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郭明义故事 [侨界赤子“郭明义”]
 

郭明义故事 [侨界赤子“郭明义”]

发布时间:2019-04-24 04:03:23 影响了:

  黄王奇老先生是一位“郭明义”式的人物。他今年78岁,是一位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和人民的侨界赤子。  一往直前  黄老祖籍广东潮汕,1933年出生于泰国沙拉武里府。1946年6月他离开出生地到泰京曼谷,进入由侨党组织创办的进步华校——泰国曼谷南洋中学(附小)接受正规中华文化教育与进步思想熏陶。1948,当地政局恶化,他积极投身抗议行列,并加入到侨党领导下的进步学生组织。
  新中国诞生后的1951年,他刚满18岁,就不顾家里的劝阻,执意回国参加革命。他先到汕头市华侨中学念高中,当时正值抗美援朝伊始,他弃笔从戎自愿报名参军,并与其他41名归侨一起被保送到“南方大学”(现广州师范大学,时任校长叶剑英)军干班学习。
  同年7月,黄王奇从南方大学结业正式参军入伍。两个月之后转至北京空军第六航空学校,在该校第三期A班军械专业接受空军地勤军械专业培训。第二年冬末便奔赴志愿军空军第三歼击机航空兵师,当了一名空军地勤军械员。当时空三师驻扎在中朝边境,那里冬天十分严寒,气温在零下二三十度,如此寒冷的气候对从小生长在亚热带的黄王奇来说,真是一场严峻的考验。黄王奇与战友们日日夜夜坚守在岗位上,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以实际行动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朝鲜战争结束后,国家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他积极响应号召,服从分配,于1954年底从部队转业到地方,被分配到位于沟帮子火车站的基层国营企业北镇县煤建公司(即后来的煤炭、石油公司)工作。当时的沟帮子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北方小集镇,各方面条件都很差。黄王奇咬紧牙根执意留了下来,以积极和理智的态度去面对困难、挑战自我,很快成为企业的业务骨干。
  攻关克难
  黄王奇1954年末转业地方直至1994年离休的40年间,一直是该公司攻坚克难的一位干将。
  1955年,组织让他当计划员,当时正值数九寒天,为了尽早掌握情况,他抓紧时间顶风冒雪积极深入到农村、基层、厂矿开展调研工作,由于工作认真细致、一丝不苟,调研数字翔实,有典型价值,多次受到省里表扬。
  50年代末,组织让他任节煤小组组长,并代表县节约办公室负责抓全县节煤工作,他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配合,认真推广先进经验,在全县掀起轰轰烈烈的节约用煤和修炉改灶高潮。
  60年代,公司开展了以改善经营管理为中心的增产节约运动,着力点是突破企业经营管理上的薄弱环节,解决长期存在的煤炭商品验收与运输过程中的损失浪费问题。这一次,组织上又选中了他,委任其为运输验收组组长,黄王奇出色地把住了煤炭商品运输验收关,堵住了企业长期以来在这两个环节上的损失浪费漏洞,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和广大群众的认可,连续几年被评为市、县五好职工和复转军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1970年春天,为了充分保证民需用煤,特别是农村的民需用煤,公司党支部提出了“节约煤炭,利废代燃,使粉煤变块煤,让劣煤变好烧”的号召。出于对黄王奇的期待与信任,公司领导再一次把探索如何利用煤矸石同次杂煤、煤泥合理配比,加工煤球,利废代燃这一课题交给了黄王奇。黄王奇率领一班人立即投入了攻关研究工作。通过改造,使一台报废多年的煤球压制机起死回生、土法上马制成了构造简单、方便维修的锤式粉碎机。然后又通过变换加工原料配方等环节,使煤球质量和产量不断提高,大大缓解了当地民需用煤供应紧张状况。
  煤球加工厂生产稳定后不久,1971年冬天,公司领导又交给黄王奇一项艰巨任务,要他带人筹建炼油厂,回收全县各单位使用过的农机废油,进行二次炼制,变废为宝,增辟油源,向废油要好油,为支援农业生产做出新贡献。
  炼油对黄王奇来说,那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他奋战了3个月,终于将炼油厂建成。经过数十次试验和不断摸索、改进操作方法,在蒸馏釜上安装了气提装置,保证了废油再生成功和油品质量。在黄王奇的率领下,这座小炼油厂得以不断发展,除生产汽油、柴油、灯油、蜡油、机械润滑油外,还先后研制与调配出了稠化机油、冷冻机油、齿轮油等近十种新型油品,率先在全省石油系统中突破了再生炼油厂只能生产低档、单一品种油品的落后局面。省石油公司多次在该厂召开现场会,介绍推广其成功经验。黄王奇也因此先后被评为北镇县先进科技工作者、锦州市劳动模范和辽宁省复转军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70年代末,打倒“四人帮”以后,通过落实政策,黄王奇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提拔为公司副经理。自觉奉献
  黄王奇作为一个老归侨几十年如一日关心和热爱侨务事业。早在1962年,他就一直作为北镇县的归侨代表经常参加辽宁省与锦州市的侨务活动,至今仍是北镇市侨联的名誉主席,并被葫芦岛市连山区及龙港区侨联聘为顾问,还曾经于1984—1990年间连续两届被选任锦州市侨联副主席,是辽宁省从事侨联工作时间最长的一位侨务工作者。
  1979年6月北镇县成立了侨联小组。黄王奇被推举为兼职小组长,从此开始,黄王奇一直主持全县侨联工作,从小组长、分会主席到主席,他都一直是该组织的负责人。北镇县侨联工作得到上级侨联的表彰认可。他本人也因此于1986年10月在全国侨联成立30周年大会上被授予全国“侨联工作积极极分子”光荣称号。
  1989年末,为加疆侨联工作,上级党委决定把北镇县侨联纳入编制,配备专职主席,使其由虚变实发挥更大作用。黄王奇不计较个人得失,为了党和侨务工作的整体利益,通过艰苦的努力,仅三年就使侨联迈了三大步:第一年搭架上人建家,使侨联组织的“三无”问题基本解决;第二年,调查摸底了解服务对象和建立基层组织,进一步把侨情变化新情况摸清,并让侨联长了腿有了基层阵地:第三年,为本县的经济建设穿针引线、牵线搭桥,办了自己的实体,并配合市侨联开办了边贸窗口。
  1993年12月,黄王奇届满60周岁,从县石油公司办完离休手续之后,由于县里一时找不到合适接替人选,当时县委主要领导再三挽留他继续留任县侨联主席,这一留又留了10年,直到2003年9月协助县里召开完一度更名为北宁市的首次(历史第五届)归侨侨眷代表大会、新的侨联领导班子诞生后,他才在年满70高龄之际卸下侨联主席职务,被选聘为名誉主席退居二线。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