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高中政治课程标准2018 [实施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心得体会]
 

高中政治课程标准2018 [实施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2019-02-06 04:16:38 影响了:

  在新课程推进的关键时刻,为了进一步学习新课程的理念,加强对新课程、新教材的把握,河北省组织一次大规模的新课程跟进培训。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还有近一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对新课程有了进一步的领会,尤其是对新教材中选修模块和必修模块的实施有一定的了解。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1 以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注意联系社会现实,引入生活中的实例,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这主要是因为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广播、电视的普及,中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而教材由于受编写时间和篇幅的限制,不能及时将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典型事例、有趣的事件、新奇的内容编入教材,弱化了教材的时效性。如果能把社会生活中中学生非常熟悉的相关内容及时引入课堂,则既可弥补教材的不足,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生活、注重研究实际问题的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通过运用幽默、漫画、典故、寓言故事、名言警句等来讲解抽象的理论,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课本知识的积极性。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和枯燥,如果就事论事、以理析理,学生学起来也索然无味,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但如果能够运用幽默、漫画、典故、寓言故事、名言警句等来对抽象的理论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就会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比如,在讲解违反税法的几种行为及其对社会的危害和应该受到的惩罚时就充分利用了书中的漫画“追星族”及“一元钱税案”等故事,对违反税法的几种行为进行了形象描绘和深入浅出的讲解,既使他们对偷税、欠税、骗税、抗税等行为特征有了深刻的理解,又极大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 鼓励质疑,巧设思维情境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释疑、解疑,有所进取。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科学上的实验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在课堂教学中设置疑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创设积极思考的教学氛围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要求。高中政治课新教材对概念既有理论的阐释,又有事例的说明,似是无疑可循,貌若“一池死水,风平浪静”。此时教师应投石激浪,巧设疑问,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苦于“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适当点拨,因势利导,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3 疏密有度,授人以渔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自己对教材的处理非常细,每节课从头讲到尾,点点滴滴讲得面面俱到,生怕学生不明白,以为这是对学生负责、认真工作的最好表现,后来发现课上“分心”的同学很多,即使勉强听完了,也是听而不思。认真分析一下,实际上这种教学方法是不符合素质教育需要的,教师的讲解充斥整个课堂,学生的思维空间就会被挤压,许多应该由学生来完成的活动,都由教师代为完成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位给教师,这种“学而不需思”的教学过程,带给学生的是思维能力的下降,进而导致分析问题能力的下降,反而在教学时间上留有余地、教学内容上留有问题,能更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4 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
  众所周知,相同的教学内容,常常会引发学生不同的学习态度,导致不同的学习效果,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思想政治课教师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才能保持和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政治课教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这是创新教学方法的基础。
  1)要有组织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基本功。组织课堂教学是一个信息传递、反馈的动态系统,作为信息源的教师,要懂得如何分析处理教材,如何备课,设计课型,选择教学方法;同时又要通过观察、提问、复习、考核等手段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调整、改进教学工作,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效果。这是把教学理论、业务知识、教学方法及教育机制等因素有机地融为一体的能力。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努力使自己具备这样的能力。
  2)要具有运用语言艺术的能力和基本功。语言是传递知识信息的中介。教学语言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在运用教学语言时应力求做到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的统一。思想政治课教学以明理为基本方法,教师的语言应简明、准确,有条有理,逻辑性强。在阐明理论观点时,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在联系实际时,应力求真实感人,生动形象;启发学生思维时的教学语言要富于思辨性、哲理性。运用语言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重要的基本功。
  (作者单位:河北省迁安市第一高级中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