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提高人文性,增加开放性】 国家开放性大学人文英语4
 

【提高人文性,增加开放性】 国家开放性大学人文英语4

发布时间:2019-07-21 03:55:04 影响了:

  一、问题的提出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深入生活,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提高他们的写作表达能力。要让学生明白:写作的目的是为了真实的反映现实生活,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优秀的作文不仅要求写得生动形象,更要让读者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能够触摸到小作者那一份真挚的灵性。
  教师,作为学生作文的第一读者,感触最深的是:只要一谈到作文,许多学生都会流露出畏难情绪;一到写作时就搜索枯肠,难以下笔,不得不在所谓的“作文大全”之类的同龄人习作中寻找那些相仿的范文做“救命稻草”。导致千百个不同的脑袋,却有着大体一致的“精神套路”、“致思模式”和不属于自己的“话语范式”。难道我们的学生写作文真的只有这么一点本事吗?究其原因,是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只注重对学生进行单一的、机械式的写作技巧训练,而忽视了培养学生对作为写作源泉——“生活”的深入挖掘。舍本逐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因此,笔者认为,“提高人文性、增加开放性”是有效的作文教学途径,它能帮助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实实在在的提高学生的作文素质。
  二、概念界定
  人文性:所谓人文性是指作文教学更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意志和勇于探索精神的培养以及个性人格的完善,即注重作文教学过程对学生个体发展的价值,重视学生对自身成长和生存环境的关注。即作文教学中要按照学生自己的意愿,自己对生活的积累、体验,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就写什么。
  开放性:所谓开放性是指作文教学要同社会生活、自然环境等联系起来,着眼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参与度的提高,创新意识的培养,在作文题材、教学形式、方法等方面突破传统作文教学所受的时空限制。即只要生活中的真人真事都是学生写作的素材,让作文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并采用多种形式提高写作的兴趣,不搞“一刀切”,不搞“机械化”。
  初中学生的作文水平应该说还是比较稚嫩的,在还没有掌握基本的选材主意要领的情况下,一上来就把他们的思维定格在教师的命题里,极不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展;有了“人文性”和“开放性”作为作文教学优化策略的途径,才能使作文训练个性化,学生写出“放胆文”;才能使作文内容生活化,学生写作素材多;才能使作文评价多元化,学生写作劲头足。
  三、作文教学的优化策略
  3.1 作文训练个性化。 学生的效率取决于学习者主动心理的发挥程度。以往的命题作文,训练形式单一,有的作文题从爷爷辈到孙子辈,只字未改,“涛声依旧”,这与“情动而辞发”的写作规律是背道而驰的。古人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我在作文教学中,教学生写自己的东西,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对什么感兴趣就写什么。以用不拘一格练作文的方法来取得作文的最佳效果。
  以散文为例,一个学生写了题为《塑像上的小花伞》的文章,介绍的是“一位父亲在一个下雨天的傍晚,看到一个骑三轮车的老爷爷没有雨衣,就把自己的雨衣给了老爷爷,自己和女儿共撑一把小花伞;小女孩看到爸爸的举动,几次提出要把小花伞让给雨中站立的民警塑像,起先爸爸总是不作声,但小女孩最终说服了爸爸;最后父女俩向塑像走去,父亲托起小女孩,由小女孩把小花伞放到了民警的肩上……”小作者拟定的题目看似写物,实则写人,以雨水为背景,写出了人间的真情,令所有在批改作文的老师都拍手叫绝……
  作文命题中采用“文体不限”的方式,构建作文教学“非直线型的教学路径”。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一吐为块”的写作欲望。同时教师可根据学生个性的差异进行有的放矢地指导,不搞“一刀切”的同步训练,灵活运用多种形式,解除学生的作文羁绊,切实做到了作文训练个性化,使他们都能写出充满个性色彩和灵气的文章,让每个学生的作文个性特色得以充分显示。
  3.2 作文内容生活化。 人文性是从现实生活的“百草园”中凸现出来的,这要求我们的作文教学更多的取材于生活,及时地将具有时代气息的信息作为学生写作的材料。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这个比喻,形象地说出了生活在先,文章在后的真谛。笔者从这样的认识出发,将作文教学向广阔的生活天地开放,让生活成为作文取之不尽的源泉,同时也让作文为生活服务。
  3.2.1 观察社会,开阔视野。 生活中有许多不引人注目的事,学生必须做生活的有心人,留意周围的人和事,努力从生活的一切现象里抓住生活,了解生活。教师引导学生投入生活,体验生活,积累生活,去观察思考,从生活中汲取写作营养,就能写出真情实感。从生活中收集了第一手素材,并经过分析、归纳、提炼,写出了富有生活气息的文章,培养了学生的应变能力。
  3.2.2 组织活动,丰富生活。 “实践出真知”。为充实学生的生活,笔者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参观工厂、参加公益劳动、远足、登山、采集动植物标本、联谊活动等,以引导学生接触社会、接触自然,深入生活。学生在活动中增加了见闻,得到了锻炼,有了新鲜的收获,有了真切的感受,也有了倾吐的需要和欲望。此时,学生不仅“有话可说”,而且“要说、想说”,口述笔写成了满足生活需要的一种自觉行为,写出来的文章当然是字里行间,充满着浓浓的生活情趣和人生哲理。
  因此,我认为,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感受和体验,才能“厚积”,作文时才能“薄发”。作文围绕生活转,把学生的“内在协作需要”和“外在写作需要”激活,让他们压抑不住的激情通过作文宣泄出来。
  3.2.3 加强联系,提供素材。 灵感是在特定的心情和环境下才能够激发的,其特点是稍纵即逝,不可重复的。要善于抓住写作时机,把握好学生闪现的灵感,才能妙笔生花。例如:我所教的班中有一位学生,因家庭富裕而导致父亲堕落,父母即将离异,他整日愁眉不展,为了能帮助这位学生早日摆脱阴影,重新面对生活,同时为了加强学生们承受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布置了这样一篇作文:“《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学生们在这位同学经历的触动下,对自己家庭做了深刻的思考,对自己在家庭中应承担的责任有了明确的认识。那位同学则写得更好,他以书信的形式写给他的爸爸,写到了家庭以前的美好,爸爸近几年的变化,妈妈的痛苦与无奈,自己承受的巨大伤害……信的末尾作者发出了对爸爸饱含深情,既爱又恨的呼唤,催人泪下。好的作品是用心来浇灌的,这就是真情实感的魅力。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