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2018考古十大发现_十年十大考古发现系列之5,600年炉火烧出皇家瓷文化
 

2018考古十大发现_十年十大考古发现系列之5,600年炉火烧出皇家瓷文化

发布时间:2019-06-23 04:14:16 影响了:

  今天,我们都知道景德镇是明清时期皇家御窑所在地,但在现代考古学兴起以前,研究者只能通过文献记载或故宫收藏的御窑瓷器进行论述,直到20 世纪80 年代,景德镇御窑遗址大批瓷器相继出土,这一局面才得到改变。
  2002年到2003年,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考古队,对御窑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共计1578平方米,许多重要遗迹和大量文物首次面世。2003年,景德镇明清御窑遗址从全国71 个重要考古发现项目中胜出,被评为“200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景德镇御窑遗址总面积约5.4万余平方米,位于现景德镇市中心的珠山地区,三面被道路环绕,呈南宽北窄的长梯形分布,周长约为1100余米。景德镇御窑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先后为明清两代20多个皇帝生产过瓷器,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保存最完好的皇家瓷厂遗址。
  名鼎鼎成化斗彩
  元代景德镇隶属浮梁县,忽必烈曾在这里设“浮梁瓷局”监管皇家瓷器烧造,并兼造漆器、棕藤、马尾、笠帽等。此时景德镇创烧出卵白釉、元青花和釉里红瓷器,成为举世闻名的精品,但仍属地方机构,归地方官员管理,“有命则供,否则止”,烧制断断续续。
  真正意义上的景德镇御窑创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起初沿袭两宋以来管理的旧法,由地方官负责,永乐时期工部派官至景德镇介入管理烧造事务。从洪武到天启时期,这里成为明代宫廷用瓷器的最主要生产地。
  宣德皇帝即位后,设立御器厂并派太监监造御用瓷器。宣德皇帝朱瞻基喜好玩蟋蟀,被百姓们称为“蟋蟀天子”,这在正史中并无记载,但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的《促织》篇中曾有过生动的描绘,后改编为动画片,家喻户晓。按理说,皇帝如此热衷,宣德朝皇家蛐蛐罐之类物品本应留下很多,但宣德皇帝死后太后下令把一切蛐蛐罐等玩物销毁得干干净净,很久以来都没有物证证实这段历史。1993年景德镇珠山宣德官窑遗址考古发现,御器厂为朝廷烧造的花鸟虫鱼器皿达几十种之多,纹饰精美的蟋蟀罐十多种,其中以青花双向五爪龙纹蟋蟀罐最为精致。
  明成化皇帝朱见深,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善于绘画,对小巧精致的工艺品有着特殊的痴迷。皇帝的审美情趣和个人喜好,直接影响到御窑的生产。成化朝,景德镇官窑烧造出瓷质精美、彩饰优雅、小巧别致的斗彩瓷器,成为明代官窑之冠。
  成化斗彩胎质轻薄细腻,白釉中微闪牙黄,胎土几乎不含任何杂质,胎釉光润犹如极品羊脂玉,彩料中的“姹紫”(差紫)一色,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成化斗彩在明代就已被视为珍品,曾有“神宗(万历帝)御前尚食有成杯一双,价值十万”的记载。1997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一件成化斗彩鸡缸杯,拍出2917万港币,在当时已是天价。
  位清帝御用瓷器
  明代朝廷的督陶官大都由宦官担任,其专横霸道常引发御器厂工人的反抗,清代,皇帝开始直接派官员担任此职位。康熙十九年(1680年)以后,景德镇御窑厂由朝延派遣督陶官直接管理窑务。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至五十一年(1712年),江西巡抚郎延极奉命督理窑事,世称“郎窑”,其时恢复生产了明中期以来几乎失传的铜红釉,尤以郎窑红、豇豆红最为珍贵。郎窑红色泽浓艳而不浮,釉色晶莹透彻,釉面呈冰裂纹,常在器物口沿留白,俗称“灯草边”。康熙晚期,外国传教士进入宫中供职,随之传入了珐琅彩工艺。康熙五十年(1771年)后,珐琅彩瓷试烧成功。珐琅彩是中国彩瓷技术的一个重要品种,属进口颜料,造价昂贵,民窑难以负担,景德镇官窑一枝独秀。
  到了雍正朝,从宫中造办处档案可以看出,御窑厂生产的瓷器的样式,都要秉承皇帝旨意,做出各式样之后由皇帝亲自挑选。雍正皇帝中年继位,审美修养极高,他钟爱宋瓷的胎质细腻、色彩淡雅之美,遂命御窑厂烧制了大量的仿宋瓷作品。
  粉彩瓷器以玻璃粉打底,彩绘图案具渲染效果,颇似中国水墨画意境,效果不似珐琅彩那般硬朗,称为软彩,用料也更本土化,在中国瓷器烧造史上的地位后来居上。雍正朝粉彩瓷器在康雍乾三朝中最为出色。
  雍正六年(1728年)唐英任御窑厂驻厂协理官。唐英生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死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享年七十四岁,生卒年跨越康雍乾三朝。他受命赴景德镇督陶时,已经46岁。唐英从一个门外汉迅速转换角色,与窑厂工人同吃同住,钻研陶务,亲自制陶绘瓷,著书立说,20多年时间,将景德镇御窑带入顶峰。
  乾隆朝是清代社会发展的顶峰。这时期的御窑瓷器制作不惜工本,工艺之精巧新奇,装饰之繁褥华丽,登峰造极。在唐英的督办下,乾隆粉彩瓷纹样极为工谨细腻,色彩华丽,除白地粉彩和色地粉彩外,还独创轧道工艺,亦称“锦上添花”,设计制作上,镂空透雕的香熏、花篮、灯罩、双层透雕转芯瓶、转颈瓶等,可谓鬼斧神工之制,令人叹为观止。
  唐英主事期间,景德镇御窑也被称为唐窑,他亲自设计烧制的文房四宝等极具个人色彩的瓷器,如今也成为很多人收藏的对象。
  品就地掩埋到折价送京
  作为专为皇家制瓷的御用窑,景德镇历史上一直得到帝王的大力支持,技术上、经济上、人力上的投入都是众多民窑无法比拟的,对烧制成品的甄选也是最严格的。
  明代景德镇曾使用过葫芦窑和馒头窑,清代创造了镇窑,即鸭蛋形窑。当时没有先进的电子温控设备,所有的温度、湿度等数据的掌控,全由师傅靠经验来观察。民窑烧制时,为了追求量产,会尽量将窑内填满,但御窑装烧方法则是窑内摆成前三行后三行,前三行放空匣钵障火,把最好的窑位留给瓷器。
  考古发掘显示,景德镇御窑各个时期的窑炉,都修砌得规矩致密,窑门处在同一直线上,布局经过统一规划设计,这也是不同于民窑的地方。明洪武永乐时期的窑炉采用引自北方的楔形砖,不同于南方一般砌窑用的长方形砖,窑砖的型号统一,应是专为砌窑炉烧制。为了提高烧造质量,御窑窑炉修砌时要求“砌欲固,涂欲密”,砖墙修葺牢固,泥抹得密不透气。
  即使是精益求精的烧制技术也难免不出次品,明代御用瓷器挑选十分严格,即使落选的也要打碎埋掉,不能流传出去。景德镇遗址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瓷片、废弃品,正统时期大龙缸碎片就有几吨重。从考古发掘来看,永乐时期成坑的瓷片最多。
  清代早期景德镇处理残次品的方法遵循前明先例,保存在窑厂库房内,甚至听任窑厂人员随便出卖或使用。雍正六年(1728),唐英到御窑厂任督陶官。他提出把瓷器统一管理,无论好坏都送京,供御用或拿去赏赐,得到雍正皇帝的支持。
  雍正朝的景德镇每年将落选次品总计六七万件,与正品一样装桶解运京城,交给皇帝备赏赐用。这种方法的弊端是,督陶官仍然可以用“落选之次色”瓷瓶来充账报销,残次品的生产费用也由皇室负担。
  乾隆皇帝对瓷器质量要求很高,针对出现的残次品,偶尔会惩罚负责官员。根据档案记载,乾隆皇帝至少三次,下旨对已送到北京的不合格产品“钱粮不准报销”,让唐英赔偿。出于经济考虑,乾隆八年(1730年),皇帝还下旨除黄瓷器可折价送京以外,其他残次品全部当地就地折价变卖。
  平军一把火烧掉御窑厂
  清代景德镇御窑厂在厂匠役常在三百余名。从康熙十九年(1680年)到二十五年(1686年),景德镇每年烧造御用瓷器耗银1400多两。雍正六年(1728年)至雍正十三年(1735年)增长为每年8000两。乾隆元年(1736年)开始,御窑窑务的费用增加到每年两万两。嘉庆朝后期经济衰落,御窑花费减少为每年2500两,道光朝时减为2000两。
  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攻入景德镇,见御窑厂耗费巨资专造皇帝用瓷,还经常鞭打欺压瓷工,一把火烧掉了御窑厂。
  同治五年(1866年),军机大臣李鸿章筹银13万两,命人在御窑厂旧址,重建堂舍七十二间,复兴御窑厂。同治七年(1868年),御窑厂为同治皇帝大婚烧造喜宴用瓷,风光再现。但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这座皇家御窑厂燃烧几百年的炉火最终还是熄灭了。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