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李沾书法作品】 书法作品
 

【李沾书法作品】 书法作品

发布时间:2018-06-27 17:25:01 影响了:

  李沾原名李学伟,别署汉邕、双龙斋主、聋者。1964年3月生于沈阳。现迁居北京从事职业书法篆刻艺术及书法收藏鉴赏工作,北京金士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艺谭》杂志主编。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李沾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李沾书法作品欣赏

  李沾书法作品图片1

  李沾书法作品图片2

  李沾书法作品图片3

  李沾书法作品图片4

  书法集帖

  在石刻王国里,不但有碑版,摩崖一类的大气磅礴,也有刻帖一类的小巧玲珑,如果说大是以气胜,则小者当以韵致胜。

  刻帖的一般惯例是以墨迹勾摹上石。墨迹自然不可能寻丈大匹,在明清时代壁上书尚未风行前,唐宋人的作品都以尺寸小取胜。丰碑巨额自不妨寻丈以见其气势,一落到墨迹上,则宁愿向横端发展:一纸手卷舒卷可有几米,但放在案头,则天地不过盈尺,唯有这样,墨迹书才能在案上为之。应该说,在早期书法史上,碑与帖之间的种种差异,其中也包括了一个尺寸上的差异。碑之宏伟博大与帖之精巧雅致,其间的界限是不言自明的。

  刻帖既以墨迹为根本,则它之大不过尺是理所当然。但它又是石刻,由是,在碑刻王国中,它是最小巧的一个家族成员。甚至不妨说,它有一种骑墙的性格:取碑刻的材料,取墨迹的尺幅,大不过尺自然不会具有碑刻摩崖的雄浑气势,但以刀代笔又使它的质感肌理有异于手书。它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

  以刀代笔、又要追笔,这是一个相当难的技术要求,它决定了刻帖必然具有的双重性格。一方面,它是以不同材料去追索墨迹中毛笔柔软的弹性和宣纸微妙的渗晕,这时常使它捉襟见肘、顾此失彼。另一方面,它又极大地提高了刻携的水平,在唐宋时期刻石风气较盛之时,一些最零碎的石块上不乏古时工匠的试刀刻痕,其一种转折提按之妙,的确不逊墨迹。这是一种高技巧的展示。唐代虽未必有刻帖风气,但以刻手对书丹笔痕的揣摩追索,与宋时刻枯对墨迹的追索其性质是基本可以等同的。

  当然,以石质要亦步亦趋地崇仿墨迹,能有高境界者实在太少。而且,随着从碑刻、摩崖、造像直到墓志等等的石刻书法历史的不断伸延,技法日益纯熟,而其审美的独立性也日渐明确,刻帖应该上追墨迹,但它的石质规定又使它不屑于为墨迹的附庸,把刻帖仅仅当作印刷术意义上的技巧,在早期是合乎事实的,但在宋后的帖学史上却未必尽然。石质固有的纹路,以及它经久必现的剥蚀,乃至各种偶然的断裂残损,都不再属于墨迹系统的审美内容,象《定武兰亭》那样的苍茫感,是纸吊材料所无法表现的。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