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形容歌声优美动听的词语 让优美的教态化作课堂上动听的音符
 

形容歌声优美动听的词语 让优美的教态化作课堂上动听的音符

发布时间:2019-06-25 04:06:04 影响了:

  【摘要】教态主要由面部表情、手势、身体姿态三方面构成。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恰当地运用这三方面的身势语言来辅助单纯的有声语言进行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身势语言;教态
  身势语言(教态)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有声语言进行授课时,借助于面部表情、手势、身体姿态等教学辅助方式,生动形象地外化教材内容,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教学手段。毛泽东在十大“教授法”中,把“以姿势助说话”单独列为一条。足见姿势(即教态)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重视教态的精心设计,使其更好地发挥表情达意的作用。教态主要由面部表情、手势、身体姿态三方面构成。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恰当地运用这三方面的身势语言来辅助单纯的有声语言进行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把文章意境与面部表情恰当结合,让枯燥的文字内容“活”起来
  人的面部表情是非常丰富的,喜则眉飞色舞,怒则切齿圆睛,哀则皱额锁眉,乐则笑逐颜开,特别是眼神闪动的表情美,更能动人传情,使教学产生魅力。教师对文章的审美感受以及教材内容的深层情趣,都能通过眼神传达出来。
  在讲授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时,词中所蕴涵的“气势磅礴”,“藐视一切”,敢于弃旧向新和对自由的追求与向往,不是仅用高吭的语言所能表达的。在朗诵讲解这首词时配以恰当的面部表情,当然这种表情不是沮丧的、哀愁的,而是流露出的一种自信、豪迈、向上的和敢于抗争的表情。这种表情配合时代背景的语言讲解,青年毛泽东的形象在这种身势语言的配合表达下,能很自然的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对这首词的理解效果因你的准确表达而更佳。
  让内心的情感表达外化为无声的语言,通过面部表情恰当地展现出来,与课文所设意境水乳交融在一起,能更好地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进而也就引起学生对枯燥文字的审美诉求,使文章内容“活”了起来。
  二、适时适度地运用手势动作结合道具,让枯燥的文章“动”起来
  手势同样具有丰富的表情功能。事物的复杂状貌,内心的微妙情感,都可用手势加以描摹和显示。或舒缓柔曼、或自然安详、或强劲刚毅的手势与美的语言恰当配合,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和心理功能的积极性,加强对教师讲解的感受和理解。我们在观看评说演员说书时,评书演员为了增强表达效果,往往边说边不时地运用手中道具,表演一些手势动作,通过这种手段,一方面传达了文章内容,另一方面也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使所要表达的内容摆脱了枯燥的说教,增强了感染力,调动观众思维,通过合理的手势表达,把观众带入了虚拟的故事境界。
  上语文课与讲评书有异曲同工之妙。教师在讲课时也是通过各种手段把文章内容表达出来。在讲授《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时,在讲到“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一段时,为了把作者心中的悲愤、激昂之情展现给学生,我握紧拳头作怒目状,充分利用手势和面部表情与有声语言相结合,把作者所要传达的意义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在讲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带了一只酒杯拿在手中作道具,结合有感情的朗诵,加上适当的手势动作,把作者月下饮酒“酹江月”,怀古悼今的思想感情和词中所要表达的意境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出来,起到了生动传神的效果。
  三、端正稳重、庄严高雅的姿态,既增强教学的征服力,又使语文课堂“严谨”起来
  一位仪表端庄、情绪饱满的教师登上讲台,往往会使学生的眼光变得明亮,精神为之一振,因为他们从教师的教学姿态上获得了一种美的享受,并对教师的讲课抱有一种深切的期待。这种对于美的心理追求是学生所普遍具有的。因此教师登上讲台,即使大病初愈,也应保持精神振奋、神采飞扬的风貌,并以此感染学生,激起学生对知识探求的内心渴望和良好的学习动机。教师姿态的端正稳重、庄严高雅,它体现出教师高度的文化修养。能引起学生的尊敬、欣慕和向往,增强教学的征服力。因此教师身体姿态对于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至关重要。
  从表情达意的需要看,教态的设计应符合三个要求:第一,生动准确,表情、手势配合协调,与有声语言配合完美;第二,落落大方,繁简适度,严禁胡乱传达身势语言,否则过犹不及;第三,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具有丰富的表现力。美的教态是教师美的心灵、美的人格的反映,包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内容。教态的文野雅俗,总是与教师的道德修养、思想情操、学问造诣紧密联系着,是其仪表风度、文明程度、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因此,教师应加强道德修养,以自己的好的教态真正树立起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榜样。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
  总之,教态应是真善美的统一,不应该仅仅是单纯的自然的模仿。同时,富有感染力的教态,也来自于面部表情、手势、身体姿态的和谐统一。它既具有可视性,又具有可感性,能将深奥化为浅显,将无形变为有形,便于学生发挥想象,深化思维。它在教材中沟通着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发挥着中介和桥梁作用。教师只有加强自身修养,按照课程的实际需要去设计教态,才能与学生的内心美感达成默契,从而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乌申斯基著.审美教育学[M].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