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冷观热点再思考] 新生儿热点好还是冷点好
 

[冷观热点再思考] 新生儿热点好还是冷点好

发布时间:2019-06-19 04:54:36 影响了: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实施新课标的潮流势不可挡,我们必须与时俱进,践行新理念,探索科学发展,使课堂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师生共同成长的殿堂。  小组合作的形式本身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例如:有的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形式、一种点缀,只进行两三分钟,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就草草收场;有的看似全员参与,实际上是好学生“一统天下”,学困生“袖手旁观”;有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不会倾听,不会合作,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教师缺乏组织教学的策略;有的重视对合作结果的评价,忽视了提高合作有效性的指导……种种现象表明,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多,取得实效的少。怎样才能让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其有效性和实效性呢?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
  一、合作有效性的前提——合前先分
  1.分组
  分组是小组合作的前提,首先是人数问题,小组成员太多或太少都不好,既不利于教学操作,也不利于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因此,小组组员的人数应当适中,一般是4至6名学生为一个小组。其次,还有学生搭配的问题。学科成绩程度相当的学生不能过于集中,否则,必然会造成学生成绩的两极分化,达不到共同进步的效果。所以,好、中、差的学生要合理搭配,同时还要注意性格内、外向的搭配和男女生的搭配。值得注意的是,组员的搭配如果长期一成不变,也会让学生失去新鲜感,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视野仅仅集中在本组中少数几个同学身上,失去了和其他同学进行充分交流的机会。为改变这种情况,可以采用动态分组的方法,比如,可以把小组成员根据学科成绩分成A、B、C三个层次,可以让B和C层次的固定,A层次的学生与其它组轮换;也可A、B层次的同学固定,C层次的同学轮换;或者女生固定,男生轮换等等。动态分组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组员的轮换不能像“走马灯”那样过于频繁,否则,小组成员难以形成稳定的、亲密的、较深入的互动关系。
  2.分工
  合作与分工是相辅相成的。有效合作离不开合理分工,合理分工是为了有效合作,小组合作不是简单的几个组员的相加,而是一个能让个体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有着明确分工的学习团体。小组成员之间相得益彰,合作学习才会更加有效。
  小组成员确定以后,教师要根据小组成员的不同情况和合作学习的内容在小组内部设立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操作员等不同角色。小组长应由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较强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汇报员要由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担任;记录员要由概括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担任;动手能力强、胆大心细的同学比较适合担任操作员的角色……不同的角色分配决定着合作学习的成败。因而,说道底,分工是在因势利导之前进行的角色合理分配。当然,这样的角色分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允许学生根据不同的活动自由调整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扬合作精神。
  3.分头思考
  合作讨论、合作操作,必须以个人独特的见解和认知作为基础。如果学生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而匆忙地展开讨论或操作,那么,一部分思维敏捷、活跃的小组成员就会凭借自身优势,以绝对的权威控制着操作过程;另一部分学习能力较弱的、不善言谈的学生要么坐享其成、人云亦云,要么被晾在一边,成为“被遗忘的人”。“弱势群体”对小组内出现的不同的见解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的意见,“骨干群体”也无法吸取真正有效的建议来修正自己的观点。因此,要重视独立思考在小组学习中的作用。只有在每个学生都有所思、有所感后再展开讨论、进行操作,小组内才有可能出现争论、交流的局面。
  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合作之前,一定要留给学生分头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只有建立在个体学习基础上的合作学习,才能实现相互启发、优势互补,使个体没有考虑的问题得到群体的共同关注,使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在集体的力量下迎刃而解。
  二、合作有效性的保证——目标、习惯和教师的参与
  1.明确目标和要求
  个体的思维是丰富的,小组中的个人想法也是各种各样的。“凡事预则立”,任何有效的合作都始于明确一致的目标。因此,在动手之前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明确合作的有关要求,共同制定行动计划。这样,可以避免盲目行动、欲速而不达,大大的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科学安排事情的素养。
  2.良好习惯的培养
  首先,要培养学生善于动手的习惯。很多数学知识都是通过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折一折等动手实践后理解和掌握的,小组合作学习更有利于动手操作实践,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实践的习惯。
  其次,要培养学生把实践与思维结合起来的习惯。实践操作活动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但往往会出现操作后仍不能正确解答数学问题的现象。这就是没有很好地把实践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筋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教师在指导操作实践时,必须把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使学生动手必动脑,每操作一步都要与要解决的数学问题相联系,养成良好的实践习惯。
  第三,要培养学生合作实践的习惯。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操作活动,更要体现合作意识,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又能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与人合作的习惯。教师在指导操作时,要有意创设有利于合作的活动,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
  3.教师的适时参与和指导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同教师的适时指导与参与是分不开的。在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随时都会有意外的问题发生,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往往会阻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所以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必须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比如:小组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时,教师应该给予及时的表扬;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教师应检验他们是否正确完成了任务,如果是真正完成了任务,可帮其他小组完成,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
  三、合作有效性的关键——分后必合
  有了科学的分组、合理的分工、各成员深思熟虑之后生成的独特见解作保证,接下来的合作就会水到渠成。在小组长的组织下,每个组员分别阐述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记录员做好记录,然后小组针对各个意见共同讨论、操作、探究。这样,小组内各种意见相互碰撞,成员之间相互争论,几经周折终达一致,会师知识高地,合作才能真正体现它的魅力和价值。这也是合作学习应有的归属。
  四、合作有效性的激励机制——合理的评价
  强化小组团体激励,对小组成员的评价教师须把握以下几点:1.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学习过程的评价,要体现“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理念;2.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正视学生的客观差异,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3.评价的内容包括小组活动的秩序、组员参与情况、小组汇报水平、合作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4.教师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注意从以教师评价为主向以自我评价为主逐步过渡,教师要帮助、引导学生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寻找改进的办法。另外,我们可以定期进行诸如最佳学习小组、最佳小组长、最佳学习伙伴、最快进步奖等评选活动,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使每一位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小组合作活动的水平,从而达到由个人目标的达成促进小组团体目标的达成。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缺少了比较分析,缺少了归纳思辨,缺少了反思提炼,就永远只能“刀耕火种”,停留在幼儿园玩摆拼游戏的思维层次。我们决不能以牺牲教学效益为代价,换取表面的“活跃”;决不能以牺牲教学质量为代价,换取所谓的“时尚”!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