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老饕狂奔福建海岸线]福建海岸线长度
 

[老饕狂奔福建海岸线]福建海岸线长度

发布时间:2018-12-27 04:40:22 影响了:

  东山岛-漳浦镇海村-龙海海澄镇   东山铜陵,只求一吃   沿海的201号省道线号称福建的“滨海通道”,从漳州东山开始,到宁德蕉城,不知留下过多少自驾车队的车痕,这跟它良好的路况有关,也跟它走出路边的行道树就能绰约见到一望无痕的大海有关。我们从东山铜陵镇出发,把201号线选作了这次沿海自驾之旅的主干线,确实,沿线的海景丝毫没让我们失望。
  东山岛在省内因为海岛风情而小有名气,除了动辄绵延千米的黄金沙滩,在这里随意找几个其他好看好玩的去处,也不是什么难事。以铜陵镇为例,铜陵镇建制已有六百多年历史,镇中铜山古城内除了有“天下第一奇石”之称的风动石,还有建于明代香火旺盛的关帝庙、岵嵝山上曾得理学宗师朱熹讲学的“南溟书院”,而震撼我们的则是临海长近1900米的古城墙。明洪武年间朱元璋为防倭寇,满朝实施海禁的同时,还派江夏侯周德兴集民力在东山修筑了这道城墙,六百多年间,它曾先后直面过兵临城下的葡萄牙、荷兰、英国和日本等国军队。站在城墙上远眺前方的大海,曾经枪刃相接、兵炮不断的轰隆战火声,似乎仍旧不绝于耳。
  我两年前和朋友们来过铜陵露营,记忆并不久远,但也只能从脑中调出一幅欢腾的海滨游乐图和几个海鲜排档胡吃海喝的片段了。那次的傍晚时分,海边游人渐渐“退潮”,我们在这里架起烧烤摊,把即将转入沉深的海滩重新唤醒,星火乱舞的炭火和摊上随风肆意飘散的肉香甚至把岸上腆着啤酒肚的排档老板也勾引了下来,和我们一起吃那烤得焦黑的鱿鱼串。那时众人的欢笑,倒让我有几分轻抚海水般宁静的错觉。
  铜山古城下来的海边就有几家海鲜大排档,因为能立体享受海的风海的味和海的色,它的价格比镇上的店里要贵,但却适合那些在海边玩累的人,迅速大补一顿。东山因为地处闽南渔场和粤东渔场的交汇海域,渔产养殖非常发达,岛上已建立鲍鱼、东方螺、对虾、扇贝、螃蟹、红石斑等海珍品养殖基地,也已慢慢打造出一条产业概念上的良性产销链,这里的海产满足岛上需求之余,还大量外销周边区市。来到东山岛,满足口腹之欲,吃一顿刚下海的新活海鲜,甚至比传统旅行意义上的“游山玩水”还要超值。
  在东山吃过午饭,就可以沿着201省道线出岛,奔赴下一个目的地,省道边上的漳浦县隆教乡镇海村,村里有一个同为明朝周德兴所建的防倭卫城遗迹,镇海卫。
  
  漳浦镇海,古城孤独
  到达隆教畲族乡,在即将拐进镇海村之前,公路左边红星村所在的山头,有一座少长杂草的秃石山非常显眼,明晃晃阳光的照射下,比旁边植被较为茂密的山群明亮不少,而在它正对面几百米处,即是大海,镇海村就在它东北方向的不远处。
  村子的入口是一处沥青斜坡路,坡度则刚好到人走不吃力单车不上行的程度。驾车到此,想要一个类似“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最好下车活动一下,然后掂脚右望,透过并不繁茂的枝头,会在视野的尽头收获一处安静的环形沙滩,当真是一个人头都不见!我们是国庆时过来的,实在是无法想象在那些海滨城市的沙滩早已挤得人山人海的时候,还能在闽南这样一个小村子邂逅这样一处略显孤独的美丽海景,不知道它有没有名字,我们倒是擅作主张,叫它“弦月沙滩”。
  镇海卫古城墙的具体位置我们并不清楚,在进村路上遇到一位老人,向他打听。老人用一口夹着浓厚闽南腔的生涩普通话回答我们,对话了几个来回,估计双方都没听清楚,于是把我们带到村里的村委会,也就是原来的海防所。一位更老的老人常年住在那里,对我们几个外人的到访非常热心,但是遗憾地告诉我们,古卫城的北门因为修建公路和村民盖房,保存得不好,周遭的古城墙,也都所剩无几。他建议我们去看看保存最为完好的南门。
  从海防所出来右转,在村里七弯八拐,走错好几次路,终于在一间小庙正下方的石阶之下,看到了南门,没有任何石刻或文字来表明它的身份,几块大石条筑成的三开拱门,孤独地矗立在周围小石板砌成的民居之间,不远处土狗踟蹰,一相对比,让它看起来比旁边坐着闲聊的老太太们更加苍老无力,而五六百年前,它还威风显赫地和前面月眉形的老城墙一起藏兵御敌,抗击倭寇。
  建于明朝洪武年间的镇海卫和北方天津卫、威海卫、金山卫合称为明代四大卫,是历来海防重地,继周德兴之后的戚继光,也曾在此领军抗倭,即便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仍作为战略前线而禁止外人随便参观。它的过往见证的是一段辛酸残酷的海上抗敌史。如今,南门前的石块城墙与大海之间夹着一小块窄梯田样子的荒地,满地的野花野草中夹生着几株傲然的龙舌兰,再往前,尽头则是五六米高的峭崖,虽然谈不上多么凶险,但在这里仰望上面的古城墙,仍能让人生出巍巍然不可近前的畏惧感。
  带着对镇海卫城命运的唏嘘,我们出村继续沿着201号线上路,前往龙海海澄镇解决晚餐并顺便在那里住上一晚。
  
  海澄镇,一去不返的港口岁月
  只是听名字,就知道海澄必定和海有瓜葛。海澄镇位于九龙江的入海口,古时叫“月港”,在元末泉州港衰落之后,它曾是明朝后期惟一开放的一个港口并和东南亚进行着频繁的民间交流,直至清代为避郑氏,将南北沿海居民内迁之后,它才渐渐衰落并最后被同样处于九龙江入海口的厦门港所取代。
  在镇上物色好的海鲜餐馆的时候,我们趁机把海澄给逛了一圈,原以为和普通小镇一样就是纵横两条街,没想到它比我们想象中要大得多,和一些贫困乡镇相比,它也可算上一个小县城了。这大概和它临近龙海县城有关,也得益于它曾经辉煌的港口积淀。月港曾经有七大码头,我们有意在镇上的九龙江岸寻找一些古码头的遗迹,但现代建设前进得太过粗鲁和迅速,我们一路只看到条石砌成的规整江岸和三个泊着一两艘船只的新码头停靠点,没发现任何能显露出古码头石台阶的残存痕迹,不免觉得有点遗憾。
  海澄的海鲜特色和东山在品种和做法上都差不多,对虾、红蟹、海蛏、鳗鱼、文蛤等,都是餐厅必有,我们在镇子里一家不太起眼的海鲜馆子里吃晚饭,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对招揽顾客似乎并不上心的老板,在端来我们点的一盘清蒸大鲈鱼时,见我们一行三人瘦瘦弱弱,再三叮嘱一定要吃完这条鱼,不要浪费,只因它非常,非常新鲜。同时,现在正好是头水紫菜上市的时节,龙海的头水紫菜自古都是名产,点上一盘做汤,入嘴绵密顺滑,口感极佳。如果还想尝一下漳州特色的卤味,那就来一份香喷喷的卤鸭,这几乎各个饭店都能吃到。
  海澄-厦门胡里山炮台-环岛路-东坪山-泉州
  相依海岸的环岛路
  从海澄经龙海到厦门的高速路不用穿山越岭,沿途所经的漳州平原是福建四大平原之一,土地肥沃,灌溉便利,不过成片的低矮平房呈现出的却不是富庶面貌。同行的一位朋友是漳州人,他向我埋怨了几句,原来前些年漳州政府试图在这里打造一片闽南特色的鱼米之乡,重点发展农业,却忽视了漳州临海的地理优势,“要是早走向海洋,扩展商路,应该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过海沧大桥后,进厦门岛,直接将油门踩向环岛路。把任何用来形容亚热带海滩风情的词汇拿来描述厦门环岛路,我想都不为过。从厦大白城段开始,到厦门机场全程31公里,它极力凸显自己的观光功能,双向六车道的优质路况加上沿线海景,既成为厦门市民周末出来散步健身单车骑行的必到之地,也同样吸引着驱车兜风者甚至各地的影视拍摄组。
  白城前方百多米处是胡里山炮台,一门购自德国克虏伯兵工厂的巨炮紧守内海,有效射程可达六千多米,与正对岸龙海港尾镇的屿仔尾炮台互为犄角,扼守着近代以来的厦门航道。不过,虽和漳州的铜山古城、镇海卫同是海防建筑,它却是光绪年间洋务运动的产物,“师夷长技以制夷”,它最威风的一次,是在1937年日本侵略军攻占厦门岛时,一炮击沉过对方的“箬竹”号军舰。
  从胡里山炮台出来后,驾车继续前行,抬眼一片旖旎的椰林海滩,依次经过音乐广场、书法广场、佳丽海鲜酒楼、椰风寨、会展中心,再往前,过五缘湾就到机场。环岛路上的这些景观大多才新建不久,零六年去到椰风寨的时候,那里还不是这样的大型游乐场,光秃秃的大片沙滩吸引游人,结果现在人数太多太多,海腥味中裹着汗水味儿,真是让人又爱又恨。
  厦门也是渔产大港,各个季节有不同的海产面市,这里产的鱿鱼以个大味鲜颇负盛名,马鲛鱼、嘉勒鱼同样“驰名海上”,而现在入冬之时的应季鱼则是黄花鱼、沙鱼、鳗鱼等。环岛路转上一上午之后,可以在沿线的佳丽、海港城、南海渔村或是凤缘渔港吃海鲜,这些餐厅大都多有年头,海鲜做法秉承老手艺,用餐环境值得称赞。
  东坪山,遛车耍酷
  除了环岛路上的兜风,厦门东坪山还是一个本地市民经常去练车的地方,因为盘山路“九曲十八弯”,它有厦门的“秋名山”之称,同时,这里也是厦门岛内最原生态的一片山林,空气清新,山景怡人,每天清晨和傍晚,都能见到不少跑步健身的运动爱好者。
  上山之路有好几条,可以从文曾路那一带的“怪坡”附近拐上去,或是瑞景旁边的西林东路转到云顶岩再进东坪山,我们选择的路线是从火车站附近假日商城的后山爬坡,这条上山路的坡度偏陡,考验车身动力,但马力也不宜过大,因为有些拐弯处的视野太过狭窄,速度要把握得当,当然,下山时更需仔细,安全第一,飙车的畅快感第二。
  展现山道驾驶乐趣之外,东坪山还让我们见识到了厦门海岛风光以外的另外一面――这里还是一个隐藏的知秋之地。从山上的半岭宫土地庙往前再走一小段路,零星几株点缀山间的枫树非常扎眼,在仍旧满山葱翠的大自然之中,它们用挂满枝头的红枫叶道出了秋天的话语,看得我们也是惊喜万分,毕竟在厦门看过的木棉树和凤凰树多了,却很少能见到枫树,没枫树,似乎也就没了对秋天到来的预知,难怪不少人都说厦门是个没有秋天的城市。
  从东坪山下来,出岛走翔安隧道,晚饭可以在翔安澳头吃一顿海鲜,除了惯见的海鲜种类,翔安还有一种独特却又并非当地特产的海产――沙虫,一种生长于沿海滩涂类似于环节动物蚯蚓却又营养价值很高的虫子,很少人有胆量把一条完整的沙虫送入口中,厦门人吃它,也多是经过一层“土笋冻”的包装,才敢下嘴,再不济,就只能闭着眼睛一口乱嚼了。解决晚饭,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就可到泉州。
  泉州崇武镇
  崇武古城石头记
  从沿海的石井到安海、石狮、晋江和惠安,泉州境内的201号线一路靠着围头湾、深沪湾和泉州湾,这些地方在历史上都曾�赫一时,承载着与中原陆地决然不同的海洋文化对外开拓的使命。泉州湾的出海贸易在宋元时期达到鼎盛,见证过泉州作为东方第一大港的繁荣,它衰落之后,围头湾又因明朝的海禁政策经历过一阵民间走私贸易的晦暗时光,而围头湾西北岸的石井镇,更因走出过郑芝龙父子而与台湾海峡渊源深厚。
  说了这么多,进入泉州时,我们却并没有在这些地方多作停留,而是直奔泉州惠安东南方向的崇武古城而去。
  崇武古城的建造历史和漳州东山一样,都是明洪武年间周德兴奉帝命而建,首重军事功能,以防范屡屡入侵扰民的倭寇和当时南方尚存的一小部分反明势力。作为海防的最前沿,它的浴血战史可以一直书写到四五十年前――明后期的戚家军在此抗倭,攻台前的郑成功在此反清,改革开放前仍因为重要的战略地位而一直影响经济的发展。也许正因如此,它的古老面貌至今保存尚好。
  崇武古城的建筑几乎将福建传统石头民居的特色发挥到极致。早先的福建沿海地区,因为经常受台风肆虐,加上木材紧缺,于是多就地取材建造石结构的房屋,四周墙体开两个小窗,长石条铺成的屋顶再开一扇天窗,保证采光。来到崇武,发觉这里果然如人们所说,是座石头城,脑子里关于老石头房子的印象也翩然浮现,我在厦门见过这种石房子,而湄洲岛上那些老人住的房子,也多是一样的石头房。
  进古城前,沿海长近2500米的老城墙就在制造石头印象,大小不一的花岗岩顺着海岸线垒砌得规规整整,东南西北四个城门也是石头所砌,而走进城中,不管是爬满青苔的老民居,香烟缭绕的关帝庙,还是脚下早被磨得光亮的石板路,都让人感到古城石头的无处不在。
  如果说一个小小的崇武镇也有性格的话,那就绝对是城中的石头为其铸造的坚韧与沉稳,至少在城中浣衣顾店、随处所见无不在劳作的惠安女身上,我看到了这一面。
  
  中式“海女”惠安女
  惠安女远比惠安有名,她们是泉州沿海一道独特的亮丽风景,虽然叫做惠安女,却并非在惠安都能见到,身影大多只出现在东部的崇武和山霞、净峰、小�四个小镇。在崇武古城内转上一天,不管是农贸集市的顾摊人、衣服店里的售货员、理发室里的理发师,还是街上推着三轮车的,多是女性,看来外面传说“娶个惠安女,过上女耕男织的新生活”所言不假。
  初次听说惠安女,还是上学时老师在课堂上讲的那首《惠安女子》,舒婷开头四句优美的赞词曾经让我对从未见过的惠安女产生过很遥远的想象:“野火在远方,远方,在你琥珀色的眼睛里;以古老部落的银饰,约束柔软的腰肢。”古城里有琥珀色的眼睛,也有柔软的腰肢,但我们并没见到传统那种露出肚脐的短褂灯笼裤装,竹斗笠倒是仍能见着,缠在头上的方巾也见到了。
  我以前觉得惠安女的勤劳反衬出惠安男人“深藏闺中”的软弱,现在发现这个结论下得太过武断,其实惠安崇武那一带的男子,常年出外谋生,或是下海捕鱼,他们在外面冒着生命危险,而留守家里的女性就很自然地扛起了家中的重担,种地挑水,劳力活样样都来。生活中处处体现的善良和辛勤品质,让人佩服。
  崇武镇的海鲜照样能体现泉州特色。傍晚时分,惠安女会把刚从海边拣回来的海蛤摆在市场现卖,绝对新鲜,可以买一些到当地的饭馆里加工。除此之外,当地的墨鱼羹、海蛎煎因做法地道也值得入筷。而还有一点需要提及的是,晋江安海有着最为正宗的土笋冻,驾车路过安海时,顺便买一些到车里尝尝吧。
  Tips
  天气:11月份,福建昼夜温差开始变大,中午干热,晚上湿冷,自驾之行需注意气候变化。
  路况:201号省道线路况绝佳,同时所经之处是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的绝佳组合,再不起眼的沿海小渔村,在历史上都说不定大有来头,行前不妨做个更细致的网上探路工作,借一趟自驾之旅来顺便梳理福建海洋文化的线头。
  住宿:沿线所经各地都有诸多星级或经济型酒店或家庭旅馆可供选择,满足出游者对享受海景酒店还是实惠型的旅馆的不同需求。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