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对中国茶文化的理解的范文】 关于中国茶文化的论文
 

【对中国茶文化的理解的范文】 关于中国茶文化的论文

发布时间:2018-07-22 03:34:48 影响了:

  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产茶国,中国的茶文化是世界上最复杂、最精细的。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对中国茶文化的理解的范文,一起来看看。

对中国茶文化的理解的范文

  对中国茶文化的理解的范文1

  外国人对中国茶文化的了解

  英国人眼中的中国茶文化

  英国最大的茶叶公司我大多参观过,但没有哪一家是中国茶文化真正的传道者,愧对英国茶迷对茶的热爱。这也情有可原:对于一个根深蒂固习惯于茶包、马克杯和牛奶的国家来说,接受一种完全不同的原汁原味的中国茶很困难。更何况,你还必须历尽艰难跋涉到中国西南内陆地区,才能买到这些中国茶。

  在布里克斯顿的围墙后面,我发现了自己一直在寻找的传道者。爱德华?艾斯勒是一位帅气的27岁小伙子。每有闲暇,他便会游历到中国那些外人不太涉足的地区,时间往往长达3个月之久。在他的回忆里充满了“一望无际的混凝土建筑、很不舒服的住处和盯着你看的人们”。但是,中国的茶园却给他一种“回家”的感觉。

  在加入NHS(英国国民健康服务体系)行医前,他曾花一年时间学习汉语,花4年时间研究中医。但对茶的热爱却从未间断。他说:“在旧金山和巴黎,我参观了令人称羡的茶庄和茶店。但令我不可思议的是,在英国却没有类似的东西。我觉得应该成立一个公司,向人们提供真实的茶。”所以,在2004年,他创建了精茶公司(Jing Tea,“精”在中文中意为“精华”或“核心”)。

  他的公司主要在网上销售,在英国也通过哈罗斯百货商店出售。位于梅登海的“肥鸭”餐厅及伦敦广场等处的餐厅也提供他的茶饮。

  艾斯勒每年来中国3次。“你必须去准地点,去准时间,而且要胜别人一筹。”哪个“别人”?“就是中国国内的茶庄。”不过,作为一个西方人,在买茶时他并没有遇到歧视,和中国人打交道很愉快。“他们很实际,很热情,也很直率。”

  茶叶通常生长在中国最美丽的地区。看到艾斯勒拍摄的中国浙江省终日雾气缭绕的山区,和杭州水光潋滟的西子湖畔的茶园照片时,我忽然领悟到茶与佛教禅思之间的渊源。其实,中国的山水画家们并不像我原来认为的那样,一味铺陈夸张:山水原本就是那样的美。

  对中国茶文化的理解的范文2

  中国茶文化的学习心得

  经过这几次关于中国茶文化的学习,我对茶的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知,也大大的提升了对中国茶的浓厚兴趣,了解到中国茶的文化的历史是非常的悠久的和很有历史意义的,知道其中所包含的知识和文化不是我们一时就可以了解的,所以需要以后更加深入的学习的探索,通过这次的听课,也对中国茶的分类,地域的分布,还有一些简单的识别,以及泡茶所需要的用具有了一些浅层的了解。还欣赏了茶艺的表演。

  虽然中国茶叶的分类尚无统一的方法,但比较科学的分类是依据制造方法和品质上的差异来划分的,特别是根据各种茶制近中茶多酚的氧化聚合程度由浅入深而将各种茶叶归纳为六大类,即是绿茶、黄茶、白茶、青茶、黑茶和红茶。绿茶多酚氧化最轻,红茶氧化最重。这六大茶类被称为基本茶类。其代表性的分别是绿茶:龙井、碧螺春白茶:安吉白茶、白牡丹,红茶:金骏眉、丘山小种黑茶:普洱,青茶:铁观音、冻顶乌龙黄茶:湖南省岳阳洞庭湖君山的“君山银针”茶,安徽的霍山黄大茶、广东的大叶青等。

  茶的地域分布也是非常的广泛的,不同的区域有其各有的特色。近代,吴觉农等根据茶区的自然条件、茶农的经济情况、茶区的分布面积大小及茶叶产品的不同种类,在1935年提出,将全国划分为外销茶、内销茶二大类,13个产茶区,即外销红茶5个茶区(祁门红茶区、宁州红茶区、湖南红茶区、温州红茶区、宜昌红茶区)、外销绿茶2个茶区(屯溪绿茶区、平水绿茶区)、外销乌龙茶1个茶区(福建乌龙茶区)和内销茶5个茶区(六安绿茶区、龙井茶区、四川茶区、云南普洱茶区和其它茶区)。这一划分是根据各种条件综合提出的,所以对近代茶叶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不同地区,生长着不同类型和不同品种的茶树,从而决定着茶叶的品质和适应性,形成了一定的茶类结构。影响茶的不同的原因还有受栽培历史、劳力、社会经济、技术力量、交通运或、饮茶习俗、生活水平等影响。

  说道喝茶就不得不提起喝茶用的茶具,主要的茶具种类如下:1、陶土茶具

  陶器中的佼佼者首推宜兴紫砂茶具,紫砂壶其里外都不敷釉,采用当地的紫泥、红泥、团山泥抟制焙烧而成。

  2、瓷器茶具

  1)白瓷茶具2)青瓷茶具3)黑瓷茶具3、漆器茶具4、玻璃茶具在现代,玻璃器皿有较大的发展。玻璃质地透明,光泽夺目,外形可塑性大,形态各异,用途广泛。玻璃杯泡茶,茶汤的鲜艳色泽,茶叶的细嫩柔软,茶叶在整个冲泡过程中的上下穿动,叶片的逐渐舒展等,可以一览无余。

  5、金属茶具6、竹木茶具紧接着我们欣赏了功夫茶,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功夫乃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功夫茶的茶具主要有这几个:茶壶、茶杯、茶洗、茶盘、茶垫、水瓶与水钵。功夫茶的一些简单的步骤(只能粗略的说一下)

  1.茶叶放入盖碗或茶壶。

  2.温茶,沸水冲入几秒钟后将茶水倒出,亦可将水依次倒入公道杯,品杯中温一下茶具。

  3.泡茶,二次将沸水冲入盖碗或茶壶,泡茶时间可依茶或个人喜好。

  4.拿起盖碗或茶壶,把茶倒入公道杯中,公道杯上可以放置茶漏来滤掉茶叶沫。5.公道杯的作用是把茶水的浓度平衡,待茶水适量时,再用公道杯把茶水分别倒入品杯中。

  6.放松身心,举杯畅饮。

  以上的这些就是对茶的一些简单的了解,要想更深入和更详细的了解中国茶文化,还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和探索。就像是我们老师说的一句话“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学习一辈子也学不完,我们需要慢慢的体会和理解”

  对中国茶文化的理解的范文3

  品茶

  好的不是茶,是人;香的不是茶,香的人心;品的不是茶,是生活!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朋友远道而来,在这个炎炎夏日给我的心灵一丝慰藉。从学校走入社会,很多的烦恼,可以一吐而后快。没有嘘寒问暖,没有客客套套,说的是真情实感,谈的是生活点滴。

  几杯酒下肚,看着朋友们谈天说地,好不乐哉。朋友说好像再回学校门口的小饭馆吃一顿饭。那个小饭馆我也是去过的,饭馆不大,却是很干净,至少没有给人压抑的感觉,在那里吃饭,可以大声说话,大声欢笑,不会有人对你投以异样的眼光。这样的一个地方怎能不让人怀念呢!此时,我像是一个旁观者,心里五味杂陈,这一桌人,生活参差不齐,有好有坏,有贫有富,却因为一个牵挂,又走在了一起,而我在这个城市的牵挂和回忆又在哪里?

  十里搭凉棚,哪有不散的宴席。酒足饭饱,也是该分开的时候了。三三两两,各回各家,我与两个朋友回到他所住的宿舍。条件并不是很好,但却让我想起了那个小饭馆,亲切,不压抑,在那里很轻松。一张懒人桌摆在一张废弃的床上,一盏茶壶,两只茶杯,这便是他晚上的一切了。无人来时,一个人自斟自饮,若有朋友,便是两人对坐而饮,开心,苦涩,烦恼,都化作杯中的一缕青烟飘散开去。这样的生活好生让人向往。

  这样的茶,我有幸尝到。朋友拿出从家里带来的茶叶,用他的话讲,这并不是正宗的黄山毛峰,但是味道却是一样的,只是样子难看了点。对于茶道,我不甚了解,我也在乎不了这样多的事情。朋友在一起,开心便是最重要。意气相投,只认识一天也能是朋友,若是之不同道不合,便是一辈子也成不了朋友,在我看来,交友就是交心。在我想这些的时候,茶壶响了,水开了,朋友一边沏着茶,一边跟我们简单地介绍起来茶叶“茶分7种,红茶,绿茶,黄茶,白茶,花茶....”后面的几种想是不记得了,便拿出手机上网查阅,我莞尔,这才是真朋友,在一起,没有压力,不做作。我忽然想起《论语》中的那句话,“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他的生活并不是很好,每个月的工资仅仅够自己生活,但他却没有像我这样的无病呻吟,烦恼缠身,而是安然地享受着他的生活,这不就是一种大智慧吗?佛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佛理在于生活,这话不假。

  片刻,茶便好了,捧上一杯,还未放到嘴边,一丝清香便悠悠飘来。常喝茶,却从未觉得茶有这样香,总是迫不及待,一股脑儿全部喝掉,只当解渴之用,我想,我是亵渎了茶了,今天定要好好补偿回来。茶很烫,我也像他一样,一口只呡那么一点,然后细细回味。茶入肚,余香却留在口中,丝丝甜味让人欢喜。我问他们有没感觉,他们却摇摇头,只说香,却没品出甜味来。我想,这品茶也像读书,一本书,一首诗,多少人读,便有多少种感觉,一定要拟出一个统一的中心思想似乎不妥。我也不管那么多,继续捧着我的茶,品着我的茶。

  时间过的飞快,好像英语所写“timeflies”。我一直觉得英语对时间的描述很精彩,至少这句话很精确的写出了时间飞逝的感觉,就是读出来,也让人有一种可惜之感。一壶茶喝完已是9点多,我们走出低矮的房子。我有点依依不舍,房子里面那橘黄的灯光依然温暖。在城市里显得这样格格不入的一盏灯,却是他每天疲惫的归宿。临行前,他探出半个身子“有时间再过来喝茶”,“一定,一定”,我只是这样回着,我不知道以后还有多少机会还能过来一起品茶,品人生。这样的人是好人,这样的生活是真生活。

  无所谓别人的眼光,这里的条件不好,却有喜欢的人,下次,我还会过来品茶!

 

对中国茶文化的理解的范文相关文章:

1.中国茶文化心得体会3篇

2.对茶文化的了解的范文

3.对茶文化的感悟和认识范文

4.对茶文化的认识2000字范文

5.茶文化的心得体会范文3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