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汶川地震因果报应 “因果”推导式作文法初议
 

汶川地震因果报应 “因果”推导式作文法初议

发布时间:2019-01-15 04:00:11 影响了:

   [摘要]许多学生害怕写作文,其实,学生的脑子中并不缺少生活的素材,只是学生无法将脑海中的材料用合适的方法将其放大扩张开来。而要解决这一难题,方法就是关键。   [关键词]“因果”推导式作文法 学生 方法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语文课上,老师若说这一节课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大家会欢呼,若说是写作文,学生马上就如泄气的气球,打不起精神,许多教师将这种现象完全归结为学生脑子中缺少作文材料。对此,我并不赞成。其实,学生的脑子中并不缺少生活的素材,只是学生无法将脑海中的材料用合适的方法将其放大扩张开来。而要解决这一难题,方法就是关键。
  西晋的陆机在《文赋》中说:“恒患意不称物,言不逮意。”“物”当然是客观事物,“意”是思维,“言不逮意”就是所说之话无法呈现所想之思维。如何让学生的言丰润起来,意活起来,“因果”推导式作文法也许可以帮助学生摆脱这种困境。
  何谓“因果”推导式呢,其实,生活素材中的每个事件中的各个情节之间都有着一定的因果关系。往往是一个事件导致另一个事件的发生,后一事件又会引出新的事件,如此循环往复,故事就会不断地向前发展,直到最后作文结束,这一系列相关联的事件就叫做原因和结果变换的“顶针”式链条。
  例如,我们熟悉的朱自清的《背影》,它其实就可以看作“因果”推导式作文的典范。可以将其演示为:因为祖母死了,结果是我与父亲相聚。因为我与父亲难得相遇,结果是又要分别时父亲坚决送我。因为父亲送我,结果是父亲的背影呈现入我的眼中。因为这个背影,结果是我理解了父亲。因为理解了父亲,结果是时刻怀念。
  以上过程的公式化呈现便是:(因为A→结果B)→(因为B→结果C)→(因为C→结果D)……显然,这种方式的掌握便于学生将整个事件发生的线索梳理的非常清晰,完全避免了学生写作时的盲目无序,为学生突破写作难,难于将事件以一定线索条理化提供了突破口。
  “因果”推导式可以分为两个教学段:一是小学期(形成期),二是初中期(完善期)。
  “因果”推导式最突出的特点其实是它很强的故事性(最适宜叙事性作文写作)。之所以这样,它最佳的教学开始时机应该是小学作文教学期。小学生恰好经历了听故事的强烈渴求期,进入由听到看,到写的实践期,而此时作文教学最可利用也是最易于抓的就是学生的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激发学生写作文的欲望和写作潜能,才能树立起学生的写作信心,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果”推导式作文法又恰好适应了小学生的兴趣要求,能引导他将故事讲的有条理,从小就树立起作文的兴趣。小学期的教学又可分解为四个层次:一元层(1~2年级),二元层(3年级),三元层(4年级),多元层(5~6年级)。
  一元为(因为A→结果B)
  二元为(因为A→结果B)→(因为B→结果C)
  三元为(因为A→结果B)→(因为B→结果C)→(因为C→结果D)
  多元为一、二、三元的以此类推。如我们最熟悉的《龟兔赛跑》的四层推演,以兔子为主可为(也可以乌龟为主):
  一元为(因为兔子偷懒睡觉,结果输给了乌龟。)
  二元为(因为兔子自己认为跑得快,结果在半路睡觉)→(因为在半路睡觉,结果输给了乌龟。)
  三元(因为兔子跑得快,结果是他很快就将乌龟落在后面)→(因为他很快就将乌龟落在后面,结果是自满在半路睡觉)→(因为自满在半路睡觉,结果输给了乌龟)
  多元的以此类推其实就是情节的不断细化,越是细化,故事越丰润。
  学生学习作文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进行跳跃式的学习,而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学习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操作时积极利用小学生的想象力,将因与果之间的联系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自由想像过程,进行多角度的训练实践。
  经过教学训练,学生对“因果”推导式方法的掌握就已熟练,学生已经不愁无事情可写,唯一考虑的应该是怎样将每一个情节再细化,将作文的品位提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