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关于西方哲学导论的优秀论文示例:优秀论文
 

关于西方哲学导论的优秀论文示例:优秀论文

发布时间:2018-07-13 04:36:10 影响了:

  哲学产生于思考,应用于实践。对于哲学导论的探讨,一直是人们思考的话题。论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哲学导论的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哲学导论的论文

  哲学导论的论文篇一

  哲学,古老而隽永。一直以来,我对于哲学处于学之甚浅,知之甚微的状态。要来谈谈对于哲学的认识那真是置牛犊于沙海,不知东西南北了。但这又并非谈到哲学,如我一般的普通人就没有资格或者纯属于无稽之谈,因为或许哲学就是产生于无奈与思考的。而除了这样的现实层面外,哲学更多的是人类对于自身认识和对于未知探索的一种终极假设和寄托——这些往往被神秘化的东西恰恰是哲学最本质的部分。很久以前就开始接触到哲学这一话题,在当时看来,哲学是相当神秘而且深奥的学术性东西,而对哲学的原始理解无非就是有意无意和不知不觉中形成的一种张口就是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苏格拉底、黑格尔、罗素等名人及其说过的一些名言,然后把自己对于哲学的模糊琐屑的理解据此以串联起来,单纯地以为哲学只存在于伟大的思想者的头脑里。可见当时的见解是多么的幼稚和苍白。而如今对哲学的理解相对于旧时自然是有了更加深入认识和长足的进步,也终于明白了哲学无处不在的道理。的确,花鸟虫鱼,一石一木,世间万物皆可从哲学的角度解释。诚然,仅仅以我二十年的生命经历来揣摩世间万物的哲学显得多么不自量力,故我的理解和观点难免有着巨大的漏洞和局限性。所以我也只能是浅谈哲学而已,或曰,浅谈我理解中的哲学而已。

  何谓哲学?据百度百科给出的标准定义,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如此繁琐的文字说明要完全解释亦非易事。然而哲学最原始的解释,是从希腊字中来的,意思为“爱好智慧”。而且在汉语中“哲”这个词有聪明、智慧的意思,中国古代把聪明而有智慧的人称为哲人。所以,中国近代以来,就把智慧的学?a href="/" target="_blank">食谱髡苎АU飧鼋馐捅人降谋曜蓟ㄒ逡ㄋ椎枚嘁踩菀桌斫獾枚唷?而我认为,人在日常行为中,对世间事物的看法逐渐积累,并形成系统,就成为一个人的哲学。而哲学作为人对世间事物看法的问题,那么由于人的时代限制,人对世间事物认识的限制,不同社会阶级的限制以及人性本能的限制等等限制,在人生中对世间事物必然产生不同的看法,并由此产生不同的哲学文化,且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对哲学的看法也有不同。胡适在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指出:“凡研究人生且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求一个且要的解决”这样的学问叫做哲学。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提到自己的哲学定义:“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胡适与冯友兰的看法都相当简单直接,一目了然。更多地从方法论上看待哲学。而十八世纪德国著名浪漫派诗人、短命天才诺瓦利斯给出的哲学的定义为:哲学是全部科学之母。哲学活动的本质原就是精神还乡,凡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到处寻找精神家园的活动皆可称之为哲学。哲学是对世界终极意义的解释,它在解释中使我们了解世界,使世界在我们的意识中合理化,从而为我们提供心灵的慰藉。诺瓦利斯不愧为伟大的浪

  漫主义诗人,他看待哲学更多地是从个人意识和精神上,把哲学上升为终极意义的解释。集无数伟大成绩于一身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哲学的定义是: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爱因斯坦对哲学的理解更多地是从科学的角度。可见由于时代国度社会阶级等等的限制,不同人对于哲学的理解是有所不同的,哲学文化的差异五彩缤纷的。

  而在我看来,哲学产生于思考,应用于实践。人们之所以需要哲学的目的就是希望人在日常行为中有个中心的指导思想,让人可以更有效率的生存,使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所以哲学不仅仅是思想层面上的,更是方法论层面上的。哲学的本质来源于人的认识。人的思考和困惑支撑着哲学的核心命题。思考从过去中来,也往往回到过去中去。因为对现实的思考往往力不从心,对未来的思考常常心力憔悴,只有把现实和未来建构在过去的模架上,人才显得有点底气,思考似乎才显得有力度、深度、广度,并具备永恒性。屈原之《天问》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整整一部长诗,一百五十八问,皆是对宇宙人生的奥秘、对远古神话的传说的思考与拷问。哲学之所以是永恒的,是因为人类社会始终会保持着思考这一特质,哲人也正是由此开始了自己独立的思索与探求。

  哲学也是无处不在。哲学可以思考一切问题,但是不能解释一切问题,万般具象都是哲学的思考母体。哲学研究的是平凡,但是哲学本身毕竟不是平凡的。哲学的意象不仅只是具体物象,也超越具体物

  象,哲学的思考本质不是一番感慨一番心得。情绪不是哲学的命题,换言之,主观性不是哲学的前提,也不是哲学的后缀,更不是哲学的中间产物,它与哲学没有因果关联。毛泽东说:什么叫哲学?哲学就是认识论。而认识论本身就是不能带有主观因素的,它必须是客观的、公正的。我们现在一切都信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科学的哲学。在我的理解看来马克主义哲学就是两句话,客观论和客观作用论。强调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发展的产物。牛顿、爱因斯坦也曾怀疑这么井井有序运作的宇宙是不是神在主宰,但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强调不同的是,这个“神”不是意向上的,或许也以另一种形态真实地存在着。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科学地解释唯物论,粉碎了所谓的“神”意识形态。

  诚然,我的这些杂乱的思考都是杂乱无章及幼稚的。茫茫哲海,非我之浅薄思想能够弄懂。我唯有畅游其间,吸收我所需而已。而哲学之于我,更多的是指导我的思考,教我予真理而已。哲学是值得用一生来琢磨和参悟的东西,虽然现在思考得尚浅,但是随着年月渐深,我的哲学的感悟也许会更深呢。

  哲学导论的论文篇二

  决定论是一种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客观规律和因果联系的理论和学说。决定论认为凡事都有原因,种种原因决定了事物的发展,同时决定了我们下一步的行动,世界是照着这样的“原因—行动—结果”的模式发展,所以我们是没有个人自由、自由意志去选择自己所要做的事情。决定论定义了:没有人可能做不同于事情实质的事情,每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是不可避免的,每个人只能遵从而不可能去改变事情的发展。

  决定论的论证是:因为每个人的行动都具有自然充分的原因,一个人的行动如果有自然充分的原因,那么一个人的行动就是不自由的,所以每个人的行动都是不自由的,从而推出每个人都没有自由意志。

  对于决定论的论证,“每个人的行动都具有自然充分的原因”是合理的,每个人在做出选择的时候都具有自然充分的理由,比如我会选择上中山大学是因为我的分数不够上香港中文大学,在我可以选择的几个大学中,中山大学在珠江三角洲这片开放的土地上,对我来说它具有天然的优势,所以我选择了中山大学,所以每个人的每次行动都具有自然充分的原因。但是“一个人的行动如果有自然充分的原因,那么一个人的行动就是不自由的”,这条前提显然是错误的,难道每个人做事不需要理由?理由多从而做出自己的选择也是不自由的?还是以我为例,在高考填志愿的时候,摆在我面前的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中山大学三所大学,我选择任何一所大学的理由都是充分的,我可以选择任何一所,最后我选择了中山大学。决定论者可能会说,是种种原因使你一定会选择中山大学,你那时看似有三个选项,其实早已安排好的你一定选择中山大学。但是假定我选择了武汉大学或者华中科技大学,那么决定论者一定会继续鼓吹是种种原因让你选择武汉大学或者华中科技大学,如此一来,决定论者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所以论证自然也因为自相矛盾而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如果决定论正确,那么我的人生早已决定好了,所以这次“哲学导论”课的考试我到底能不能过,会不会挂科,这篇论文老师的品分都已经决定了,那么这样我就完全可以不用去考试,不用写论文,因为这一切都决定了!这样做显然是不对的,只有我们去上课,参加考试,写论文才能决定我们的分数,会不会挂科等等。换句话说,就是我们通过自己的选择,从而决定了自己的人生。决定论者只是看到了我们被决定的人生,而没有在出这个所谓的“已经决定好的结果”之前,每个人所作出的选择和努力。所以我们每个人是具有自由意志的!同时,现代科学也能解释事物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比如,为什么亚马逊雨林一只小小的蝴蝶就可以引起西太平洋上一场热带风暴。

  自由意志

  “真正的自由被认为是指人在道德实践意义上具有不受自然律束缚、摆脱肉体本能而按自身立法行事的自由意志、人的理性在对象方面建立了自然界的必然规律,但却因此使自己的自由受到了限制;人的同一理性在实践中却能够不受自然律束缚,而按它自身一贯的自由意志的普遍规律行事。人在一切自然必然性面前就仍然是完全自由的,他完全可以不按道德律(绝对命令)办事,但他内心很清楚他

  本来“应当”怎么做,而且只有那样做了,他才真正是个自由人。”——康德

  “所以道德性依乎我们自己,过恶依乎我们自己。因为我们有权利去作的事,也有权利不去作。我们能说‘不’的地方,也能说‘是’。如果做高贵的事情在于我们,那么不做可耻的事情也在于我们;如果不做高贵的事情,在于我们,那么,做可耻的事情也在于我们。”——亚里士多德

  概括起来,自由意志是一个人在没有任何外界的干扰,完全凭自己的意志去决定一件事情,并且这件事情有多种选择。(What our lives really mean are our choices)这种自由可以很好的解释我们在自己选择之后所产生的种种情绪,比如我们在失败后的郁闷、失望;在获得成功的时候的高兴、愉悦······如果我们所有的行为都是决定好的,那么我们怎么可能出现以上的感情呢?难道一件事情之后的感情也是决定好的?那我们生活就完全没有意义的!现实是我们的生活处处精彩,我们很享受这样的生活!

  现代科学界也证明我们拥有自由意志。英国伦敦大学的神经生物学家派屈克·海嘉德(Patrick Haggard)通过一系列实验:“通常,人们都相信做某个动作时,比如天冷了,伸胳膊去取衣服,我们做这个动作是因为我们想要这样做了。然而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想要执行某个动作首先独立产生于大脑的某个领域,接下来我们只是感知到执行某个动作的意愿,然后我们才做这个动作。更确切地说,一方面我们非常清楚地意识到了行动的动机,另一方面我们却无法选择执行这个动作的精确时间。”

  每个人都具有自由意志,所以我们的命运掌握在我们的手里面,努力开拓自己的明天!

  哲学导论的论文篇三

  当代美学的新道路评《哲学美学导论》

  内容 摘要:彭富春先生的《 哲学 美学导论》是“新的”,这表现在:首先新在表达,其表述不仅新颖,而且完美地体现了主题的凸出和论述的简明;其次新在思想,美被理解为欲、技、道的游戏、而 艺术 则作为欲、技、道游戏的发生;最后还新在 方法 ,此方法为“无原则的批判”。在此彭富春的美学与 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区分开来,从而走上了美学的新道路。

  关键词:《哲学美学导论》;无原则的批判;美学的第三条道路

  对于任何一个从事思想的人而言,“什么思想是我的”这样的 问题 一定会被问及。而“我的”意味着不是别人的(即不是你的也不是他的),因而当然也不是听来的、抄来的。因此“我的”必然是新的,“新的”不仅意味着不是旧的(即不是过去的),而且也不是现在流行的(不是人云亦云)。

  彭富春先生的新著《哲学美学导论》就是“新的”。此“新”相对于“旧”而言,而这里的“旧”所指涉的是以前和现在通行的那些东西。如众所周知,国内20世纪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主要围绕美和美感的本质及其关系问题展开了广泛和深人的 研究 ,但其争议的核心始终是美学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而80年代持续了美学的讨论,问题集中于关于马克思《1844年 经济 学一哲学手稿》尤其是关于“美的 规律 ”的阐释,这次讨论使“实践派美学”成为显学。接着的90年代以来,新生代的学者不满实践美学的局限性,提出建立“后实践美学”,如存在美学、生存与超越美学、生命美学和修辞论美学等等。它们为 中国 当代美学的多元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实践美学的问题在于其囿于物质生产领域而忽略了个人生活世界来解释美学现象,而后实践美学的不足主要在于只是援引了西方的思想,没有对其进行批判从而缺少自己思想的根基。

  因此,当代美学需要对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进行有意义地批判,从而走向美学的新道路,此道路一方面将吸收“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的成果,另一方面将克服其 时代 局限性,并以此走出美学的困境。这正是《哲学美学导论》全书的基本旨趣:“力图在马克思主义 历史 唯物论的指引下,结合中西美学的思想,建立中国当代美学的新概念和新思维,对于美学基本问题进行 语言、思想和现实 分析 。因此其基本思路和方法可称为批判的方法。它将在马克思主义现实批判的基础上,强化思想批判和语言批判。第三条道路并不如同某些时髦的主张一样,认为‘美、美感和艺术’是过时的概念,相反认为要重新思考它们所具有的哲学美学的意义,让这些语词在我们当代生发出新的意义。”[1]

  但具体就《哲学美学导论》的 写作和思想来说,它的“新”又是如何展现出来的呢?

  一眼看来,此书新在表达。《哲学美学导论》的表述不仅新颖,而且完美地体现了主题的凸出和结构的简明,语言的干净利落。此书主题为哲学美学,那么什么是哲学美学?很显然,哲学美学不同于国内通行的“文艺美学”、“美学原理”以及“艺术哲学”等,它探讨的是美学的最根本性的问题,由此它必然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章:美学,包括美学释义、西方美学、中国美学和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第二章:美,包括“美”多重语义、美作为欲、技、道的游戏、美作为人的自由境界以及美的不同领域。第三章:美感,包括美感的意义、一般感觉与审美感觉、审美 经验分析和审美经验的典型形态。第四章:艺术,包括艺术的一般本性、艺术作为技、欲、道游戏的发生、艺术现象的结构以及艺术与审美 教育 。由此可见,全书体例架构新颖,内容充实而不繁琐,充满新颖性、思辨性。

  但为何新在表达?这是因为,表达上的“新”基于新的思想。因此,此书更新在思想。彭富春认为美是欲(欲望)、技(工具)、道(智慧)游戏的显现,而艺术作为技、欲、道游戏的发生。那么,什么是这里的欲望、技术、智慧以及游戏?

  在此,欲望首先表现为一种状态,即欲望的渴求和欲望的满足等;欲望也表现为一种意向行为,即它指向某物和朝向某物。由此,欲望的基本特性显示为欠缺。当然,欲望有很多种类,如人的身体性的欲望、非身体的欲望和对于欲望的欲望等,其以不同形态表现出来:欲望的形态在表现为身体的同时也是 心理的,而且更是 社会 的。欲望自身还有消费性和创造性两重特性,但禁欲主义和纵欲主义都是对于欲望的误解,而且它们都没有意识到欲望的真正困境,即欲望的压抑。不仅如此,它们自身就是欲望压抑的思想根源。由此,欲望一方面是要从关于欲望的各种主义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是要从关于欲望的各种建制中解放出来。

  而技术是人的活动,而不是物的运动。因此它们在本性上与 自然 相对,不仅如此,技和技术都是人对于自然的克服,是人改造物的活动,这使技术的根本意义表现为制造和和生产。但中国的技具有自身独特的意义,作为手工的活动,技在汉语中就被理解为“手艺”或“手段”,这就使技自身在人与物的关系方面都被自然所规定。与中国的技不同,西方的技术指的不是手工制作,而是 现代 技术,即 机械技术和信息技术。在此,现代技术的本性已不是传统的技艺,也不只是人的工具和手段。它成为了技术化,成为了技术主义,也由此成为了我们时代的规定。这样一种规定正是通过设定而实现的:首先它设定了自然,其次它也设定了人自身。最后它设定了思想,形成了虚拟世界。由此,现代对于技术的真正态度是抛弃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确定技术的边界。

  再看智慧,它也可以称为大道、真理、知识等。但智慧不是关于其它的什么知识,而是关于人的基本规定的知识。但人的规定正好是通过人与自身的区分来实现的。但这种区分首先不是世界性和历史性的,而是语言性的。于是智慧成为了真理性的语言或话语,而语言包含了多重维度:首先是欲望的语言,它就是欲望直接或间接的显露;其次是工具的语言,它表达、交流并且算计;最后是智慧的语言,它教导和指引。智慧的语言与欲望和工具的语言相区分,它在历史上表现为神言、天言和圣言,而不同于人言。因此,智慧的语言就是语言自身,而不是语言之外的什么事情。在智慧话语的历史演变中,我们又可以对它区分为神启的、自然的、日常的智慧形态。由此,在我们的时代或者世界里占统治地位的是多元的智慧,或者多元的真理:一方面古老的智慧还在言说,另一方面新的智慧却在生长;一方面的民族自身的智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另一方面民族之外的他者的智慧也包含了巨大的诱惑力。

  而这里所指的游戏是指欲望、工具和智慧的游戏,此游戏又是无原则的活动。它不根据某种既定的规则来展开自身,而是自己确定规则并消解规则。游戏就是游戏活动自身。游戏的根本意义不在游戏之外,而在游戏之内,也就是在游戏自身。在生活世界的游戏的生成中,一方面是旧的世界的毁灭,另一方面是新的世界的创造。由此,它形成了生活世界的 历史 ,也就是欲望、工具和智慧的生成的历史。正是由于不断生成,欲望、工具和智慧才使自身日新月异。由此它们创造了世界并形成了历史。但历史作为生活世界的游戏不是必然的,而是偶然的。它反对各种决定论和宿命论,而强调随机、选择和突变。由于这样,生活世界的游戏克服了有限性,而获得了无限性。于是生活世界的游戏是一场无穷无尽游戏,由此美展现为欲望、工具、智慧游戏的显现。

  这些思想发前人所未发,吸收了 中国 和西方 哲学 和美学思想的精髓,完美体现了彭富春先生走在中西思想边界上的思想道路。

  但新的思想总是基于新的 方法 ,因此此书还新在方法。此方法被彭富春先生命名为“无原则的批判”。

  在此,批判不是作价值判断,其 英文 为critic,相关于危机——crisis,这也是临界点,即一个事物的起点与终点。批判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消极的意义上的否定,而是区分和划分边界。而边界是一个事物的起点和终点。正是在边界上,一物与它物相区分而成为其自身,获得自身的规定。同时通过边界的变更和游移,一物与自身相区分,而获得自身新的规定。作为划分边界的批判,它就是区分存在与虚无、真实与虚幻、显现与遮蔽等。这使批判自身具有两重特性,一方面是否定性的,是解构,另一方面是肯定性的,是建构。由于思想的否定和肯定的同时进行,批判在根本意义上是生成性的,因此是思想的发生。

  由此,“无原则的批判强调的是:思想不从任何既定的原则出发,由此否定一切既定的立场、观点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种先见、偏见和成见,而是从已给予的思想的论题本身出发,对论题进行批判。对于思想批判而言,已给予的论题首先就是 语言现象,或者是已说出的话语,然后是语言所揭示的思想和存在的 问题 。无原则的批判强化了哲学的批判本性。”[2]而一种作为批判的哲学具有普遍性适用的主张,这样批判哲学的范围包括了三个方面:语言批判、思想批判和现实批判。批判哲学首先的任务就是给语言的划界,指明它到底说出了什么:语言是否是有意义的,以及有何种意义?其次,在语言基础上,哲学批判要进行思想批判:揭示其 建筑学结构、检查其基础是否牢靠以及其结构是否矛盾。最后,哲学必须进入现实批判:指出现实的真相、 分析 其问题、并提出可能的道路。

  而对于中国当代思想来说,值得思考的问题可能有很多。“但究其根本,大致有三:其一,虚无主义,它否认了一切存在的根据;其二,技术主义,它将人和万物技术化。其三,享乐主义,它超过了欲望实现的正当边界。当代中国美学的建设必须回答虚无主义、技术主义和享乐主义的问题。”[3](第43页)但“面对虚无主义、技术主义和享乐主义,哲学能有何作为?哲学只是思想,它除了批判之外无所作为。但批判并不是简单地否认虚无主义、技术主义和享乐主义,而是要为他们区分边界。因此在我们的批判哲学看来,一方面要抛弃存在之外的任何根据,另一方面要给存在自身建立根据;同时,一方面要让技术改变和改善我们生存的手段,另一方面要让 自然 自在自得,如其所是;最后,一方面要使欲望不断解放自己,另一方面却不要让它成为了贪欲。”[4](第299页)

  当然,此书主要归功于:其一、独特把握了中国思想的精髓;其二、接受了真正西方思想的洗礼;其三、天才和专注于真正的思想,在此彭富春坚定地走在中西思想的边界上。

  综上,《哲学美学导论》是彭富春继《无之无化——论海德格尔思想道路的核心问题》之后的一部全新的专著。在此书中,彭富春立足于中西思想的边界,考察和梳理了美学、美、美感、 艺术 四大基本主题,不仅从语言分析、思想分析、现实分析的角度阐明当代中国美学的建设必须解答虚无主义、技术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基本问题,而且以无原则的批判的思想方法来阐发和诠释美、美感和艺术作为欲、技、道的游戏。在此,彭富春的美学与 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区分开来,从而走上了美学的第三条道路。

  参考 文献

  [1] 彭富春:《美学的第三条道路》[J].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3)

  [2] 彭富春:《哲学的主题与方法》[J].《哲学 研究 》,2005(3)

  [3] 彭富春:《哲学美学导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 彭富春:《哲学与美学问题》,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看了“哲学导论的论文”的人还看:

1.关于人生哲学漫谈论文

2.浅析教育与自由的论文

3.论人文素质教育的论文

4.中国哲学相关的论文

5.关于水蕴含的哲学的论文

  >>>下一页更多精彩“哲学导论的论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