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古诗自己会“说话” 让自己少说话的古诗
 

古诗自己会“说话” 让自己少说话的古诗

发布时间:2019-06-29 04:07:15 影响了:

  古诗教学离不开背景资料,离不开多媒体烘托,更离不开所谓重点词句的咀嚼。其实,每首古诗都是完整的作品,前后互为一个整体,共同营造出诗情画意。古诗教学应当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品味,从容易理解的地方入手,活用资料,巧用媒体,学透重点内容,巧妙引导学生走进诗情画意,逐步掌握学习方法。
  【片段一】感悟释题之妙
  师:请同学们借助注释说课题。
  生: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
  生: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
  师:大家对比两个同学的解释,看看有什么异同?
  生:一个同学选用“去”的意思,另一个同学选择用“到”的意思。
  师:那你们读读这两个句子,会有什么不同的感觉。觉得选择那个意思好?
  生:李白在黄鹤楼不可能送孟浩然到广陵,应该是送孟浩然去广陵。
  师:有不同的意见吗?没有。所以,选择词语的意思要结合诗句的意思。但是,这个就一定准确吗?过一会儿,你们又会有新的看法。
  (生似乎不信)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以作者的角度该怎么说?
  生: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
  生:“我”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
  师:作者在题目中就完整地告诉我们地点、人物、事情,还能够引出有助于思考的问题。
  【赏析】学生初读古诗理解大意通常引用注释,对于注释不加选择,拿来就用,影响对古诗的学习。在上述教学片段中,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充分利用注释本身的细微差异,引导学生活用现成的资料,选择尽量符合诗句意思的解释,而不是生搬硬套。针对学生选择过程中存在的疑问,教师不是包办而是引导,鼓励学生在学习古诗过程中解决,让古诗和学生充分“对话”。教师巧妙利用文本资源,让学生既出乎意料,又觉得在情理之中,提高了学习古诗的趣味,从不同的角度学习,学会思考,提高和文本对话的质量。
  【片段二】感悟美景之别
  师:那时间呢?
  生:三月。
  生:烟花三月。
  师:“三月”多简洁啊,为什么还要“烟花三月”?
  生:烟花形容花开得繁茂,像浮动的烟雾。
  生:比较美。
  师:繁花似锦的三月,大家喜欢做什么?
  生:春游。
  师:此时的名胜黄鹤楼游人如织,大家兴致勃勃,可是李白和老朋友呢?
  生:正在送别。
  生:有点伤心。
  师:谁来描绘一下前两句诗的情境。
  生:老朋友向西告别黄鹤楼,在繁花似锦的三月下扬州。
  生:故人面向西,与站在黄鹤楼下的李白告别,在春花似锦的三月下扬州。
  生:是老朋友向西和李白辞别。
  师:题目“之广陵”就是去扬州,为什么用“下”扬州呢?别急,朗读整首诗,思考了再讨论。
  生:说明扬州在黄鹤楼的下面。
  生:是下游。
  师:你来比画一下。(生比画)扬州不但是在黄鹤楼的下游,而且你还比画出两地江水的落差很大,船上又张开了船帆,行得——
  生:飞快。
  生:迅速。
  【赏析】这一诗句的教学一般紧扣“烟花”,直接告诉学生李、孟二人因分别而无心欣赏眼前的美景。如果真的这样,那李白就是平庸之辈,而非诗仙。优秀的作品是让语言自己“说话”,让读者自己去感悟。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再次利用古诗本身的资源激发学生思考、品味诗意,从“之广陵”与“下扬州”的异同之间,读出朋友匆匆离别的无奈,读出诗情的加速。同时反衬了背景:古人在烟花三月踏春是时尚、愉快的,而李、孟的分别却是与众不同。在快乐背景的映衬下,他们的离愁直染读者心灵。
  【片段三】感悟无声之境
  师:朋友相送,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李白和朋友说了些什么?诗中有吗?
  生:没有。他们好像什么也没有说。
  师: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互相交流。
  生:他们一下子就分别了。
  师:从哪儿知道?
  生:“下”,船行得快,来不及说。
  生:一下子就“远”了。
  生:“碧空尽”,一下子就消失了。
  师:是啊,朋友离别怎么说也说不完。但是,你和亲人分别,和最好的朋友分别,会一直说吗?
  生:我很伤心,说不出。
  师:是的,情到深处人孤独,想说也说不出。朗读后两句诗,说说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对朋友的深情。
  生(齐):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生:“孤帆”说明作者眼中只有朋友乘坐的船。
  生:“远影”看出作者一直凝视着远去的孤帆。
  生:“碧空尽”,孤帆的影子都看不见了,作者还在眺望。
  生:作者对朋友的情感像滔滔江水。
  师:是啊,朋友分别挥手再见;朋友看不见了,眺望孤帆;船影不见了,抬头凝望那天空。寄托朋友情谊的形象逐渐消失,思念朋友的情怀油然而生,如滚滚长江水奔流不息。
  【赏析】教师知道关键诗句的体会需要铺垫,需要学生情感的迸发,才能感悟到位。一般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与朋友的感情,多是让学生设想他们有说不完的话。从生活经验、古诗情境不难知道,真正感情深厚的朋友分别,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内心的,唯有泪千行,唯有喉梗塞,唯有手相送、目相视,即“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才是诗情,才有画意,也才是李白的杰作。在本教学片段中,师生合作还原分别场景,从人、船、帆、影的迅速消失,到“尽”,感悟到作者对朋友的感情抒发根本跟不上,所以寄托于长江水。
  【片段四】感悟真挚之情
  师:你从哪里看出李白和孟浩然是知心的朋友。
  生:“故人”,老朋友。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
  师:他和谁告辞?
  生:和李白。
  师:怎么写成“黄鹤楼”?
  生:李白站在黄鹤楼下。
  师: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分别,孟浩然站在船尾凝视着李白,李白看着他随船渐远,人影即将消失,他赶紧上到第二层,孟浩然——
  生:孟浩然还是站在船尾凝视着李白。
  师:他赶紧上到第三层,孟浩然——
  生:孟浩然仍然站在船尾凝视着李白。
  师:他赶紧爬上最高层,孟浩然——
  生:孟浩然依然站在船尾凝视着李白。
  师:孟浩然看不见李白了,依然——
  生:西辞黄鹤楼。
  师:直到黄鹤楼望不见,孟浩然还是面朝——
  生:西。
  师:他们是怎样的朋友?
  生:好朋友。
  生:特别好的朋友。
  生:知心朋友。
  师:浓厚的友情是双方的。李白看船眼里只有“孤帆”,看人只有“故人”。“孤帆”似故人,他为什么觉得孟浩然也孤独呢?
  生:因为李白非常关心孟浩然,怕他孤单。
  师:他们的感情似——
  生:长江水。
  生:似滚滚的长江水。
  师:李白真想送知心朋友到——
  生:到扬州。
  生:到广陵。
  师:题目就是——
  生: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
  生:李白在黄鹤楼目送孟浩然到广陵。
  【赏析】教师引导学生始终不放弃古诗本身的内涵,处处留心,让古诗自己“说话”。学生在前面几个片段学习之后,似乎已经达到了教学目的,可是意犹未尽。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师生对话,引发学生和李、孟对话,让学生身心浸润在朋友的深情厚谊中。学生和孟浩然告别、和李白告别,也就读活了古诗。孟浩然乘船下扬州,应该是面朝前,即向东,他却朝西辞别。有悖于常理,但不悖于人情。教学只有引导学生发现平常中的不同,诗意才能跃然纸上。学生和古诗成功对话,来自李白和孟浩然的“对话“。朋友是双方的、朋友之情是相互的,如果只让学生单独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深情,而没有意识到孟浩然对李白的深情,那么学生的体验是残缺的,是不可能深入的,学习古诗也就浮于字词表面,谈不上积累和运用了。课文学到这,与开头首尾相应,对题目的多样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平市联兴小学)■
  □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jxjyjxsxw@126.com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