“内生态”可理解为学生的内心世界,包括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以往的德育活动更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道德情感体验和人文素养,在情商的视域下是不完整的。因此有必要通过调整以往德育活动视窗,寻求德育与生态体验的互相支持点。
  一、重视德育的“自然生态”
  人类心灵世界的道德文化精神源于自然生态的体验,人们在与环境共处中,以生命体验的方式认识和感受万物。在生态式体验的德育模式中,“自然生态”主要因子是指影响学生道德成长的外部环境。为此,应重视学校德育的“自然生态”,努力创设真实的体验式德育情境,使学生在更具开放性、生动性、探索性的德育环境中学习并内化道德知识,而获得一种浸润式的影响。首先,创设与学生对话的有德育意义的硬环境。学生的道德认知带有形象性色彩和自我中心倾向,一个道德概念的形成需大量的直观形象积累,将刻板的德育条文蕴于生态环境中,让学生在观察与“悟”中,激发主体性人格。介于此,学校可以用好每一座楼、每一堵墙、每一个花圃、每一个角落。如,在墙上张贴以故事为主线的德育壁画,通过跌宕起伏的情境描绘,爱憎分明的形象勾勒,让置身于其中的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再如,将德育内容以绘画、诗歌、书法、消息、名人名言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做成专栏或镜框,布置在操场走栏楼梯等地方。学生在广场运动时,在走廊休息时,在上下楼时,在“自然”中“欣赏”接纳这些作品,也“自然”接纳德育信息。德育的价值与主体学生两方面在“欣赏”的过程中得到统一。其次,引导学生在生动鲜活的生存软环境中,体验形成“生态德行”,养成关爱自然、关爱生命、关爱他人的心境,厌恶摒弃乃至勇于制止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鲜活生动的“生态环境”中处处有德育,因此,德育就不仅仅是班主任与政治老师的事,只要是师长,都有教育之任务。如:员工种出水灵灵的花草树木,让学生珍之爱之;语文老师要求学生端正书写,引导学生体验耐心、认真的美;科任老师不布置过多作业,引导学生决不抄袭他人作业,体验正直、诚实的品格。学生在“自然生态”中长大,他们或成为品德高尚的人,或成为庸人,也可能成为品德低劣的人;重视“自然生态”的德育要素,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成长为有道德的人,是我们每个教育者需要倾心尽力的工作。
  二、优化德育的“类生态”
  “类生态”的德育环境,涉及教师、同学及家长,形成学生之间、家庭成员之间、师生之间互动的生态体验式德育关系,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首先,学生之间互动。在学生“类生态”德育体验中,同伴之间的互动、信息交流效果显著。学校创造条件,形成“类生态”德育情境,让他们在判断和思考中,摈弃错误行为,借鉴同伴的成功的经验,吸纳自已所用,以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与道德情感。如,学校鼓励学生建立具有积极意义的各类社团,学生在社团中互相交流学习,形成进取、勤勉、合作、谦让、勇于担当的意识与情感。学校组织各种主题活动,如,“消灭痰迹”卫生活动,“走进敬老院”实践活动,“劳动委员为什么不想当”讨论活动,办“班级小报”宣传活动等等,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沟通交流,从同伴互动中习得德育经验与道德情感。其次,家庭成员之间互动。家庭也是学生成长的“类生态”环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言行及良好的家庭道德是保证孩子道德成长的基本条件。孩子在家庭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家长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标准吸纳入自身的心智中。然而,有些家长会有意或无意地破坏具有生态意义的家庭德育环境。家长往往认为孩子小或工作忙,不太关注孩子的道德情感需求,甚至采用打骂等极端的教育方式,导致孩子道德情感发展不良。有的家长本身道德修养不高,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如:有位学生因为前一排同学摇动了他的课桌,就动手打了前面的同学。老师批评时,他辩解说:“我爸说,谁欺负我,我就是不能让。”也许家长是担心孩子被别人欺负,教给孩子自认为不错的一招,但如果这样教育,孩子在解决纠分时多采用暴力的方式。因此,家长必需关注自己的言行举止,适时与孩子谈“时事”、教做人,给予孩子创造生活化的、“自然”的、良好的家庭德育环境,让孩子的道德在“自然”中健康发展。
  三、最终落脚于德育的“内生态”
  德育的根本目的是学生的内心精神的成长,“内生态”体验抓住了德育的根本,它关注学生个体内心道德情感活动,重视在德育情境下通过其情感感受对实践活动的升华。这就意味着在组织上述的各种德育活动中,教师应重视和满足学生内心需求、道德情感及认知水平;努力创设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并由此“激疑拓展”,从而调动学生深程度地参与活动,获得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积淀与升华。首先是创设驱动学生体验式德育的情境。创设的情境要能够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生活事例、表演体会、影视绘画等都可以成为情境创设的手段,社会上学校里的热点焦点问题也可以成为情境创设的内容。如,近几年,小悦悦被汽车辗轧,倒在街头,近20人经过无人救援;公务员因为压力而生焦虑,打骂父母;医院把新生儿当死婴丢了;食品有毒添加剂事件一再发生……这些事件的展示,就容易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积极性。其次,“激疑拓展”。“激疑拓展”就是用不断激发疑问的方式拓展学生道德体验认知的思路,引导他们深入探讨活动或事件的内在实质,推动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教师创设情境,启发问题,通过激疑拓展,调动学生道德体验的主动性,就将德育真正落脚于“内生态”。
  总之,“生态体验”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渗透于德育之中,使学生在三重生态体验中形成与深化道德认知,发展道德情感,强化道德意志,在行动中规范道德行为,进而达到德育发展的目的。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