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高中会考物理知识点【2014年辽宁高中会考历史必修二知识点】
 

高中会考物理知识点【2014年辽宁高中会考历史必修二知识点】

发布时间:2019-07-24 09:37:11 影响了:

转辽宁2014年高中会考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必修1 政治史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分封制: 1.对象: 同姓亲族主体/功臣/姻亲/殷商旧族。2.诸侯国对周王的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3.作用:扩大巩固周的疆土/ 确立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形成统治的等级序列

宗法制:1.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正妻的大儿子) 2.特点„.血缘与政治相结合 3 作用:凝宗族,防纷争,强王权。4、分封宗法制的关系:互为表里,宗法是分封的法则,分封是宗法的政治表现。

1.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特点:权利高度集中

2. 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制的措施:皇帝制、中央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较分封制更利于防止分裂)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成熟的标志:

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制度、监察和谏议制度

1. 唐:中央行政制度: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书(起草诏令)尚书(执行)门下(封驳审议) 作用:分工提高了行政效率;分相权强皇权。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1、两个矛盾:地方与中央 皇权与相权 2、一个趋势:中央、皇权不断加强

3、中央与地方:A 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七国之乱(地方势力 汉实行郡国并行制)2.措施:推恩令、设刺史、设内朝 3.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

B 1、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唐末的藩镇割据(地方势力膨大—节度使)

2、措施:收精兵、削实权、置钱谷3.作用:积极 :改变了唐末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局限:造成了三冗两积局面。

C 元代:中央实行一省制 (中书省) 地方实行:行中书省制(行省制) 行省制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4、相权与皇权:

A明:1、明太祖加强皇权的措施:废丞相、撤中书、明成祖:设内阁 (内阁只有票拟权无法定地位)2、作用:专制皇权达到新高度 B清: 1、清加强专制皇权的措施:雍正帝设军机处 2、作用: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考点5 全面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积极:维统一,利民族融合;利经济,文化发展; 沿用两千多年,是封建王朝政治制度的核心(前期)

局限:专制,易腐化; 阻商品经济与资萌芽发展; 思想专制,文化落后 (明清后期) 造成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根源。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与地方制度的变化

中央:西周:宗法制-----秦:皇帝制、三公九卿制----西汉:设内朝(内外朝制)----东汉:设尚书台------魏晋南北朝:三省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制-----元朝:中书省制-------明朝:废丞相,权归六部,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

地方: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汉朝: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时推恩令、设刺史-------隋唐:道府(州)县-------宋:路府(州)县、设通判、设转运使------元:设行省制(行中书省)明:地方废行省设三司-------清:承明制(行省制,撤三司)。 1、监察制度发展变化:

秦:中央:御史大夫 地方:监御史--------汉:中央:御史府(西汉)、御史台(东汉) 地方:十三州刺史--------唐:中央:御史台 地方:十道监察区-------宋:中央:御史台 地方:设通判----元:中央:设御史台 -------明清:中央:都察院(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合称科道、厂卫(东西厂、锦衣卫)制度 地方:按察使司

2、谏议制度发展变化:唐:门下省(对皇帝)-----宋:谏院(对大臣)------明清:消失 皇权达到顶峰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及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战争:一鸦(签南京条约、是开端 ) 二鸦(北京、天津条约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加深 甲午 (马关条约)割台湾、允许日本在华设厂帝国主义侵略商品输出变资本输出 ( 大大加深) 八国(辛丑条约、 半殖半封确立) 2、

影响: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商品倾销地,原料来源地。 三元里人民抗英 、反割台斗争、丁汝昌黄海海战(甲 资产阶级:辛亥革命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 作用:中国未完全沦为殖民地,打击了帝国主义。 太平天国运动:根本原因:阶级矛盾激化 两个纲领:前对平均主义(圣库制)是空想 后期《资政新篇》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改良方案。B义和团运动:口号:扶清灭洋 (有反帝爱国的一面,但盲目排外) 性质:农民反帝爱国运动 影响: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中国未完全沦为殖民地,帝国主义改变策略扶持代理人,以华制华。

辛亥革命:第一个资产阶级团体—兴中会(孙中山) 1905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2. 辛亥革命的纲领:内容:三民主义 (民族(前提)、民权(核心)、民生(目的)评价:第一部资产阶级较为完备的革命纲领,反应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与经济上的要求,推动了革命的发展。但民族主义未明确反帝,民权主义未充分发动群众,民生主义未彻底的解决土地问题,所以纲领不彻底。

3、中华民国成立:1912孙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4、辛亥革命影响:积极(成功):伟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最大);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最深远);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局限(失败):成果被袁世凯篡夺,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未完成,中国双半社会的性质未变。5.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与认识(教训):失败原因:根本:民资具有软弱性,客观: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强大。认识:资本主义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走不通;民资有软弱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彻底的胜利。

A1919)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口号;外争国权,月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取得初步成果 意义与精神:爱国精神、民主科学精神、探索精神 、 新民革开端、五四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为中共成立奠定思想基础。 B、中共诞生:标志:中共一大 二大:提出民主革命纲领(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最低纲领将马思与中国情相结合。 C 张作霖 失败标志:4。12、7。15反革命政变 影响: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经验:要武装斗争、 教训:夺革命领导权

D1、三次起义:第一次;南昌起义(接受大革命教训):第一枪、2、 第一个革命根据地:27年10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 革命新道路:农包城武装夺取政权道路 4、长征:原因:直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根本:王明的左倾思想 转折点:遵义会议 胜利:36年10月3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 影响:革命转危为安、 保留了革命的精华、途中宣传了革命思想。

E、 2、 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初步 正式形成:37年9月国民党发布《国共合作宣言》

3、抗日战争的两个战场:正面;国民党四次会战:凇沪、(破日三月灭中计划) 太原、(平型关大捷 首捷)徐州、(台儿庄大捷 最大胜利)武汉南京会战(抗日进入相持阶段)。

4、胜利意义:对中:45年8月中第一次反侵略的完全胜利,台湾回归,为新民革胜利打下基础 ; 增强了中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对世界: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是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组成部分 。

5、胜利的原因: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全民族抗战(根本原因);日本发动的是侵略战争,国际上失道寡助;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互相支持。 E1、政治 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 46年政协会议 46年蒋介石攻打中原解放 区 反攻: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决战:三大战役 (辽沈、淮海、平津、) 胜利标志:渡江战役攻下南京 ,标志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结束 3、新民革胜利的意义:新道路、新纪元、新时期;(半殖半封结束)壮大了世界无产阶级的力量,丰富了马思。4、新民革胜利的原因:马思指导、中共领导、统一战线、军队中坚、 群众支持。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

54年第一届人民代表大 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49共同纲领规定)

、平凡冤假错案 (首要环节)2、政治体制 99年颁布《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民告官有了依据 4、加强基层民主选举:89年〈居民委员会选举法〉98年〈村民委员会选举法〉

1、方针:一国两制 2、提出:针对台湾问题提出 3、首先成一的最后完成。可挫败敌人的阴谋 5、两岸关系的新发展:79年解冻发布《告台湾同胞书》 80年代三通 92共识 95汪辜会谈 八项主张 05年〈反分

裂国家法〉 6、对海峡两岸关系的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统一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 7、阻碍台湾回归的因素:岛内的分裂势力,国际的反华势力(美)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1、方针: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2、50年代的外交成就: 政策:一边倒成就:第一年和苏等17个国家建交 53年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首先在中印关系上先提出的,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准则) 54年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55年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促进会议圆满成功,增进了与亚非国家的交流)

3、70年代的外交成就:政策:一大片 成就:71年26届联大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邦交正常化(打破了美遏止中国的计划,开辟外交新局面、直接推动中日邦交正常化) 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

4、80年代以后的外交成就:政策:无敌国 成就: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与欧盟大国建伙伴关系国的关系;2002年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中亚5国创立上海合作组织。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法律和欧美近代代议制民主制度的

确立与发展

雅典的民主制度

1、古希腊城邦的特点:小国寡民,各自独立 2、古希腊流行的政体:贵族制和民主制 3、古希腊形成民主制的重要原因:山多地少,三面环海有利于航海和工商业的发展,易民主制的形成(非决定因素) 中国形成中央集权制的重要原因:大河冲击平原,农耕业发达,已形成中央集权制(非决定因素)4、雅典民主制确立的历程:引向:梭伦改革; 确立:克里斯提尼改革;完善:伯里克利改革 5、雅典民主制的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6、组织机构: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 民众法庭 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 7、雅典民主制的评价:积极:创立新型集体管理制度,利民众监督,对后世影响深远,促进雅典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 局限:少数人的民主(公民)、直接民主,易忽视,参政者的政治素养与道德素养,产生集体暴政(苏格拉底被判死刑)。

1、 罗马法形成标志:《十二铜表法》第一部成文法是平民反对贵族的胜利() 完备: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四部分) 罗马法

的作用:维系罗马帝国的统治稳定;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欧洲大陆法系的立法基础,是欧各资本主义国家立法基础。

2、 罗马法在后世的遗存:陪审制度、律师制度、不告不理原则、一审再审的审级制度 1、 四国政治制度总结

A、确立发展历程:确立:1689《权利法案》(国王权利受法律制约,法大于王);发展:责任内阁制(核心);完善:两党制(两党现今英国保守党和工党)

B、根本:英资本主义的发展 政治:英资产阶级革命 历史:《大宪章》早期限王传统,和议会传统 直接:光荣革命推翻英专制王权统治

C、英国三权分立:议会(立法权);首相内阁:(行政权)法院:司法权

D、责任内阁制:特点:首相和阁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议会对内阁不信任,内阁下台或议会解散重新选举

E、英君主立宪制的特点:以代议制民主为基础;责任内阁制为核心;国王统而不治是国家的象征;首相内阁掌握行政权,对议会负责;权利中心在议会。F、作用:人治转法治,英国社会的进步,使英政治稳定,经济发展

A、背景:邦联软弱无力;防专制保民主遇到难题(加强中央集权又要防帝制)。

B、美总统共和制确立、发展完善的过程:确立标志:1787年宪法;巩固:南北战争 完善:两党制:(驴:民主党;象:共和党 分权制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B、1787年宪法的内容:三原则:联邦制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核心、特点);民主制原则

C、美的权利分配:总统(内阁):行政权 ;国会:立法权;联邦法院:司法权 ;权利中心:总统 三权的关系:分权制衡D、美民主制的作用:使美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E、英国和美国政体的异同: 相同点:三权分立、代议制民主、国王、元首都受法律限制 不同点: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A、马思诞生的原因:1、经济(根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工业革命的深入2、阶级: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无产阶级壮大3、诞生的理论来源: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B、马思诞生标志: 1848年《共产党宣言》C、作用:标志马思的诞生;成为无产阶级锐利思想武器,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影响深远。

巴黎公社 原因:民族矛盾激化阶级矛盾(爆发具级没有彻底铲除资的实力(失败有必然性)主观:无产阶级不成熟

(无政党领导、工农未联盟、未乘胜追击资政府、)客观:资政府

与普鲁士绞杀(寡不敌众)意义:世界上第一个工人政权;革命的

首创精神和为后世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A、背景:客观:俄资帝国链条中最薄 主观:俄无产阶级受双重压迫,革命性最强、有布尔什维克政党的领导、工农联盟B、历程:1、二月革命:性质:资革命; 意义:推翻罗曼若夫王朝,建立资临时政府 革命后两个政权的并立:资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 2、十月革命:纲领:四月提纲>未革命指明方向资革转社革;时间:1917年3月 ;结果:胜利,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意义:第一次获胜的社会主义革命,开辟社会主义道路;给无阶、半殖地人民展示解放的新道路 ; 成功原因 :(主观)布尔什维克党、

列宁的坚强领导;工农群众的支持;(客观)资临政府的软弱;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无暇顾及、俄是资帝国最薄弱的一环。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A、两极格局形成原因:(冷战)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国家利益、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对立

B、两极格局形成历程:开始标志:(政治上)47年美杜鲁门主义 ;经济上:美 :马歇尔计划 苏:经互会;军事上:美:北约 苏:华约(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C、两级格局的具体表现:德国分裂;朝鲜分裂;古巴导弹危机;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D、两极格局的影响:积极:半个多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局限:严重影响了世界的安全,威胁世界和平。

欧洲的联合(欧共体—欧盟)、日本的崛起、第三世界国家的不结盟运动、中国的振兴

A 、造成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原因:苏联解体;多种力量崛起(美霸权、欧盟、日本、印度、俄罗斯等)

B、跨世纪的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C、现在世界形势:缓和与动荡并存,总体趋于缓和。1、缓和的原因:两极格局瓦解,大国军事对抗减弱;部分地区的冲突得以解决;和平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 2、动荡的原因:两极瓦解原有力量均衡被打破;民族、领土纠纷等暴露;美国的单边主义;恐怖主义。

D、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影响:有利于削弱和抑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014年辽宁高中会考历史必修二知识点

历史必修2 经济史 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和特点

A、 中国古代经济的特点:农耕业为主,畜牧业为辅;精耕细作;小农经济

B、中国主要的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C、 中国主要的经营模式(基本模式):小农经济:特点:家庭经营,男耕女织;评价:积极:易足性(勉强维持温饱,生活较为稳定)局限:落后性、脆弱性

D、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演变: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奴隶社会:---井田制(贵族土地所有,表面土地国有)(商周)(春秋开始瓦解,其原因:铁犁牛耕、生产力发展)---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 (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土地兼并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租佃制:是土地兼并的必然结果,明清时在农村占主导经济形态,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E、中国古代手工业、商业、城市的主要成就:(参看课本4、5课)明中叶前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后: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并萌发资萌芽:雇佣关系);唐以前城市实行坊市制(市定时开启);宋:坊市制被打破(清明上河图反映,出现瓦舍) 明清:出现经济功能为主的商业市镇

F、中国古代传统经济思想:重农抑商:出现:战国;评价:前期有稳定农业生产,促进经济发展,后期:明清,阻碍资萌芽发展,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 G、 中国的对外政策:海禁:原因:根本:小农经济占主导 ,;直接原因:防止东南抗清势力 ;目的:维护清统治 影响:使中国失去发展的最好机会,落后于西方

H、 中国近代前夜危机:资萌芽发展慢,中近代落后于西方,西方开始侵略中国。原因:小农经济占主导;专制统治强化,实行闭关锁国,实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的打压。归根结底:封建制度、社会落后。

中国古代经济结构变动

A、 中国农耕经济内部的新经济因素:明中后期,在沿海地区出现了资萌芽----雇佣关系(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记工受值)

B、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变动标志:小农经济开始瓦解(农民和手工业者大量破产),近代经济因素出现:洋务企业、民资、外资。 原因:主要: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影响:积极: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局限: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灾难。

C、 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小农经济;洋务近代(军用、民用)企业、(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洋务派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外资、民资并存。 其中后三种经济对小农经济有瓦解作用。 中国民资的产生、曲折发展历程

A、历程:产生:时间:19世纪6、7十年代;地区:东南沿海 代表企业:上海发昌机械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厂 ;原因:小农经济逐步瓦解;西方工业文明冲击;洋务运动的诱导。

初步发展:时间:甲午战争后; 原因:主要: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等)

快速发展:1、 短暂繁荣(黄金期):时间:民国初年(1912---1919)原因:民国建立,民资提高了地位;民国实行有利于民资发展的政策;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一战列强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发展最快的行业:纺织业、面粉业 短暂的原因: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 2、国民政府前期(27---37)原因:全国基本统一;国民政府实施有利民资发展的措施。萎缩期:(抗日战争)原因:三座大山:外资欺压(日本掠夺);本国的官僚主义;本国的封建主义。新发展:新中国

B、民资概况:性质:半殖半封;分布:沿海,沿江;工业部门:轻工业 ;企业特点: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弱生生存:艰难(原因:三座大山) 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软弱性和革命性

C、 民资的评价:经济上:新经济因素,有利于社会进步;政治上:民资发展,发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 思想上:为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提供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50----70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

A、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53年 目的: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内容:一化(工业化)三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实质:发展生产力和改造生产关系并举 三改方式:逐步过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创举)) 56年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标志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为工业化发展开辟道路。

B、56---66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正确思想(发展):A、八大矛盾说(主要矛盾:阶级矛盾转变为人民需求和落后生产力间的矛盾;落后农业国与工业国间的矛盾)B、60年八字方针:针对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左倾错误 ;影响:62年国民经济形势好转 曲折:表现:1、58总路线,人民公社化、大跃进 2、文化大革命: 曲折原因:左倾错误的 影响: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建设遭损

失。56---76年建设的经验教训: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须从国情出发,不可照搬别国模式;须遵循经济发展规律

78年以后的建设实践:

A、十一届三中全会(78年):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决定改革开放。影响: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一次重大转折,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B、经济体制改革:包括: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改革的目标: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内容:公有制为基础,扩大农民生产和经营自主权。特点:包产到户; 率先实行的省份:四川、安徽 影响: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深化:十四大深化:提出建现代企业制度 影响:增强企业活力,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C、对外开放新格局:新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的格局 新格局特点:全方位、多层次 影响:推动中经济发展、中适应全球化趋势。

D、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启示) 改革促进中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推动改革深入

E、60年的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启示)

1、生产关系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2、实事求是,结合国情3、符合经济发展规律4、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

A、变化:1、服饰:长袍马褂---------变:西服革履;并出现了中西合璧的:旗袍、中山装

2、习俗:长发,缠足-------变:断发、不缠足 具有政治色彩的革命 婚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变:自由恋爱

3、葬礼:厚葬------变:文明、简洁葬礼 称呼:大人,老爷------变:先生

4、报刊电影:报刊:十九世纪出现近代报刊 太平天国民众有了新闻概

念 1872年《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 《点石斋画报》开新闻画报的先河 新文化运动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 电影: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1913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1931年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5、交通、通讯工具„„中国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 铁路建设的里程碑:京张铁路(詹天佑)近代水运:1872年轮船招商局 近代邮政:中自办电报的开端: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

6、变化的原因:1、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2、近代先进中国人向先进学习3、政府的支持

7、生活、交通近代化的影响: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过程:开始:(16—18C)新航路开辟 初步形成:(18C中----19C)第一次工业革命 正式形成:(19C末---20C初)第二次工业革命 途径:国际贸易、人口和资本的流动、武力威逼、欺诈和掠夺 影响:对亚:除日本外,都沦为欧美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对非洲:被瓜分完毕,是灾难;对拉美:经济受制于列强 对欧美:积极:全世界范围获得所需原料和初级产品,且进行倾销,有利于本国经济发展 局限:欧美命运相关,经济危机相互波及。 新航路开辟

A、原因:社会:对黄金、香料的渴求 根本(经济):资的萌芽与发展 直接:商业危机 客观:造船和航海技术的发展

B、新航路

影响: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早期殖民扩张

17世纪上半叶: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扩张手段:组建商业公司 十八世纪下半叶:英国-----日不落帝国(最大殖民帝国) 英国的手段:海外贸易、黑奴贸易(三角贸易)、海外掠夺 英荷早期殖民的影响:欧美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对非是掠夺;对美是掠夺与发展 (世界市场形成的早期途径:商贸、殖民扩张掠夺)

两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最重大的技术革新:瓦特改良蒸汽机 --- 意义:使工厂摆脱自然条件的限制,解决工业革命的动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新的交通方式:火车、轮船的出现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以发电机、内燃机、合成化工为标志 最重大的技术革新:电力的广泛应用-----意义:人类进入电力时代 新交通工具诞生:汽车、飞机

工业时代的经济组织:一工:机器工业代替手工工厂;工厂制度确立;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不分 二工: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垄断企业、出现跨国公司

罗斯福新政和资本主义运行机制调节、苏联三大经济政策和三大经济改革 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标志:美国证券交易所股市崩盘

原因:根本:资本主义固有矛盾: 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贫富差距扩大;股票投机活 特点:长、广、大 影响:经济危机转为政治危机;国际关系恶化;资本主义制度遥遥欲坠;法西斯主义盛行 罗斯福新政:

原因:自由放任政策,没有解决经济危机;罗斯福当选美总统改革

措施:整顿财政金融;调整工业生产;调整农业生产;社会救济、以工代赈 特点: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 (国家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需矛盾) 影响:使美度过危机,生产力得以恢复;资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时代,为资发展开辟新道路。理论:凯恩斯主义;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措施:国家大力干预经济;人民资本(股份公司);经营者革命;福利国家 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三大经济政策和三大改革)

A、三大经济政策:1、战时共产主义(1918):背景:战时、物资匮乏 内容:农业:余粮征集制 工业:工业化 商业:取消商品贸易 分配:国家统一分配,不劳动者不得食 影响:积极:最大限度集中人力物力,保证战争胜利 局限:超出战时需要,引发农民不满

2、新经济政策(1921---20年代末)背景:战争破坏经济;对战时共产主义不满,引发农民暴动 内容:农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工业:中小企业允许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流通:允许自由贸易;分配:按劳分配 影响:找到使落后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巩固苏维埃政权 ; 新经济政策的特点:(1)公有制为主导,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2)允许商品经济发展,利用商品关系(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3、斯大林模式(30年代开始 36年确立) 特点:高度集中,计划经济 评价:积极:使苏联基本实现工业化 局限:根本: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 具体:轻重工业失衡,农业、轻工业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从农民身上拿走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B、苏联三大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重农业)背景:纠正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内容:农业:取消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种植玉米运动;拖拉机卖给集体农庄 工业: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给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利;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 影响:积极:一定程度上冲破斯模的束缚 ;局限:对斯模的小修小补;目标脱离苏联的实际

2、勃列日涅夫改革(重工业):背景:纠正赫鲁晓夫改革的混乱(根本:纠正斯模弊端)内容: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和农民的经营自主权 评价:积极:有一定成果,促进经济发展;局限:对斯模的小修小补,后期趋于保守

3、戈尔巴乔夫改革:背景:斯模弊端,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提高;两次改革失败 内容:根本触动经济体制:打破公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加速发展战略---重重工业 评价:积极:从根本上触动经济体制,打破单一公有制 局限:加速发展战略,经济结构更失调;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配套措施;给企业自主权未真正实行

C、三次改革异同点:同:失败根本原因相同:未从根本上改斯模弊端; 实质相同:都是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指导思想:没脱离左倾思想 工业结构:重重工业,轻轻工业和农业 ;异:赫改重农业;勃改重工业;戈改改变所有制形式

D、苏联三大经济政策,三大改革的经验教(启示):1、生产关系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2、事实求是,从国情出发3、遵循经济发展规律4、重、轻、农业要均衡发展5、要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E、苏联解体的原因:根本:斯模弊端未得到根本纠正;直接: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 客观:西方的和平演变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二战后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1、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A美倡导布雷顿布雷顿森林的目的:为确立自己在世界上的经济霸主地位

B、标志:44年在美召开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 建立:194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成立。美国从中取得了决定性的控制权。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金融体系建立起来,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C、内容:《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

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作用:

积极: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扩大了世界贸易;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反映世界经济全球趋势。

消极:确立美经济霸主地位,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2、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A、标志:1947年签定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B、内容:确立了国际自由贸易体制

C、标志以美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的形成

3、二战后的世界经济体系:一个中心:美 两大体系: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融体系、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中心 三大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定,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4、二战后建立以美为中心的经济体系意义:顺应全球化趋势;反映二战后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1、 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三大区域集团是: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2、 列表总结四大区域集团:

3、 欧盟:历程:67欧共体:(经济体)(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93年欧盟(经济、政治同盟体)(成立重要条约:91《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背景:必要性:谋求欧独立地位、保障自身安全与发展 可能性:欧各国经济、政体、文化遗产类似,有心理认同感;经济一体化的经验欧洲一体化的内容: 经济上:68关税同盟、共同农业政策、95年统一大市场、统一货币(欧元:2002年启用,意义:是欧一体化的里程碑;有利于欧经济发展;使欧一体化成为自下而上的民众推动过程)政治上:建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及司法与内政事务合作 欧洲一体化的影响:符合欧整体和各国利益,提高欧在国际的地位。

4、 北美自由贸易区:标志:94年正式成立(92美、墨、加三国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性质:区域性的经济组织 背景:顺应世界潮流;加、墨面对全球化 影响:积极:经济交流增强且互补,推动美洲其他国家建区域经济组织。 局限:墨西哥民族经济受冲击

5、 亚太经合组织:标志:89亚太地区12国外长会议(APEC)(91年台北、香港加入) 背景:亚太地区各国经济联系密切;经济区域化推动。 性质:论坛性的经济组织 原则:承认多样性,强调灵活性,自主自愿原则,单个行动、集体行动结合,不具有强制性 采取此方式的原则:成员国间差异明显;经济结构互补 影响:亚洲地区经济合作发展,国际地位提高;开创区域经济合作新路。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1、全球化:A、历程:开始:新航路开辟 形成:工业革命 加速:20世纪90年代

B、加速原因:(根本)科技推动;新型交通、通讯工具;两极格局瓦解;多数国家实行市场经济;

C、表现:国际贸易迅猛发展;国际分工日趋成熟;跨国公司数量增多;生活日趋方便;

D、全球化中的问题和展望:问题:贫富差距增大(发达国家占优势;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经济危机传染性、破坏性增强;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认识(展望):全球化是柄双刃剑;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有利于世界和各国经济的发展;只有建立合理公正的经济、政治新秩序才能达到世界共同繁荣。 E、中国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

引进外国先进的管、经营方式;倡导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加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改革金融体制,符合国际规则;科教兴国

F、全球化的组织:世界贸易组织

由来:前身:关贸总协定 成立:95年 总部:日内瓦 性质:关于关税和贸易准则的多边国际协定

中国加入世贸的历程:创始国之一-------2001年正式加入世贸(经历15年 龙永图、石广生) 加入世贸的影响:机遇:有利于吸引外资,吸收先进技术,融入世界市场 挑战:对外竞争更激烈,对民族企业的压力增大。 区域集团化与全球化的关系:区域集团化反映全球化,是全球化的阶段性表现;全球化是集团化的最终方向

历史必修三 文化史 中国古代传统主流思想---儒学的演变 儒学的发展演变历程

A、中国古代思想发展趋势:百家争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儒思历程:源头:春秋孔子创立;发展:战国孟子发展为仁政;主流地位确立:西汉董仲舒改造儒学为新儒学;新发展:宋:儒学 宋明:心学;批判反省: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批判

儒思地位变化及原因:

1、春秋战国不受重视(原因:儒思不适应战乱变革时代,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秦焚书坑儒,禁儒用法(儒思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学的统治(主流)地位(董仲舒改造儒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大统一局面;黄老之学不适应时代);宋:理学受统治者重视;明:理学确立为统治思想;清:理学仍为统治思想(宋、明、清有利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2、儒思成为2000多年的封建正统思想的原因:1、仁、礼有利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协调人际关系 2、中庸,守旧又维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3、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优秀人格4、与时俱进,5、客观上有利于维护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

儒家思想各个阶段的代表人、主张、影响:

1、春秋孔子:核心:仁、礼 ;政治思想:为政以德;天命观:对鬼神敬而远之;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影响:打破了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对后世影响深远)

2、战国:孟子:将孔子仁学发展为仁政;政治:仁政(民贵君轻重民思想)、性善论、义利观(养浩然之气)、荀子:(唯物主义) 天命观:天命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礼法并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重民思想)

3、汉 :董仲舒(新儒学)基础:天人感应;内容:君权神授、天谴论、三纲五常、大一统;影响:确定为统治思想和传统文化主流

4、宋明:一派:程朱理学:(朱熹、程颢、程颐)主张:天地万物之源:天理、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 ;二派:陆王心学:陆九渊(南宋):心即理也、(宇宙便吾心、吾心便宇宙)、发明本心;王守仁:良知就是本心(理)、致良知 宋明理学的影响:局限: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扼杀人性;积极:理学塑造中国人的优良人格:重主观意志、重气节、自我节制、发愤图强、社会责任、历史使命感有重大作用

5、明清之际:明末:李贽异端思想:原因:商品经济发展;传统理学束缚 主张:鞭打程朱理学;否定孔孟之道是万事之论;抨击封建礼教,提倡个性自由发展(男女平等);万物皆生于两 明末清初:王夫之:(唯物)批判宋明理学;理在气中;承认私欲的合理性;认识事物要考察 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著作:原君>);限君、工商皆本;顾炎武:学风: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著作:《天下郡国利病书》) 影响:开据清代考证学之风;为后世理论联系实际学风提供思想源泉。 明清思想批判的影响:为儒学发展注入新活力;对后世民众有启蒙作用。

百家争鸣与诸子百家的主张和现今意义

1、各派主张:道家:老子:天地本源:道;辩证法、无为而治;庄子: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人要顺应自然; 墨家:兼爱、非攻、节用、节葬;法家:法术势相结合;变法革新; :

2、战国最流行派别(老百姓赞成的):儒家、墨家(符合战乱时老百姓渴望安定愿望);最符合时代潮流(统治者赞成的):法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3、儒家等诸家主张的现今意义: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儒家:仁、仁政、为政以德 墨家:兼爱、非攻 道家:无为而治) ;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精神文明、道德文明建设(尊老爱幼、邻里和睦)4、中国古代历史上构建和谐社会例子:汉:文景之治(黄老之学(道家) 唐:贞观之治(儒家) 百家争鸣原因和影响:

1、原因:大变革(经济井田制瓦解;政治:诸侯争霸,周王室衰微;文化:学术环境宽松,私学兴起)2、意义:儒学:构成传统文化中政治理想和道德标准;道家:构成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传统思想中变革精神的理论基础,三者共同构筑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近代早期的思想解放潮流(向西方学习)

早期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历程:( 19C40—90年代:地主阶级和资早维、康梁维)

;著---理论层面) ;主张:中体西用(自强求富)船招商局等) 近代海军(北洋海军等) 影响:积极:迈出近代化的第一步;局限:未触动封建制度 ( 器物(学西方科技)-----实践层面) 2 主张:后期:主张)

B《孔子改制考》)、;)谭嗣同----维新勇士(批封建君主专制、封建礼教、男女平等《仁学》;严复:(用进化论阐述变法合理性《天演论》) 实践:维新变法 (制度-----学西方制度)

实---学西方制度)

D、激进派:代表人: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主张(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核心旗帜); 实践:新文化运动 (思想文化------学西方的思想文化)

早期向西方学习的特点:由器物到制度到文化;由理论到实践;由浅入深,逐层深入的过程

第一次:维新变法:主张:维新变法、君主立宪、兴民权、倡西学;影响: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第二次:辛亥革命(革命思潮)主张:用暴力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资民共 影响:中国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第三次:新文化运动:背景:袁世凯的尊孔复古逆流;一战民资发展迅速;西学广泛传播;激进民主主义者倡导阵地:《新青年》 中心:背景大学;思想来源:接受西方民权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内容:前期: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核心旗帜);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后期:宣传马思 影响: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为推动马思传播,五四运动做思想准备。 考点3、近代三次思想论战:第一次:封建顽固势力与洋务派 ;第二次:封建势力(包括洋务派)与资维新派;第三次:资维新派与资革命派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巨变:

第一次:孙中山:辛亥革命推翻清封建专制统治,建第一个资民共;指导思想:三民主义;第二次:毛泽东:取得新民主主义胜利,建立新中国,建社会主义

制度;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第三次:邓小平: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改革开放;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

20世纪以来的五大理论成果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内容:新旧三民主义:(民、民权主义—政治革命(核心)、民生主义----社会革命(目的);新旧三民主义的不同点:新三民加反帝;新三民增加普遍民权;新三民增加节制资本、扶助农工;新三民: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国民革命的发展;三民主义影响:资民主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反帝、反封、救亡图存);有鲜明的爱国主义民族色彩;颁布《中华民国临时宪法》是资第一部宪法,代表时代前进方向 核心解决新民革问题---农包城武装斗争:A、历程:1、萌芽《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作用:大革命时期的正确思想;2、产生:(27--37)土地革命时期:主张:结合国情创造性的开辟----农包城,武装夺取政权道路;著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影响:标志毛思的产生;3、成熟:抗日战争时期(37---45):主张:提出新民族主义革命论;著作:《新民主主义论》;《论持久战》;影响:标志毛思成熟,指导抗日战争胜利;并于中共七大确立为我党的指导思想 ;4、新发展:(45---66)分三个时期;a、解放战争时期:主张:国家政权理论、革命转变论;著作《论人民民主专政》;影响:创建新中国的纲领性文件;b、过渡时期:(53--56)主张:建社会主义制度;著作:《过渡时期总路线》;影响:完成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c、十年建设:(56-66)主张:社会主义的矛盾说(落后农业国和工业国之间的矛盾);著作:《论十大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影响:对社会主义建设起指导作用;B、毛思的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C、毛思特点:马中结合、集体智慧结晶、实事求是

D、毛思影响:夺取新民革胜利的理论武器;社会主义建国的思想基础;邓论理论渊源、中华民族振兴的精神支柱;马思的中国化; 核心解决社会主义建设问题:A、历程:酝酿:文革后期:关首次提出走有中国特色的道路理论;逐步发展:十三大: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成熟形成体系:南方讲话:阐明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怎样建社会主义;十四大:提出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十五大:确立为我党的指导思想

B、邓论的特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集体智慧结晶;马思的中国化C、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武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马思的中国化 核心解决新时期党的建设;内容: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理论武器;是新世纪共产党和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南;马思的中国化; 十六大:江泽民的三个代表被确立为指导思想 ;根本方法:统筹兼顾;十七大:被确立为我党的指导思想;影响:对邓论、江代表的继承发展,对中现代化建设起重要指导意义。

考点3、五大理论的共同点(启示):实事求是,结合国情;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马思的中国化;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演变

产生:文艺复兴 发展:宗教改革 升华:启蒙运动

西方人文精神的源头---古希腊先哲的人文觉醒

1、 泰勒斯(公元前7C):主张:万物皆生于水 (神转自然界) 影响:标志西方人文精神的觉醒、2、智者学派(公元前5C):代表:普罗塔格拉 :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 影响:积极: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构成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局限:过分强调个人感受(自然界转人类社会)3、苏格拉底:主张:认识你自己;知识即美德 ;影响:使哲学成为真正研究人的学问 4、亚里士多德:主张:真理高于一切 最高哲学成就:《逻辑学》影响:使哲学成为独立的学科

西方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1、文艺复兴:(14—16C)核心:人文主义(提人性反神性);反对对象:封建神学(天主教会);性质:资反封建思想解放潮流;原因:根本:资萌芽的产生 ;重要:封建神学的束缚;直接:意大利的黑死病 内容:前三杰:薄伽丘《十日谈》----欧洲小说之父;彼得拉克---人文主义之父;但丁《神曲》---人文主义的先驱 ;《十日谈》《神曲》合称为人曲 ;后三杰:达芬奇《蒙娜丽莎》;米开朗琪罗:《大卫》---市民英雄制造者;拉斐尔《西斯廷圣母》---画圣;外传: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欧文艺复兴时文学的最高成就 影响:解放思想----把人们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为近代自然科学发展扫清思想障碍;推动宗教改革;为新航路开辟做思想准备

2、宗教改革:核心:信仰得救 ;反对对象:封建天主教会;性质:资反封的社会、思想解放潮流;原因:资萌芽的发展;直接:德皇兜售赎罪券 ;标志:《关于赎罪券的功能》 代表:1、马丁。路德---欧宗改第一人:主张:因信称义; 意义:拉开欧洲宗教改革序幕---挑战教皇权威;是一场反对天主教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产生新教(欧基督教:新教、天主教、东正教三足鼎立)2、加尔文----欧宗教改革第二人:主张:先定论;信仰得救;影响:否定教皇权威;

为资产阶级发家致富做辩护;产生新教; 为资革命提供意识形态依据; 3、宗教改革的总影响:挑战教皇权威,解放思想;产生新教;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3、启蒙运动(17—18C)A、核心:理性主义;B、反对对象:反对封建天主教会;反对封建王权(专制);性质:资反对封君主专制思想解放潮流;C、原因: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壮大;D、代表人:1、孟德斯鸠:主张:三权分立;著作:《论法的精神》;实践:美国1787年宪法(美总统共和制);影响: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2、伏尔泰: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君主专制封建教会;开明君主制;影响:更尖锐批判现实制度,对18世纪欧洲产生巨大影响;3、卢梭---最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主张: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论、主权在民;著作:《社会契约论》;影响:为法国大革命提供思想武器;4、康德:主张:人非工具;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影响:确立人类的主体地位 E、启蒙运动的影响:

1、欧历史上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为资革命提供理论武器F、启蒙运动在哪些方面发展了文艺复兴:对象:由反神学----反天主教会、反封建专制 ;思想核心:人文主义----理性主义;构想:启蒙运动提出构建资本主义制度蓝图;范围:有文学,艺术----扩展至社会、思想、政治多领域

1、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四大发明:造纸术:发明:西汉;改进:东汉蔡伦(蔡侯纸);印刷术:发明:唐,雕版印刷《金刚经》改进:北宋毕昇活字印刷;火药:发明:唐代;改进:唐末用于战争;五代、宋广泛应用于狩猎,开山,火器;指南针:发明:战国---司南(指南车);改进:北宋发明人工磁铁---指南针;四大发明对世界影响:(对欧洲资战胜封起重要作用)造纸、印刷术推进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进行;火药为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重要作用;指南针对新航路开辟起重要作用。

2、中国现代的科技成就及影响:60---70年代(国防):两弹一星:(64年原子弹、66年导弹、70年东方红---1号)、---提高国际地位、保障国家安全;农业: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解决中国与世界的粮食短缺问题;80年以后(信息)83年银河一号巨型计算机;97年银河三号计算机----此领域跨入世界先进行列;空间技术:2003神州5号返回(杨利伟)---第三个载人技术国家,(俄罗斯、美国、中国)中科技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为中带来巨大经济效益。

新中国的教育、文艺、科研成就:

A、教育:扫盲教育:50年代提出宗旨----82年写入宪法---2001年1月1日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B、义务教育:86年通过义务教育法---95年代提出科教兴国----2001年1月1日基本实现九年义务教育;C、高等教育:建国初:学苏联---58年教育大革命---61年根据八字方针调整,稳步发展---66年文革遭破坏---77年恢复高考----80年代后迅速发展----9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三个面向;高等教育曲折原因:左倾错误;80年代后快速发展原因: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深刻含义: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经济为科技提供物质基础;教育是科技、经济发展基础;尤其是知识时代,经济建设靠科技,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所以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地位。

B、文艺科研:方针:双百(百花齐放---文艺;百家争鸣—科研);提出:20C50年代;影响:符合文艺与学术发展客观规律;促成文艺与科学界的繁荣;曲折:57反右扩大化;文革(原因:左倾错误);发展: 50年代提出;80年代后(原因:坚持双百方针);双百方针的重要意义:符合文艺、科学发展客观规律;坚持双百促进文艺繁荣、科技兴旺;历史证明坚持双百百花齐放,否则百花凋零

西方近、现代的科技成就:

1、 西方近代科技成就:A、开端:天文学:代表:哥白尼:日心说---根本动摇欧中世纪宗教神学理论基础;伽利略:发现木星四颗卫星,为日心说找到证据;------开创以实验为根据的近代科学,为牛顿经典力学创立奠定基础

B、产生:牛顿经典力学----对人类解释预见物理现象有决定意义(海王星、冥王星发现);标志近代科学的产生;是天文学、经典物理学、现代工程力学的基础;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C、深入:生物学:达尔文的进化论1859《物种起源》1871《人类的起源》----对上帝造人说的颠覆;引发教会恐慌;二次动力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标志:1765哈格里夫斯的珍妮纺纱机;重大发明瓦特:改进蒸汽机----解决工业革命动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交通工具改进:火车、汽船;第二次工业革命:标志:电力的广泛应用----重要发明家:爱迪生;一、二工的影响:促进生产力发展,社会变革,文明进步;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确立优势;促进人们生活方式变革。

2、 西方现代科技:A、现代科技(物理学)理论基础:爱因斯坦--相对论、普朗克---量子理论;相对论和量子论产生背景:物理学上的新发现;经典物理学(牛顿经典力学)危机(危机1、光、电传播载体以太不存在;2、热学黑体研究中出现与能量均分定律相矛盾现象):影响:解决经典物理学危机(性对论:能解释高速运动物体;量子论:解释微观物体);改变人类看世界的角度和方式(思维);启示:不要被日常经验所蒙蔽;对新事物的认识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对新事物要有包容心态;要有多元化思维方式;B、世界现代科技成就(第三次科技革命):信息技术:电脑网络;生物技术:核心:基因(遗传)工程(克隆97年第一只克隆羊---多利);空间技术:开端:57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个登上太空的:1961苏联宇航员加加林;第一个登月的人:美国:阿姆斯特朗(名言:这不过是小小一步,对人类是巨大一跃)81美航天飞机;C、评价:双刃剑:积极:改变生产生活方式(现代信息技术:信息传播交流迅速,信息产业成为新增长点;基因技术:人类认识自我迈出一大步;空间技术:开辟人类生存新天地;)局限:双刃剑:(垃圾信息网络犯罪对社会影响逐渐增大;克隆技术引发伦理道德之争;空间技术巨大投入未带来足够回报);

3、 科技与社会、思想之间关系与启示:关系:相互促进,推动:社会推动科技:一工;科技推动社会:二工;思想推动科技:文艺复兴;科技推动思想:启蒙运动;启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政府重视科技;科教兴国

李约瑟难题:中国近代科技落后于西方的原因与启示

传统科技的晚霞是指:中国古代的农业科技;近代科技晨光是指:近代西方的现代科技..原因:1、中国小农经济的阻碍(西方商品经济)2、落后的封建君主专制3、重人伦、轻自然传统文化阻碍;4、闭关锁国政策5、重农抑商政策打压 启示:1、发展近代科技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政治、经济、文化(即社会)条件;2、政府要重视科技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