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赏字如赏花 赏花的赏去掉偏旁是什么字
 

赏字如赏花 赏花的赏去掉偏旁是什么字

发布时间:2019-06-30 04:08:20 影响了:

  也许还有点家学渊源吧,我从小喜欢写写画画,但考大学之前苦于学业之累,总没有时间用力于斯。在我家的书房,堆满了各种书法字帖,闲暇时我总喜欢翻一翻。大学学的专业是动画,都说艺术相通,那么我现在也可以理直气壮多花些时间去学习中国书法、绘画了。确实,近年来,我似乎从那一本本字帖中能读出点味来了,“中国人这支笔,开始于一画,界破了虚空,留下了笔迹,既流出了人心之美,也流出了万象之美”。如此美妙,真是赏字如赏花。
  东晋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言简而意长。雪过天晴了,这种书写也是一种释然吧!有雪的洁净之韵,有晴的畅然愉悦。此帖娓娓写来,不激不厉。于是,就有了冲淡,有了豁达,有了舒缓,有了这些或流而止,或止而流的字迹。其用笔多用裹锋中行,线形圆劲,行气畅达爽利,沿着行笔读去,真让人一咏三叹。启功先生主在《书法概论》中说:“《快雪时晴帖》是王羲之行书的精品。此帖行笔流畅,在妍美中又有厚重之感。”可谓精确。
  王羲之的《兰亭序》,作于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当时,王右军与谢安、孙统承等诸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饮酒赋诗,汇集而请王羲之作序。世传王氏这篇醉后乘兴之作,其亦自叹惊异,酒醒而书数次,皆不及意。其文为千古美文,其帖则享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
  虽然我们还不能见到传世真迹,但从唐人名家的勾摹本来看,亦是公认的书法神品。这不仅在于它的流传有绪而不断提高着它的知名度,更在于它被认作魏晋风度的代表。骨力寓于姿媚之中,自然中又独具匠心,遒丽劲健的线条,变化多姿的体态,正如有一首《兰亭序》的歌云: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它所营建的书法形象和意境都影响着无数古往今来的崇拜者,并且作为中国书法主流的典型象征成为永远不可追攀的书法高峰。
  王献之的《中秋帖》,世传为宋米芾摹本,然亦可为米芾对王献之作品创造性临摹的杰作。明董其昌跋:“大令此帖,米老以为天下第一。”清吴升《大观录》:“书法古厚,墨彩气韵鲜润,此帖曾见于米氏《书史》,自为元章新临无疑。”
  《中秋帖》独得张芝“一笔书”之法,而有“一笔书之祖”之称。唐张怀瓘《书断》说:“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其实,相连属映带,有实连和意连两种情况。所谓实连,即一笔写成,其关键处在于点画与点画之间的承接。意连,即笔画并不相连,但起止之间,承接呼应交代,气贯节奏分明,或提笔暗过,顺带调整笔锋,或笔锋翻折、旋转,总是笔下发力。唐孙过庭曾将羲献父子作过比较,称为“古质今妍”。而“二王”是同时代的人,他们都是时代的创新者。如果说,王羲之比钟张更为开放,那么,王献之较之其父则是一种标新立异。你看,“中秋不复不得”六字,已把喜欢饮酒服药,淡泊人生的超逸之气尽情宣泄,而以一种豪健有为的感情体现无遗。当翻阅《中秋帖》时,既为它的气势和精神所动,也要忍不住用心灵的触觉去追踪书家创作的心迹,去体会书家痛快淋漓的创作心态,并为它所创作的字形美、章法美、神态美所慑服。
  王珣的《伯远帖》,历代奉为无上至宝,堪与“二王”争辉,也是乾隆的“三希”之一(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现藏故宫博物院,合称“三希”,乾隆因命其斋曰“三希堂”)。
  明董其昌评其书:“潇洒古澹,东晋风流。”清玄晔题:“江左风华。”古今论者仁智互见。但我觉得《伯远帖》,可谓极古极新。其极古者,是晋人墨迹,且为王氏一门中仅有的真迹,其潇洒风流反映了晋人的书法精神,同时又有自己的特殊风格与表现手法。说极新,正如启功先生所说,峭劲遒丽,自然流畅。帖中的字与体,变化极生动自然,所表现出俊逸的风姿,似又有点像是现代人的风格。此帖往往出锋锐利,结字又尚巧,如“远”字、“游”字、“此”字、“出”字之类的写法,与现代人的习性,也似能相合。因此,我以为此帖的学习既应当细品帖中点画间的古意、结构的古意,也要读出时代或书家风格使然而出之的新意。否则,在追摹古人古趣时,要么有古味则笨拙,要么出新意则浮薄。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元鲜于枢跋:“颜书第一。”书史上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就颜鲁公此帖论,“法度备存而端劲庄持,望之知为盛德君子”。宋陈深跋云:“纵笔浩放,一泻千里,时出遒劲,杂以流丽,或若篆籀,或若镌刻,其妙解处,殆出天造。”清王顼龄则云:“鲁公忠义光日月,书法冠唐贤。况祭侄文尤为忠愤所激发,至性所郁结。岂止笔精墨妙。可以振铄千古者乎。”真可谓古今大家妙品!
  我以为,读此帖之要,一是理解其以真挚感情主运笔墨,述心、述志、表情,书写,随心所欲,最为真切地体现出的精神品格和人文情怀。二是书写基于心性的驱使,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深刻的意蕴是融情入书的结果。唯至情、至才、至思,“情方得以畅宣,物方得以具露”。三是此帖是哀极愤极的心声,是血和泪凝聚的艺术结晶,在“忘情”状态下无意识的表现手法使作品产生出无比优美的艺术效果。四是书法的遒劲而和润,与沉痛切骨的思想感情融和无间,此所谓“干裂秋风,润含春雨”,自然天成,鬼斧神工,不可复得。
  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寒食节前后,苏轼时年46岁,是他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所书自作诗的诗稿。你看,连天苦雨,海棠花谢,生涯凄苦,无可奈何。此情此景,诗吟记录,苍劲沉郁。时人有“此诗似李太白”,我则以为更似杜工部。我以为读苏东坡《黄州寒食诗帖》,应当先诵其诗,品其韵,而后及书。诗与书法不仅是统一的,而且互相渗透和深化。论其书,宋黄山谷谓:“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由是观之,果然有颜鲁公的沉雄、杨凝式的颠逸、李建中的丰润。苏轼此帖兼而有之,这是一种新的、创造性的典范,无疑也是宋代尚意书风最先起的、最成功的代表作。明代董其昌称此帖为苏书中之甲观,又鹤立于宋代书法中,这当从苏轼的人生体验以及文学艺术修养等方面作综合的考察,这标志着苏轼整体素养所达到的一种境界,一个高度。此帖在书史上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当得此誉。
  在浩如烟海的书法典籍中,在灿如星河的书法经典中,我试图从“三希”与行书“三甲”别样的品读中,悟出一些书法学习之道。书法之“书”,这首先是写字,写好字。但当我们书写时加入了思想感情,通过形式和内容的结合,渗情入法,法触于情,书法的作用又超出了文字本身的功能,总“兼有一定的文学的内容或观念的意义”。所以,我认为,要想学习书法,要想临好帖都必须先读好帖。此“读”是为“观”也。这不仅仅是观察琢磨,更是细心的品味领会,需要眼力,需要心力,需要理解。古人也有将读帖称为“神摹”的,即将法帖、名家墨迹置之案上或张于壁间,反复远近不一观赏体味,领会其挥毫和用意之处,如同观看着作者动笔书写一般,一边看,一边在心里思索、攀仿,从中吸取表现技法。相传唐代书法家欧阳询有一次在行路途中发现了晋代索靖写的碑,先驻马观赏,继而又下马辗转赏读,一直站得两腿发酸,他便跪下来读,这样连续三天也不忍离去。可见,阅读碑帖,就是要对它的用笔、形体、布局尤其是风姿韵度和精神流露处,作一番精细的观察和领会。观之入神,会之于心,潜移默化,自己下笔时也就无形中融于腕下,更觉如意了。这是对碑帖加深理解、锻炼视觉记忆、丰富形象积累和提高书写以及鉴赏能力的有效方法,无论对于深入进行临摹还是提高创作水平都是大有助益的。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揖》曾引杨雄的话说:“能观千剑,而后能剑;能读千赋,而后能赋。”习书读贴何尚不是如此!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